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遞村坐落于安徽省黟縣盆地的東北角、黃山南麓。西遞村原名西川,又稱西溪,均因水而得名。村中,前邊溪、后邊溪、金溪,多水平行,自北而南,匯合于村口,“不之東而之西”故稱西川。后因距村1.5 公里處徽州府為西古驛道,村中設有“古遞所”而改稱為西遞,該村與著名景區(qū)宏村相距18 公里。西遞村已有960 余年的歷史,它的崛起興盛與唐朝皇帝李曄的后裔改姓胡氏,聚居此地的命運息息相關。于北宋皇祐年間形成村落,到了明朝(1645),胡氏經商昌盛,開始在西遞大興土木,逐步形成了西遞厚重的歷史文化軌跡和輝煌而獨具民族特色古建筑群落的宏偉大觀。2000年《皖南古村落》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2001 年評為國家AAAAA 級旅游景區(qū)。
筆者于2023 年初秋第一次走進這號稱“桃花園里人家”的古村落西遞村,先是拍了夜晚景色,又拍了白天景觀,算是走遍了大街小巷,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是有些驚艷的感覺。
西遞古村現(xiàn)存明清古民居300 多處,其中完好的有124 處,堪稱“明清民居博物館”“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世界上最美的村鎮(zhèn)”。航拍觀看整個村子呈船形,鱗次櫛比的徽派民居如同大船上一間間有煙火氣兒的船艙,每戶每家每個村口周邊都與水結緣。據史書記載,西遞村鼎盛時有99 條巷子,90 多口水井通達家家戶戶。所有水溪穿堂繞戶,臨水建橋鋪路,為村民提供生活、生機、生產、生靈以及防火防災避難的良好生息環(huán)境。周圍青山綠林環(huán)繞的積養(yǎng),田野、水田、濕地、湖水千年的滋潤,可映襯出萬家燈火、一派生機勃勃、天人合一的萬種風情與人生絢麗的畫卷。始料不及的是古建風景為世人、為攝影人留下太多古今詩情畫意的思考和太多浩瀚無邊的創(chuàng)作想象空間?;蛘疚挥诠沤ūWo的視角、或發(fā)端于古建文脈的春秋故事、或謳歌于古今踐行者的豐功偉績、或聚焦于古建延伸的多彩多姿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進行創(chuàng)作。
西遞古村伴隨歲月的進程與居者需求,建設了系列的祠堂、廟宇、書院、園林和庭院廣場,既適應家族的需求,又適應公共居民的共享利用,也為古村打造了民族古建史獨有的風格與良俗法則。
最典型的是游客剛步入古村最前沿的村頭時,映入眼簾的不是村民居所,而是離民居尚有些距離的景色迷人的聯(lián)廊廣場。從古建論道叫“風口”,“風口”是古徽州村落建設中一項重要的設施,它同祠堂廟宇建設一樣是西遞村古建完整建筑結構的重要構成要素。人們習慣于將下山、下游去村里的方向近處選為村腳,相當于村頭,水口就建立在村腳距民居幾百米的可塑空間,標志著進村的地界,也相當于走進大家族的影壁墻廣場和可聚會聚友、可節(jié)慶傳承、可防范避難、可美化宣傳的功能性露天大廳,真可謂入村出村的分水嶺。
西遞村的水口位居得天獨厚的自然幽雅生態(tài)鏈、生產鏈的沃土良田,其四面環(huán)山、村腳前沿就有清澈的河水映襯、古樹參天簇擁,反映出古人古建的風水理念與天人合一的吉祥之意。這里建有文昌閣、魁星樓、水口亭、凝瑞堂等配套景觀,還有雕琢精細的多種構筑物和可供商船貨車通行的單孔石橋,更令人駐足觀賞的是廣場中心處地標性十分考究的最高青石牌坊,顯得水口有氣勢、有品位、高雅而清秀,大大提升了民居乃至族人的社會地位與影響力。
木雕藝術,其種類造型工藝手法豐富多彩,不乏留世的經典之作。木雕大多用于民居樓體造型裝飾和居室堂廳的藝術架構之中。如民居的梁、柱、枋、斗拱、雀替、隔扇、檻窗、廂閣花隔扇門窗等處,雕刻的大多是用于裝飾的人物、靈獸、百鳥、花卉、回紋、云卷水曲紋等。許多構件均采用浮雕和鏤空雕相結合的工藝手段,藝術表達格外獨到靈秀,彰顯祖先超群跨世的藝術風范。
石雕藝術,依筆者古建攝影的閱歷,西遞全村街巷庭所、民居橋梁等系列石雕,遺存尚好、熠熠生輝,堪稱明清古建石雕寶庫。最養(yǎng)眼的是明代皇帝恩準建造的高高聳立的功臣胡文光功德牌坊,其雕工細膩、內容詳實,幾乎所有游人訪客都要在此留影。堂前的石獅、石鼓等,巷中的石雕漏窗、各種造型的石雕透空花扇花葉花格鑲嵌在長廊街壁上顯得如此古樸雅致,這種視覺的審美體驗會讓觀者有歷史感的回味。
磚雕藝術,明清徽州民居均有突出的大門,其門樓、門罩或是八角門樓都需用磚砌成,其磚有人工雕刻的圖案造型機理所構成磚墻體工藝。西遞古建的具有審美功能的圖案,讓筆者在觀看取景的過程中,悟出磚雕藝術與磚雕建筑材料工藝的個性魅力。這些磚雕一般均采用燒制的青磚,泥土燒前需人工精選淘汰出殘渣與粗糙顆粒,為造坯和燒制繪制深淺草圖提供準備,也與后期的精雕細刻打下基礎,每家門樓門罩的圖案內容都試圖與眾不同,或人物傳說與歷史故事,呈現(xiàn)風土人情的家園國事;或靈獸神態(tài),擬人手法描述家族的威武尊嚴; 或花草魚蟲的多彩吉祥,表達人的企盼與夢想等等,這些難以置信的施工流程,記錄著華夏民族深邃的思想內涵、精神力量和精湛的古建理念與建筑水平。
中國傳統(tǒng)建筑應從民族本土血脈中汲取文化精華,而形成本土建筑文化觀念與審美情趣。從1911 年以前所建的中國傳統(tǒng)的古建筑算起,伴隨中國從遠古至明清建筑的文脈,文化與科學認同的觀念是以木制磚瓦結構為主體,采用梁柱式、穿斗式等多樣彈性的構件結點、榫卯相吻合的獨具中國特質的結構體系和文化元素,這與世界古建筑截然不同。西遞古建園林雖與東北園林有較大差異,但也吸收了南北古建的精華,將園林文化、楹聯(lián)文化、借鑒文化等的優(yōu)良基因,貫通于全村古建的理念,讓錦繡的建筑有了人文氣息和建筑的靈魂。
西遞園林設計標志著它是中國古建類型與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不論是官式建筑還是民式建筑,均因地制宜,結合自然山水生態(tài)優(yōu)勢,充分利用山、水、石、花木植物,巧妙與人工建筑有機結合,構成人與社會、自然的和諧家園。西遞村的壇廟、祠堂屬祭祀性或禮制性建筑,是反映人與家庭社會遵守的感恩忠義、崇德尚禮、擔當誠信的文化行為特征; 西遞村的會所、學堂、書院、廊道、觀景亭、水景、樓臺亭閣,則折射出人對生活、對審美、對文化、對認知、對鄉(xiāng)愁、對人生夢想的追求與渴望。
西遞村幾乎每一景、每一處、每一家都有楹聯(lián)文化的印跡,所有的大堂廳宇仰目的正面都有不重復的內容、不重復的選題、不重復的名言對聯(lián)絕句,可稱為堂聯(lián)、庭柱聯(lián)、階柱聯(lián)、門樓聯(lián)、門聯(lián)、中楹聯(lián)等。還有大量書匾、店匾、亭匾、樓匾等,這些楹聯(lián)、牌匾其內容豐富、哲理精深、情濃意切、意境深遠,倘若全部摘錄匯集分類成書,可寫出動情的故事、動心的詩篇、動人的境界,堪稱當?shù)仉y以復制的文化遺產,其原作真筆的書法價值也難以估量。
作為攝影人,在用心用情用功去發(fā)掘西遞的光輝之時,著實想多換一些新的觀看方式去深度拷問,如何運用更大的歷史觀、藝術觀去尋找更多的沒想到,從建筑與文化的學理上再度聚焦當代的西遞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