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涵蓋豐富,包括國家、社會和個人等多個層面,既指國家創(chuàng)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又指社會文教昌達、文德彰顯、民風淳樸的和諧景象,還指人們的教養(yǎng)和德行。它是國家賴以存在的基礎,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漢語的“文明”一詞,最早出自《周易》中的《乾》卦《文言》:“見龍在田,天下文明?!庇小肮饷鳌敝狻!安粚W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正是在文明的教化之下,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不僅物質文明昌盛,而且博得禮儀之邦的美譽。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①;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②。
—《周易·賁·彖》
①觀乎天文,以察時變:天文,即日月星辰的運行,隨四時即四季的變化而更替,觀察天文,則可知四時之變。
②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觀察人類自身具有的文明氣象與文飾之道,則可知文教有化育人心的功能和作用。
觀察上天顯示出來的文章與文明,就可以知道四季變化的規(guī)律;觀察人類的文化與文明,就可以使教化成就天下萬物。
明明天子①,令聞不已。矢其文德②,洽此四國③。
—《詩經(jīng)·大雅·江漢》
①明明:有道之貌。王念孫以為“勉勉”之音轉,即勤勉。
②矢:施,陳。
③洽:協(xié)和。
天子勤勉又清明,美好聲譽永傳揚。施行文明行德政,四方國家俱安康。
至治馨香①,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爾②。
—《尚書·君陳》
①馨香:謂傳播極遠的芳香,比喻好的政風影響。
②明德:圣明的德政。
最好的政治會發(fā)出香氣,感動神靈。不是祭祀的谷物發(fā)出香氣,而是圣明的德政發(fā)出香氣。
暴悍勇力之屬為之化而愿①,旁辟曲私之屬為之化而公②,矜糾收繚之屬為之化而調(diào)③,夫是之謂大化至一。
—《荀子·議兵》
①愿:質樸,忠厚。
②旁辟:邪辟。
③矜糾收繚:指驕傲、急躁、乖戾。
兇暴、強悍、勇猛、強壯的人得到教化而忠厚,偏頗、邪僻、自私的人得到教化而公正,驕傲、急躁、暴戾的人得到教化而心平氣和,這就叫做最高教化的極點。
凡節(jié)奏欲陵①,而生民欲寬,節(jié)奏陵而文,生民寬而安。
—《荀子·致士》
①節(jié)奏:指禮節(jié)制度。陵:嚴格。
凡是禮法制度要嚴格,而養(yǎng)育人民要寬容,禮法制度嚴格就會文明,養(yǎng)育人民寬容就會安定。
學者所以防固辭①,禮者所以文鄙行也②。
—《鹽鐵論·毀學》
①固辭:不文明的語言。
②文鄙行:修飾粗鄙的行為。文,修飾。
學習是用來防止語言不文明的,禮儀是用來文飾粗鄙行為的。
內(nèi)修文德,外治武備?!秴亲印D國》
對內(nèi)修明政治,對外治理戰(zhàn)備。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①。—《說苑·指武》
①文德:禮樂教化。
圣王治理天下,先用禮樂教化然后才用武力。
王者統(tǒng)世,觀民設教①,乃能變風易俗,以致太平。
—《潛夫論·浮侈》
①觀民設教:意謂觀察民風以布設教化。語本《周易·觀·
象》:“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p>
帝王要治理天下,必須先要體察民情、設立教化,然后才能移風易俗,實現(xiàn)太平。
省力役,薄賦斂,則民富矣;敦禮教,遠罪疾,則民壽矣?!犊鬃蛹艺Z·賢君》
減少勞役,減輕賦稅,民眾就會富裕;敦行禮儀教化,遠離罪惡疾病,民眾就會長壽。
禁必以武而成①,賞必以文而成②?!段究澴印ぶ伪尽?/p>
①武:指武力和刑罰。
②文:指思想教化。
禁止邪惡必須靠武力和刑罰才能成功,獎勵良善則必須靠思想教化才能成功。
教所以三何?法天、地、人。內(nèi)忠,外敬,文飾之,故三而備也?!栋谆⑼x·三教》
政教為什么是忠、敬、文三種呢?這是遵循天、地、人三才并立的規(guī)律。內(nèi)心忠厚,外表恭敬,還要用文采禮儀等加以修飾,所以有三種政教才算完備。
教化以禮義為宗,禮義以典籍為本①,常道行于百世,權宜用于一時②,所不可得而易者也?!?《昌言》
①典籍:指儒家經(jīng)典。
②權宜:臨時應變的方法,指武力和刑罰。
教化以禮義為基礎,禮義以經(jīng)典為根據(jù),通常的方法施行于世世代代,臨時應變的方法只用于眼前一時,這是不能改變的。
以政教化①,其勢易而必成;以邪教化,其勢難而必敗。
—《文子·微明》
①政:正,正道。
以正道來教化人民,勢必容易而且一定能成功;以邪道來教化人民,勢必困難而且一定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