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讀者們,大家見過飛翔在天空的鷹嗎?鷹象征著自由、勇猛、力量、勝利, 寓意著勇往直前的精神。李白有詩云:“孤飛一片雪,百里見秋毫?!泵珴蓶|在《沁園春. 長沙》中寫道:“ 鷹擊長空, 魚翔淺底, 萬類霜天競自由?!?這些詩詞都充分展現(xiàn)出鷹的雄姿與精神。明末清初著名的畫家、書法家八大山人—— 朱耷, 被譽為“ 中國畫一代宗師”。他筆下的鷹很不一樣, 總是翻著白眼, 這是為什么呢? 今天, 就讓我們走近八大山人的《雙鷹圖》,一起來看看。
簡潔的構(gòu)圖
《雙鷹圖》為立軸紙本水墨畫,是一幅筆法簡潔概括、寓意深刻的水墨寫意花鳥作品。畫中有兩塊山石,上為巨石,下為一小石,在山石坡地間,一棵枯樹的老干斜向伸出畫面。在這根干枯虬(qiú)勁的樹枝上站立著一只雄鷹,它雙爪有力地抓在樹枝上,伸著頸向上仰視;另一只鷹蹲在一塊上小下大的山石上,腳趾抓在石上,彎頸向下窺視,作欲飛覓食狀。
雙鷹一踞巖石上俯視,一棲樹干上轉(zhuǎn)頭回望,呈呼應之勢。全畫以筆簡意賅的構(gòu)圖,別開生面、意境幽邃(suì),寥寥數(shù)筆就將冬季雙鷹的形象和精神刻畫得入木三分。對二石二鷹一樹的描繪都是作者對大自然進行精心觀察后,通過變形取貌得其盎然生意的呈現(xiàn)。整個畫面筆調(diào)圓潤凝重,皆以圓弧線組成,富有流動感,濃淡干濕墨色相破相融。
以少勝多的寫意風格
畫面的構(gòu)圖不留地面和天空,僅有的右側(cè)空白也被作者的自題識和款署填補了。此圖無論是雙鷹、山石、枯樹都筆墨簡括、意態(tài)盡出,顯出了朱耷以簡取勝、以少勝多的獨特寫意藝術(shù)才能。
畫中兩只鷹的眼睛以黑墨畫成,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朱耷有意將眼睛畫得略微方而大、大而圓,給人以高瞻遠矚的感覺。故此畫寓意深刻,充分顯示了朱耷的傲岸骨氣。作者的落款采取慣用的形式,將“八大”和“山人”連寫成既像“哭之”、又像“笑之”的奇特字形,可說是他“憤慨悲歌、憂憤于世,一生寄情于筆墨”的具體體現(xiàn)。
“白眼看人”的藝術(shù)符號
雙鷹是八大山人晚期常見的繪畫題材。其中一幅作品中,作為畫面主體的雙鷹憩息于盤石之上,小鷹瑟縮凝佇,老鷹神情如注地眺望遠方。八大山人把動物的外形與神情均表現(xiàn)得十分到位,鷹的眼睛是一如既往地“白眼看人”。八大山人似乎并不僅僅著意于對禽鳥狀貌的真實再現(xiàn),作為畫家筆下的一個藝術(shù)符號,它們更多傳達的是孤傲荒寒的心靈感悟。
為什么八大山人筆下的動物習慣“白眼看人”呢?這就要從他的身份說起了。八大山人是明太祖的十七子——寧獻王朱權(quán)的九世孫,也就是朱元璋的十世孫,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皇親國戚。明滅亡后,國毀家亡,他心情悲憤,落發(fā)為僧。但他一生對明忠心耿耿,以明遺民自居,不肯與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寫心意,如畫魚、鴨、鳥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滿倔強之氣,這也成為朱耷作品的一個重要特征。而這樣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態(tài)的寫照——畫山水,多取荒寒蕭疏之景,剩山殘水,仰塞之情溢于紙素,可謂“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想見時人解圖畫,一峰還寫宋山河”??梢娭燹羌那橛诋嫞詴嫳磉_對自己舊王朝眷戀的心情。
渾樸凝重的藝術(shù)特征
朱耷筆墨特點以放任恣縱見長,蒼勁圓秀,清逸橫生,不論大幅或小品,都有渾樸酣暢又明朗秀健的風神。其章法結(jié)構(gòu)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
在前面提到的另一幅《雙鷹圖》的畫面上方,虬干疏枝自畫外斜出,拓展了有限畫面的無限之感。下方盤石內(nèi)方外圓,危如累卵,益增險仄(zè)之勢。畫家借助古木、怪石這些元代大師們常繪的主題,輔以靜默凝重的禽鳥,暗示出生命的枯涸風蝕、苛刻寂寥,筆墨極簡而意境豐滿,元氣充溢,體現(xiàn)了凝重、冷峻、朗潤、含蓄、靜謐的藝術(shù)特征。
小鏈接
朱耷(1626 ~約1705 年),原名朱統(tǒng)(quàn),號學個、個山等,晚號八大山人。明末清初江西南昌人,著名畫家,清初畫壇“四僧”之一。朱耷的繪畫對后世影響極大,目前存世作品中,以“雙鷹”為題材的畫作,列在八大名下的有三幅,分別藏于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江西南昌八大山人紀念館。
(責任編輯: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