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學報利用高校獨有的學術資源優(yōu)勢,建立特色欄目,吸納優(yōu)質稿件,吸引優(yōu)質作者群,以推動信息與成果傳播。文章以《西安科技大學學報》為例,研究科技期刊的信息與成果傳播內容、傳播對象與傳播方式。結果表明,高被引、高下載的優(yōu)質論文與關注學術熱點和難點的組稿專題論文的信息與成果是傳播基礎;編委會的專家學者、知名的研究院所與科研團隊是信息與成果傳播的橋梁與紐帶;郵箱推送是信息與成果的早期傳播方式,易于操作、簡單易行;微信普及率大大提高、功能愈發(fā)完善,逐漸獲得期刊編輯部的重視;OSID開放科學計劃推送是綜合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的新穎推送方式;學術沙龍、學術會議等學術交流活動可以很好地組織策劃專題、推介期刊,是期刊論文信息與成果傳播的關鍵。文章的研究可以為不同類型的學術期刊的信息與成果傳播提供借鑒。
關鍵詞:高校學報;科技期刊;成果傳播;OSID開放科學計劃;《西安科技大學學報》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4-0221-04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0年度陜西省出版科學重點基金項目“普通高校學報一流期刊建設模式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ASC03;2014年度陜西省出版科學基金項目“高校學報比較分析研究——以西安科技大學學報為例”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4CSC05
我國科技期刊大多依靠中國知網(wǎng)、萬方、維普等數(shù)據(jù)庫進行學術信息與成果的傳播,但上述數(shù)據(jù)庫大多不提供論文相關信息。許多期刊有作者介紹、基金項目、研究方向等信息,但缺乏作者的學術背景信息。
周崇松提出期刊重在編輯工作,作者看重論文的完善與發(fā)表,不注重論文的內容延伸、學術拓展與深度挖掘等[1]。孫千惠認為期刊出版平臺從論文補充信息、作者學術背景信息、音視頻解讀等方面深度挖掘論文信息,實現(xiàn)了增強出版[2]。嚴秀麗認為作者是期刊生存與發(fā)展的核心,為爭取到更多高水平作者,首先要提高編輯為作者服務的質量和效率,編輯應提高編輯素養(yǎng)和業(yè)務能力,樹立良好的期刊形象,獲得優(yōu)質稿源,幫助作者解決從投稿到正式出版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高辦刊水平和學術傳播力,因此編輯應不斷培養(yǎng)自己為作者服務的意識,提高職業(yè)素養(yǎng)和業(yè)務能力,通過高質、高效的服務樹立期刊形象,為期刊獲得優(yōu)質稿源奠定良好基礎[3]。張朝軍等闡述了科技期刊是科學傳播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學者、作者、審者、編者、讀者、轉者等六位一體的科學傳播共同體,認為科技期刊是科技成果的重要傳播平臺和渠道,具有完備的科技傳播體系,處于信息與成果傳播的主導地位,提出科技創(chuàng)新跨越式發(fā)展的路徑就是提升科技期刊和出版平臺的地位,構建開放共享的科技傳播框架,實現(xiàn)網(wǎng)信時代科技期刊在科技傳播中的轉型升級,把科技期刊打造成拉動科技創(chuàng)新的發(fā)動機[4-5]。
高校學報可利用高校的學術優(yōu)勢,確立特色欄目、吸納優(yōu)質稿件、吸引校外優(yōu)質作者群,形成強大的學術傳播力,對高校學報的信息與成果進行傳播。筆者以《西安科技大學學報》(下文簡稱《學報》)為例,對其主要傳播內容與主要傳播對象進行研究,并分析信息與成果傳播的主要方式。
(一)主要傳播內容
1.優(yōu)質論文的信息與成果
白婭娜等闡明了優(yōu)質論文的信息與成果主要包括知名專家學者的高被引、高下載論文,高被引、高下載論文具有創(chuàng)新性研究成果,學術水平較高,反映了當前的研究熱點與研究方向,為重點傳播的推送內容,應遴選優(yōu)質推送內容,精準定位推送對象,為論文精準推送提供保障[6]。
收集中國知網(wǎng)近5年被引頻次大于等于15次的76篇高被引論文,如《煤礦巷道智能掘進機器人系統(tǒng)關鍵技術研究》被引58次、《基于Sobel邊緣檢測的圓周Harris角點檢測算法》被引51次;下載量大于等于500次的熱門下載論文120篇,如《基于SNA的突發(fā)事件網(wǎng)絡輿情意見領袖傳播影響力》下載量2079次,《新冠肺炎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網(wǎng)絡輿情傳播動力學》下載量2006次,皆為優(yōu)質論文傳播內容。
2.組稿專題的信息與成果
白婭娜提出組稿專題的信息與成果是在研究學術熱點和難點的基礎上,對所在學科重大理論與前瞻性問題的研究成果,構建了“小核心、中砥柱、大外圍”的內、中、外三圈層科技期刊智庫發(fā)展模式,分析了優(yōu)質推送內容遴選方法,提出了科技論文精準推送方式[7]。
《學報》圍繞安全科學與工程、礦業(yè)工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等領域辦刊,經(jīng)常性地組約專題稿件。如《學報》的《煤礦智能化》專題欄目,被引大于等于20次的論文有5篇,下載量大于等于500次的熱門下載論文有5篇。
(二)主要傳播對象
1.編委會的專家學者
編委會成員大多是所在學科的學術帶頭人、項目負責人,他們了解學科熱點、研究重點,學術水平與成果水平高,在業(yè)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學報》擁有編委58人,其中包括1名院士、6名國家級人才,所有編委會成員積極參與組稿約稿、專題研究,其自身學術影響力大、科技成果產(chǎn)出多,是主要的傳播對象。同時,《學報》編委會匯集了中青年專家,其均為具有高級職稱的學術活躍人,他們積極參加學術會議、撰寫學術論文,具有很強的信息與成果傳播能力。
2.知名專家學者
白婭娜等提出利用中國知網(wǎng)、萬方、維普等數(shù)據(jù)庫獲取知名專家學者信息[8];吳曉麗等認為“高、精、尖”和“穩(wěn)、準、狠”的辦刊策略是建設一流科技期刊的必要條件[9]。李克永認為優(yōu)質作者隊伍直接關系到科技期刊的辦刊水平,學科優(yōu)勢是特色欄目發(fā)展的決定性條件,專家優(yōu)勢是特色欄目發(fā)展的核心,穩(wěn)定的作者群是特色欄目發(fā)展的必備條件[10]。
《學報》是以安全科學與工程、礦業(yè)工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等為特色的期刊,同時入選中國煤炭領域、地球科學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T2級,可在以上2個領域的T1、T2期刊中遴選知名專家學者。在中國知網(wǎng)上,《學報》近5年被引量大于等于10次的論文作者均為知名學者,為信息與成果傳播的對象。
3.知名的研究院所與科研團隊
知名的研究院所都有自己的重點學科和專業(yè)研究領域,研究院所的學術活動必然可形成很多具有創(chuàng)新性、影響力的學術成果,知名的科研團隊同樣具有很強的學術傳播力?!秾W報》在組約優(yōu)質稿件的過程中,必須與知名的研究院所和科研團隊建立聯(lián)系,也可與學校相關科研團隊進行深入溝通和交流,其也是《學報》信息與成果傳播的主要對象。
建設特色品牌、加強數(shù)字出版、加強平臺傳播、注重短視頻增強出版是科技論文信息與成果傳播的主要方式?!秾W報》近年來采用郵箱推送、微信推送、OSID開放科學計劃推送、二維碼推送、學術交流活動等方式,對科技期刊論文的信息與成果進行傳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郵箱推送
早期的信息與成果主要通過郵箱推送,郵箱推送及時、靈活,推送范圍大,操作簡單易行。例如,《學報》將《煤礦智能化》專題欄目每一篇論文的摘要、主要創(chuàng)新點、主要圖件等重要信息與重要創(chuàng)新元素以PDF文件、HTML格式鏈接的方式呈現(xiàn)。《學報》官網(wǎng)《用戶中心》有將近9000名學者的詳細信息,其中包括審稿專家600多人、作者8400多人,投審稿系統(tǒng)自動列出專家信息,通過“批量發(fā)送郵件”將專題欄目文章精準發(fā)送至專家郵箱,實現(xiàn)了《學報》信息與成果的有效傳播。
(二)微信推送
周銳、崔國平等提出推動出版業(yè)高質量發(fā)展是科技期刊發(fā)展的內在需求,認為應探索融合發(fā)展新路徑,運用數(shù)字技術開拓內容傳播新渠道,拓展數(shù)字出版場景,實現(xiàn)傳統(tǒng)出版業(yè)務與數(shù)字出版業(yè)務的融合[11-12]。占莉娟等認為專家學者的研究方向與稿件精準匹配是科技期刊同行評議質量控制的關鍵,提出強化網(wǎng)絡學術資源搜索培訓,運用知識圖譜等科學計量學方法,保障專家與稿件匹配的精準性[13]。宇文高峰、陳玲等認為微信平臺可以積聚讀者,與期刊形成良好的互動,推動科技期刊學術交流和提升傳播效率,提出通過自建融媒體平臺實現(xiàn)期刊數(shù)字化,以便讀者查閱,實現(xiàn)科技期刊學術交流的現(xiàn)代化、信息化、網(wǎng)絡化[14-15]。
近年來,隨著微信的普及、功能的增加,微信推送論文信息與成果的傳播方式逐漸受到期刊編輯部的重視。期刊微信公眾號是推送對象最多、覆蓋范圍最廣的傳播方式,利于受傳者第一時間關注。同時期刊還可建立微信群,以便收取稿件、專家外審,以及與作者、讀者保持聯(lián)系,易于傳播信息與成果[16-18]。
《學報》建立了期刊微信公眾號和專家、作者的微信群,定期推送刊發(fā)的優(yōu)秀論文、專題論文,推送內容主要包括二維碼、PDF與HTML全文,以及文章的摘要、重要圖件和主要創(chuàng)新點。
(三)OSID開放科學計劃推送
李婷等提出應以全媒體思維打造“現(xiàn)代紙刊”,促進單篇論文的學術交流與評價體系的建立,提升期刊影響力,促進期刊實現(xiàn)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認為“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數(shù)字化轉型尚未探索出有效路徑,編輯創(chuàng)新性不足,可以借助“OSID開放科學計劃”構建“現(xiàn)代紙書”模式,實現(xiàn)有效資源融合,為作者、讀者提供精準推送服務[19]。
郭億華等論證了OSID實施過程中作者是最重要的參與者,期刊融媒體發(fā)展應堅持“內容為王”,把好質量關,關注用戶需求,提出在OSID 實施過程中,編輯做好推介、挖掘增值資料、及時跟蹤,激發(fā)讀者、作者的參與意愿,增加讀者、作者的互動[20]。
實施OSID開放科學計劃,在平臺上實現(xiàn)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多種媒介呈現(xiàn)方式,不僅能展現(xiàn)單篇論文的圖文內容,還提供包括語音介紹、開放內容數(shù)據(jù)、在線問答、學術交流圈、視頻直播等在內的更多服務與資源。
《學報》利用OSID開放科學計劃,針對每一篇文章形成一個OSID碼,其中包含題目、作者信息、關鍵詞,還有作者的語音介紹、關鍵圖件、研究成果及主要學術觀點介紹,是一種直觀新穎、成效顯著的傳播方式。
(四)學術交流活動
學術交流活動是專家學者進行學術交流的主要方式,包括學術沙龍、學術會議等。科技期刊可以利用學術交流活動策劃專題,推介期刊,推動期刊論文的信息與成果傳播,助力期刊高質量發(fā)展。例如,《學報》編輯部參加“CHINA ROCK 2023第二十次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年會”,作為支持期刊單位,就辦刊宗旨、征稿范圍、選稿原則等,向國內外參會代表做了宣傳和介紹,并贈閱樣刊及彩頁,向知名專家邀約優(yōu)質稿件,提升了《學報》的國際傳播力。
信息技術持續(xù)發(fā)展,科技期刊論文的信息與成果傳播方式多樣。目前,高校學報主要面向編委會、知名專家學者、知名研究院所與科研團隊,對優(yōu)質論文與組稿專題的信息與成果進行傳播,郵箱推送、微信推送、OSID開放科學計劃推送、學術交流活動是主要的傳播方式。因此,科技期刊編輯特別是高校學報編輯要注意收集專家學者、作者、讀者等的微信、QQ、微博等聯(lián)系方式,積極參加與期刊欄目相關的學術會議,并和與會專家保持良好的溝通與聯(lián)系,為科技期刊多維度推送與傳播信息與成果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周崇松,王岐本,周凝綺.基于平臺作者服務的科技論文信息挖掘與傳播[J].科技與出版,2022(11):112-117.
[2] 孫千惠.評價理論視域下“生命共同體”語篇態(tài)度資源的積極話語分析[J].今傳媒,2024(3):1-4.
[3] 嚴秀麗.增強科技期刊編輯為作者服務的意識的途徑[J].傳播與版權,2019(8):66-67.
[4] 張朝軍,趙霞,肖英.沒有傳播就沒有科技創(chuàng)新:論科技期刊在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體系中地位和作用[J].科技傳播,2020(3):13-17.
[5] 張朝軍,肖英,趙霞,等.科技期刊在科學傳播共同體中的作用[J].科技傳播,2019(9):1-6.
[6] 白婭娜,張曉寧,劉旸.科技論文精準推送服務模式探索[J].編輯學報,2020,32(1):56-59.
[7] 白婭娜,代艷玲,武英剛,等.科技期刊質量建設路徑及策略研究:以《潔凈煤技術》創(chuàng)新發(fā)展實踐為例[J].編輯學報,2024,36(1):93-97.
[8] 白婭娜,武英剛,宮在芹.百度學術:期刊編輯工作的好助手[J].編輯學報,2017,29(2):172-174.
[9] 吳曉麗,陳廣仁.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策略:基于Nature、Science、The Lancet和Cell的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31(7):758-764.
[10] 李克永.用特色欄目打造高校學報的鮮明個性:以《西安科技大學學報》為例[J].編輯學報,2019,31(2):220-222.
[11] 周銳,宋勝合,李曉波,等.科技期刊編輯服務作者的途徑探討[J].編輯學報,2016,28(3):260-263.
[12] 崔國平.推動出版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的有效路徑探析[J].今傳媒,2024(3):63-66.
[13] 占莉娟,陳曉峰.學術文章附作者講解視頻二維碼的推廣價值及注意策略[J].科技與出版,2017(17):97-103.
[14] 宇文高峰.科技期刊學術交流作用的實現(xiàn)與拓展[J].編輯學報,2020,32(2):198-200.
[15] 陳玲,李禾.借助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傳播學術論文:以《中國中藥雜志》為例[J].傳播與版權,2018(10):112-117.
[16] 張瓊,王芳,岳榮強.科技期刊傳播科技成果和推動科技進步中的重要作用:以《新疆農(nóng)業(yè)科學》2015—2016年刊登科技論文數(shù)統(tǒng)計分析與比較研究為例[J].傳播與版權,2017(9):74-75.
[17] 王剛,黃崐,賀曦冉,等.科研社交網(wǎng)絡對科技論文傳播的影響[J].中國高??萍迹?017(6):43-45.
[18] 李明敏,李世秋,范真真,等.獨立作者約稿助力中文科技期刊高質量發(fā)展[J].編輯學報,2023,35(2):210-213.
[19] 李婷,施其明,劉琦.“OSID開放科學計劃”助力學術期刊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J].出版與印刷,2018(3):11-17.
[20] 郭億華,牛東風. OSID開放科學計劃在科技期刊應用情況與建議[J].中國傳媒科技,2020,4(4):74-77.
作者簡介 李克永,副編審,碩士生導師,《西安科技大學學報》執(zhí)行主編,研究方向:編輯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