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利·卡瑞爾年輕時,曾經是美國紐約某鋼鐵公司的一名工程師。有一次,他受命去安裝一臺瓦斯清潔機。經過他的一番努力,機器投入使用了,但遠遠沒有達到公司承諾的質量標準。
卡瑞爾對自己的安裝失敗十分懊惱,一直在心里問自己,怎么沒有把事情做到最好呢?別人會不會認為我把工作當兒戲?到底該怎么彌補?把機器全部拆除合適嗎?
這一系列的想法,搞得卡瑞爾寢食難安。于是,他冷靜認真地分析了當前的情況,假設了3種可能出現(xiàn)的結果:
第一,機器迅速壞掉,老板把機器全部拆掉后重裝,受到金錢損失,然后把自己開除。
第二,我能接受的最壞結果是我被老板開除,目前機修工程師普遍緊缺,再找一份新工作并不難。
第三,我可以想辦法把可能的損失降低到最小的范圍內。
沒有心理負擔之后,卡瑞爾整個人反而輕松了起來。他直面問題,冷靜地修理機器。在一次又一次地嘗試之后,他面前的機器開始正常運轉起來。公司非但沒有損失,反而對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了優(yōu)化。而卡瑞爾也沒了丟掉工作的風險,這就是“卡瑞爾公式”的由來。
“卡瑞爾公式”的精髓在于,當你接受了最壞結果,就能集中精力解決問題。遇事做最壞打算,實際上是一種前瞻性、預防性的積極姿態(tài),它不僅有助于人們理性應對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風險和挑戰(zhàn),而且能夠增強人們正確對待各種意外情況的心理素質和應變能力。
在工作和生活中其實也是一樣,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要第一時間去選擇逃避,而是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敢于直視困難。面對困難,你越是恐慌,你的心理壓力就越大;你越是無懼,其實就越輕松。
(摘自《思維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