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瓜果飄香的季節(jié),全國各地從南到北,無論是在百姓的餐桌上,還是在煙火市集里,新鮮潤澤、清爽可口的葫蘆總是備受青睞。
早在《詩經(jīng)·豳風(fēng)·七月》篇中,就曾提及“葫蘆”這種植物:“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農(nóng)夫?!痹娭械摹皦亍奔春J,“叔”為拾取之意,“苴”是可食的秋麻之籽,“樗”則是臭椿。這首詩詠嘆的是,遠古時代的人們在夏歷七月可以吃到自然成熟的瓜;到八月,可以采摘葫蘆食用;九月,可以拾秋麻籽,采摘苦菜,砍伐樗木為薪。如此聊以溫飽,農(nóng)夫內(nèi)心安然。由此可見,遠古先民很早就發(fā)現(xiàn)葫蘆是非常美味的蔬菜,且營養(yǎng)價值十分豐富。
《詩經(jīng)》中有不少描寫葫蘆的詩作,如《詩經(jīng)·小雅·瓠葉》:“幡幡瓠葉,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嘗之。”詩中的“瓠”指葫蘆,“幡幡”是翩翩、反復(fù)翻動的樣子,“亨”同“烹”,意為煮,“酌”指斟酒。詩中,主人家采來隨風(fēng)飛舞的瓠葉,用以烹飪食物,瓠葉味苦,可知由它烹煮而成的食物并非美味佳肴。以此開篇,實為極言宴席上的菜肴粗陋、簡約。主人家并沒有因為餐食微薄而廢禮,而是情真意摯地“采之亨之”,并攜出珍藏的醇酒盛情邀請客人一同品嘗。
古時,葫蘆有多種吃法。元代的王禎在《農(nóng)書》中提道:“匏之為用甚廣,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肉煮作葷羹,可蜜煎作果,可削條作干?!薄梆疄槲镆?,累然而生,食之無窮,烹飪咸宜,最為佳蔬?!滨r嫩的葫蘆既可用來燒湯,又可做菜,既能腌制,也能曬干,清香四溢,味道鮮美。
既然《詩經(jīng)》中有那么多關(guān)于葫蘆的內(nèi)容,我國最早的葫蘆是出現(xiàn)在與《詩經(jīng)》同時期的2000多年前嗎?那可不是。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葫蘆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約8300年的原始社會氏族部落—東夷(又稱九夷,最早是包羲太昊伏羲氏后裔的一個部落族群,是華夏文明的源頭之一)。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葫蘆及種子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是目前世界上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葫蘆。
作為一年生蔓生藤本植物,葫蘆的莖和葉上有絨毛覆蓋,節(jié)有卷須分叉。葉片呈卵狀心形或腎狀卵形,先端銳尖,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齒。誰能想到看上去如此樸實無華的葫蘆肚子里,居然藏著這么悠久的歷史,堪稱植物界的“壽星”。
從歷史云霧中走來的葫蘆依然很普通,常常默無聲息地出現(xiàn)在我們的煙火日常里。
開口之后的葫蘆可做成各種生活器具,如舀水、盛東西用的瓢等。葫蘆有很強的密封性能,可用來保持藥物干燥而不致?lián)p壞變質(zhì)。
葫蘆可以用來制成各種樂器,如葫蘆絲、手鼓、葫蘆簫、沙錘等。在古代,工藝葫蘆是制作樂器的重要原材料,其價值不亞于絲?!秷虻洹分芯陀修藶椤鞍艘簟敝坏恼f法?!鞍艘簟敝浮敖稹⑹?、絲、竹、匏、土、革、木”八類樂器,其中的“匏”即為葫蘆。我國許多少數(shù)民族演奏的葫蘆笙或葫蘆絲也是用葫蘆制成的,它們音調(diào)優(yōu)美,別具特色。
葫蘆還是一味很好的藥材,其種子和果皮對于治療腸道疾病、皮疹、水腫等都有不錯的藥用價值。
我國已故著名民俗學(xué)家鐘敬文認為,葫蘆是人文瓜果,它見證了中華文明的發(fā)展歷程。
歷史上的葫蘆有很多名稱,如“瓠”“匏”“壺”“甘瓠”“壺盧”“蒲盧”等,指代的都是葫蘆。在中國上古神話中,葫蘆被視為人類始祖伏羲、女媧的化身,“伏羲、盤古、槃瓠是一人”。“伏羲”本義是葫蘆,“葫蘆”也是女媧的代稱?!稘h書》考證說:“女媧氏,師古曰:‘媧蛙反,又音瓜?!币馑际侨 胺恕钡摹胺迸c女媧的“媧”,即“伏”“瓜”二字,轉(zhuǎn)音成“葫瓜”,是為葫蘆。在上古神話中,開天辟地的始祖盤古也與葫蘆有關(guān):“‘盤’與‘奭瓠’之‘奭’古通用,‘古’與‘瓠’音近,‘盤古’即為‘奭瓠’,而‘奭瓠’就是葫蘆?!?/p>
葫蘆的文化意蘊非常豐富。聞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列出49種與葫蘆相關(guān)的神話。在我國,至少有20多個民族崇拜葫蘆,并且有葫蘆神話000afb9b5702fcd69faa59531f260231與之相伴隨。
除了見證了中華文明的發(fā)展歷程,葫蘆還承載著中華民族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
古人注重祭祀?!吨芏Y》中記載:“凡祭祀,社壝用大罍,禜門用瓢赍。”社壝是周圍筑有矮墻的社壇;罍是小口、廣肩、深腹的圓形或方形盛酒器;禜為掌管水旱之神,此指為禳除水旱等災(zāi)害而舉行的祭祀;瓢指葫蘆,赍通“臍”,指葫蘆之腹,瓢赍指把葫蘆鋸成瓢做酒尊。這句話的意思是,凡祭祀社壝要用大壘,在國都城門舉行縈祭則要用瓢來盛酒。在這里,葫蘆被視為一種祭祀用的禮器,用于國家大型祭祀活動中。
古人也愛玩諧音梗,認為葫蘆與“福祿”“護祿”諧音相近,乃大吉之物。加之葫蘆外形圓滾、口小肚大,形似中文的“吉”字,故而常被視為富貴、長壽、吉祥等的象征。百姓常在屋頂下懸掛葫蘆寓意保平安,稱之為“頂梁”。有些百姓會用紅繩綁上五個葫蘆掛在門上,稱為“五福臨門”。古人認為把葫蘆放在窗臺或者其他財位上,具有化煞、納福、轉(zhuǎn)運、聚財?shù)淖饔谩?/p>
另外,葫蘆的“蔓”與“萬”諧音,再加上葫蘆藤蔓蔓延,結(jié)子繁盛,人們將之視為人丁興旺、子孫繁盛的吉祥象征,有著“子孫萬代”的美好寓意。如《詩經(jīng)·小雅·南有嘉魚》中有“南有樛木,甘瓠累之。君子有酒,嘉賓式燕綏之”之語。這首用來專敘賓主淳樸真摯情意的宴飲詩是周代燕樂的通用樂歌,用以表達對嘉賓萬壽無疆、子孫福澤延綿的美好祝愿。又如《詩經(jīng)·大雅·綿》中記述:“緜緜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復(fù)陶穴,未有家室。”此詩是周人紀念先祖古公亶父帶領(lǐng)周部落為了躲避強悍游牧民族昆夷的侵擾,自豳遷居岐,進而發(fā)展農(nóng)業(yè)、建立廟宇、筑造城池等大力開疆創(chuàng)業(yè)的事跡而作。大意是:“大瓜小瓜瓜蔓長,周人最早得發(fā)祥,本在沮水漆水旁。太王古公亶父來,率民挖窖又開窯,還沒筑屋建廳堂?!边@里的“瓜”就是葫蘆。在原始社會,由于生產(chǎn)力低下,人均壽命較短。人口的繁衍生息是部落生存與發(fā)展的關(guān)鍵,只有人口繁盛,部落才能保持強大。作為首章,以“緜緜瓜瓞”起興,開首八字簡潔地概括了周人延綿不絕、生生不息的漫長歷史。
古人就連成婚都離不開葫蘆。新婚夫婦在行“合巹之禮”時,要將由一只葫蘆剖成的一對瓢以紅絲線相連,新郎、新娘各執(zhí)其一對飲,古人稱為“合巹”,象征新婚夫妻連為一體。這里的“巹”就是葫蘆做成的瓢。
因為對葫蘆的喜愛,幾千年的中國文化里還積淀下來許多有趣的成語,比如用“沒嘴兒葫蘆”比喻不善言談或說話很少的人;用“依本畫葫蘆”比喻單純模仿原樣照搬或沒有改變、創(chuàng)新;用“中流失舟,一壺千金”比喻東西雖然輕微,用得到的時候便十分寶貴,其中的“壺”即葫蘆,佩戴在腰間可以渡河,在我國南方被稱為“腰舟”……
時光流轉(zhuǎn)千年,葫蘆以其獨特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以及廣泛的群眾基礎(chǔ),構(gòu)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責任編輯】趙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