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是近代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有“人民音樂家”之稱的他,從小家境貧寒,6歲時便因為生計所迫,隨母親遠走南洋。在新加坡養(yǎng)正學校就讀時,冼星海的音樂天賦被學校老師區(qū)健夫所注意,從此,他走上了音樂的道路。
那個年代,正是中華民族積弱積貧的時期,內憂外患不斷。從小的耳濡目染讓冼星海深知,國家貧弱,對于每個普通家庭來說意味著什么。年少的他,盡管缺衣少食,可并沒有放棄對理想的追求,他認為自己手中的筆和樂器也是武器,同樣能夠戰(zhàn)斗。從法國巴黎音樂學院學成歸國,冼星海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抗戰(zhàn)救國的戰(zhàn)斗中。冼星海應邀來到延安后,在這片革命的土地上,揮筆創(chuàng)作了幾百首抗戰(zhàn)歌曲,為民族解放運動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盡管生活條件不好,但營養(yǎng)不良的他還是抱病創(chuàng)作,寫出了舉世聞名的《黃河大合唱》。
1940年,冼星海赴蘇聯為電影《延安與八路軍》進行后期制作與配樂,此時女兒冼妮娜才剛剛出生,尚在襁褓中。在蘇聯的日子里,冼星海始終堅持創(chuàng)作,過度的勞累加上營養(yǎng)不良導致積勞成疾,這位年輕的音樂家在 1945 年被無情的病魔擊倒。
盡管對于父親并沒有太多的印象,但從母親的講述中,從父親創(chuàng)作的音樂中,從父親的書信、日記中,冼星海的形象在女兒的心中逐漸清晰起來。盡管并不曾與父親交談過,但冼妮娜對于父親的人格品質、治學作風都有著深刻的了解。
奶奶對父親從小就要求嚴格,雖然她沒有什么文化,在抗戰(zhàn)爆發(fā)后,望眼欲穿地盼望自己的兒子能夠早日歸來,但她并沒有因為“小家”而讓父親遺棄“大家”。國難到來之際,這位賢惠、識大體的母親,知道自己的兒子正投身于偉大而神圣的抗日救亡事業(yè)中,她也知道抗日救亡對于每一個中國人都意味著犧牲,都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正是在奶奶的教導下,父親才能成長為一個胸懷坦蕩、心地赤誠、感情深沉而熾烈的音樂家,才能夠為了抗戰(zhàn)事業(yè)而遠離祖國和親人,不畏離別,不畏病痛的折磨,在那樣的大時代里,將自己所能夠貢獻的一切,全部貢獻給中華民族。
由于國家建設的需要,冼妮娜選擇了工科,畢業(yè)后從事飛機制造工業(yè)。盡管并沒有如同父親一樣投身音樂事業(yè),但冼妮娜的血液里始終流淌著父親坦蕩赤誠的精神和深深的愛國情懷。她說:“雖然和父親從事的工作不同,但我們的人生目標都是愛祖國、愛人民”。
責編/高爽
E-mail:3592405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