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在中美兩國實現(xiàn)關系正?;臍v史進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早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他就代表中國共產(chǎn)黨與美國官方和非官方人員保持著接觸。20世紀50年代后,他親自指導了中美大使級會談。20世紀70年代初,在黨中央領導下,他參與調(diào)整中國對美外交戰(zhàn)略,開展“乒乓外交”,促使中美關系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今日我們重溫中美關系從對抗走向對話的發(fā)展軌跡,回顧周恩來對美國的外交思想與實踐,對于探索中美正確相處之道,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開辟中美接觸渠道,指導兩國大使級會談
1953年朝鮮停戰(zhàn)后,亞洲的緊張局勢有所緩和。周恩來出于國內(nèi)建設的需要和國際戰(zhàn)略的全盤考慮,努力尋求時機緩和緊張的中美關系。他主張對美國政府一方面要反對它的侵略干涉政策,一方面可以同它坐下來談判,逐漸化解兩國矛盾。
1954年出席日內(nèi)瓦會議期間,當周恩來得知美國欲托英國與中國交涉在華關押人員問題,立即意識到中國可以利用美國急于要求在華人員獲釋的愿望與美國坐下來談判。他果斷地抓住了這個機會,很快通過英國代辦使中美兩國代表就兩國僑民問題舉行了初步會談。這樣,周恩來巧妙地開辟了一條中美兩國接觸的渠道。
盡管日內(nèi)瓦會議召開前,中美雙方的關系是緊張對立的,但在會議期間,雙方共舉行了數(shù)次會談,這些會談成為此后中美大使級會談的前奏。
1955年周恩來為促進中美關系的和解作出了進一步的努力。這年4月,他在參加亞非會議期間發(fā)表聲明:“中國人民同美國人民是友好的。中國人民不要同美國打仗。中國政府愿意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討論和緩遠東緊張局勢的問題,特別是和緩臺灣地區(qū)的緊張局勢問題?!敝袊暮推秸\意得到了多數(shù)國家的普遍認同,美國亦表示不排除同中國進行雙邊談判的可能性。
1955年在有關國家斡旋下,中美雙方同意各派一名大使級代表在日內(nèi)瓦舉行會談。8月1日,中美大使級會談正式在日內(nèi)瓦舉行。以后又將會談地點改到華沙,成為中美大使級華沙會談。中方談判代表是駐波蘭大使王炳南(后由續(xù)任駐波蘭大使王國權擔任),美方代表是駐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約翰遜。會談有兩項議程,一是雙方平民回國問題;二是雙方有所爭執(zhí)的其他實際問題。雙方還就臺灣問題、歸還債務問題、收回資產(chǎn)問題、在押人員獲釋問題、記者互訪問題、貿(mào)易前景問題等進行了反反復復的討論與爭執(zhí)。由于兩國要求相差甚遠,分歧太大,會談曠日持久,還數(shù)度陷入僵局和中斷。整個會談斷斷續(xù)續(xù)進行了15年,直至1970年2月20日結束,會談了136次,被稱為“時間之長、次數(shù)之多、爭論之激烈,為近代國際關系史上罕見的外交談判”。這可以說是在特定條件下周恩來創(chuàng)造的一種獨特的中國外交方式。
中美大使級會談開始后,周恩來始終是這場馬拉松式談判的直接指揮者。會談雖無突破性進展,但在緊張的中美關系中建立起一個相對固定的對話和接觸渠道,為以后中美關系的改善打下了初步基礎。
例如,20世紀50年代,敗退臺灣的蔣介石當局,在美國支持下,經(jīng)常以金門、馬祖為跳板,派兵襲擾福建廈門等沿海地區(qū),并從空中轟炸東南沿海及內(nèi)地城市,甚至飛到閩浙粵贛皖等省及云貴高原進行偵察襲擾活動。1955年3月美臺“共同防御條約”生效后,美國每年向臺當局提供大量經(jīng)濟和軍事援助,至1958年,僅援助飛機就達千余架。1958年7月15日,美國出兵干涉中東人民反對親美政府的武裝起義,中東發(fā)生危機。
為了支持中東國家的反美民族獨立斗爭,同時也為了國內(nèi)形勢的需要,中共中央決定炮擊金門,牽制美國,以打促談,摸清美國的軍事戰(zhàn)略底牌,反對美國“劃峽而治”的企圖。1958年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大規(guī)模炮擊金門島。9月6日,周恩來發(fā)表聲明,表明“臺灣和澎湖列島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美國支持盤踞在臺灣的蔣介石集團,并直接用武力侵占臺澎列島是干涉中國內(nèi)政,侵犯中國領土的非法行為”“中國人民解放臺灣的決心是不可動搖的”,同時表示,“盡管美國以武力侵占了中國的臺灣和澎湖列島,粗暴地破壞了國際關系中最起碼的準則,中國政府仍然倡議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謀求臺灣地區(qū)緊張局勢的和緩和消除”,等等。
1960年5月26日,周恩來對來華訪問的英國元帥蒙哥馬利表示:“中美兩國人民都愿意彼此友好,他們之間沒有什么猜疑和仇恨。沒有根本利益的沖突。敵視是美國開始的?!薄案纳浦忻狸P系的先決條件是:一、美國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二、美軍撤出臺灣和臺灣海峽。我們愿意同美國坐下來談?!?962年,當臺灣當局積極備戰(zhàn),準備“反攻大陸”時,周恩來指示王炳南盡快通過中美大使級會談了解美國的態(tài)度。美國政府很快向中方轉達了其立場:美國政府在當前形勢下無意支持臺灣國民黨當局“反攻大陸”的計劃。由于保持了中美間這條秘密接觸的渠道,摸到了美國政府的底牌,使兩國政府得以相互了解對方意圖,避免了一場新的危機的發(fā)生。
中美大使級會談實際上反映了中美兩國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既對立又希望接觸的特殊關系,它成為后來兩國關系從對抗走向對話的鋪墊。周恩來后來曾說過:“中美大使級會談雖然沒有取得實質性成果,但我們畢竟就兩國僑民問題進行了具體的建設性的接觸,我們要回了一個錢學森。單就這件事來說,會談也是值得的,有價值的。”
開展“乒乓外交”,以小球轉動大球
20世紀60年代末,國際局勢發(fā)生了諸多變化,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重新審視國際局勢,重新思考中國的外交戰(zhàn)略。在黨中央領導下,周恩來抓住時機促使兩國從對抗走向對話。美國由于深陷越南戰(zhàn)爭泥潭,感到力不從心,準備收縮過度伸展的力量。尼克松入主白宮后加快了對華政策調(diào)整的步伐。1969年3月至8月,他分別托法國總統(tǒng)、巴基斯坦總統(tǒng)和羅馬尼亞總統(tǒng)轉達美國有意改善對華關系的愿望。同時,美國宣布放寬中美人員來往和貿(mào)易的限制,允許記者、國會議員等六類美國人員訪華。
周恩來很快注意到美國發(fā)來的信息,1969年11月16日,他在給毛澤東的信中寫道:“尼克松、基辛格的動向可以注意”。12月初,美國駐波蘭大使斯托塞爾請求會晤中國駐波蘭大使,轉達尼克松總統(tǒng)改善中美關系的信息。作為對美方善意姿態(tài)的回應,當月中國釋放了誤入中國領海的兩名美國人。1970年1月20日,中美大使級會談第135次會議在華沙舉行,雙方皆表示出改善關系的愿望和舉行更高級別會談的需求。針對這種情況,周恩來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提議,“如果美國政府愿意派部長級的代表或美國總統(tǒng)的特使到北京進一步探討中美關系中的根本原則問題,中國政府愿予接待”。這一建議得到了毛澤東的首肯。此后,中美兩國關系的總趨勢繼續(xù)向著和解方向發(fā)展。美國逐漸放寬了到中國旅行的限制、放寬了對中國的貿(mào)易限制,取消了反對中國進入聯(lián)合國的決定。1970年10月,尼克松第一次在公開場合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名稱。幾乎與此同時,中國邀請美國著名記者斯諾訪華,并在《人民日報》頭版發(fā)表了毛澤東與斯諾在天安門城樓的合影。
1971年,在日本名古屋舉行的第三十一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為中美關系的突破提供了意外的機會。在日本參賽的美國隊向中方提出訪華的請求。周恩來將外交部、國家體委關于美國隊訪華問題的報告送毛澤東審批。經(jīng)過反復考慮,毛澤東作出邀請美國隊訪華的決定。周恩來親自布置了有關美國乒乓球代表團訪華的所有具體安排,包括有關美國代表團在華活動的新聞消息發(fā)布,甚至連美國客人下榻的賓館、用餐的方式,他都親自過問。此外,諸如旅游、比賽、參觀,所有的日程也基本上是由他最后決定的。
1971年4月14日,周恩來接見了應邀訪華的美國等國的乒乓球代表團。在會見中他引用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孔子的名言。他言明“中美兩國人民過去往來是很頻繁的,以后中斷了一個很長的時間。你們這次應邀來訪,打開了兩國人民友好往來的大門。我們相信中美兩國人民的友好往來將會得到兩國人民大多數(shù)的贊成和支持?!彼€回答了美國隊員的提問,并請美國客人把中國人民的問候轉告給美國人民。
乒乓外交收到了“小球轉動大球”的奇效。美國政府很快采取幾項對華新政策:宣布放寬到中國旅行的限制,迅速發(fā)給從中國到美國來訪的個人、團體簽證;宣布進一步放寬對中國的貿(mào)易限制,允許中國使用美元;取消對供應前往中國或來自中國的船只和飛機的燃料限制;準許掛外國旗幟的美國船只??吭谥袊劭?。不久,中國乒乓球代表隊也應邀赴美國進行友好訪問。
4月21日,周恩來通過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館向美國政府遞交《周恩來總理給尼克松總統(tǒng)的口信》:“中國政府重申,愿意公開接待美國總統(tǒng)特使如基辛格博士,或美國國務卿甚至美國總統(tǒng)本人來北京直接商談?!辈痪茫峥怂苫貜椭芏鱽?,表示接受中方的邀請,中美關系在周恩來的推動下由此出現(xiàn)了新的轉機。
乒乓外交是中美關系史上的一段佳話,“以小球轉動大球”,開啟了中美關系正?;臍v史性進程。中外各界有識之士皆認為,這是周恩來外交生涯中光彩奪目的一筆。正如基辛格事后所評論的一樣:“這整個事情是周恩來的代表作?!彼纳顚右饬x是,它向美國發(fā)出了一個有分量的外交信息:“現(xiàn)在肯定將被邀請的使節(jié)將來踏上的是友好國家的國土?!?/p>
竭力促使中美關系取得新突破
20世紀70年代初,中美兩國的最高首腦作出打開中美和談大門的決策后,周恩來不顧年邁體衰,竭盡全力促其實現(xiàn),并最終同毛澤東、尼克松、基辛格等人一起促成了中美關系的新突破。周恩來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得到了中外各界人士的一致認可。
1971年5月26日,周恩來根據(jù)毛澤東的意見,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商討中美關系問題。會后,他起草了《中央政治局關于中美會談的報告》,提出了中美會談的基本方針。毛澤東批示同意報告。此后,為準備時任美國總統(tǒng)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基辛格秘密訪華,周恩來多次召集外交部等有關部門負責人開會,討論會談方案,研究分析美方情況,并對禮賓、民航、安全保密等問題作出部署。在周恩來細致、嚴密、周到地安排下,1971年7月9日基辛格成功地實現(xiàn)了第一次訪華。周恩來、葉劍英等先后同他舉行了六次會談,著重磋商了臺灣問題以及尼克松總統(tǒng)訪華時間等問題。
同年10月下旬,基辛格第二次訪華,為尼克松總統(tǒng)訪華做準備工作,周恩來與基辛格一行舉行了多次會談。除商定尼克松訪華日期和討論其他國際問題外,雙方主要就尼克松訪華的中美聯(lián)合公報交換意見。經(jīng)過反復磋商,基辛格接受了中方關于聯(lián)合公報的基本原則,并提出美方修正方案和補充意見。1972年1月初,周恩來又接待了時任美國總統(tǒng)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的黑格將軍一行,為尼克松訪華做了細致的技術安排。
1972年2月21日中午,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第一次訪問北京,周恩來親自去機場迎接。當天下午周恩來陪同中美兩國首腦進行了歷史性會談。當晚,周恩來在歡迎宴會的祝酒詞中闡明:尼克松總統(tǒng)應邀來華,“使兩國領導人有機會直接會晤,謀求兩國關系正?;?,并就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這是符合中美兩國人民愿望的積極行動,這在中美兩國關系史上是一個創(chuàng)舉”。
尼克松訪華期間,周恩來與之就國際形勢、雙邊關系、臺灣問題進行了多次會談,雙方坦率地交換了看法。由于中美在臺灣問題上的分歧,周恩來與基辛格就中美聯(lián)合公報的重要觀點進行了反復的磋商。1972年2月28日,中美兩國政府在上海發(fā)表了第一個《聯(lián)合公報》。公報中強調(diào)了雙方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來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雙方鄭重聲明中美兩國關系走向正?;欠纤袊业睦娴?。至于雙方對重大國際問題的不同觀點,在周恩來的建議下,采取了分別表明各自立場的做法。這份公報傾注了周恩來等人的大量心血。它沒有用外交辭令掩飾雙方的關系,而是如實列出兩國存在的分歧,同時肯定兩國的共同點,在一些重大問題上達成原則一致,堪稱世界外交史上的創(chuàng)舉。
1974年12月12日,身患重病的周恩來在他有生之年會見了最后一批美國客人,他向來訪的美國民主黨參議員肯定了尼克松和基辛格在發(fā)展中美關系上的貢獻?;粮裢砟暌矊χ芏鱽碓趯崿F(xiàn)兩國關系正?;系呢暙I做了高度評價,他認為:“中國和美國在七十年代初謀求和解,這是世界環(huán)境所決定的。但事情來得這樣快,發(fā)展又如此順利,則是由于中國總理的光輝品格和遠見卓識起了不小的作用?!?/p>
毛澤東和周恩來以非凡的戰(zhàn)略眼光和政治勇氣,同尼克松和基辛格共同作出了實現(xiàn)中美關系正常化的戰(zhàn)略決策,翻開了中美關系的新篇章。中美《聯(lián)合公報》的簽訂和發(fā)表標志著中美關系取得突破性進展,標志著中美長期隔絕的結束和兩國關系正常化進程的開始。它是當代國際關系中一個重大事件,對世界形勢有著深遠的影響。中美《聯(lián)合公報》發(fā)表后,世界上很快掀起了同中國建交的高潮。到周恩來逝世前,與中國建交國家由49個增至107個。中國不僅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地位得到恢復,而且在中、美、蘇三角關系中處于新的重要地位。
中美關系的發(fā)展凝結了新中國歷代領導人的智慧與心血。其中,周恩來的外交思想和實踐為中美關系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對國際形勢的分析判斷,他的外交藝術乃至人格魅力,影響了與之相處的美國人和其他外國友人?;粮裨叨仍u價:“周恩來智慧超群、學識淵博、道德高尚,無論對哪個國家來說,他都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在我見過的外國領導人中,周恩來是百里挑一的人物。”
中美關系關乎兩國人民福祉,關乎人類和世界前途?;仡欀芏鱽淼膶γ劳饨粚嵺`,對于我們汲取歷史智慧和力量,構建穩(wěn)定、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中美關系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無論國際風云如何變幻,中美應秉持初心,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推動中美關系穩(wěn)定、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更好造福兩國人民,惠及世界。
(談雯/供圖)
責任編輯:陶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