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和李清照,兩位文學巨匠都對“雨”意象情有獨鐘。在他們的作品中,“雨”不僅是自然景象,更是情感抒發(fā)的載體,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靈感源泉。通過對比蘇軾和李清照作品中的“雨”意象,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們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內(nèi)心世界,也能從中汲取靈感,為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新的思路和啟示。
一、蘇軾作品中的“雨”
(一)蘇軾詩詞中“雨”的意象分析
蘇軾的詩詞中,“雨”的意象常常承載著豐富的情感與哲理。他善于運用雨景來描繪自然之美,同時抒發(fā)內(nèi)心的感慨。以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為例,詩中寫道:“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边@里,蘇軾通過描繪雨后的西湖,展現(xiàn)了“雨”帶來的朦朧美感和山水之間的和諧。雨后的西湖如同西施般美麗,無論是淡妝還是濃抹,都顯得如此相宜。蘇軾的“雨”意象還常常與人生的起伏和情感的波動相聯(lián)系。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中,他寫道:“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边@里,蘇軾借雨景的變幻莫測,隱喻了人生的無常和情感的波動。黑云翻滾、白雨跳躍,如同人生中的起伏與波折;而風來雨散、水天一色,則象征著情感的釋然與超脫。這種將雨景與人生情感相結合的寫法,展現(xiàn)了蘇軾深刻的哲理思考。
此外,蘇軾的“雨”意象還常常與思鄉(xiāng)之情緊密相連。在《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中,他寫道:“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guī)啼?!边@里,蘇軾通過描繪雨中的景象,表達了他對故鄉(xiāng)的深深思念。瀟瀟暮雨、子規(guī)啼叫,如同他內(nèi)心對故鄉(xiāng)的呼喚與眷戀。
(二)蘇軾“雨”意象的情感表達
蘇軾的“雨”意象在其詩詞中承載著豐富的情感。他善于運用雨景來抒發(fā)內(nèi)心的情感,使得“雨”成為其詩詞中一個重要的情感載體?!讹嫼铣跚绾笥甓住分械摹吧缴彰捎暌嗥妗毙稳菹掠陼r,遠處的山籠罩在煙雨之中,時隱時現(xiàn),眼前一片迷茫,這朦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體現(xiàn)出在詩人眼中,無論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
此外,蘇軾作品中的“雨”意象還常常與孤獨、寂寞等情感相聯(lián)系。如《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中,“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边@里的“雨”成為詩人孤獨行走的伴侶,對“雨”的描繪,展現(xiàn)了詩人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風貌。
蘇軾在《滿江紅·懷子由作》中寫道:“孤負當年林下意,對床夜雨聽蕭瑟。恨此生、長向別離中,添華發(fā)?!弊髡弑磉_出自己辜負了當年與弟弟對床夜語,早退隱居的約定,這一生聚少離多,白發(fā)徒生。借此抒發(fā)了對兄弟之間長期不得相見的深深感慨和對弟弟的深切懷念,也夾雜著對官場的厭倦和人生不得意的感慨。
(三)蘇軾“雨”意象的藝術特色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中“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一句,首句先從云寫起,天上黑云翻滾,就像濃濃的墨汁在天邊攪動,遠處的山峰在翻騰的烏云中依稀可辨。
“黑云翻墨”,烏云猶如墨汁滾滾而來,詩人把烏云比喻成打翻的墨水,非常形象;“未遮山”,烏云還沒來得及把山遮住,半個天空霎時昏暗,大雨就要來了,說明雨勢洶洶,形象逼真?!鞍子晏閬y入船”一句描寫雨,也是最為傳神的一句。大雨傾盆,白色的雨點砸在船上、敲打著湖面,宛如無數(shù)顆晶瑩剔透的珍珠,亂紛紛地跳入船中。“跳珠”和“亂入”形象而富有動感,好像能聽到雨點噼里啪啦的聲音,說明大雨來勢兇猛,猝不及防,寫出暴雨之大,雨點之急。用“翻墨”來比喻來勢洶洶的烏云,用“跳珠”比喻亂紛紛飛濺的雨點,“黑云”和“白雨”,從顏色上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生動而有力,突出了暴雨的迅猛,氣勢非凡,給人以很強的視覺感。繪成一幅“西湖驟雨圖”。烏云驟聚,大雨突降,頃刻又雨過天晴,水天一色。通過描繪西湖雨中的奇景,詩人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閑適開朗的思想感情。
此外,蘇軾的“雨”意象還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雨”常常被視為生命的源泉。蘇軾通過描繪“雨”的形象,表達了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命的珍視。他通過細膩的筆觸和生動的描繪,將雨的形象賦予了豐富的情感色彩和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
二、李清照作品中的“雨”
(一)李清照詩詞中“雨”的意象分析
李清照筆下的“雨”常常帶有一種凄美、哀怨的氣質?!度鐗袅睢分杏小白蛞褂晔栾L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边@里的“雨”不僅渲染了一種悲涼的氣氛,還象征著詞人內(nèi)心的孤獨和失落。詞人通過描繪雨后的景象,表達了自己對逝去時光的懷念和對美好事物消逝的無奈。
此外,李清照還善于運用“雨”來抒發(fā)對愛情的渴望和思念。在她的詞作《聲聲慢》中,“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詞人通過描繪雨滴落在梧桐葉上的聲音,營造出一種凄涼、落寞的氛圍,表達了自己對遠方愛人的深深思念和無盡的愁緒。
(二)李清照“雨”意象的情感表達
李清照的詞作中,“雨”意象常常承載著豐富的情感色彩。她善于運用雨景來抒發(fā)內(nèi)心的喜怒哀樂,使得“雨”成為她詞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她的《如夢令》中,“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一句,通過描繪雨夜的景象,傳達出詞人深深的愁緒和孤獨感。這里的“雨”不僅渲染了氛圍,更成為詞人情感抒發(fā)的載體。李清照的“雨”意象,常常與她的生活經(jīng)歷和情感狀態(tài)緊密相連。她善于運用細膩的筆觸,描繪出雨中的景象,進而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
(三)李清照“雨”意象的藝術特色
李清照的作品中的“雨”意象展現(xiàn)出了獨特的藝術特色。她善于運用雨景來抒發(fā)內(nèi)心的情感,將雨與愁思、離別等情感緊密相連,形成了她作品中獨特的情感氛圍。
她通過細膩的筆觸,將雨景描繪得栩栩如生,使讀者仿佛置身于雨幕之中,感受著雨水的清涼與濕潤。例如,在她的詞作《如夢令》中,她寫道:“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边@里的雨景與詞人的心境相互呼應,通過雨景的描繪,傳達出詞人內(nèi)心的孤獨與寂寞。
在李清照的詞作中,“雨”意象還常常與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相結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她通過運用音樂性的語言和節(jié)奏,將雨景與音樂、舞蹈融合,營造出一種和諧而富有韻律的美感。
三、蘇軾與李清照“雨”意象的對比
(一)蘇軾與李清照“雨”意象的異同點
蘇軾和李清照,這兩位宋代文學巨匠在描繪“雨”意象時,展現(xiàn)出了各自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情感表達。蘇軾作品中的“雨”往往帶有一種豪放與超脫的氣質,而李清照的“雨”則更多地透露出婉約與深沉的情感。
蘇軾的詩詞中,“雨”常常作為自然景象的描繪,他善于通過雨景來抒發(fā)自己的豪情壯志。例如,在他的《定風波》中寫道,“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贝嗽~為醉歸遇雨抒懷之作。詞人借雨中瀟灑徐行的舉動,表現(xiàn)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昂畏烈鲊[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也體現(xiàn)出在經(jīng)歷了政治上的風風雨雨后,蘇軾越來越認同這種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一蓑煙雨”是說整個蓑衣都在煙雨中,實際上是說他的全身都在風吹雨打之中。這“一蓑煙雨”也象征人生的風雨、政治的風雨。而“任平生”,是說一生任憑風吹雨打,始終那樣的從容、鎮(zhèn)定、達觀。這一句就是蘇軾一生的寫照。借此傳達出其本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松、喜悅和豪邁之情?!耙凰驘熡耆纹缴币哺M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他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而李清照則更多地通過“雨”來抒發(fā)個人的哀愁與思念。在她的《如夢令》中,“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的描繪,展現(xiàn)了她對逝去時光的懷念與感傷。李清照的“雨”意象,往往帶有一種凄美與哀婉的情感色彩,這與她婉約派的文學風格相得益彰。
在對比蘇軾與李清照的“雨”意象時,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雖然他們都以“雨”為媒介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但所傳達的情感內(nèi)涵卻截然不同。蘇軾的“雨”是豪情壯志的抒發(fā),而李清照的“雨”則是個人情感的細膩表達。這種差異不僅體現(xiàn)了兩位文學家不同的藝術風格,也反映了他們各自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個人經(jīng)歷的差異。
蘇軾生活在一個政治風云變幻的時代,他的文學觀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強調文學的社會功能和教化作用。因此,他的“雨”意象更多地體現(xiàn)了對自然力量的贊美和對人生哲理的思考。而李清照的少女時期則生活在一個政局相對穩(wěn)定且家庭條件優(yōu)渥的環(huán)境中,所以她的文學觀念更多地傾向于個人情感的抒發(fā)和審美追求。因此,她的“雨”意象更多地體現(xiàn)了對逝去時光的懷念和對個人情感的細膩描繪。
此外,蘇軾和李清照在文學技巧上也存在差異。蘇軾善于運用夸張和比喻等修辭手法來描繪雨景,使得他的詩詞具有一種豪放的氣勢。而李清照則更注重對雨景的細膩描繪和情感的深入挖掘,使得她的詩詞具有一種深沉的美感。這種差異也反映了兩位文學家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不同追求和風格特點。
(二)蘇軾與李清照“雨”意象的文化內(nèi)涵
從文化內(nèi)涵的角度來看,蘇軾的“雨”意象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與道家思想中的“逍遙”。他通過“雨”來表達對自然與宇宙的敬畏,以及對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而李清照的“雨”意象則更多地體現(xiàn)了柔情與細膩,以及她對愛情與生活的執(zhí)著追求。
進一步分析,蘇軾與李清照的“雨”意象還受到了當時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在宋代,文人墨客們常常借助自然景物來抒發(fā)內(nèi)心的情感與思考,而“雨”作為一種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自然成為他們創(chuàng)作的重要元素。蘇軾與李清照作為宋代文學家的杰出代表,他們的“雨”意象不僅體現(xiàn)了個人情感與藝術特色,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文化風貌。
(三)蘇軾與李清照“雨”意象的藝術價值
蘇軾和李清照,這兩位宋代文學巨匠在詩詞中巧妙地運用了“雨”意象,賦予其豐富的藝術價值。在《贈劉景文》中蘇軾通過“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霜枝”一句寫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傲寒斗霜。詩的前兩句寫景,抓住“荷盡”“菊殘”描繪出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已無”與“猶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詩人這樣寫,是用來比喻人到壯年,雖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李清照的《多麗·詠白菊》以“朗月清風,濃煙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寫出了小樓寒冷,簾幕低垂,秋夜長長。恨蕭蕭無情風雨,一夜搓揉,將白玉般的肌膚損傷?!坝辍辈粌H渲染了菊賞的深靜寒寂的氛圍,表現(xiàn)了李清照孤居獨處,良辰難再加之風雨摧花的凄涼感受,還體現(xiàn)她不甘隨俗沉浮的志趣。
蘇軾和李清照詩詞中“雨”意象的藝術價值體現(xiàn)在他們通過細膩的描繪和深刻的情感表達,賦予了“雨”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審美價值。他們的作品不僅展現(xiàn)了“雨”的自然美,更通過“雨”意象傳達了人生的哲理和情感。這種藝術價值不僅體現(xiàn)在他們的作品中,也對后世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四、結語
蘇軾和李清照,這兩位宋代文學巨匠在描繪“雨”意象時,展現(xiàn)了各自獨特的詩意。蘇軾的“雨”往往帶有一種豪放與豁達,而李清照的“雨”則透露出婉約與柔情。這種差異不僅體現(xiàn)在他們的個人風格上,更反映了當時社會文化的不同面向。
參考文獻:
[1]陳林立.論蘇軾、李清照詞中的“陌生化”[J].教育教學論壇,2018(12):254-255.
[2]趙琰,邱麗娟.蘇軾與李清照的對比研究[J].青年文學家,2016(30):87.
[3]王英曉.論蘇軾與李清照詞學理論的異質同構性[J].文學教育(中),2011(12):12-13.
[4]顧勤.蘇軾、李清照詠物方式之比較[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1(01):46-48+52.
(作者簡介:李佳,女,本科,武漢工程科技學院,研究方向:文學評論;鄧捷,女,本科,武漢工程科技學院,研究方向:文學評論)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