電視劇《覺醒年代》一經(jīng)推出,很快就成為熱播劇,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胡適這些開風氣的歷史人物又在我們心中鮮活起來。于是有不少人開始重新審視大學在歷史長河中的意義。
何為大學?大學何為?無數(shù)師生為這個永恒的命題寫下了各自的注腳。而步入大學生活的前一個夜晚,我也像許多迷茫的學子那樣,打開了瀏覽器,搜索“怎么過大學生活”這個問題。網(wǎng)上各式各樣的攻略告訴我:努力獲取學分,和老師、室友搞好關系,加入學生會,去旅游……進入大學后,我一一照做了。
對于學分的把控我十分在行。每到期末,我便早早開始背老師準備的復習提綱。只要跟著老師的復習計劃走,我甚至都不用思考就能得到答案。每到寒暑假,我就可以用我背下的那些知識在家人面前裝出有文化的樣子。直到有一天,妹妹刨根問底地問我文藝復興產(chǎn)生的原因。我將文學課上學到的概念搬出來講給她聽,她說網(wǎng)上也是這樣講的。她似乎期待聽到一些我自己獨特的見解。我這才突然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也知道妹妹的期待是要落空了。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學會了跟隨老師的腳步,跟隨課本的指引,丟掉了自己思考的獨立性。我一直生活在錯覺之下:我似乎很明白自己的追求,但事實上我所追求的不過是別人為我開辟好的、別人期望我走的一條路。
周國平先生曾經(jīng)說過:“大學生不應該是跟著老師走的人,要具備自己安排自己的學習的能力?!敝鞒秩税讕r松先生也認為:“一個有學習和變化能力的人會更強,一個人云亦云只能做跟隨者的人不會強。”白巖松先生在就讀于中國傳媒大學期間也真正做到了“更強”,對社會現(xiàn)象時常有自己的思考、見解。
大學期間,幾乎人人都有一臺筆記本電腦。作業(yè)不再需要寫在作業(yè)本上,可以提交電子版;課堂筆記不再需要記在課本上,可以用電子筆寫在平板上;教材和課外書也不再需要背在包里,可以用手機或電腦一鍵導入。在電子產(chǎn)品飛速發(fā)展的時代,紙質(zhì)寫作、紙質(zhì)閱讀似乎早已被大學生摒棄。但是,以前不是這樣的。
楊絳先生和錢鍾書先生在牛津大學度過的日子,是他們一生中難得的美好時光。經(jīng)濟不寬裕,精神卻很享受,兩人自由自在地遨游在文學殿堂里。牛津大學圖書館臨窗設有一排單人書桌,其中一張單人桌邊總能見到一位穿著旗袍的優(yōu)雅的中國女子。她給自己制定了計劃表,按照文學史的順序將一位位作家的經(jīng)典之作精讀下去。而錢鍾書先生因為要上很多必修課,沒有那么多自由的讀書時間,只能趁假期去泡圖書館?!百€書消得潑茶香”,他們不僅讀書,還時??偨Y讀書心得,交流想法,偶爾還會比賽兩人誰讀的書更多。錢鍾書先生說:“如果不讀書,行萬里路,也只是個郵差?!?/p>
于是,大二的時候,我也捧起了書本,因為我知道,腳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我們不一定非要像網(wǎng)上攻略所說的有那樣多的旅行,因為也要考慮現(xiàn)實。我們無法去到的地方,文字可以載我們抵達;我們無法經(jīng)歷的人生,書籍可以帶我們遇見。西安古城墻、北京頤和園、蘇州園林……有了文化的潤澤,它們才不是被時間風化的標本。有時候,行萬里路,或許不如讀萬卷書。
為了和室友搞好關系,我習慣了在宿舍里“躺平”,或者是和她們一起胡吃海喝,最后的結果就是宿舍里四人都長胖十斤,免疫力也降低了不少。這個時候我們才思考起體育的重要性。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中寫了這樣一句話:“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边@一觀點不僅適用于大學生,也適用于所有人。
季羨林先生回憶起在清華的大學生活時,講到清華學生在學業(yè)上都非常用功,同時又勤于鍛煉身體。每天下午四點以后,清華的圖書館幾乎空無一人,而體育館和操場則是人山人海。勞逸結合之下,壓力和緊張情緒也得以消除。
網(wǎng)上那些大學生活攻略也不是說完全沒道理,但我們不要為了實現(xiàn)一些虛無的目標,拋卻真正可貴的東西。在這條學思之路上,我們要學會在心里種花,如此,人生才不會荒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