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的首要任務在于立德。承擔立德樹人重要任務的道德與法治課,不能因觀念過時、內(nèi)容陳舊、知行不一而被詬病。近年來,黨和國家對思政教育越來越重視。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該如何為道德與法治教學賦能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巧用信息技術激發(fā)學習興趣
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專注力較弱。教學中,教師要巧用信息技術,將理論以直觀形象的方式展示出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
如學習《清新空氣是個寶》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課前對本區(qū)域空氣污染的原因進行調(diào)查,并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記錄調(diào)查結果。課堂上,大家交流各自的調(diào)查情況,全面分析造成空氣污染的原因。孩子們在調(diào)查過程中親眼看到空氣污染的情況,會從內(nèi)心產(chǎn)生保護生態(tài)的責任感。
二、巧用信息技術助力認知理解
小學生認知能力有限,知識面相對較窄。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一些比較抽象或復雜的內(nèi)容,學生不太容易理解。巧妙運用信息技術,能夠幫助他們認識和理解。
如《拉拉手,交朋友》一課中的“網(wǎng)魚”游戲,僅憑教師口述玩法,費時費力,學生也不容易聽明白。教師可以在講過游戲方法后,播放一段游戲視頻,讓學生快速明白這個游戲該怎么玩。
三、巧用信息技術引領自主思考
道德與法治課程理念明確指出,要堅持教師價值引導和學生主體建構相統(tǒng)一。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的實踐探究活動,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如教學《紅軍不怕遠征難》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分別觀察“一張地圖”(紅軍長征路線圖)、“一張表格”(紅軍跨過的江河、翻越的雪山、穿越的草地情況)、“一組數(shù)據(jù)”(與敵人交戰(zhàn)的次數(shù)、日行軍公里數(shù)、犧牲的人數(shù))和“一組圖片”(紅軍長征穿過的衣物、草鞋,吃過的野菜),然后通過小組討論,得出紅軍長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難(路途遙遠、環(huán)境險惡、敵人圍堵、生活艱苦)。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真切感受到,紅軍戰(zhàn)士在長征路上不僅要適應缺衣少食的艱苦生活,還要和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作斗爭,更要時刻與數(shù)倍于己的敵人進行戰(zhàn)斗。師生通過共同總結,深刻領悟了長征精神,被“紅軍不怕遠征難”的豪情深深打動。
四、巧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效率
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教學資源選用得恰當巧妙,對提高課堂效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具體怎么選用,應立足教材,根據(jù)學情而定。
如教學《我們受特殊保護》中“我們是未成年人”的內(nèi)容時,要講解“不同年齡節(jié)點的法律意義”,教師可以展示一些生活案例,來幫助學生理解法律條文,如“14歲的孩子揚言打傷對方也沒關系”“15歲的兩個好朋友想一起租房住”“12歲的孩子偷用爸爸手機充值網(wǎng)游、打賞主播花掉10萬元能否要回”等。學生通過對實際案例中的行為辨析,可以順利掌握法律常識,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責 編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