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題是怎么命制出來的?
高考是大規(guī)模的選拔性考試,每個省市(自治區(qū)),都有幾萬、幾十萬考生,大家在兩個半小時內筆答完成。高考又是大規(guī)模的快速閱卷,每個省市(自治區(qū)), 都要集中成百上千名老師,在十天之內把試卷判完。任何一道題目的答案,必須有答案信息作為依據,不然這道題目的答案就沒有權威性,就無法讓大家接受和信服。
高考命題有一個“不爭論原則”:一道題目由五位老師負責,其中一位對答案有不同意見,不爭論,這道題目作廢,重新出。我們可以想象,如果五個人都不能統(tǒng)一意見,那怎么讓幾十萬考生接受?怎么讓眾多的閱卷老師心悅誠服?因此答案必須有鮮明的、確切的、無可置疑的答題信息作為依據。
但是高考的任務是區(qū)分,是選拔,它的每一道題目,都必須讓一部分人做對,還必須得讓另外一些同學做錯才行。如果一道題目大家全體答對,得分率100%,那就是一道廢題,因為它無法完成選拔的任務。
答錯題的原因往往都是這一個
怎么讓一部分考生答錯呢?只能包含或摻入一些干擾信息,“引導”一部分考生失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所有高考試題都必然是“答案信息”和“干擾信息”交織組成的。這是被客觀條件決定,不以命題人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我們稱之為恒定規(guī)律。無論是地方出題,還是國家考試中心出題,無論是40年前的題,還是40年后的題,一定都是這樣。既然題目是這樣構成的,那么無論解答何種題目,根本原則就是將交織在一起的兩類信息——“答案信息”和“干擾信息”—— 進行分割,然后檢索、加工答案信息。
試卷看上去是白紙黑字,但實際上要想象成有兩種顏色的字:“紅字”是答案信息,這是答題的根據;“黑字”是干擾信息,是區(qū)分和選拔考生的保證。同學們答錯,往往不是因為誤解“紅字”,而是由于受“黑字”的強烈干擾。
做“專業(yè)考生”,不做“業(yè)余考生”
同學們經過了12年刻苦的學習,走到高考這一步,應努力讓自己成長為一768bc0b9e94de323d7c972fa3bfa334a2f3d27dfcd8dccfdaf682fa273014453名“專業(yè)考生”。業(yè)余水平無法和專業(yè)水平抗衡。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專業(yè)考生,就要學會“精明閱讀”。這里的“精明”沒有貶義,同學們往往是精細、認真,缺點兒精明。是“精細”還是“精明”,正是業(yè)余和專業(yè)的區(qū)分?!熬鏖喿x”就要會做兩件事——檢索和加工,“檢索”和“加工”能解答所有的閱讀類題目。
歸納是閱讀的基本思維方式。我們讀《紅樓夢》《平凡的世界》, 幾十萬、上百萬字的小說,用五千字來復述,那就是在歸納。但是看小說是散漫狀態(tài),不限定時間,無須回答題目;而高考是極端狀態(tài),限定時間,要解答題目。所以“檢索”是順應考試實際,對歸納進行的明確和強調,或者說是“極致歸納”。
一份試卷八千多字,將來要擴展到一萬多字,22道題目。根據題目到試卷里檢索信息不就行了嗎?多數題目,答案信息就是答案,這好比我們餐桌上的涼菜;還有一些題目需要我們把答題信息加工一下,把它做成答案,好比我們餐桌上的熱菜。“檢索、加工”體現出“專業(yè)意識”,在一個專業(yè)考生眼里,語文試卷就是四個詞:紅字、黑字、涼菜、熱菜。
解答閱讀類的題目原則就四個字:據題精答,也就是:根據題目,精明解答。要培養(yǎng)自覺意識,而不是靠自發(fā)意識?!案鶕}目”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但你未必做得到。老師總囑咐同學們“注意審題”,“注意審題”不是只解決一個“馬虎”的毛病?!案鶕}目”的深層意思是,根據題目的指向找到應該讀的區(qū)域位置。
什么叫“精明解答”?
第一,我們要認識到試卷中的所有文字都由答案信息和干擾信息構成,這一點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第二,答案信息(紅字)是答題的依據,這是考試的實質;干擾信息(黑字)為區(qū)分考生,是選拔的要求。第三,考場上就做兩件事:檢索答案信息,加工答案信息。要全神貫注,專心致志,心無旁騖地完成這兩個任務。第四,正確、快速答題的關鍵是:經檢索,排除干擾信息的滋擾。誰能做到這一點,誰就一定是語文考試的勝利者。
(來源:中華書局《王大績講高考現代文閱讀》,作者系高考專家、北京市中學語文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