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質教育的廣泛開展逐漸凸顯出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提高對德育工作的重視程度,利用活動策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到實踐中,達到培養(yǎng)綜合型人才的教育目的,彰顯活動策略對發(fā)展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積極作用。簡要論述了初中德育工作的具體內容,并針對活動策略在初中德育工作中的應用提出幾點建議,旨在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活動策略;初中德育;高效教學
作者簡介:陳麗蓉(1991—),女,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qū)觀瀾中心學校。
初中生正處在成長發(fā)育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培養(yǎng)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他們今后的發(fā)展具有深遠影響。基于此,在初中德育工作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多元化的實踐活動,這樣不僅能調動其積極性與主動性,還可以幫助他們理解德育的深層內涵,有利于其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為其日后的全方位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初中德育工作的主要內容
(一)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
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便是家國情懷,指學生對國家的認同與熱愛,是一種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思想[1]。它與愛國主義、民族精神、鄉(xiāng)土觀念等傳統(tǒng)文化具有較強的關聯(lián)性,在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強公民意識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培養(yǎng)初中生的家國情懷可以讓他們端正對國家和民族的態(tài)度,在自主探索傳統(tǒng)文化時建立良好的民族自信心。所以,教師可以圍繞家國情懷設計不同類型的德育活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領悟家國情懷的內涵,在提高學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時,激發(fā)其強烈的愛國情感,使他們全身心投入學習與生活中,為中華之崛起而努力奮斗。
(二)培養(yǎng)學生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學生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展望,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xiàn)。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學生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必要前提。初中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標是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在活動策略的指引下,教師應開展豐富的教育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對國家政治、情感、價值的認同,讓學生樹立為實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理想信念,提升其道德素養(yǎng)。
(三)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
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是初中德育工作的核心內容,它包含的范圍比較廣泛,如集體觀念、人道主義、家庭美德以及環(huán)境保護教育等。所以,教師利用活動策略開展德育時,要以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為目標組織多樣的實踐活動,如:舉辦校運會,在比賽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使其意識到團隊協(xié)作的重要性;開展撰寫環(huán)保倡議書的活動,讓學生樹立環(huán)保意識,為改善我國環(huán)境問題做貢獻。
(四)促進學生心理健康
長期以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備受關注,這也是教師開展德育工作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進入青春期,對很多事情有獨特的個人見解,渴望得到他人的贊美,自我表現(xiàn)意識有所提升。為了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教師可以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幫助;或是組織豐富的課余活動,為學生提供多種結交朋友的渠道,讓他們以互幫互助的方式解決生活或學習中遇到的困難,進而促進全體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二、活動策略在初中德育工作中的應用
(一)開展主題班會,夯實德育陣地
要想保證初中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他們的實際情況為參考制訂活動策略,夯實德育陣地。主題班會是指圍繞某一話題展開的交流分享會,需要全體學生參與其中,并闡述自己對某件事情或某個觀點的看法,經過熱烈討論達成一致意見,這有利于拉近同學間、師生間的距離,營造和諧的班級氛圍?;诖?,教師可以通過開展主題班會的方式滲透德育,鼓勵學生以自主交流的方式分享自己對德育的理解,在思維碰撞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主題班會也是初中階段最常見的一種實踐活動,要想將德育融入其中,教師需要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先確定此次班會的德育主題,而后設計多樣的互動環(huán)節(jié),讓每一名學生都有機會發(fā)表獨特的個人見解,以此奠定良好的德育基礎,為提高學生的德育素養(yǎng)做好鋪墊[2]。
例如,教師在以“仁愛互助”為主題開展班會活動時,先介紹了這一理念的內涵和重要性,而后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對它的理解,讓學生在自由討論中營造濃厚的德育氛圍。在學生對班會主題有一定的了解后,教師隨機抽取幾名學生到講臺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經歷,并詳細描述這件事情與班會主題的內在聯(lián)系。例如,有學生說:“我是一個比較內向的人,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問題時不會主動尋求幫助,但是有一次數(shù)學考試我沒及格,同桌看到我心情低落,主動提出和我一起分析試卷,他沒有說多余的話,而是用這種方式保護了我的自尊心,他用實際行動告訴了我仁愛互助的真諦。”有了這一示范后,其他學生紛紛敞開心扉,分享自己與同學、朋友、老師之間發(fā)生的真實事件,深刻體會到了仁愛互助的重要性。在主題班會中,學生以自主交流的方式加深對“仁愛互助”的理解,踴躍參與到討論中,高效完成本次道德實踐任務,實現(xiàn)了教學目標。
(二)參與校運會,強化學生的集體意識
校園運動會是初中階段一種較為常見的體育類活動,不僅能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還能在無形中培養(yǎng)其團結協(xié)作和永不言棄的精神,是開展德育的有效渠道。因此,在活動策略的指引下,教師利用校運會契機,組織學生參與校運會,將德育以合理的方式融入其中,能有效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和社交能力,發(fā)揮活動策略的應用價值。確定校運會的時間和地點后,教師要鼓勵學生踴躍參加自己感興趣的項目。在長跑項目無人報名時,個別學生愿意放棄自己最擅長的短跑去彌補長跑的空缺,對此,教師要對其進行表揚,發(fā)揮榜樣的示范作用,滲透集體意識教育,達到理想的德育效果。
在校運會中,教師要起到帶頭作用,積極參加教職工比賽,用自己的拼搏精神感染更多學生,促使他們認真對待比賽,在此次校運會中不留遺憾。與此同時,教師還要用相機拍攝學生們在賽場上的表現(xiàn),活動結束后對這些照片進行整理,利用班會時間進行總結,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在本次運動會中取得的成績和真實的感受。無論是否為班級贏得榮譽,每一位運動員都應得到教師的表揚。教師要讓他們意識到結果不是最重要的,只要在這個過程中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沒有留下遺憾就是最棒的。在這樣的氛圍下,同學間、師生間的關系變得更加緊密,有效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意識和集體觀念,達到了提高班級凝聚力的目的。久而久之,學生的思想觀念會發(fā)生變化,無論是在學習中,還是在生活中都以集體利益為主,以廣闊的胸懷待人接物,提升德育素養(yǎng)[3]。
(三)巧用角色扮演,深化學生的道德認知
雖然初中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但是部分道德理念比較抽象,學生無法深刻理解其內涵,這會影響最終的德育效果。這就說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要優(yōu)化德育活動設計,拓展學生的學習渠道,讓他們真正內化德育理念的精髓,并以此為依據指導自身的行為。角色扮演活動在德育中具有顯著優(yōu)勢,是很多教師開展德育的第一選擇。教師可根據德育主題組織角色扮演活動,將班級學生劃分為5人小組,要求他們根據主題自行創(chuàng)編劇本,并確保情節(jié)具有新穎性和獨特性。組內成員通過共同努力完成此次演出,能在親身體驗中深化道德認知,提升道德素養(yǎng)。
例如,教師在以“尊敬老人”為主題開展角色扮演活動時,先讓各小組探討此次表演的主要方向。有學生提出演繹“孔融讓梨”的故事;有學生提出以敬老院為背景自行撰寫劇本;有學生提出根據真實的生活經歷展現(xiàn)家庭中尊敬老人的種種表現(xiàn)。經過組內成員的共同討論,確定采取第三種方案。學生需要回想現(xiàn)實生活中尊敬老人的例子,而后確定此次演出的主要角色,有“我”、父親、母親、外公、外婆五個人。學生主動提出想要扮演的人物,經過合理分工,確定各自的角色。在表演過程中,第一幕是“我”放學回到家中,看到茶幾上有新買的草莓,便想拿一個品嘗。此時,“父親”和“母親”登場,他們及時制止了“我”的行為,表示要讓“外公”和“外婆”先品嘗?!巴馄拧闭f她并不介意“我”的行為,但是在“父親”和“母親”的勸導下,“我”知道了自己行為的不足之處,形成了尊敬老人的思想意識。這樣一來,學生能夠參與到德育的整個過程中,借助實踐活動加深對道德理念的理解,進而規(guī)范自身的言行舉止。
(四)組織文藝匯演,營造濃厚的德育氛圍
從根本上說,德育活動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良好的環(huán)境氛圍對德育效果具有直接影響[4]。因此,教師在開展德育工作時要注重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和氛圍,采用科學的方式提高德育效果。其中,組織文藝匯演便是有效方式之一。例如,教師可以“愛國”為主題引導學生自主選擇與主題有關的表演,如唱歌、跳舞、詩朗誦等,只要能體現(xiàn)對國家的熱愛即可。此類活動非常符合初中生的認知特點,能有效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吸引他們參與其中,讓他們在良好的氛圍下接受德育,培養(yǎng)愛國情感。此外,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接受德育,教師可以設定獎勵機制,讓學生以匿名投票的方式選出自己心目中的最佳節(jié)目,票數(shù)最高者能夠得到獎品。這樣,在全體學生的踴躍參與下,能營造出濃厚的德育氛圍。
在以上德育活動中,教師先介紹愛國主義思想的核心內涵,而后進入表演環(huán)節(jié),為學生預留充足的展示時間。有的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誦詩歌《我愛這片土地》,用飽滿的情緒和流暢的語言傳達濃烈的愛國情感;有的學生獨自演唱歌曲《歌唱祖國》,有的學生與其他同學合唱《十送紅軍》,用歌唱傳遞民族精神,表達愛國情感;有的學生選擇用小品呈現(xiàn)愛國主題,借助幽默的語言活躍氣氛,最后通過升華主題的方式烘托情感。在學生表演過程中,教師負責錄制此次文藝匯演的精彩片段,剪輯后將其展示在大屏幕上,帶領學生共同觀看他們的表現(xiàn)。而后進入投票環(huán)節(jié),每個學生都可以投自己認為最優(yōu)秀的節(jié)目,經過統(tǒng)計,得票率最高的學生能夠獲得證書和相應的獎品。開展文藝匯演的方式能為學生營造濃厚的愛國氛圍,讓每個學生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展現(xiàn)對國家的熱愛之情,具有強化學生愛國情感的重要作用。
(五)重視課外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
在初中德育工作中,教師很難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完成德育的滲透,因此,課外實踐活動成為提高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有效渠道之一。對此,教師應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以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為目標組織多元的實踐活動,讓他們在動手操作中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保證教學目標順利實現(xiàn)。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設計實踐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真實情況,保證活動內容與形式符合他們的興趣和需求,這樣才能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使其思想意識得到升華,推動其綜合素養(yǎng)進一步提高。在此背景下,教師要更加注重課外實踐環(huán)節(jié),以學生為中心設計不同類型的實踐活動,讓他們感受德育的深層次內涵,助力其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5]。
例如,在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奉獻精神時,僅憑課堂教學很難讓學生理解其內涵,并將其外化為實際行動,德育效果不夠理想。對此,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組織體驗農業(yè)勞動的活動,帶領學生到當?shù)氐牟烧獔@,讓其親自觀察馬鈴薯、茄子、花生等作物的生長方式,并將采摘到的農產品做成一頓美味佳肴,親自品嘗自己的勞動成果,從而產生強烈的自豪感和滿足感。另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到學校周邊的養(yǎng)老院慰問孤寡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擅長唱歌的學生可以演唱老人們喜愛的紅歌;擅長講故事的學生可以陪伴老人回憶往事;或是幾名學生一起幫助老人打掃房間,以此改善他們的居住環(huán)境;等等。這樣的獻愛心活動能使學生樹立“敬愛老人”的意識,并用實際行動表達自己對老人的關愛。在實踐活動的指引下,學生還能養(yǎng)成珍惜糧食的良好習慣,知道食物來之不易,同時也能體會到奉獻的意義,通過與老人的短暫相處實現(xiàn)思想上的升華,提升道德品質。
三、總結
綜上所述,活動策略的合理應用能推動初中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他們的發(fā)展需求和認知特點設計多樣的實踐活動,如主題班會、文藝演出、角色扮演等,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在實踐中提升其思想道德品質,助力其綜合素養(yǎng)提升。如此一來便能充分發(fā)揮出活動策略的應用價值,從根本上提高初中德育工作的質量與效率。
[參考文獻]
鄒文韜.初中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德育滲透[J].新教育,2023(35):114-115.
黃雪琴.活動策略在初中德育工作中的應用探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3(17):187-189.
譚曉慶.依托德育,拓展初中課外實踐活動[J].學周刊,2023(29):64-66.
陸紅菊.初中德育管理工作實效性問題研究[J].華夏教師,2023(18):6-7.
李維新.淺談初中德育實踐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學課程輔導,2022(35):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