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5月3日,嫦娥六號探測器由長征五號遙八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fā)射場發(fā)射,開啟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挖土”之旅。6月25日,嫦娥六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qū)域安全著陸,標志著此次探月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xiàn)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嫦娥六號為何選擇去月球背面“挖土”?它又是如何在月球上“挖土”的?它帶回了哪些月球“土特產(chǎn)”?
因為月球總以同一面朝向地球,所以月球才有了正面和背面之分。月球的正面和背面有著巨大的差異:正面大多是低洼的平原;而背面基本是密密麻麻的撞擊坑,這是由于月球早期遭受了多次撞擊所致,也正因如此,月球背面隱藏著月球形成和演化的秘密。
研究月球背面撞擊記錄將有助于解開一個有關“月球災難”的謎團。距今大約41億~39億年前,月球上形成了大量撞擊坑。撞擊是一個突發(fā)事件,還是一個長期過程?科學家對此一直存在分歧。另外,有學者推測,在同一時期,一些富含水和有機物質的小行星或彗星撞擊了地球,為原始生命的孕育提供了條件。因此,弄清楚當時的撞擊情況,對探究地球生命起源有重大意義。嫦娥六號帶回的樣本將有望提供重要線索。
此次嫦娥六號探測器的著陸和采樣地點,位于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邊緣地區(qū)的阿波羅盆地。南極—艾特肯盆地是太陽系中已知的最大撞擊坑之一,被公認為月球上最大、最古老和最深的盆地,可能保存了月球上古老的巖石。而阿波羅盆地是南極—艾特肯盆地中最大的艾肯紀峰環(huán)盆地,其整體的月殼厚度很薄,探測器可以挖掘到月殼甚至月幔的深部物質。在這里采集樣品并進行分析研究,可以更大概率地找到月球深部物質、發(fā)現(xiàn)月球古老的礦物和巖石,以填補人類獲取月球背面樣本的空白。
到月球背面去“挖土”, 世界上沒有先例可循,面臨著很多新情況、新問題,其難度前所未有。由于月球阻擋信號,任何飛到、落到月球背面的探測器,都無法直接跟地球建立聯(lián)系。嫦娥六號要到月球背面工作,必須建立相應的數(shù)據(jù)中繼通信鏈路,才能實現(xiàn)與地面的正常通信。2024年3月20日,鵲橋二號中繼通信衛(wèi)星成功發(fā)射,搭建起地月之間的“通信橋梁”。鵲橋二號中繼通信衛(wèi)星不僅能提高通信速率、提高對月球南極區(qū)域的通信覆蓋能力,還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和任務擴展能力,是名副其實的“服務之星”,為嫦娥六號及后續(xù)任務提供穩(wěn)定可靠的數(shù)據(jù)中繼服務。
嫦娥六號任務涉及多項技術挑戰(zhàn),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為止復雜程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tǒng)工程。在“嫦娥六號”為期約53天的任務周期內,逆行軌道、月背起降、智能采樣是最為重要的幾道“雄關險隘”。
逆行軌道 環(huán)月逆行軌道方案是此次任務的亮點和難點。由于太陽始終直射在月球赤道附近的區(qū)域,嫦娥六號如果仍然采用嫦娥五號的環(huán)月順行軌道方案,會影響采樣過程中的能源供給、采光等。針對這一難點,軌道設計師為嫦娥六號巧妙設計了環(huán)月逆行軌道方案,即嫦娥六號從東向西飛行。該方案通過調轉飛行軌道的方向,化解了因采樣區(qū)域位置變化帶來的朝向變化問題,同時避免了構型布局和硬件產(chǎn)品的大幅度調整。
月背降落 月球背面的地形起伏不平,再加上人們對月球背面的情況又知之甚少,這都對探測器在月球背面安全軟著陸提出了更高要求。嫦娥六號采用了多脈沖軌道控制策略,通過精確的自動化設計方式,使探測器如期到達預定著陸區(qū)。
智能采樣 在月球背面采樣過程中,當鵲橋二號中繼通信衛(wèi)星飛行至月球正面時,嫦娥六號著陸器與上升器組合體會有幾個小時與地球處于“失聯(lián)”狀態(tài)。為此,研制團隊通過提高探測器的自主控制能力,進行了智能采樣設計,將月面采樣的有效工作時間縮短至20個小時以內,大大提高了其采樣的效率。同時,探測器經(jīng)受住了月球背面溫差考驗,克服了測控、光照、電源等難題,通過鉆取采樣和表取采樣兩種方式,分別采集了月球樣品。
月背起飛 與嫦娥五號月球正面起飛相比,嫦娥六號從月球背面起飛,無法直接得到地面測控支持,需要在鵲橋二號中繼通信衛(wèi)星輔助下,借助自身攜帶的特殊敏感器實現(xiàn)自主定位、定姿,工程實施難度更大。首先,上升器的起飛入軌精度要求高,這樣才能為其后續(xù)與“軌返組合體”交會對接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其次,地面測控人員要根據(jù)著陸的位置和姿態(tài)、環(huán)月的軌道,為上升器計算出最佳飛行方向和參數(shù),保障上升器以最省燃料的方式進入交會對接初始軌道。后續(xù),上升器將與在環(huán)月軌道上等待的“軌返組合體”進行月球軌道的交會對接。由于上升器和“軌返組合體”的重量差距比較大,為了避免碰撞,兩個飛行器的交會對接采用了一種“握手”加“抱緊”的方式。
在月球背面“挖土”是個精細活,如何用最“省力”的方法采集更多的月壤?嫦娥六號探測器采用了兩種方式:一是鉆取采樣,即用一根鉆桿鉆入月球表層預定深度,把較深層土壤采集出來;二是表取采樣,即用一個機械臂攜帶采樣裝置采集月球表面的土壤。
鉆取采樣需要采集一定深度的月球次表層樣品,其目的是為了讓采樣裝置采得更深,讓樣品種類更為豐富。鉆取采樣裝置設計長度為2.5米,由特殊的硬質合金制成,一共有三層結構。最外層是可以旋轉鉆進的外鉆桿。研制團隊設計了“百里挑一”的獨特鉆頭,使其具備高硬度巖石的鉆進能力。緊靠外鉆桿的是取芯管。取芯管的外面包裹著一條長長的袋子,叫取芯袋。當鉆頭向下鉆進時,取芯袋也會跟隨著取芯管向下運動,而鉆取到的月壤則會被頂進袋內,這個過程有點像“穿襪子”。
表取采樣則是在一片區(qū)域里進行多次采樣,主要采樣目標是月球表面的風化層樣品。表取采樣是借助機械臂完成的,機械臂的伸展長度達到了3.7米,可以在120度的范圍內實施月面采樣,并且能連續(xù)多次采樣。機械臂攜帶了一個“末端采樣器”。采樣器的一頭兼具挖取、鏟挖、抓取3種功能:可直接挖取顆粒細小的月壤,可以鏟挖較小的石塊,抓取更大尺寸的石塊。采樣器的另一頭則能對一些相對堅硬的目標進行淺鉆,并通過末端的特制結構實現(xiàn)樣本提取。
無論是鉆取還是表取,所得樣品都將被嚴格密封保存。封裝也是一個難點。要想在無人條件下將月球樣品進行打包、封裝,并保證其歷經(jīng)38萬千米的空間飛行后不被污染,就需要一套專門的在月表自動承接、密封樣品的裝置。為保證取得的樣品在提芯的過程中不發(fā)生掉落,研制團隊經(jīng)過多個方案的篩選驗證,設計采用了特定的封口方案。封口器采用扭轉密閉式結構、大應變材料設計,具有低力載、高可靠的特點,且具備長時間處于大變形承載狀態(tài)下不發(fā)生應力松弛的能力。為將月壤封裝容器與整形機構分離并傳送至上升器內,研制團隊設計了專門的分離和傳送方案,不僅結構簡單、操作易控、能耗低,還可實現(xiàn)不同著陸姿態(tài)下封裝容器的精準傳送。
嫦娥六號實現(xiàn)了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面采樣返回。在此之前,人類在月球采樣過10次,采樣點全部位于月球正面。嫦娥六號之所以選擇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中的阿波羅盆地采樣,就是想盡可能采到與過去不同的樣品,從而幫助人類更全面地了解月球。根據(jù)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楊溢博士的介紹,嫦娥六號的主要采集任務包括尋找新礦物、尋找月球深部物質、尋找古老礦物和巖石、揭開蘇長巖成因之謎、尋找名義含水礦物、尋找高壓礦物等。
尋找新礦物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攜帶1731克月壤成功返回地球,中國科學家首次在月球上發(fā)現(xiàn)了新礦物“嫦娥石”,該礦物是人類在月球上發(fā)現(xiàn)的第六種新礦物。正如地球上不同地方的巖石、土壤成分會有所不同,月球背面與正面的月巖、月壤也會有所不同,因此嫦娥六號極有可能會帶回新的礦物。
尋找月球深部物質
我們知道,南極—艾特肯盆地是月球已知最大、最古老的撞擊盆地。一些理論認為,形成南極—艾特肯盆地的撞擊事件可能撞出了月幔物質。因此嫦娥六號有可能發(fā)現(xiàn)這些來自月幔的深部物質,對我們了解月球的起源和演化起到重要作用。
尋找古老礦物和巖石
根據(jù)近期出版的1:250萬月球地質圖,月球地質年代被劃分為“三宙六紀”。南極—艾特肯盆地形成于月球初步形成固體月殼的時代,代表月球艾肯紀的開始。根據(jù)撞擊坑統(tǒng)計定年,南極—艾特肯盆地一帶的年齡約為42億年,可能分布有月表最古老的巖石。嫦娥六號的任務之一便是采集古老的月球巖石和可定年的礦物(包括鋯石、斜鋯石、磷灰石等)。
揭開蘇長巖成因之謎
根據(jù)近期正式出版的1:250萬月球巖石類型分布圖,南極—艾特肯盆地內部主要巖石類型為蘇長巖。采集阿波羅盆地的蘇長巖,有助于揭開蘇長巖成因之謎,從而有助于我們研究該盆地的演化歷史。
尋找名義含水礦物
當月球運行到地球磁尾時,逃逸的地球大氣分子會飄到月球,月球有可能受其影響形成名義含水礦物(以水合物或羥基等形式存在的礦物)。理論上說,月球背面不會像其正面那樣“雨露豐沛”,但萬一發(fā)現(xiàn)名義含水礦物,將會是重要的突破。
尋找高壓礦物
阿波羅盆地既是撞擊盆地,又可能是月球深部物質的暴露區(qū)。無論是大規(guī)模撞擊還是月球深部高壓環(huán)境,都是形成高壓礦物的有利條件。
此外,一些需要借助嫦娥六號的熱門研究還包括:空間風化特征,月塵電磁學性質,月壤成熟度新指標,原位資源利用方案等。
嫦娥六號有望帶回年代更久遠的月球樣本,助力人類進一步分析月壤的結構、物理特性和物質組成等,并有望幫助人類在太陽系早期撞擊史、月球形成及演化史、地球生命起源等研究領域取得新的突破。
【責任編輯】蒲 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