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歷史的長卷上,明代中晚期和西方文藝復興時期處于同一時期,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市民階層力量的壯大,使得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經濟政治始終影響著社會文化氛圍,生活與經濟、社會、思想心態(tài)諸多方面有密切的聯(lián)系,人的價值越來越被重視,而肖像畫藝術正是這種變化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對比明代中晚期與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肖像畫,可以看到不同的時代特征和審美差異,這種差異為東西方肖像畫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價值,也為當代肖像畫的發(fā)展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明代;文藝復興;肖像畫
“肖像畫”這一詞在中國的傳統(tǒng)繪畫觀念中并沒有出現(xiàn),而是在20世紀初由歐洲引入?!洞竺腊倏迫珪分小翱杀嬲J的形象”在中國古代肖像畫中又稱“寫真”“寫照”“留影”“畫影”等,屬于人物畫的一種,與人物畫的生發(fā)流變有許多共性,也具有獨立成科的個性。肖像畫的特質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以實際存在的人物為描繪對象,在照相術傳到中國以前,起到為真人留影的作用,所謂“寫照如鏡取影,妙得神情”。二是以形似逼肖為基本,在此基礎上追求“以形寫神”,如南宋袁文指出:“作畫形易而神難。形者其形體也,神者其神采也。凡人之形體,學畫者往往皆能,至于神采,自非胸中過人,有不能為者?!比莿?chuàng)作主旨重在表現(xiàn)人物本身,往往注重人物面部的精雕細琢,畫面中即使出現(xiàn)美景、道具等也僅為輔助,這種題材的唯一性和排他性,與其他畫科豐富多樣的主題有顯著區(qū)別。肖像畫注重對人物外形的刻畫來表達內心的真實情感,追求以形寫神,形神兼?zhèn)?,通過對人物五官的描繪表現(xiàn)人物的獨特個性。
(一)明代中晚期社會背景
蒙古帝國落幕以后,西歐在蒙古帝國帶來的中國科學技術的推動下和對海洋領域原本興致的促進下,迎來了“大航海時代”。14—17世紀,西歐開始了以資本主義文明為導向的單向全球化進程,成為近代世界的歷史促進者與主導者。然而到了明朝中晚期,中國歷史發(fā)生重大變化。明王朝是最后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tǒng)中原王朝,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官僚政治達到了全新的高度。此時經濟發(fā)展迅速,并且隱藏著新舊交替的沖突。明朝的封建統(tǒng)治由盛轉衰,中國漫長的傳統(tǒng)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fā)展到了晚期。隔著山脈海峽相望的歐洲世界當時也在發(fā)生巨大變化,他們已經開始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早期西方殖民主義勢力與中國航海勢力在中國東南沿海的交鋒。中國社會發(fā)展已經逐漸融入了世界歷史發(fā)展進程,打破了孤立的狀態(tài),成就了明中晚期特別的歷史地位和多變的時代氛圍。晚明中國并未落后于西方國家,無論從經濟總體發(fā)展水平,還是從社會發(fā)展走向,都處于世界前列,是當時的世界強國,這令西方來華傳教士羨慕不已。萬歷年間生活在中國的傳教士利瑪竇在其《中國札記》中記述道:“當時中國的大米產量,遠比歐洲富裕得多;生產的棉花和棉布,足夠供應全世界;生產的絲織品,不僅使那個國度的居民不管貧富都穿著絲綢制的衣服,而且還大量地將絲綢出口到世界最遙遠的地方;鋼鐵冶煉和鑄造業(yè)發(fā)達;他們用熔化的鐵可以鑄造比我們更多的物品,煤炭采掘出來后,大量運往全國各地,價錢很低,這表明煤很充足;江西的瓷器,不只是運到中國各地,而且還運到歐洲最遙遠的角落,受到那些‘欣賞宴席上風雅的人們的珍愛’?!泵鞔型砥诘臅r代特點,概括起來就是中國傳統(tǒng)封建社會高度成熟,社會呈現(xiàn)新舊交織、紛繁復雜的局面。一方面,長久以來根深蒂固的封建社會、經濟、政治結構和思想觀念仍占主導地位;另一方面,經過長期的積累,資本主義的種子已經在中國社會悄然萌芽,具有近代社會性質的經濟、政治、習俗和思想文化使整個社會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
(二)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社會背景
文藝復興時期,世界范圍內,特別是歐洲,爆發(fā)了黑死病和封建主義危機,社會秩序混亂,經濟崩潰,人們的生活壓力巨大,歐洲陷入了黑暗,但文藝復興徹底改變了歐洲人思想乃至影響全世界。在這場運動之中,詩歌、繪畫和建筑等藝術形式爭奇斗艷、色彩紛呈,讓歐洲形成了一個多重構架的近代文化體系。歷史在大瘟疫的肆虐和社會的崩潰中孕育了希望的種子,中世紀的黑暗時代結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即將開始。文藝復興時期中的人們,不僅擺脫了中世紀教會神學的約束,還突破了封建道德的桎梏,以嶄新的姿態(tài)對精神生活進行探索。這對中世紀歐洲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文藝復興運動在文化領域中的突出表現(xiàn),是歐洲中世紀和近代歷史轉折時期中發(fā)生的一場重要的思想啟蒙運動。文藝復興運動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促進了文學、藝術、科學和哲學的發(fā)展。它是西方歷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繼古希臘羅馬之后歐洲的一次重大思想文化革命。它所提出的“人”的問題,極大地推動了人們對封建制度的批判,對美與藝術的追求,對新時代、新生活的追求,這一切都使人文主義思想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文藝復興運動反對神學思想,提倡人文主義,反映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要求以及民主與自由的愿望。
(一)明代中晚期肖像畫的發(fā)展
中國肖像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約3500年前的商、西周時期。它作為人物畫的主要形式,被中國封建統(tǒng)治者當作“成教化,助人倫”的重要手段。明代萬歷年間,西方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他宣傳圣母、耶穌像,引起了當時繪畫界的廣泛注意。當時著名的肖像畫家曾鯨,開創(chuàng)波臣派,使自唐以后的人物畫再次吸收外來營養(yǎng)。曾鯨的“凹凸法”重墨骨,重骨法,借鑒西畫之法,重視形象結構,發(fā)展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人物肖像畫。他的《張卿子像》(圖1)人物為正面像,略右偏,面相清俊,意態(tài)端正儒雅,氣定神閑,流露出愉快的心情,人物整體呈輕盈溫潤之態(tài)。全圖沒有襯景,而是通過對人物面部的精妙刻畫來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品質。“江南派”是明清肖像畫的另一個重要流派,它相比傳統(tǒng)的色彩平涂,更能真實地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氣質和形象。明代中晚期肖像畫,使得中國傳統(tǒng)繪畫呈現(xiàn)多元化發(fā)展的局面,畫家們不斷創(chuàng)新改進,讓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結合,得以創(chuàng)作體現(xiàn)時代精神的肖像畫作品。
(二)西方文藝復興時期肖像畫的發(fā)展
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其核心內容是“人乃萬物之本”,主張以個人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威尼斯畫派的貝里尼是最具代表性的畫家之一,他提倡用寫實手法來繪制人物肖像畫,繼而表現(xiàn)人物特有的氣質。畫家波提切利的作品體現(xiàn)了具有世俗特征的人文主義精神,他敢于繪畫裸體人像,這在他之前是完全不可能存在的。拉斐爾的肖像畫十足個性,在圣母題材的繪畫中,其形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的形象,而是回歸自然、淳樸、溫柔、善良的普通母親形象(圖2)。德國畫家荷爾拜因深受德國理性根基影響,創(chuàng)作出的肖像畫強調真實感與科學感結合,造型嚴謹準確,尤其注重人物內心的細膩情感表達。西班牙畫家格列柯,他的肖像畫不在于畫出人的外貌,而是表達人物的內心。讓·富凱,法國肖像畫的奠基者,他的素描嚴謹、精巧。特別是肖像畫,在平面中見起伏,在概括中見繁復但又絕沒有中世紀人物刻板、冷漠和凜然的做派,而是在其中注入了個人的情感。這一時期,肖像畫顯示出強烈的渴望,擺脫中世紀對于人性的束縛,沖破黑暗,獲得光明的印象,成為大多數(shù)藝術家表現(xiàn)的題材之一。文藝復興時期,肖像畫迎來黃金發(fā)展時期,是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
(一)明代肖像畫的情感表達
明代中晚期由于受到資本主義的影響,商品經濟有所發(fā)展,人們的思想也開始逐漸從舊社會的束縛當中解放出來,這使得明代中晚期的肖像畫不再僅是為皇家服務,民間開始出現(xiàn)繪制肖像畫的潮流,尤其是在江南一帶肖像畫更加盛行,江南肖像畫興起這一現(xiàn)象從側面反映了明代中晚期人們物質生活水平與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審美觀念的變化和通俗市井文化的興起,這時候的肖像畫是具有突破性的,是與之前歷朝歷代完全不同的。新興資產階級的出現(xiàn)使民間肖像畫審美觀念發(fā)生轉變,人們不想再像以前那樣程式化、概念化、僵硬化地描繪肖像,而追求畫的生動自然、真摯熱烈。從熱衷社會功能目的主題畫轉向注重表達個人內心情感的描繪。文人畫家則更加注重自身感受的表達。明代中晚期的肖像畫繪畫題材涉獵廣泛,社會功能不斷增多,創(chuàng)作技法有所進步,在中國古代繪畫尤其是人物畫領域具有不可磨滅的時代價值,傳達明代中晚期獨有的時代特征和情感氛圍。
(二)西方文藝復興時期肖像畫的情感表達
西方文藝復興之前的肖像畫呈現(xiàn)刻板、僵硬的狀態(tài),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精神,是一種人性的釋放,使肖像畫的描繪技術提升到一種嶄新的階段,肖像作品由此被賦予了血肉,更加生動了。藝術家們形成了自我的獨立思想和獨立能力,也形成了自身鮮明的風貌與特點,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技術高超且充滿人文主義情調的美術精品。畫家將人文主義思想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表達了對真善美的追求,這種人文主義思想散發(fā)著時代的光輝。
分析西方文藝復興與明代中晚期的肖像畫,并不是想明確誰熟誰劣,而是分析不同的民族藝術在同一時期的同一畫種,在不同歷史文化中、不同社會經濟背景中所呈現(xiàn)的帶有自身民族特點的藝術多樣性和多元化,我們不能拿本民族的審美標準來評判其他民族的藝術作品。總而言之,明代中晚期和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新興的群體推動了肖像畫的變化,雖對前期肖像畫有局部的繼承,但在思想上并不認同以往刻板、僵化(程式化)、缺乏生息的呆板作品,這是一種進步,恰好表明了藝術始終代表時代的審美和要求。
基金項目
黑龍江省高校智庫開放課題“黑龍江省少數(shù)民族手工藝價值開發(fā)與創(chuàng)意設計產業(yè)融合的對策研究”(項目編號:ZKKF2022135)
作者簡介
郭錦龍,男,漢族,黑龍江友誼人,教授,研究方向為美術學。劉碩,女,漢族,河北唐山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畫。
參考文獻
[1][美]高居翰.山外山:晚明繪畫(1570—1644)[M]//高居翰作品系列.王嘉驥,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
[2]莫小也.17—18世紀傳教士與西畫東漸[M]//學術史叢書.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
[3][英]E·H·貢布里希.藝術發(fā)展史[M].范景中,譯.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