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津雜技是流傳于山東省德州市寧津縣的傳統(tǒng)民間雜技藝術,其特點是“驚、險、奇、美、新”,以質樸粗獷、柔中有剛著稱。
2005 年,寧津雜技被認定為山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08 年,寧津雜技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德州市寧津縣地處古九河流域,文承齊魯,風熏燕趙,自古多游俠仗義慷慨悲壯之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寧津雜技,就是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滋育成長起來的藝苑奇葩。
“上至九十九,下至才會走,要論耍玩意兒,人人有兩手?!痹趯幗颍s技歷史悠久,早至漢代文獻中就有所記載,其興盛與地理環(huán)境、民生狀況和深厚的雜技文化底蘊有著直接的關系。唐宋元時期,寧津雜技得到很大發(fā)展,至明代,日益活躍。當時,寧津縣黃家鎮(zhèn)的雜技古會在國內具有相當?shù)挠绊懥?。黃家鎮(zhèn)雜技古會從每年農歷八月份開始,至十月份結束,九月是古會的盛期,因此又叫“九月會”。古會期間,全國各地的雜技藝人紛紛云集黃家鎮(zhèn),或切磋技藝,或收徒組班,或買賣道具,熙熙攘攘,十分熱鬧。興盛時期,每天參與人數(shù)多達3 萬。古會上,各種道具應有盡有,雜技用的小碗兒、彩豆兒、花壇、彩缸,以及猴、熊、蛇、兔、小巴兒狗、小老鼠,戲劇用的刀把旗靠、蟒披袍帶等應接不暇。該古會還是藝人交流技藝和組合集散的場所,很多班主到此招聘演員,很多藝人來此尋班搭伴。為了相互了解,很多藝人當場獻藝,自然實現(xiàn)藝術的切磋交流。很多少年專程來此拜師學藝,搭班外出。眾多藝人在此組班后,隨即奔赴南北各地,甚至漂洋過海,遠去異國賣藝謀生。
寧津雜技走出國門,為中國成為雜技強國提供了契機。同時,雜技藝人取他人之長,吸取了國外優(yōu)秀的雜技藝術為我所用,從而也發(fā)展壯大了自己,使寧津雜技藝術更加完美、鮮活,充滿生機。
因為悠久的發(fā)展歷史、廣泛的群眾基礎、深厚的文化底蘊、精湛的演出技藝,寧津雜技對中國雜技藝術的發(fā)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至今在行內還流傳著“沒有寧津人,難成雜技團”之說。
寧津雜技門類齊全,有表演類、魔術類、馬戲類、馴獸類四個類別,其中表演類有60 余個節(jié)目。古老中幡、柔術叼花和滾燈、空中飛人、爬竿、鋼絲高車、疊羅漢、走鋼絲、蹬技、地圈、對口叼花等十余種節(jié)目多次在國內外演出中受到業(yè)內人士贊譽。
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寧津雜技經過一代又一代藝人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形成了獨特而鮮明的藝術特色。一是富有濃郁的鄉(xiāng)土生活氣息。寧津雜技來自民間,源于生活,大量采用生活用具和勞動工具為道具,充分顯示了雜技與勞動生活的緊密關系。二是基本功扎實。寧津雜技特別重視腰、腿、頂、跟頭功的訓練。即使是表演“文活”的藝人,一般也有扎實的基本功功底。三是力量與技巧有機結合。在“大武術”“小武術”節(jié)目中,一些老藝人可負重六七百斤,同時手足肘膝四節(jié)并用,八擊連環(huán),快捷自如,輕便靈巧。四是險中求穩(wěn)、動中求靜。藝人在軟鋼絲上忽而左右擺動,忽而紋絲不動,種種驚險表演展示了高難度的技巧和超強的平衡控制力,形成了動靜結合、相得益彰的藝術特色。五是平中見奇、奇中求險?!肮兆禹敗薄半p吊子”“小吊子”等比較典型的技巧動作,驚險而不突兀,出神入化。六是輕重并舉、通靈入化?!爸氐偶肌笨闪吻Ы?,“輕蹬技”可蹬傘、巾等輕飄之物,軟硬功夫相輔相成。七是有嚴密的師承傳統(tǒng),但又與姐妹藝術相融合。每一種技藝都是代代相傳,但同時又從戲曲、舞蹈、武術中吸收了大量藝術元素。八是剛中見柔、柔中見剛。寧津地處冀魯交界,沐齊魯仁德之澤,熏燕趙慷慨之風,為寧津雜技鋪就了剛柔相濟的藝術底蘊。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寧津雜技得到長足發(fā)展,當?shù)亟⒘丝h雜技藝校和雜技團,多年來先后為全國各級各類雜技演出團體培養(yǎng)和輸送雜技藝術人才2000 多名,數(shù)百人出國演出,多人獲得“黃鶴金獎”“金小丑獎”“銅熊獎”“金K 獎”“公主獎”“金獅獎”等國際、國內雜技比賽大獎。
家傳的雜技傳授方式在寧津當?shù)剌^為普遍,一般是父傳子、侄,這種形式叫“門里出身”?!伴T里出身”的傳藝形式是寧津雜技一代又一代流傳至今的重要原因。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寧津雜技“劉家門”第四代傳人劉俊昌便是這樣一位傳承人。
劉俊昌7 歲開始跟隨父、兄練習雜技。由于自身條件較好,他繼承了“劉家門”的“頂功”“跟頭功”等表演技巧,扎實的基本功結合自身摸索,使其在表演上呈現(xiàn)出奇、高、飄、美的藝術特色。1972 年劉俊昌考入寧津縣雜技藝術學校,開始系統(tǒng)地學習雜技,1974 年畢業(yè)后,他進入寧津縣雜技團,作為尖子演員足跡遍布全國,所到之處均受到觀眾的歡迎及好評。
1996 年劉俊昌被調入寧津縣雜技藝術學校,開始從事雜技教學工作。在教學過程中,為激發(fā)學員的訓練興趣,本著循序漸進、寓教于樂的原則,劉俊昌對雜技節(jié)目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從原來單一的基本功訓練,發(fā)展到形體、柔韌度、力量、表演技巧等全方位的綜合訓練,采取多種措施,靈活訓練,做到言傳身教,關鍵動作親自示范。時至今日,他已培養(yǎng)雜技學生100 余人,不少學生在國際、國內雜技比賽中斬獲大獎。
近些年來,出于對雜技的熱愛,劉俊昌常年致力于搶救雜技老舊文獻,收集了一部分有關寧津雜技的物件。他將500 余件藏品捐至寧津縣文博館,并在此開展非遺演講及公益培訓,宣傳、講解寧津雜技的發(fā)展歷史及傳承和相關技能,宣揚雜技的藝術魅力。
劉俊昌說:“我父親在我開始練雜技時就告訴我,從藝先從德。現(xiàn)在我也擔任了雜技教師,我依然會告訴每一位徒弟,從藝先從德,要德藝雙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