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素質農民培訓是提升農業(yè)現(xiàn)代化的重要途徑,具有培訓面廣量大、農民教育培訓需求差異大、培訓目標多樣化和政府主導等特點。傳統(tǒng)培訓模式面臨諸多問題,包括供給與需求脫節(jié)、培訓內容方式單一、農民參培意愿弱、有效培訓資源不足等。分析表明,導致這些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在于目前高素質農民培訓市場具有封閉性,市場競爭機制和激勵機制無法發(fā)揮作用。該文強調市場機制在解決這些問題中的作用,探討引入市場機制以解決高素質農民培訓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措施包括制定培訓標準和規(guī)范、建立合作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和引入培訓券機制等。
關鍵詞:高素質農民;培訓;市場機制;開放性;社會力量
中圖分類號:F323.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9902(2024)18-0083-04
Abstract: High-quality farmer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t is characterized by a wide range of training, large differences in farmer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needs, diversified training goals, and government-led. Traditional training models face many problems, including the disconnect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single training content and methods, weak willingness of farmers to participate in training, and insufficient effective training resource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deep-seated reasons for these problems are that the current high-quality farmer training market is closed, and the market competition mechanism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cannot play a role.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e role of market mechanisms in solving these problems, and explores the introduction of market mechanisms to solv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ining of high-quality farmers. The main measures include formulating training standards and norms, establishing cooperation mechanisms, encouraging social forces to participate, and introducing training voucher mechanisms. mechanism, etc.
Keywords: high-quality farmer; training; market mechanism; openness; social forces
農民是鄉(xiāng)村建設的主體,人才振興是鄉(xiāng)村振興的關鍵,高素質農民是鄉(xiāng)村人才振興的主體[1]。高素質農民培訓是提升農民綜合素質、推動農業(yè)現(xiàn)代化的重要途徑。然而,傳統(tǒng)的高素質農民培訓模式面臨著培訓資源不足、供給與需求脫節(jié)、農民參與培訓意愿弱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引入市場機制成為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案。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市場機制在高素質農民培訓中的意義,探討了高素質農民培訓引入市場機制的具體措施,以期為推進高素質農民培訓事業(yè)提供參考。
1 高素質農民培育的特點
1.1 培訓面廣量大任務重
我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農民數量龐大,高素質農民培訓不僅需要覆蓋農村的各個領域和群體,還需要針對不同地區(qū)、不同產業(yè)、不同群體進行分類培訓,以滿足不同類型農民的需求。尤其是在一些農業(yè)大省和鄉(xiāng)村振興重點地區(qū),培訓規(guī)模更為龐大,培育任務更加艱巨。而且隨著農業(yè)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快,農業(yè)轉型升級的推進,農業(yè)產業(yè)鏈不斷延伸,對高素質農民的需求也相應增加,高素質農民的培育面和培育量都相應擴大。
1.2 農民教育培訓需求差異大
高素質農民培訓需求存在顯著差異。第一,不同地區(qū)農民培訓需求差異大。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qū)的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農業(yè)生產技術、農村經濟發(fā)展水平等存在巨大差異,導致不同地區(qū)農民的培訓需求也各不相同。例如,東部沿海地區(qū)的農民對于現(xiàn)代化農業(yè)技術和國際農產品市場等方面的培訓需求較高,而西部內陸地區(qū)的農民可能更加需要關于生態(tài)農業(yè)、特色農業(yè)等方面的培訓。第二,不同產業(yè)農民培訓需求差異大。我國農業(yè)產業(yè)多樣,不同產業(yè)的農民對于培訓的需求也有所不同。例如,從事種植業(yè)、畜牧業(yè)、漁業(yè)等不同產業(yè)的農民對于技術、管理、營銷等方面的培訓需求存在明顯差異。第三,不同文化背景農民培訓需求差異大。我國農村地區(qū)文化背景多樣,不同文化背景的農民對于培訓的需求也存在差異。一些文化程度較高的農民可能更加傾向于接受先進的農業(yè)技術和現(xiàn)代化農業(yè)經營理念方面的培訓,而文化程度較低的農民可能更加需要基礎性的文化知識和農業(yè)技術方面的培訓。第四,不同年齡段農民培訓需求差異大。年輕一代的農民可能更加關注現(xiàn)代化農業(yè)技術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方面的培訓,而中老年農民可能更加注重傳統(tǒng)農業(yè)技術和農村社會治理等方面的培訓。第五,不同經營規(guī)模農民培訓需求差異大。規(guī)模較大的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可能更加需要關于品牌建設、市場營銷、企業(yè)管理等方面的培訓,而小規(guī)模農戶可能更加需要關于農業(yè)生產技術、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培訓。
1.3 培訓目標多樣化
高素質農民培訓的目標不僅僅是提高農民的農業(yè)生產技能,還包括培養(yǎng)農民的經營管理能力、市場意識、環(huán)保意識等多方面的素質。因此,培訓內容需要涵蓋多個領域,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農民。高素質農民培訓內容通常涵蓋了農業(yè)生產、經營、管理等多個方面,注重實踐操作和技術應用方面的培訓。此外,還涉及農村文化、旅游、社會治理等多個領域。同時如上文所言,不同地區(qū)、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產業(yè)和不同規(guī)模的農民對培訓的需求和接受能力存在差異,高素質農民培訓需要采用多種方式進行培訓,包括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網絡教學、實地教學和案例分析等,以使得培訓更加靈活和便捷,滿足不同農民的學習需求和習慣。
1.4 政府主導的封閉式培訓市場
目前,高素質農民培訓主要由政府主導。政府每年制定高素質農民培訓的目標、任務、措施等,并通過行政手段推動政策的實施,同時指定承擔培訓任務的培訓機構,通常包括農廣校(農民培訓中心)、農技推廣機構、農業(yè)科研院所、農業(yè)和職業(yè)院校等[2]。這些機構在政府的主導下為農民提供專業(yè)化的知識和技能培訓。作為公共利益的維護者,政府主導的高素質農民培訓可以確保培訓的普及性和公平性。而且政府主導的高素質農民培訓具有穩(wěn)定和可持續(xù)的經費來源,這使得培訓能夠長期、穩(wěn)定地進行,不會因經費問題而中斷或受到影響。同時政府主導的高素質農民培訓可以借助政府的影響力和公信力,吸引更多的農民參與培訓,提高農民的參與度和積極性。但是政府主導的高素質農民培訓也有許多弊端,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政府主導的高素質農民培訓往往過于強調政策導向,而忽略農民的實際需求和市場變化,從而導致培訓內容與市場需求脫節(jié),農民對培訓內容不感興趣或難以應用。第二,政府主導的高素質農民培訓可能存在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的問題,一些政府部門可能會為了完成培訓任務而進行培訓,忽略了培訓的質量和效果。第三,政府主導的高素質農民培訓缺乏有效的評估和反饋機制。政府部門往往只關注培訓的數量和覆蓋面,而忽略了培訓的實際效果和對農民的影響。這可能導致培訓資源浪費,而農民并未真正從中受益[3]。
面廣量大任務重、農民教育培訓需求差異大、培訓內容形式多樣化的特點決定了依賴于政府主導的封閉式培訓市場往往無法滿足農民多樣化的培訓需求,無法實現(xiàn)預期的目標。因此需要引入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形成政府、企業(yè)、社會機構等多方參與的開放性、多元化的培訓市場,以提供更加精準、個性化的培訓服務。
2 當前高素質農民培訓存在的問題
2.1 供給與需求脫節(jié)
目前高素質農民培訓中存在培訓內容與農民需求脫節(jié)、培訓效果不理想等問題[4-5],主要體現(xiàn)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缺乏有效的需求調研。培訓機構在培訓內容的設計過程中,往往缺乏對農民實際需求和興趣的調研,導致培訓內容與農民的需求不匹配。第二,更為重要的是,政府主管部門直接指定或委派承擔高素質農民培訓任務的承訓機構,而承訓機構制定統(tǒng)一的培訓計劃和內容,缺乏針對性和個性化,無法滿足不同農民的需求[6]。第三,農民不具有自主選擇權。目前高素質農民培訓采用統(tǒng)一培訓的組織方式,由基層組織(村干部、村委會、村經濟合作社)根據上級安排參訓任務確定參訓人員名單,農民無法根據自己的需求自主選擇承訓機構和培訓內容。
2.2 培訓內容方式單一
培訓內容、方式過于單一、刻板,無法實現(xiàn)或者滿足多樣化的培訓目標也是高素質農民培訓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承訓機構為完成上級下達的培訓任務,在培訓過程中主要采用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方式,而忽略了實踐操作和技術應用方面的培訓,培訓內容偏于理論,缺乏實踐指導,難以在實際生產中得到應用,導致農民難以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生產能力。此外,培訓內容缺乏針對不同地區(qū)、不同產業(yè)和不同文化層次的農民的個性化培訓方案[7]。
2.3 農民參與培訓意愿弱
目前普遍存在農民參與培訓意愿不強的問題,除了上文提及的培訓內容與農民需求不匹配、培訓方式和時間安排不合理等原因外,根本原因在于培訓效果不明顯,無法得到農民的認可和肯定,農民覺得參與培訓沒有實際價值,從而缺乏參與意愿。缺乏有效的宣傳和推廣也是導致農民參訓意愿不足的重要原因。許多農民對于高素質農民培訓的認識不足,缺乏對于培訓意義和價值的了解,導致他們缺乏參與培訓的意愿。
2.4 有效培訓資源不足
高素質農民培訓資源不足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師資力量不足。高素質的培訓師資是培育高素質農民的重要保障。高素質農民培訓需要有一支高素質、專業(yè)化的師資隊伍,但目前承訓機構和學校的師資力量不足,尤其缺乏具有實踐經驗和專業(yè)知識的教師。第二,培訓教材缺乏。高素質農民培訓需要針對不同領域、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農民制定相應的培訓教材,但目前許多承訓機構和學校缺乏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的培訓教材。第三,培訓設施不完善。高素質農民培訓需要有良好的培訓設施和設備,但目前許多承訓機構和學校的設施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實驗場地、實訓設備等[3,8]。
3 高素質農民培訓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導致上述問題的原因無疑是多方面的,但是核心原因在于高素質農民培訓市場具有封閉性,競爭不足。
3.1 培訓市場參與者不足
目前,高素質農民的承訓機構幾乎都是由政府主管部門指定,通常包括農廣校(農民培訓中心)、農技推廣機構、農業(yè)科研院所和農業(yè)職業(yè)院校等[2]。社會力量沒有參與高素質農民培訓的渠道和途徑,培訓市場參與者數量相對較少,缺乏多元化的培訓機構。一方面使得市場上的培訓服務供給不足,無法滿足廣大農民的多樣化需求,另一方面無法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
3.2 培訓市場機制不完善
當前高素質農民培訓市場的機制還不夠完善,缺乏有效的競爭機制和價格機制。由于市場競爭不足,許多培訓機構可能缺乏競爭壓力和創(chuàng)新動力,導致培訓服務質量無法得到有效提升。這不僅影響了農民的培訓效果和培訓質量,也損害了培訓市場的聲譽和公信力。同時由于培訓市場的封閉性和行政主導,市場聲譽機制失靈,無法發(fā)揮市場優(yōu)勝劣汰的篩選作用,導致優(yōu)秀的培訓資源無法得到有效利用。
3.3 市場激勵機制不健全
高素質農民培訓中缺乏評估反饋機制是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評估反饋機制是確保培訓質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沒有評估反饋機制,就無法了解農民對培訓內容的掌握程度、培訓目標的達成情況等,從而無法準確評估培訓效果;沒有評估反饋機制,就無法及時了解農民對培訓內容和方式的意見和建議,無法及時調整和改進培訓內容和方式,影響培訓質量和效果。沒有評估反饋機制,也無法為后續(xù)培訓提供參考和借鑒,無法為農民提供更加精準、個性化的培訓服務。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培訓市場的封閉性和行政主導,評估反饋機制往往被忽視或流于形式,沒有建立有效的獎懲機制,無法將評估結果與獎懲機制相結合,市場激勵機制失效。
4 引入社會力量參與高素質農民培訓的對策措施
盡管政府主導的高素質農民培訓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但也存在上述諸多問題。為了切合高素質農民培育的特點,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問題,需要政府在主導培訓的同時,開放高素質農民培訓市場,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4]。
4.1 引入社會力量參與高素質農民培訓的作用
第一,增加培訓資源和投入。社會機構的參與可以帶來更多的培訓資源和技術支持,有助于提高高素質農民培訓的質量和效果。這些社會機構可能擁有專業(yè)的師資力量、先進的教學設備和豐富的實踐教學經驗,可以為農民提供更全面、實用的培訓服務。
第二,豐富培訓內容和形式。社會機構的參與可以豐富培訓內容和形式,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社會機構通常具有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能力,可以通過開展實踐教學、案例分析、互動討論等多種形式,使培訓更加生動有趣,提高農民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
第三,強化農民主體地位。社會機構的參與可以更好地體現(xiàn)農民的主體地位,提高農民的自主性和參與度。社會機構通常具有貼近農民、了解農民需求和特點的優(yōu)勢,可以通過與農民溝通交流,更好地了解并滿足他們的實際需求,推動培訓與市場需求的有效對接,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第四,促進多元化合作。社會機構的參與可以促進農民培訓機構與其他組織之間的多元化合作,實現(xiàn)資源共享、優(yōu)勢互補,推動農民培訓市場的多元化發(fā)展,提高市場效率和質量。同時,社會機構還可以為農民提供更加全面的就業(yè)指導和創(chuàng)業(yè)支持,幫助農民實現(xiàn)更好的職業(yè)發(fā)展和社會價值。
第五,增強市場競爭。社會機構的參與可以增強農民培訓市場的競爭,可以增加市場上的培訓機構數量和競爭程度,促使培訓機構不斷提高自身的服務質量和競爭力,為農民提供更好的培訓服務。
綜上所述,引入社會機構參與高素質農民培訓可以帶來諸多好處,包括增加培訓資源和投入、豐富培訓內容和形式、強化農民主體地位、促進多元化合作以及增強市場競爭等。通過引入社會機構參與培訓,可以進一步提高農民培訓的效果和質量,為農業(yè)現(xiàn)代化和鄉(xiāng)村振興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4.2 引入社會力量參與高素質農民培訓的具體措施
第一,制定培訓標準和規(guī)范。政府設立認定機制和標準,對符合條件的機構進行認定或授權,這些機構在獲得政府認可后,可以開展相應的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政府通過制定相關規(guī)范和標準,對培訓機構進行規(guī)范和引導,以確保培訓質量和效果。
第二,建立合作機制。建立與社會機構的合作機制是引入社會力量參與高素質農民培訓的關鍵。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社會機構參與高素質農民培訓,建立信息共享和資源整合的有效機制。同時,政府搭建合作平臺,組織相關機構進行合作交流,促進雙方的優(yōu)勢互補和資源共享。在具體的合作方式上,可以采取項目合作、共建實訓基地、聯(lián)合培養(yǎng)等多種形式,實現(xiàn)互利共贏和共同發(fā)展。
第三,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政府可以制定相關政策,明確社會力量參與高素質農民培訓的職責和義務,同時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優(yōu)惠,如稅收減免、資金扶持等,激發(fā)社會力量參與高素質農民培訓的積極性??梢酝ㄟ^媒體宣傳、座談會、展覽展示等方式,向社會各界宣傳高素質農民培訓的重要性和意義,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其中。建立高素質農民培訓的信息平臺,為社會力量提供培訓信息、資源共享等服務。
第四,引入培訓券機制。培訓券是一種由政府或相關機構發(fā)放的有價證券,用于購買培訓服務。在高素質農民培訓中,培訓券作為農民參與培訓的支付憑證,同時也作為培訓機構獲得政府補貼的依據。農民自主選擇承訓機構參與培訓,培訓結束后以培訓券向承訓機構支付培訓費用,承訓機構憑培訓券向政府兌換補貼。政府可以通過建立信息化平臺,實現(xiàn)培訓券的發(fā)放、管理和使用的電子化,提高管理效率和使用便捷性。
綜上所述,引入社會力量參與高素質農民培訓的首要工作是制定培訓標準和規(guī)范,關鍵環(huán)節(jié)是要搭建政府與社會培訓機構之間的合作平臺,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并創(chuàng)新合作模式,在此基礎上,政府主管部門可以出臺相關優(yōu)惠政策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高素質農民培訓,并提高培訓質量。
5 結論與展望
現(xiàn)階段我國高素質農民培訓市場是封閉式的,即以政府主導的培訓為主,社會力量參與的培訓很少。這種培訓模式無法滿足高素質農民日益增長、多樣化的培訓需求,使得培訓滿意度和培訓質量無法提升。鑒于此,高素質農民培訓理應盡快引入市場機制,讓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培訓工作中來,并在強化政府監(jiān)管的前提下,讓市場這只無形的“手”發(fā)揮調節(jié)作用,最終實現(xiàn)培訓供給與需求的平衡。引入社會力量參與高素質農民培訓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可以激發(fā)農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優(yōu)化培訓資源配置、促進培訓機構之間的競爭以及推動培訓與市場需求的有效對接。然而,引入社會力量也面臨著一些挑戰(zhàn)和問題,如政策法規(guī)的制定、信息化平臺的建設、宣傳和推廣的力度等。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和實踐探索,不斷完善高素質農民培訓引入社會力量的實施方案和政策措施。
展望未來,高素質農民培訓市場應是開放式的,參與主體可以分為三類,分別是監(jiān)管主體、實施主體和服務對象。其中監(jiān)管主體是政府主管部門,其主要任務是制定培訓制度和標準、搭建培訓平臺、監(jiān)督培訓活動、承擔培訓成本等,保障培訓活動有序開展;實施主體是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的社會力量,其在公平競爭的環(huán)境下,依據農民的需求,結合自身師資力量自主研發(fā)培訓課程,優(yōu)化培訓內容,創(chuàng)新培訓模式,滿足農民培訓需求,不斷提升培訓質量;服務對象就是廣大農民,其根據自身需求自主選擇培訓課程,參與培訓活動,并及時反饋培訓效果,并對實施主體的培訓活動開展評價。
參考文獻:
[1] 彭超.高素質農民培育政策的演變、效果與完善思路[J].理論探索,2021(1):22-30.
[2] 張曉玥.云南省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優(yōu)化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21.
[3] 李悅,金滿文,鐘品妍.高素質農民培育的理論意蘊、現(xiàn)實藩籬與路徑指向[J].農業(yè)經濟,2023(3):81-83.
[4] 李莉,張俊.高素質農民培育的三重邏輯與路徑指向[J].成人教育,2023,43(2):37-43.
[5] 袁權,劉士武,武秀偉,等.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下高素質農民培育路徑探究——以江蘇省宿遷市為例[J].安徽農業(yè)科學,2022,50(14):260-263.
[6] 趙璐迪.農業(yè)現(xiàn)代化背景下高素質農民培育理論邏輯與實踐理路[J].成人教育,2022,42(12):42-50.
[7] 楊開芳.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下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創(chuàng)新思路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21(11):77-80.
[8] 趙倩.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下高素質農民培育存在的問題及路徑探討[J].河南農業(yè),2022(3):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