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自信是指認同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有堅定信心。語文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對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教學愛國類文本時,教師要營造情境氛圍,引導學生體驗愛國情懷;發(fā)揮情境價值,豐盈學生的愛國認知;借助情境反思,促使學生形成愛國自覺。這樣教學,能充分發(fā)揮愛國類文本的教學價值,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關鍵詞]情境效能;愛國主義;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4)27-0016-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語文新課標”)將“文化自信”列為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指出“通過語文學習,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語文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不能停留在表面,而要在文本情境的浸潤下,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積極體驗文本,這樣才能將愛國主義教育落到實處。
一、營造情境氛圍,體驗愛國情懷
課堂上,教師要創(chuàng)設鮮活可感的情境,融入更多元、更豐富的信息資源,與具體情感形成觀照與聯(lián)系,為學生主動參與體驗奠定基礎。
1.借助歷史資料,還原整體場景
由于很多愛國類文本的內容與學生當下的生活有著較遠的距離,所以創(chuàng)設真實而鮮活的情境要在更加宏觀的時空體系之中。同時,要想讓處于彼時彼地的情境能夠成為關聯(lián)學生主體與文本客體之間的紐帶,就必須借助資料的介入與補充,消弭學生認知上的偏差。
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編選了毛澤東的古體詩《七律·長征》,作者以精巧構思,羅列了紅軍長征路上最具代表性的經(jīng)歷,展現(xiàn)了紅軍戰(zhàn)士英勇無畏的精神氣概和積極樂觀的革命情懷。由于學生對二萬五千里長征并不了解,加之古體詩凝練簡潔的語言,所以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礙。教師可借助圖文并茂的資料,整體還原,勾勒出相關的歷史場景,將學生置于相對真實的情境中,加深學生的理解。一是長征的背景。1934年,受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和內部錯誤路線的影響,為了保存革命力量,繼續(xù)堅持革命斗爭,實現(xiàn)全民族的解放,中央紅軍在江西瑞金被迫進行長征。二是長征的概況。長征從1934年10月開始,歷時兩年,行程二萬五千里,穿越了14個省。紅軍戰(zhàn)士克服重重困難,戰(zhàn)勝了敵人的圍追堵截,進行了數(shù)百次戰(zhàn)斗,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三是長征的艱辛程度。出發(fā)時紅軍總人數(shù)約19萬人,結束時約剩5.8萬人;前后經(jīng)歷了600多次戰(zhàn)斗,平均每天一個遭遇戰(zhàn),共擊潰國民黨數(shù)百個軍團。
有了這樣翔實、全面資料的介入與補充,學生就能夠深入理解和把握詩歌的環(huán)境與事件,以及蘊藏其中的革命情感。資料的收集、出示與閱讀,讓紅軍戰(zhàn)士英勇無畏的精神氣概和積極樂觀的革命情懷有了更加鮮活與直觀的注解,成為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有效基石。
2.擴展事件原型,釋放典型元素
對學生而言,基于鮮活事件中的情境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且事件發(fā)展過程中人物的言行表現(xiàn),給學生留下了真實而豐富的思維元素,更能彰顯情境應有的教學作用。
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人文主題選用了艾青的著名詩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彰顯出鮮明而真摯的認同感。這個單元中的《古詩三首》包含了陸游的《示兒》和林升的《題臨安邸》,這兩首詩雖然相隔近60年,但都基于相同的歷史背景,以不同的形式和情感,展現(xiàn)出詩人濃烈的愛國熱忱。陸游在《示兒》中所期盼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在南宋茍延殘喘60年后也沒有實現(xiàn)。此時的南宋政府根本不思進取,在新的都城杭州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正如林升在《題臨安邸》中所寫的“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此苾墒撞⒉幌喔傻墓旁?,卻有著相同的歷史背景和愛國之情,形成了緊密的關聯(lián)。課堂上,教師可通過《示兒》到《題臨安邸》的時間軸線,以講故事的方式,呈現(xiàn)相關的素材和信息。
以故事的形式創(chuàng)設情境,既要結合教材的編排特點、文本內容,又要以學生的原始學情和認知能力為基礎,聚焦學生閱讀過程中的認知需要,選擇最適切的時機介入,才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教學妙用。
二、發(fā)揮情境價值,豐盈愛國認知
小學生的認知有限,對愛國主義的概念認知常常停留在表層,無法形成深入的感知與體驗。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鮮活的教學情境,發(fā)揮情境的價值,賦予概念以真實豐富的內涵。
1.角色體驗:在鮮活的情境中深入角色
在教學情境中,賦予學生特定的角色,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促使他們積極參與體驗,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yōu)橹鲃犹剿骱徒鉀Q問題。通過角色扮演,學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所學內容,體驗知識的實際運用,增強教學效果。
還是以《示兒》《題臨安邸》的教學為例進行說明。當學生了解靖康之恥、詩人陸游在生命最后關頭的內心所想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人在生命的彌留之際,一般都會表達對親人的托付與不舍,可為什么陸游卻要表達對收復失地的渴望之情呢?”當學生了解南宋政府以及達官貴人根本不思收復失地,在“暖風熏得游人醉”的杭州日日歌舞升平時,教師就可以相機架設時光穿越的隧道,安排60年之后的林升穿越到陸游臨終的病榻前,將這一切都告知陸游。同時,教師提問:“這兩位不同時代的詩人,將會有著怎樣的表現(xiàn)和對話呢?”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并沒有試圖將自身的解讀與感知直接告知給學生,而是創(chuàng)設情境,以專題研討和故事創(chuàng)編的形式,給予了學生體驗和對話的空間,將原本概念式的愛國感知轉化成為直接的情感體驗,使學生更深入體驗詩人的情感。
2.聯(lián)系當下:在真實的情境中深化認知
在語文課堂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不能將著力點停留在“認知”上,而要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上,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作為生命主體的責任擔當。因此,教師要找準文本與當下社會文明體系的鏈接點,引導學生從特殊時期、特殊場景下的人和事,按照當下的言行標準,釋放情境的教學價值。
以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狼牙山五壯士》一文為例,這篇課文主要描寫抗日戰(zhàn)爭時期,五位八路軍戰(zhàn)士為了掩護連隊主力及群眾撤退轉移,在狼牙山上與敵人英勇戰(zhàn)斗的故事。這五位戰(zhàn)士利用險要地形多次擊退敵人,最終將敵人引上頂峰,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毅然跳崖,用生命譜寫了壯麗的抗日篇章,體現(xiàn)了他們面對強敵毫不畏懼、英勇頑強、寧死不屈的革命主義精神。教學這篇課文時,教師先設計“致敬英雄,擔當未來”的情境主題,通過多媒體展示狼牙山五壯士的英勇事跡和歷史背景,喚起學生的敬意和感慨;再引導學生深入品味文本的語言細節(jié),并在角色體驗中思考:“如果自己是當時的五壯士之一,會做出怎樣的選擇?”通過角色扮演和小組討論,學生深入體會英雄們的決心和勇氣。接著,教師引導學生聯(lián)系當下生活思考:“在和平年代,我們如何繼承和發(fā)揚狼牙山五壯士的精神?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我們應該如何擔當起自己的責任?”最后,教師根據(jù)學生動態(tài)生成的資源,設計一系列實踐活動,如社區(qū)服務、志愿者活動等,讓學生在生活中踐行愛國主義精神。
這樣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教學,學生不僅能深入理解課文的精神內涵,而且能夠將這種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將愛國主義教育落到實處。
三、借助情境反思,形成愛國自覺
真正的愛國教育要激活學生的反思意識,而這需要教學情境的加持和浸潤,使學生在批判過程中學會吸收與悅納,形成自我意識下的認知自覺。
1.從誦讀到揣摩,在品讀中體悟
針對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教材文本中的愛國主義都隱藏在真實的生活之中,隱藏在鮮明立體的人物形象之中。課堂上,教師可創(chuàng)設適合的教學情境,開辟各種感知與對話渠道,幫助學在理解的過程中深化對愛國主義的理解與體悟。
如林升的《題臨安邸》這首詩描寫了臨安的青山樓臺和西湖的歌舞升平,以諷刺的語言揭露了南宋政府的腐朽和懦弱本質。全詩構思巧妙,措辭精當,以樂景寫哀情,使情感倍增。同時,通過杭州與汴州的對照,不露聲色地表達了作者對當政者不思收復失地的憤激以及對國家命運的深深擔憂。但這種表達用意,詩人并沒有和盤托出,導致學生在理解上存在著一定的困難。教師可先從詩歌的前兩句入手,引領學生基于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想象杭州“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的場景,從詩句的表層意思感受杭州自然景色的優(yōu)美以及表面的繁華喧鬧。當學生的認知停留在詩句的表面意思時,教師再借助問題激活學生的批判意識:“難道這首詩是要展現(xiàn)杭州西湖的美景嗎?假如你就是詩人林升,來到杭州,想到大片的國土淪喪在他人之手,看著這樣的美景,你會想些什么?”然后,教師將其與后兩句詩“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進行對比,激活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這樣可使學生在是非辨析、黑白甄別中感受到: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杭州的自然景觀再美、西湖的歌舞再美,都被蒙上了歷史的恥辱。由此,學生再次感受到林升詩句中所蘊藏的諷刺之意。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基于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將學生的認知從表象景色引向內在情感,使學生在思辨和批判中認識到愛國源自內心對國家命運的擔憂與關心,從而豐富了對愛國內涵的認知。
2.從環(huán)境到場景,在言說中審思
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化、具象化的思維和情感場域,不僅是引領學生理解愛國主義的重要手段,還可以作為實實在在的活動載體,加深學生的認識。
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中的經(jīng)典課文《圓明園的毀滅》,主要描述了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和毀滅的經(jīng)過。這篇課文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范本,不僅可以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還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歷史責任感,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同時,這篇文章的精妙之處在于,雖然題目為“毀滅”,但整篇文章對毀滅的過程以及毀滅之后的狀態(tài)并沒有重點描繪,而是將展現(xiàn)圓明園昔日的輝煌作為重點。作者借助這種前后、古今的對比,將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文化以及圓明園被毀滅之后的可惜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喚醒學生對英法聯(lián)軍侵略行徑的憎惡之情。教學這篇課文,教師不妨創(chuàng)設“紅色導游解說”的情境,要求學生整體介紹現(xiàn)在的圓明園,并引導學生重點解決問題:“現(xiàn)在很多小朋友因為不明就里,看到圓明園的斷垣殘壁,就認為這種破地方?jīng)]有什么值得看的。你會怎樣向他們介紹現(xiàn)在的圓明園呢?”由此,學生從課文描寫昔日輝煌的角度,嘗試從移步換景和古今對比的構思入手,理解作者詳寫圓明園的輝煌而淡化毀滅的用意,并逐步將認知朝著全新的格局邁進。比如,現(xiàn)在我們國家強盛了,是否有必要重新修復圓明園?還是就讓圓明園的殘垣斷壁繼續(xù)呈現(xiàn),以警示后代,懂得落后就挨打的道理?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創(chuàng)設適合的教學情境,基于情境選擇、遴選、組織適切的語言表達,并融入個性化的主觀感受,使學生的思維在思考中不斷向縱深漫延。
總而言之,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教師要將情境回歸到歷史場景中,充分發(fā)揮文本語言的信息傳播和情感滲透作用,引領學生的思維認知和情感體驗,為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助力。
[ 參 考 文 獻 ]
[1] 高乃明.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習情境創(chuàng)設原則探析[J].江西教育,2023(26):62-63.
[2] 宋姝穎.新課程標準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的真實情境創(chuàng)設[J].小學語文,2023(12):14-19.
(責編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