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很多人經常感慨的詞,對于肩負育人重任的班主任而言,更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命題。有人說,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部史詩。將“人生”和“史詩”聯系在一起,就是要看見并尊重每個平凡個體的生命價值。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書寫怎樣的“人生史詩”?作為被教育者,學生應該書寫怎樣的“人生史詩”?有了這樣的思考,“教育改變人生”才不是一個口號,而是現實的行動。
做一個有精神的人
畢淑敏在《精神的三間小屋》中提到,人的精神有三間小屋。第一間盛放我們的愛和恨,第二間盛放我們的事業(yè);第三間盛放我們自己。對于班主任而言,精神里的“恨”與“愛”同樣重要。這里的“恨”,更多時候是遺憾,是期待。我們會因為學生怠惰而生氣,會因為學生沉迷手機而著急,會因為學生過于以自我為中心而憂心忡忡。我們多么希望他們勤奮、自律,希望他們在追求個人幸福的同時不忘家國情懷。有愛有恨,說明班主任是一個有熱血、有責任心的人。班主任也要有強烈的事業(yè)心,自覺承擔起發(fā)現人、培養(yǎng)人、成就人的重任,將個人的發(fā)展融入國家的發(fā)展、時代的進步中。做班主任還要有自己,要處理好自己和自己的關系、自己與他人的關系、自己與世界的關系。其中,班主任要處理好自己和自己的關系,就是要高度認同自己的職業(yè)。班主任只有認可自己,才有教育好學生的底氣。畢竟,好的教育不是“我說你聽”,而是“我做給你看”。如此,一個班主任的精神有光芒,才能點亮學生的精神。
像農夫一樣做教育
教育是農業(yè),不是工業(yè)。對待學生,班主任要有農夫般的眼光、農夫般的心腸和農夫般的智慧。農夫般的眼光是看到每株幼苗的獨特需求,該澆水的澆水,該施肥的施肥,該松土的松土,該除蟲的除蟲。班主任應該看到學生“躺平擺爛”背后的心理能量不足,看到學生“出風頭”“叛逆”背后渴望被認同和關注的愿望,看到男女同學親昵舉動背后的懵懂。農夫般的心腸是成全和栽培。誰的青春不迷茫?在成長的過程中,誰能不犯錯呢?班主任應該本著最大的善意去成全生命,好好聽學生說話,相信學生能夠日有所進,不讓表揚遲到。農夫般的智慧是因勢利導,潤物無聲。班主任應該充分了解“Z世代”學生的特點,多掌握一點心理學和腦科學的知識,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在三重時光里成長
“史詩”一詞,總讓人覺得厚重、悲壯、宏大。實際上,歷史也可以理解為一種思考方式和工作方法,它不是悲壯的,而是理性的。每一個班主任都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三重時光里成長,過去的“我”影響著今天的“我”,今天的“我”決定未來的“我”。班主任要在三重時光中看清自己的性格特征、思維方式、做事風格、優(yōu)勢與短板,進而在培養(yǎng)學生時揚長避短,不斷反思,精益求精。同樣,每一名學生也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三重時光里成長。面對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問題,班主任要多了解學生的過往,找到成長的密碼;還要展望未來,找到成長的方向。更重要的是,班主任要將自己的“人生史詩”與學生的“人生史詩”融合在一起,將我們的教育生命和國家的教育事業(yè)融合在一起,共同撰寫未來的詩篇。
堅持往前走,前方總會有光。對于班主任而言,“光”來自哪里?我認為來自和學生的聯系。這種聯系始于“愛”與“憐惜”,終于“理解”“欣賞”“成全”。學生擁有的無窮遠方都和班主任有關,這就是班主任能體會到的最大詩意。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昌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