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醉翁亭記》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散文佳作,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出自同一個時期,有著相同的社會背景。本文在描寫景物、抒發(fā)感情的同時,表達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負。本設計在學生理解課文大意、了解寫作背景的前提下,從初中語文新課標的核心素養(yǎng)出發(fā),以“美”為切入點,通過課文誦讀、文字咀嚼、問題探討等方式,層層深入,揭示作品的主題,走進作者的內心,領悟作者寄情山水、隨遇而安的生活態(tài)度,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達到以美育人,立德樹人的效果。
關鍵詞:《醉翁亭記》;核心素養(yǎng);政治理想
【設計背景】
1.教材分析
《醉翁亭記》是統(tǒng)編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篇文言文。作者歐陽修當時因為支持范仲淹等人推行新政而被貶安徽滁州。本文寫于作者到滁州的第二年?!渡袝酚醒栽疲骸暗挛┥普陴B(yǎng)民?!睔W陽修在被貶滁州期間實行寬簡政治,發(fā)展生產,使當地百姓過上了平和安定的生活。他本人也在閑暇之余寄情山水,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帶來的內心抑郁和苦悶消融于與民同樂之中?!蹲砦掏び洝芳幢憩F了他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
本文用了21個“也”字,再加上“而”“者”頻繁使用,使語言富有抑揚抗墜、鏗鏘悅耳、靈動之妙,具有一唱三嘆的風韻。
單元提示中要求“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熟讀成誦,積累、掌握課文中的文言實詞和名言警句,并體會文言虛詞在關聯文意、傳達語氣等方面的作用”“要注意體會古人寄托于山水名勝中的思想情感,感受他們的憂樂情懷”。
筆者在這節(jié)課中通過教師范讀、學生齊讀、個別朗讀等多種誦讀方式,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虛詞的妙處,感受文中的“樂”,感受作者與民同樂的情懷,并力求讓學生從中汲取豐富的精神營養(yǎng)。
2.學情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經過兩年多的文言文學習,積累了一定的實詞和虛詞的用法,借助工具書開展自主學習,疏通一般文言文OjPqowBhKu5R011Sz5jYBs9chhuCEBhJIYTj4GiX35E=的文意,不會有太大困難。但要在此基礎上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和圖畫美,需要一定的美學修養(yǎng),體悟作者的精神世界,需要一定的感悟能力。在教學中,可結合作者生平和時代背景深入發(fā)掘作者的志趣抱負、高尚情懷,讓學生能積累一定的名言警句,內化為鞭策自己的精神動力。
3.品質提升
《醉翁亭記》一經問世,就引發(fā)了轟動效應。當時的名人為之書寫刻石,立于亭邊,天下傳頌。它還被太常博士沈遵譜寫成琴曲《醉翁吟》,被蘇軾、黃庭堅等人改寫成詞??梢哉f,歐陽修創(chuàng)造了一種醉翁文化,醉翁亭已成為一種文化符號,令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心馳神往,或千里造訪,或題詩吟詠歌頌這一名勝古跡。這種轟動效應和長遠影響,與文章的審美意境和作者的精神品質密不可分。文中所表現出的與民同樂情懷和文人雅趣,具有永恒的思想魅力。文中清新自然的對偶句,逐層疊加的“也”字,諧美的音韻,深遠的意境,形成一種婉而有致的散文風格,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語文新課標核心素養(yǎng)之一審美創(chuàng)造是指學生通過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語言文字及作品,獲得較為豐富的審美經驗,具有初步感受美、發(fā)現美和運用語言文字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涵養(yǎng)高雅情趣,具備健康的審美意識和正確的審美觀念。本堂課設計試圖從語言文字的表達和作者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美好情懷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和教育,達到以美育人、立德樹人的效果。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掃除閱讀障礙。讀準字音,讀出感情,讀出意境。
2.品味語言,體會理解“樂”的含義,培養(yǎng)賞讀文言文的能力。
3.觸摸作者的心靈,體會作者的人生理想,并從中受到精神的感染。
4.通過誦讀比較,體會虛詞“而”“也”“者”的表達效果。
【教學重點】品味詞語,全面深入感受“樂”,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分析力。
【教學難點】太守為何而醉?
【教學時間】3課時(本設計為第3課時)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本文是一篇游記散文。大量運用駢偶句,加強了韻律美;虛詞“而”“者”“也”的運用,加強了詠嘆意味。反復誦讀才能體會文章文質之美,在誦讀中自然而然地體會到山水之美,山水之樂,培養(yǎng)語感,加深理解。
2.討論法:將課堂交給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使教學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高效展開。
3.點撥引導法:學生的討論要在老師恰如其分的及時引導下有方向地進行,使課堂形散而神不散。
【教學過程】
一、利用效應,激趣導入
《醉翁亭記》一經問世,就引發(fā)了轟動效應,當時的名人為之書寫刻石,立于亭邊,天下傳頌。課件出示:
《醉翁亭記》的巨大影響力
《滁州志》記載,歐陽公記成,遠近爭傳,疲于磨打。山僧云,寺庫有氈,打碑用盡,至取僧室臥氈給用。凡商賈來,來亦多求其本。所欲官征,以贈官,可以免稅。
師:《醉翁亭記》一經問世就產生這么大的影響,還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成為千古美文,它的玄機又在哪里呢?美文,顧名思義,就是外在的語言文字和內在的思想意蘊都很美的文章。這節(jié)課我們就以“美”這個字為切入點,走進歐陽修的精神世界。
二、設置任務,品讀課文
任務一:感情朗讀,品味語言藝術之美
現在我們用美麗的聲音和歐陽修產生共鳴。請先觀察本文語言方面的特色:
(1)多處使用虛詞“而”和“也”。
(2)駢散結合,語言簡練。
討論:為什么用這么多“而”和“也”?
1.上節(jié)課我們積累了出自這篇課文的一些成語,成語簡潔明了,為什么歐陽修不用成語呢?
我們來比較讀一讀,體會兩種表達的區(qū)別。
朝而往,暮而歸 朝往暮歸
前者呼,后者應,前呼后應
水落而石出者 水落石出
往來而不絕者 絡繹不絕
而樂亦無窮也 其樂無窮
教師范讀,學生根據聽到的感受說出原文和成語哪一個感覺更勝一籌。
讀一遍,學生或許不能充分體會原句的妙處。個別學生仿照老師的語氣語調有感情地朗讀,再說說讀后的感受,學生還可以自由朗讀談感受。
預設:
更舒緩,讀起來有一種舒適的感覺;
更有韻律感,更有美感,更能讀出快樂的感覺,讀起來更有愉快感,總結起來就是原文好在:
A.去掉“而”字,語言顯得過于精練,讀來非常緊迫、急促。
B.“而”字可以表示前后內容并列、順承、遞進、修飾、轉折等關系,引導學生辨析語義關系,在朗讀時,凡表示轉折或遞進意味的“而”字,都要重讀,凡連接前后內容且有調整節(jié)奏作用的“而”字,則可輕讀。
C.“而”字恰到好處的運用,使文章舒緩從容,把作者欣賞“山水之樂”的閑情雅致充分表現出來
2.同法體會文中“也”字的表達效果,體會不同的語氣。
A.表示陳述語氣,多用于描述景物,可譯為“……是……”的句式。
(1)環(huán)滁皆山也。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3)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4)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5)山間之朝暮也。
(6)}山間之四時也。
(7)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8)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9)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10)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11)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12)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B.表示肯定語氣,多用于介紹人名,可譯為“某某是……(誰)”。
(1)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
(2)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3)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C.表示感嘆語氣,多用于直抒胸臆,可譯為語氣詞“啊”。
(1)在乎山水之間也。
(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而樂亦無窮也。
(4)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5)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讀后小結:
(1)去掉“也”字后,氣息短促不暢,有生硬滯澀感。“也”字獨具匠心,使文章在漫不經意的敘述中,體現出一種任性自得、舒卷自如的趣味。
(2)讀出“也”字描述景物時的陳述語氣,氣息輕快陶然,若行云流水。如“在乎山水之間也”。
(3)讀出“也”字介紹人物時的肯定語氣,氣息著重強調,需簡潔明快。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謂也”。
(4)讀出“也”字直抒胸臆時的感嘆語氣,氣息舒緩流暢,可從容吟詠。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誦讀文中的駢句,體會其韻律美。通讀全文,體會課文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
4.配樂朗誦。
設計意圖:本課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多用駢偶句,語言簡潔流暢,虛詞更是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通過指導學生反復吟誦,讓學生更好地感知文章的語言藝術美,為下面的學習任務營造良好的氛圍。
任務二:咬文嚼字,尋求風景和諧之美
1.蘇軾贊王維的詩歌“詩中有畫”,《醉翁亭記》可謂是“文中有畫”。跟隨作者的腳步游于此地,不禁想架好攝像機,攝取一組美圖與人共享。請細讀文章,找出文中寫景(人)的句子,根據畫面的主體景物為畫面命名。
教師示范第一句,學生完成后面句子的命名并說明意圖。
師:環(huán)滁皆山也。(滁州環(huán)山圖)
據說《醉翁亭記》寫成以后,曾掛于門外供人欣賞并提出修改意見,有一位老人說第一句只是說滁州有很多山,卻用了10個字,太啰嗦了。歐陽修就將第一句壓縮到5個字,用語高度概括,卻表現了滁州四面環(huán)山的地理特點。
明確:
第一段:山水映襯之美
環(huán)滁皆山也。(滁州環(huán)山圖)
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瑯琊深秀圖)
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釀泉瀉峰圖)
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亭臨泉上圖)
請說說這四幅圖畫用了什么樣的寫景方法,按照什么順序寫景。
(作者按照游蹤路線,用移步換景法描寫,景物由大到小。前三幅引人入勝,為第四幅圖作鋪墊,同時也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和周圍環(huán)境)
第二段:朝暮變化之美 四季變幻之美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朝日散霧圖)
云歸而巖穴暝(暮云暗谷圖)
野芳發(fā)而幽香(春花吐香圖)
佳木秀而繁陰(夏木茂陰圖)
風霜高潔(秋霜高潔圖)
水落而石出者(冬水石出圖)
(這幾幅圖片既按時間順序又有空間順序,重點選取了朝暮和四季的景物進行描繪,仿佛很多次游覽醉翁亭的景物集錦。)
第三段:風俗人情之美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滁人游樂圖)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太守宴客圖)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眾賓歡樂圖)
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太守醉酒圖)
(第三段非常細致地描寫了滁人跟隨太守出游、太守宴請賓客的絕美畫面,富有人情美和風俗美)
設計意圖:這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自由賞析文中的景物描寫,不僅有用詞的精準,寫作順序的概括,還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生活閱歷為課堂服務,有效地訓練了學生語言文字的表達運用能力,對學生寫好游記類散文很有幫助。
2.教師小結提問。
師:這樣的風景我們的周邊有沒有?
生:我們縣城附近的錫山也有亭有泉,風景也很美。
師:是的,天下的山水本無二致,只是因為有了人的欣賞,它們才有了神韻和靈氣?,樼鹕揭驗橛辛俗砦掏げ⒉灰欢ǔ雒且驗闅W陽修為它寫下《醉翁亭記》而名滿天下。亭以文名,二者相得益彰。
師:題目是《醉翁亭記》,真正寫醉翁亭的片段并不多,這是不是跑題呢?
明確:“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fā)作者的感情或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按照這個意思,“記”相當于現代的散文,這是一篇游記散文。散文有“形散神聚”的特點,散文的重點功能是抒情,作者描寫醉翁亭周邊的美麗景物不是孤立的寫景,是為后面抒發(fā)情感,表達中心服務的。
設計意圖:這個環(huán)節(jié)除了讓學生明了“記”這種文體的特點之外,還非常自然地將對景物描寫的欣賞過渡到對文章主旨的探討。
任務三:合作探究,品味思想人文之美
1.體會“樂”的實質,探討“樂”和“醉”的關系。
師:歐陽修來到滁州,過著游山玩水,逍遙自在的快樂生活,“樂”是文章的文眼,他的“樂”表現在哪些方面?
學生交流后小結:寫山水,抒發(fā)得之心的“樂”,寫游人不絕于路途,是表現人情之“樂”;寫釀泉為酒,野肴鋪席,觥籌交錯,是表達太守“宴酬之樂”;寫鳴聲宛轉,飛蕩林間,顯示了“禽鳥之樂”,更是為表現太守“游而樂”。樂山水、樂游宴、樂四時、樂其樂,與民同樂樂無窮,“樂”是貫穿全文的?!皹贰笔菍嵸|,“醉”是表象,寫“醉”就是寫“樂”。
2.歐陽修真的有這樣快樂嗎?或者說,這篇文章里隱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變化?
學生討論作答后教師小結:結合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歐陽修從參知政事貶為滁州太守,心情不可能一下子擺脫貶官的陰影,他只能游山玩水,借酒消愁來打發(fā)內心的孤獨郁悶,所以他給自己取了個外號“醉翁”。
但是游山玩水、借酒消愁的作用畢竟是有限的,我們學習過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柳宗元被貶永州,只是從山水中得到了短暫的快樂。那么,歐陽修真正尋求到的快樂是什么呢?
課件出示:
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
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遂書以名其亭焉。
——《豐樂亭記》
他找到了真正的快樂就是與民同樂,這表現了他情感變化的主線是:快樂——孤獨——曠達。
3.醉翁和太守能夠等同起來嗎?
師小結:醉翁和太守雖然是同一個人,但是不能完全等同,醉翁是一個私人化的外號,是作者對自己形象的詼諧性的調侃;而太守是一個官職名稱,是作者的社會化形象。醉翁之醉只是沉迷于酒醉,而太守之醉還有為政清明之醉,與民同樂之醉,捉筆成文之醉。從醉翁到太守,我們領悟到了作者解脫貶官之困的心路歷程。他最終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而醉。
設計意圖:深厚的思想底蘊是這篇游記最值得探討的地方,通過對“樂”和“醉”意義的解讀,真正讓學生走進作者內心深處,和作者產生共鳴,提升審美情趣,陶冶情操。
4.課堂結束語
師小結: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兩篇文章都流傳千古。不同的是,滕子京在政通人和和百廢俱興的時候重修岳陽樓,竣工之后扶欄干痛哭,心境慘淡,而歐陽修卻在人民豐衣足食的時候,與滁州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以別人的快樂為快樂,這是為人的仁愛,以百姓的快樂為快樂,這是為官的厚道。
《岳陽樓記》中,范仲淹抒發(fā)了崇高的政治理想,表現了一個政治家的擔當和格局。《醉翁亭記》中,歐陽修表現出一份松弛和可愛,他這份在逆境中的隨遇而安和松弛感,拉近了讀者和他的距離。如果說對于范仲淹是仰望,那么對于歐陽修,則是又敬又愛,倍感親切。我們這么喜歡《醉翁亭記》,也許就是在某一個不經意的瞬間,將我們的某種心情悄悄地治愈了。
在我們的人生中,也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挫折,但是人生還有更多美麗的風景,我們不能忘記哪怕是一個普通人的職責和使命,應該樂觀自信,從容前行。就像我們這堂課的主題——向美而行,樂享人生。
設計意圖:這3個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領悟文章主旨,走進作者精神世界,達到以美育人,立德樹人的目的。
三、賞練結合,提升素養(yǎng)
(留做作業(yè),課后完成,二選一)
1.本文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突破了傳統(tǒng)游記散文模式,創(chuàng)造了游記體散文新的審美意境。展開想象,結合文章第2自然段內容,把醉翁亭的朝暮、四時之景以散文化的語言詳細描寫出來。(不少于300字)
2.學習了本文,你有什么話想要對作者說嗎?請拿起你的筆,自抒胸臆,對話先賢。
【教學反思】
本單元所選古詩文,皆為傳統(tǒng)的古代名篇,散文都是名勝記游之作,詩詞則偏于抒發(fā)個人的情志和懷抱。九年級的學生,要理解古人人生低谷中的孤獨和排解,有一定的難處。而《醉翁亭記》作為千古美文,著實讓人欣賞沉迷。筆者的設計從“美”這個角度入手,賞美賞樂,在多角度誦讀和咬文嚼字中逐漸走進作者心靈,領悟文章主旨,達到涵養(yǎng)學生精神世界的目的。
通過前兩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對課文內容能夠做到熟讀、句譯,對文章主旨有一個大致的把握。第三課時主要引導學生感受傳統(tǒng)文化外在的語言魅力和內在的思想底蘊,激發(fā)學生審美體驗,增強文化自信,促進學生審美品格和審美能力的形成。
激趣導入環(huán)節(jié)筆者從《醉翁亭記》的轟動效應入手,讓學生從心理上對名篇佳作產生濃厚興趣,拉近距離。第二環(huán)節(jié)的任務設置圍繞“美”字作文章,語言美、景物美、思想美,三個維度層層深入,由作品美的外殼(語言)、美的內容(美景樂事)到美的實質(字里行間蘊藏的美的思想),目的明確,設計較為合理,難度適中。在探討文章主旨的時候,通過與《小石潭記》的對比閱讀、《豐樂亭記》的遷移閱讀,很好地揭示了作者隨遇而安的生活態(tài)度和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教學重點突出,難點突破。
課后練筆的設計,一是訓練學生學習課文描寫景物的方法以及如何組織語言進行生動表達,寫好山水游記的能力;二是引導學生和作者產生共鳴,對話先賢,達到陶冶學生情操,以文化人,涵養(yǎng)品德的目的。
整個設計緊緊圍繞文章主旨,從語文核心素養(yǎng)出發(fā),多角度設疑,引發(fā)學生思考、討論和表達,訓練學生思維能力和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不足之處在于教法傳統(tǒng),在群文閱讀或者學科融合等方面還可以多作嘗試。
【專家點評】
盧紅河老師的《醉翁亭記》教學設計,緊扣文旨生發(fā),緊貼學情展開。設計分為一導、二讀、三賞三個板塊,“讀”是核心和重點。在這個板塊中,教者通過三個任務搭建的教學支架,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地引導學生讀作者之“樂”,析行文之“美”。為了鎖定教學目標的達成,在教學行進中,盧老師巧妙地將文本內隱的邏輯與學生學習認知的主線水乳交融在一起,探究有據,生發(fā)有理。各環(huán)節(jié)之間既清楚干凈,又緊湊關聯。
導入環(huán)節(jié)設計者從《醉翁亭記》產生的轟動效應這個角度,新穎獨到,拉近了經典作品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從而產生探討的興趣??梢钥闯鲈O計者對作品相關的資料作了較為廣泛的了解,后面的任務設置也可以看出這一點,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產生于設計者多角度的閱讀和深入的思考。
誦讀任務的設計主要扣住文章的語言特色:“而”“也”等虛詞的運用以及駢散結合的句式,造成文章音韻和諧的美感。同時,設計者在指導學生誦讀的過程中,掌握了“而”“也”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可謂一石二鳥。
欣賞文章的美景樂事是重要環(huán)節(jié),設計者率先示范,教給方法。學生小組合作,抓關鍵詞擬標題;自選最喜歡的小標題欣賞美點。有學法的傳授、有學習的合作、有思考的深入、有表達的愜意和靈動,真正達到了訓練學生思維和運用語言文字的目的。
對文章主旨的探討是本設計的難點,設計者嘗試從“樂”和“醉”的實質和關系出發(fā),通過對比閱讀和遷移閱讀,以及對“醉翁”這個外號和“太守”這個稱呼能否等同這個有意思的問題的探討,深入作者內心,理順了作者由快樂到孤獨到曠達的心路歷程,可以看出設計者是用了心的。
在這個既具精致,又顯精巧的設計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教者鮮明的單元意識、自覺的文體意識、強烈的課型意識和本位的主體意識。正是在這四種意識的關聯下,才使得教者能夠在更高站位上去圈定本課教學的選點,才能順從文言文教學的特點,以“讀”去統(tǒng)攝整個教學內容,才能以“樂”字而入,去勾聯、捋順全篇,才能將學生處于學習的置頂位置,以學為本,順學而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