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一定要愛著點兒什么,恰似草木對光陰的鐘情。
到底什么才是自己“熱愛的事”?以前我和很多人一樣糾結(jié)于生命的無意義,覺得我做的事都不是自己想要的。也相信這個世界上一定存在一件“自己熱愛的事”。只要找到這件事,人生就有了意義,就能忘我地投入,釋放所有熱情,充滿創(chuàng)造力。
高中的時候,我喜歡音樂,喜歡物理,喜歡寫作。我和這些愛好都有過一段“轟轟烈烈”的熱戀期,但結(jié)果是,我歌唱得一般,吉他彈得一般,量子物理學(xué)不懂,寫東西也馬馬虎虎。當(dāng)有人問我有什么愛好的時候,我也只能說,沒有吧。后來我才知道,自己弄反了順序,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件“熱愛的事”能讓人瞬間改變。一定是先有改變,先有忘我的投入,先有熱情,才會有“熱愛的事”。
尋找“熱愛的事”不是一個類似尋寶的過程,這不是一份新工作、一次創(chuàng)業(yè)、一段旅行就能被你挖出來的寶藏。它需要你停下來,向自己的內(nèi)心探索。身處物欲橫流的社會,我們每個人都難免被他人的價值觀牽引,有時候自己還來不及思考,就被擁擠的人群裹挾著向前走。這個被推著走的過程,塑造了我們的“社會人格”。很少有人能扒開人群,停在路邊,向內(nèi)挖掘自己的“真實人格”。
你過去所有生命體驗的總和,共同定義著你是誰。如果你大部分的生命體驗都是被動參與,不是主動選擇,就會感覺沒有做自己,當(dāng)你感覺沒有在做自己,即使你做著一件很喜歡的事,也無法從中獲得平靜和滿足。因為你的“真實人格”會不斷告訴你: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這個問題的根源,不是你喜不喜歡現(xiàn)在做的事,而是你的真實人格和社會人格不兼容。在這種情況下,無論你怎么嘗試,無論你等多久,都不可能找到“熱愛的事”。
你說我徹底砍掉社會人格,完全按照真實人格去生活行不行?幾乎不可能。普通人不可能脫離社會,就像魚不可脫于淵。我們需要的是真實人格與社會人格的融合。如果一個人總是壓抑自己,總是在被動地應(yīng)付外界,即使他能在現(xiàn)實中呼風(fēng)喚雨,內(nèi)心也會備受折磨。如果一個人的兩種人格充分融合,即使他在生活中總是做出服從的姿態(tài),即使他遭受了很多毫無邏輯的苦難,他也是一個主動的、有力量的、活得通透的人。
每個人的境遇不一樣,一個人正在做什么,怎么生活,只是一種表象。他的內(nèi)在是否通透,是否快樂,只取決于他的真實人格和社會人格是否完美融合。當(dāng)你融合兩種人格真正成為自己,就會熱愛生活,就會發(fā)現(xiàn),所有的事都是“熱愛的事”。
我們上學(xué)是為了考大學(xué),考大學(xué)是為了找工作,找工作是為了買房子……這種仿佛一眼就能望穿的生活,為什么有人痛苦,有人卻樂在其中?因為人生是一場修行,同樣的生活里可以有不一樣的人生。
曾經(jīng)有人請教“網(wǎng)紅”法師釋慧海如何修行。法師說:“餓了吃飯,困了睡覺?!蹦侨擞謫枺骸斑@么說所有人都跟您一樣?”法師回答:“不一樣。他們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需索;睡覺時不肯睡覺,千般計較,根本不一樣。”
(來源:九州出版社《強者思維》,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