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影片《追浪少女》(又譯《泳者之心》)在流媒體平臺Disney+上線,反響上佳。影片講述了著名女子游泳運動員格特魯?shù)隆ぐ5聽柕慕?jīng)歷。作為運動史上的傳奇人物,埃德爾是首位成功橫渡英吉利海峽的女性,為女子游泳運動的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埃德爾1905年出生在美國紐約曼哈頓。她自小便喜歡游泳,夏天去海灘,冬天去游泳館,幾乎一年四季都泡在水里。
在那個年代,像埃德爾那樣會游泳的女性并不多,大多數(shù)美國女性都不會游泳。因為偏見,很多人認為男性更適合參加競技體育項目,包括游泳。在男性穿著短褲就能下水游泳的年代,女性甚至難以擁有一件泳衣。
就在埃德爾出生的前一年,美國有一艘游船意外起火。當時船離岸邊并不遠,但由于不會游泳,大批婦女和兒童被困在船上,最終葬身火海,死難者達1000多人。埃德爾的母親為了避免女兒以后經(jīng)歷這樣的悲劇性事件,全力支持她的游泳愛好。
埃德爾不僅熱愛游泳,而且有著驚人的天賦。然而,她幼年時曾患上嚴重的蕁麻疹,差點喪命,痊愈后耳朵有了后遺癥。醫(yī)生告誡她的母親,埃德爾的耳朵一定要避免細菌感染,一旦沾了生水,必須做好消毒工作,否則有失聰?shù)娘L險。
這對埃德爾來說無疑如同晴天霹靂——從醫(yī)療衛(wèi)生角度看,基本上阻斷了她參加游泳運動的可能性。然而,少年時期的埃德爾決定賭一賭。她在15歲時選擇退學,成為一名專業(yè)游泳運動員。事實證明,埃德爾就如一朵芙蓉,注定要在水中綻放。
起初,埃德爾并不被看好,相比其他選手,她的泳姿并不出色,速度也算不上快。但她有自己的優(yōu)勢——耐力。參加第一場正式比賽時,埃德爾起步比別人慢,但當其他選手體力下降時,她仍然體力充沛,在水中興奮地加速,最終奪得第一名。
1921年,16歲的埃德爾加入美國女子游泳協(xié)會。在之后短短幾年間,她接連打破20多項世界紀錄和美國全國紀錄,成為當時泳壇最年輕的世界紀錄保持者。因為成績突出,她不久就被美國國家游泳隊看中。1924年,埃德爾代表美國參加了巴黎奧運會,那一年她只有19歲。
埃德爾立志奪取奧運金牌。無奈當時她的膝蓋有傷,而且乘船從美國趕往法國的旅程令她十分疲憊。比賽期間,美國代表隊住在遠離巴黎市中心的旅館。埃德爾每天趕往奧林匹克游泳館參加訓練,路上要花費不少時間。最終,埃德爾在個人賽中獲得兩枚銅牌,在團體接力賽中獲得一枚金牌。這樣的成績對于首次參加奧運會的埃德爾來說已經(jīng)很不錯了,但她仍然對自己感到失望。
奧運獎牌沒能滿足埃德爾,她要征服更廣闊的水域。從巴黎返回美國的途中,埃德爾望著波濤洶涌的英吉利海峽,內(nèi)心泛起波瀾。她突然冒出了一個念頭——征服這里,橫渡英吉利海峽!
有著橫渡英吉利海峽夢想的人不止埃德爾。早在1875年,英國人馬修·韋伯就成功橫渡英吉利海峽,耗時21小時。他的成功勾起了其他游泳愛好者對大自然的征服欲。英國《每日郵報》一度懸賞1000英鎊,尋找愿意舍命嘗試這一壯舉的“泳士”。在埃德爾發(fā)起挑戰(zhàn)之前,已經(jīng)有5人成功橫渡英吉利海峽,全部是男性游泳健將。
埃德爾的想法一經(jīng)提出便遭到一些人的嘲笑。關于女性參與長距離游泳運動的質(zhì)疑聲鋪天蓋地朝她涌來,他們斷言:以女性的體力和耐力不可能橫渡英吉利海峽。
英吉利海峽位于英格蘭和法國之間,就像一道天然屏障,將英國與歐洲大陸隔絕。從法國到英國,海峽最窄處的直線距離為33.8公里。在大海里游泳,與在游泳池中完全不一樣——沒有泳道標識,也沒有其他參照物,泳者很容易迷失方向。另外,英吉利海峽時常有洋流涌動,使得泳者難以保持直線游動,往往游著游著就會偏離方向。因此,橫渡海峽者實際要游行的距離究竟有多長,誰也無法預估,甚至可能遠達80—100公里。
再者,由于所處的緯度較高,這片海域就算在夏天,水溫也只有十幾攝氏度,在其他季節(jié)更是冰冷刺骨。人長時間泡在這樣的海水里,面臨著因失溫而喪生的風險。另外,海中生物多樣,包括毒水母、鯊魚。挑戰(zhàn)者如果在游動中遭遇攻擊,后果不堪設想。
幾乎所有人都勸埃德爾放棄,其中有些人是真的關心她,怕她遭遇不測;也有人擔心她萬一取得成功,會動搖男性在長距離游泳運動領域的地位。
埃德爾是個不服輸?shù)娜?,別人越說她不行,她就越要游給這些人看。反對的聲音不但沒有讓埃德爾退縮,反而激起了她的求勝欲。這位年輕的女子決定與英吉利海峽較量一番。
1925年,20歲的埃德爾開始為橫渡英吉利海峽做準備。在美國女子游泳協(xié)會的見證之下,埃德爾在夜間從巴特爾公園水域游到桑迪湖,全程35.4公里,耗時7小時11分鐘。這是為橫渡英吉利海峽而進行的“熱身游”,她的長游能力獲得了人們的認可。美國女子游泳協(xié)會決定給予其贊助費用,支持她橫渡英吉利海峽。多年以后,埃德爾的侄子鮑勃形容姑媽的那次長游是“午夜嬉戲”。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保證挑戰(zhàn)者的人身安全,獨自冒險橫渡英吉利海峽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而且為了保證成績的公正性,挑戰(zhàn)者游動的全程要由教練、裁判、領航員等進行監(jiān)督。
埃德爾的教練是一位身材魁梧的蘇格蘭老人,名叫沃爾夫。他曾經(jīng)22次嘗試橫渡英吉利海峽,但都以失敗告終。埃德爾的這位教練從始至終都不看好她。他在幫助埃德爾訓練的過程中一直強調(diào):可以去嘗試,但要接受失敗的結(jié)果。
1925年8月,埃德爾第一次嘗試橫渡英吉利海峽。最初一切都很順利,但她游到半程時,遇到海水漲潮,阻力開始增大。此時,埃德爾暫時漂在水面上,一邊休息一邊等待海潮發(fā)生變化。豈料,埃德爾的教練沃爾夫以為她溺水了,于是命人強行將她拉上領航船——埃德爾的第一次挑戰(zhàn)以失敗告終。
第二年夏天,埃德爾再次向英吉利海峽發(fā)起挑戰(zhàn)。這一次她做足了準備。在下水之前,她在身上涂了厚厚的一層豬油,一來有利于保持體溫,二來可以防范海洋生物的攻擊。她的泳鏡上涂了石蠟,以防止海水對眼睛可能造成的傷害。另外,她還穿上了自制的短款無袖泳衣,以減少游動中所受的阻力。
有了上一次的經(jīng)驗教訓,埃德爾換了名叫伯吉斯的教練。她在下水前特意叮囑伯吉斯:“我要么游到英國,要么就淹死在海里。無論發(fā)生什么,你們都不要把我從水中拉上來!”
這是一次激動人心的挑戰(zhàn)行動,聽聞消息,媒體記者早早就等在岸邊。在萬眾矚目之下,埃德爾一個魚躍跳入海中。一開始,大家的情緒都十分高漲,她的家人乘坐領航船全程陪同,大聲唱歌鼓舞士氣,還時不時向她投遞食物,以便她有足夠的體力支撐到對岸。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表情從一開始的興奮逐漸變?yōu)槟?。廣闊的海面一眼望不到盡頭,埃德爾游著游著就迷失了方向,不知自己身在何處。
就在此時,天色變得陰沉,海上烏云密布,不一會兒就雷電交加——暴風雨來了!要知道,海上的暴風雨是非??膳碌模耧L呼嘯,卷著五六米高的巨浪,一下下拍打在海面上,那聲音令人驚恐、煩躁。埃德爾的家人感到擔憂和沮喪。據(jù)埃德爾事后回憶,“當時他們的表情就像出席葬禮一樣”。
教練伯吉斯非常緊張,雖然他被要求不能主動進行干預,但眼見情勢危急,他忍不住在船上朝著埃德爾大喊,勸她放棄。埃德爾抬起頭反問他:“我為什么要放棄?我要游完全程!”
就這樣,經(jīng)過漫長的14小時39分鐘,1926年8月6日晚,埃德爾終于在英格蘭登岸。當她的泳帽從海邊的水中露出來時,岸上的人群沸騰了。隨后,埃德爾踉蹌著從水中走了出來,由此成為史上第一位成功橫渡英吉利海峽的女性。最驚人的是,她打破了前人保持的紀錄,比之前的男性挑戰(zhàn)者快了兩個小時。
成功橫渡英吉利海峽之后不久,埃德爾回到了美國。她以英雄形象榮歸故里,紐約人自發(fā)為她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她成為美國人心中的驕傲。之前質(zhì)疑過她的一些男子游泳選手也加入了歡迎她的隊伍,并對她脫帽致敬。一些女子舉著標語牌歡迎埃德爾,上面寫著“波濤女王”——媒體引用了這個稱號來稱呼她。
大獲成功之后,埃德爾為自己設計的泳衣成為爆款。一時間,報名參加游泳訓練和考試的女性人數(shù)大幅增加。大批美國女子涌向海灘和游泳館,她們不再逃避這項運動,也不再畏懼社會對女性廣泛參與體育運動的偏見。時任美國總統(tǒng)柯立芝稱贊埃德爾是“美國最好的女孩”。
埃德爾備受關注,接受了大量采訪,并展開巡回演講,每周能賺2000—3000美元。有意思的是,每周都有人寄信向她求婚。她還去好萊塢拍攝了一部關于自己的時長10分鐘的影片。
在埃德爾之后,又有4位女性游泳愛好者橫渡英吉利海峽。正如當時的《紐約時代報》所評論的:“當埃德爾鉆出水面時,我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埃德爾多年保持著橫渡英吉利海峽的時間紀錄,直到1951年被加拿大人溫妮·萊斯勒刷新。
遺憾的是,橫渡英吉利海峽的壯舉奪走了埃德爾的聽力——小時候那次患病埋下的隱患終于爆發(fā)。不過,埃德爾并未氣餒,她認為,只要自己四肢健全,就不應放棄熱愛的游泳運動。年過三十之后,埃德爾完全喪失了聽力。她沒辦法擔任游泳教練培養(yǎng)運動員,因為大多數(shù)運動員不會用手語進行溝通。于是,埃德爾選擇了一個很有意義的職業(yè)——教聾啞兒童學習游泳。她用手語鼓勵他們:“孩子們,別怕。在水中,語言可能無效,但勇氣會伴你前行!”
2003年11月30日,這位閃耀一時的“波濤女王”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98歲。晚年她在接受采訪時曾坦言:“我沒有任何抱怨,一生過得很舒適,也很滿足。我不是那種摘了星星還望著月亮的人,上天對我已經(jīng)夠好了?!?/p>
作為女子游泳運動的先驅(qū),埃德爾打破了她所處的時代對于女性參與體育運動的偏見。正如《紐約時報》所評論的:“倘若當年第二次挑戰(zhàn)也沒能成功,那么相信她會繼續(xù)挑戰(zhàn)第三次、第四次……至死方休?!?/p>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