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語和日語中存在大量同形詞匯,其中“感激”與「感激」均為常用詞,但語義與用法不同。本文根據(jù)中日辭典和中日語料庫實例,從語義、搭配、互譯等方面分析二者異同,并試探究其中差異產(chǎn)生的原因。考察得出,二者除現(xiàn)代含義不同之外,動作對象、褒貶傾向亦有不同。漢語“感激”的古義通過限定對象而發(fā)展成為現(xiàn)代語義,而日語「感激」的現(xiàn)代語義或由漢語“感激”的古義繼承發(fā)展而來。
【關鍵詞】中日同形詞;語義;語料庫
【中圖分類號】H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35-0117-05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5.035
中日兩國語言中存在大量同形詞,其字形相同或相近,但中日同形詞在各自的文化環(huán)境中發(fā)展出的意義與用法不盡相同,使得學習者在使用中容易出現(xiàn)誤用。本文試以中日同形異義詞“感激”與「感激」為對象,使用中日詞典與中日現(xiàn)代、歷史、對譯語料庫,考察其在語義差異之外亦需留意的詞性、搭配等異同,并試探究其產(chǎn)生原因,為日語學習者提供參考。
一、先行研究
中日兩國對于中日同形詞已有許多研究。日本文化廳(1978)調(diào)查了日語學習初級、中級階段中常見的漢字音讀同形詞與其在漢語中的釋義異同,將其分為same、nothing、different、 overlap四類,即詞義基本相同、漢語中無對應詞、詞義不同、詞義交叉,并將各詞分類與漢日語義總結(jié)為《中國語と対応する漢語》一書。這一分類雖然在其后許多研究中被指出不夠嚴謹和全面,但其框架為大多數(shù)研究所沿用。大河內(nèi)康憲(1992)考察了日語中的二字形容動詞同形語,并提出中日同形語在日語中的含義意義領域更窄,且更偏向于抽象義使用,這與日語中將整個漢字詞而非單個漢字作為意義單位,用和語詞表達日常、具體意義,漢語詞表達抽象、比喻意義的分工有關。曲維(1995)提出中日同形詞可分為中日詞義基本相同、局部相同、完全不同的三大類,詞義基本相同的中日同形詞中又有許多同形近義詞,其在中日文中的語感、色彩和用法有細微差別,容易誤用。潘鈞(1995)認為同形詞的判斷條件為漢字表記相同、具有共同出處和歷史關聯(lián)、現(xiàn)在中日兩國語言中都在使用,并提出詞義差異原因包含詞義本身變化和詞義變化以外的因素。翟東娜(2000)考察了幾組中日同形詞的褒貶色彩異同及其背后的社會文化因素,提出日語注重直接與間接、自我與他人的界限而褒貶色彩并不鮮明,漢語則正相反。何寶年(2012)在潘鈞的研究之上列舉了中日同形詞語義不同的原因,即意識側(cè)面不同、社會環(huán)境不同、翻譯或借用時對文脈中意義的限定和特化,并提出同形詞語義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環(huán)境、漢字意義的多樣性和漢字的造語能力。施建軍(2014)利用語料庫進行中日同形詞實例考察研究,補充了中日同形詞分類原則,并提出了利用語料庫的中日同形詞的對比研究方法及中日同形詞意義用法距離的計量研究。
亦有很多研究針對特定的中日同形詞開展。其中,小林英樹(2019)使用《每日新聞》的報道數(shù)據(jù)集調(diào)查了「感動」、「感激」等一系列詞的意義用法研究,其中「感激」一詞的動作對象為事時可用に格或名詞節(jié),對象為物或人時可用に格。同時,可使用「大感激」的表達。但尚未有研究探討該詞在漢日語言中除語義之外的區(qū)別。本文試在整理“感激”與「感激」的語義區(qū)別之上,也從語義之外的詞性、搭配、互譯角度探討“感激”與「感激」的區(qū)別,并試探究語義變化產(chǎn)生的原因。
二、“感激”與「感激」的語義
《漢語大詞典》中對“感激”的釋義有二:
①感奮激發(fā);②衷心感謝。
其中“感奮激發(fā)”的詞典例句分布于漢代、唐代、清代等,而無現(xiàn)代例句。且《現(xiàn)代漢語大詞典》中對“感激”的釋義僅有“衷心感謝”一項,可知“感奮激發(fā)”為古義,在現(xiàn)代已經(jīng)不再使用。
查詢?nèi)照Z釋義時,筆者檢索的8部日語詞典中,《廣辭苑》《大辭林》《大辭泉》《新辭林》《日本國語大辭典》《學研國語大辭典》《明鏡國語辭典》7部詞典僅收錄一條現(xiàn)代義項。筆者總結(jié)了其中釋義,綜合為「人の言動や物事に心を打たれ、感情が高まり、奮い立つこと」。
而《新明解》辭典中收錄了兩個義項:
(一)〔古〕破格の厚遇(恩典)に浴し、自分としてもそれに応(コタ)えるべく行動しなければいけないと自らを奮いたたせること?!菜摔韦辘盲绚市肖い蛞娐劋筏啤⑷摔舞aカガミである、と心から受け取る意にも用いられる〕
(二)溫情あふれる言動に思いがけず接した(千載一遇の好機に巡り合わせた)ことを、身の幸として喜ぶこと。
其中義項(一)為古義,與漢語古義“感奮激發(fā)”相似。義項(二)則為現(xiàn)代義,與《廣辭苑》等辭典中的釋義類似。而《新明解》中的釋義進一步限定了動作對象為“溫情あふれる言動に思いがけず接した(千載一遇の好機に巡り合わせた)こと”。
筆者也查閱了日本文化廳編撰的《中國語と対応する漢語》與王永全等編著的《日漢同形異義語詞典》。《中國語と対応する漢語》中未收錄「感激」一詞?!度諠h同形異義語詞典》中對兩者的釋義如下:
「感激」:[同]ある事に強く心を動かされ、気持ちが奮い立つこと。
“感激”:1[異]心から感謝すること。2[同]日本語と同じ(古い使い方)。
可見,數(shù)部詞典中均將現(xiàn)代使用的“感激”與「感激」視為同形異義詞,與日語現(xiàn)代義相同的漢語義項為不再使用的古義,《新明解》中亦顯示兩者古義也近似。
檢索國家語委古籍語料庫發(fā)現(xiàn),“感激”的用例最早出現(xiàn)在漢代《漢書》中,意為《漢語大詞典》中義項1“感奮激發(fā)”;而其義項2“衷心感謝”最早出現(xiàn)于魏晉六朝《宋書》中,并一直沿用至今。檢索中納言日語歷史語料庫可得,「感激」最早出現(xiàn)在明治時期,1872年曲肱軒主人所作『開化のはなし』中。因此可以認為,日文中的「感激」源于中國傳入的同形詞,傳入時取其古義“感奮激發(fā)”,使用至今。值得注意的是,《新明解》中義項(一),即日語古義的動作對象為“破格の厚遇(恩典)”,與漢語的現(xiàn)代義“衷心感謝”的對象有相通之處,可見漢語現(xiàn)代義是在保留動作對象的前提下發(fā)展而來。
日語詞典中僅有《新明解》一本詞典在現(xiàn)代釋義中詳細描述「感激」的動作對象,詞性標注為名詞或サ變動詞。其他辭典與先行研究中也指出「感激」的對象不僅可以為事,也可以為物或人的言行。漢語詞典中未對“感激”標注詞性。本文將嘗試通過詞性、搭配詞等,進一步探討“感激”與「感激」的異同。
三、“感激”與「感激」的搭配
筆者使用中日語料庫調(diào)查了“感激”與「感激」的常見搭配。在日語調(diào)查中使用了『現(xiàn)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BCCWJ)』,庫容1億430萬詞,并經(jīng)過解析分詞處理。在漢語調(diào)查中使用了國家語委現(xiàn)代漢語平衡語料庫,庫容1284萬詞,語料經(jīng)過分詞和詞性標注。因在線語料庫僅有檢索功能,也使用了語料分析工具Antconc以二次分析語料。
(一)漢語“感激”
以“感激”為關鍵詞在國家語委現(xiàn)代漢語平衡語料庫在線搜索,可得206條結(jié)果,其中“感激”一詞實際出現(xiàn)209次(因語料庫搜索處理不同,有些語料庫在一條結(jié)果中出現(xiàn)復數(shù)次關鍵詞時只將第一次計入結(jié)果,或搜索結(jié)果顯示的前后文脈中仍出現(xiàn)關鍵詞,因此搜索結(jié)果條數(shù)與關鍵詞頻數(shù)可能不同)。統(tǒng)計其詞性可得,209條用例中僅有3條用例作為形容詞,其余206例均作為動詞使用。統(tǒng)計其中常見搭配如下:
①感激+人稱代詞/人名(46例),其中指人33例,后接表示言行的表達13例。
②感激地+動詞(45例)。
③感激的(29例),其中后接名詞者18例,以“是+程度副詞+感激的”表達結(jié)句者4例,錯別字應為“地”或“得”者7例。
④感激之情(10例)。
由上可以看出,“感激”絕大部分作為動詞使用,其動作對象多為人或人的言行,且均為褒義。同時,雖然絕大部分作動詞+名詞使用,但也有不少用例中用以修飾動詞或名詞。修飾動詞時,后接的動詞多為表達說、看的動詞,如“說”“望”等。修飾名詞時,后接的名詞多為表達情感的事物,如“心情”“眼光”“話”等。此外,其中有7例為錯別字,應歸入修飾動詞的用例,因此“感激”用以修飾名詞的比例實際更低。在修飾“感激”的詞中,多數(shù)為形容程度較高的程度副詞,如“非?!薄笆帧钡?。
(二)日語「感激」
以「感激」為關鍵詞在BCCWJ中檢索,可得971條結(jié)果,其中「感激」一詞實際出現(xiàn)1075次。調(diào)查詞性可得,「感激」后接「する」及其變形,即作サ變動詞使用的結(jié)果有556例,約為半數(shù),其余用例作名詞使用,可知兩者在日語中均為常見用法。其常見的實義搭配詞總結(jié)如下:
①感謝(44例),其中35例為左側(cè)出現(xiàn)。
②涙(43例)。
③感動(27例)。
④忘れる(12例),均為忘れることはできない及其類似表達等否定形式。
分析結(jié)果中,「感謝」「感動」與「感激」多有一同出現(xiàn)的情況,如:
(1)彼は自分の家族に対するのと同じようなことを私の家族にもしてくれるんで、私の両親はもう感謝感激ですよ。
(2) このことに非常に感動し、感激していたのです。
(3) そのことへの心からの感謝·感動·感激が「數(shù)魂」へと結(jié)晶する。
可見,三者在具有“對某種事物有所感動”的相通之處的同時,各自強調(diào)了對事物“感動”的不同側(cè)面,因而同時使用以使表述更充分全面。其中「感激」側(cè)重于強調(diào)「気持ちが高ぶる」的一面。搭配詞中「忘れる」的表達均為否定形式,與「涙」均表達「感激」的程度之高,這一點與漢語“感激”相似。在動作對象方面,「感激」的動作對象多為具體的言行,而較少為人。此外,與漢語中“感激”極少出現(xiàn)否定表達不同,日語中有一些用例使用了「感激」的否定形式。如:
(4)先方はちっとも感激していないから、力を入れない。
四、“感激”與「感激」的互譯情況
通過分析中日同形詞的對譯情況,可以明確兩者的語義交叉與差異,避免翻譯時出現(xiàn)混淆而直接以同形詞替換。因此,本文也通過《中日對譯語料庫》考察了“感激”與「感激」的互譯情況。
漢譯日中,檢索“感激”一詞共有119條結(jié)果,關鍵詞實際出現(xiàn)頻次為121次。因有些篇目存在多篇譯文,關鍵詞對應的譯文實際有122例。其中,有49例譯為「感激」如例句(5);38例譯為「感謝」及其類似表達如「ありがたい」等如例句(6),19例省譯如例句(7),7例譯為「感動」及其類似表達如例句(8),7例譯為「うれしい」及其類似表達如例句(9),1例改譯為「少し笑って」,1例無效樣本(原文為“越感激動”)。
(5)原文:我感激地看著這位滿頭白發(fā)的老委員。感激他心地善良。然而,他總是說不到點子上。(《人啊,人》)
譯文:私は感激して、この白髪の老委員を見ていた。この人の善良さには感激させられる。けれど。いつもピントがずれている?!氦ⅳ?、人間よ』
(6)原文:則我們那文化素養(yǎng)很高的后人,一定會無限感激我們這一代北京人的。(《鐘鼓樓》)
譯文:教養(yǎng)度の高い後世の人たちは、大いに感謝してくれることだろう?!虹姽臉恰?/p>
(7)原文:拾來卻抬起了臉,眼睛里流露出欣喜的光芒,他感激涕零地叫了聲:“二嬸!”(《小鮑莊》)
譯文:拾來は顔をあげた。目に喜びの輝きが浮かんだ。彼は涙ながらに聲をかけた?!盒□U荘』
(8)原文:我回望這一群可愛的影子,心中忽然感激,難過。(《關于女人》)
譯文:可愛らしい彼らの姿を振り返り、心の中は感動でいっぱいで、つらかった。『女の人について』
(9)原文:琴妹,我很感激你的好意。(《家》)
譯文:琴妹、わたくしご好意はほんとうに嬉しいのよ?!杭摇?/p>
譯為「感激」的例句中,有46例筆者認為原文中包含了應該明確譯出的“感謝”義,如上文例句(5)。有1例原文作者為魯迅,其行文受到了一些日語的影響,因此漢語原文的“感激”亦偏向日語「感激」,即「感情が高まり、奮い立つこと」的含義。
省譯的19例中,有12例為整句漢語原文沒有對應日語譯文的情況。其中11例出自《輪椅上的夢》,應是因為該版本譯文經(jīng)過較大程度的編譯。其余例句為結(jié)合上下文靈活意譯或省譯。
由上可得,漢語“感激”在實際使用中絕大多數(shù)為“衷心感謝”及其類似含義,不應直接替換。這也印證了上文所述古義“感奮激發(fā)”不再使用。同時,也有部分情況下可以譯為「感動」及「うれしい」等。在這一方向上,“感激”與「感激」強調(diào)「感動」側(cè)面之一的語義部分有所交叉。
日譯漢中,檢索「感激」一詞共有17條結(jié)果,關鍵詞實際出現(xiàn)頻次為17次。其中,6例譯為“激動”及類似表達如例句(10),4例譯為“感激”如例句(11),3例譯為“感慨”如例句(12),此外各有1例譯為“感動”“感佩”“感謝”,并有1例省譯。
(10)原文:こういう父の臨終の物語は、言うに言われぬ感激を丑松の心に與えたのである。『破戒』
譯文:丑松聽了父親臨終前說的這些話,心里無比激動。(《破戒》)
(11)原文:課長になったとき、すごく感激したんです。『心の危機管理術』
譯文:當我被任命為科長時,內(nèi)心充滿著感激之情。(《順應自然的生存哲學》)
(12)原文:それをしみじみ眺めていると、宗教的な感激さえが湧いて來るようになるのでした?!喊V人の愛』
譯文:我深情地望著它們,心中甚至涌出一種虔誠的感慨之情。(《癡人之愛》)
譯為“感激”的例句中,兩例筆者認為更偏向“激動”義,如例句(11)。一例原文中同時使用了「感激」與「感謝」,且「感謝」沒有對應譯文,因此該例譯文應為兩者結(jié)合的意譯。此外,在極少情況下「感激」可以譯為“感謝”,或因受到常共現(xiàn)的「感謝」與漢語“感激”的語義影響。
通過以上考察,可得“感激”與「感激」的互譯情況:大部分情況下,兩者不應直接替換為同形詞?!案屑ぁ苯^大多數(shù)譯為「感謝」及其類似表達,「感激」絕大多數(shù)譯為“激動”“感慨”及其類似表達。但在少數(shù)語境中,兩者在強調(diào)「感動」側(cè)面之一的含義上有部分語義交叉。另外,受到漢語“感激”和高頻共現(xiàn)詞「感謝」影響,「感激」在特定情況下也能表達“感謝”含義。
五、“感激”與「感激」的比較及溯源
從上文的分析中,可總結(jié)出“感激”與「感激」在詞義之外的一些異同之處。
詞性方面,“感激”可作動詞與形容詞,在實際使用中絕大多數(shù)作動詞,極少數(shù)作形容詞;「感激」可作サ變動詞與名詞,實際使用中兩者比例相當,均為常見用法。
動作對象方面,“感激”的對象多為人或人的言行,其中對象為人的情況較多;「感激」的對象多為具體的言行事物,極少為人。
常用搭配方面,兩者均常與形容程度高的程度副詞與表達同時使用?!案屑ぁ币嗫尚揎梽釉~或名詞,其中以修飾動詞的用例居多。「感激」基本不作修飾詞使用,但可作為強調(diào)“感動”不同側(cè)面的表達之一與「感謝」「感動」并列共現(xiàn)。同時,不同于“感激”極少出現(xiàn)否定表達,「感激」有一些以否定形式表達貶義的用例。
感情色彩方面,二者的實際使用情況與辭典義相同,均傾向于褒義使用。
互譯方面,二者絕大部分情況下都不可直接替換為同形詞,但在強調(diào)“感動”側(cè)面之一的含義上有部分語義交叉,且特定語境下「感激」也可表達與漢語“感激”語義相同的“感謝”義。
查詢古籍語料庫可得,“感激”的古代語義使用例中動作對象除人之外,也多為事或物,且其動作對象可為貶義。如:
(13)初為里佐,屢逢屈辱,于是“感激”,逃入山中。(《北史》)
(14)撫劍懷“感激”,志氣若云浮。(《宋書》)
而及義項“衷心感謝”出現(xiàn)時,其對象多為“恩情”類詞語,如:
(15)皆“感激”舊恩,規(guī)相拯拔,并與熙先往來。(《宋書》)
(16)柯陳兄弟“感激”,稱謝救命之恩。(《二刻拍案驚奇》)
由此可以推測,“感激”初現(xiàn)時意義為“感”與“激”漢字義的組合,即“感奮激發(fā)”。而在使用中由于限定動作對象為“恩情”類詞匯而出現(xiàn)了意義特化,分化出“衷心感謝”的義項。古義直到清代仍有出現(xiàn),但在近現(xiàn)代則由于動作對象限定與語義分化而漸少使用,逐漸消失。
檢索中納言日語歷史語料庫可得,語料庫中「感激」在明治時代之前無用例,在其后到昭和年間共有178條用例。在1872年首次出現(xiàn)時,意義應為「心を打たれ、感情が高まること」。因此可以認為,日文中的「感激」源于中國傳入的同形詞,傳入時取其古義,并使用至今。而《新明解》中標注為古義的義項(一)動作對象為“破格の厚遇(恩典)”,與漢語中后期分化而出的現(xiàn)代義“衷心感謝”及其動作對象的限定有相通之處,但義項(一)在日語歷史語料庫中沒有檢索到用例,也未檢索到《新明解》中的兩個義項早于明治時期的用例。筆者推測或因為義項(一)的動作對象「破格の厚遇(恩典)」使用范圍窄,且其動作釋義「それに応えるべく行動しなければいけないと自らを奮いたたせること」與現(xiàn)代義中「奮い立つ」相近,因此在傳入后逐漸不再使用,最終合并成為現(xiàn)代使用的同一義項。
六、結(jié)論
本文中根據(jù)漢日詞典總結(jié)了中日同形異義詞“感激”與「感激」的語義及其異同,利用多種語料庫調(diào)查了兩者的詞性、常見搭配表達、互譯情況異同,并試探究了兩者語義差異、變化的原因。
兩者現(xiàn)代含義不同,但“感激”的古義與「感激」的現(xiàn)代義相似。查詢中日的古代語料庫發(fā)現(xiàn)“感激”的用例最早出現(xiàn)于漢朝,而「感激」的用例最早出現(xiàn)于明治時期。因此可以認為「感激」一詞是由中國傳入日本使用。在詞義區(qū)別之外,兩者均可作動詞,“感激”有少許作形容詞的情況,而「感激」也常作名詞使用。“感激”的動作對象為人的情況較多,而「感激」的動作對象絕大多數(shù)為行為、事物。兩者均常被表示程度高的表達修飾,但「感激」有否定形式的用例而“感激”幾乎沒有,可見兩者的褒義傾向大致相同,但「感激」更偏中性?;プg時兩者不可直接替換,但在強調(diào)“感動”側(cè)面之一的方面語義有所交叉,且個別情況下「感激」可以譯為對應漢語“感激”語義的“感謝”。
由中日古代語料庫的用例可以推測,“感激”因為古義“感奮激發(fā)”的對象限定為“恩情”類表達而發(fā)生意義特化,分化出現(xiàn)代義“衷心感謝”。在傳入日本時,「感激」繼承漢語古義,并沿用至今。“衷心感謝”含義的漢語用例雖然也分化出現(xiàn)于日語最早用例之前,并與《新明解》中古義類似,但或因“感激”在傳入日本時使用了現(xiàn)代使用的義項(二),義項(一)使用范圍較窄而逐漸與現(xiàn)代義同化。
參考文獻:
[1]日本文化廳.中國語と対応する漢語[M].東京:大藏省印刷局,1978.
[2]大河內(nèi)康憲.日本語と中國語の同形語[A]//日本語と中國語の対照研究論文集[C].東京:くろしお出版社,1992: 179-215.
[3]王永全,小玉新次郎,許昌福.日中同形異義語辭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4]羅竹風.漢語大詞典[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008.
[5]潘鈞.中日同形詞詞義差異原因淺析[J].日語學習與研究,1995,(3):19-23+18.
[6]曲維.中日同形詞的比較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6):34-37.
[7]何寶年.中日同形語の語義相違の要因[A]//JSL漢字學習研究會誌第4號[C].日本:JSL漢字學習研究會,2012: 66-75.
[8]施建軍.再論中日兩國語言中的同形詞問題[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4,37(6):132-139.
[9]小林英樹.漢語サ変動詞の意味·用法の記述的研究——「感動(する)」、「感激(する)」などをめぐって——[J].群馬大學教育學部紀要(人文·社會科學篇),2019,(68):17-23.
[10]王燦娟.基于語料庫實例的易混中日同形詞意義、用法辨析——以“事件”/「事件」為中心[J].東北亞外語研究,2021,(32):43-50.
[11]翟東娜.淺析漢日同形詞的褒貶色彩與社會文化因素[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0,(2):32-35.
[12]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國家語委現(xiàn)代漢語平衡語料庫[DB/OL].http://corpus.zhonghuayuwen.org/,2012-02-08/2024-03-04.
[13]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國家語委古籍語料庫[DB/OL].http://corpus.zhonghuayuwen.org/,2012-02- 08/2024-03-04.
[14]日本國立國語研究所.現(xiàn)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DB/OL].https://chunagon.ninjal.ac.jp/bccwj-nt/search,2018-07-24/2024-03-04.
[15]日本國立國語研究所.日本語歴史コーパス[DB/OL].
https://chunagon.ninjal.ac.jp/chj/search,2023-03-29/ 2024-03-04.
[16]広辭苑無料検索[DB/OL].https://sakura-paris.org/ dict/,2020-08-29/2024-03-04.
[17]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中日對譯語料庫[DB/CD].北京: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