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西游記》,孫悟空是這本書中我最喜愛的角色。從小,我就是讀著孫悟空的故事長大的,是他一路陪伴著我成長。
孫悟空是頑皮的。石猴出世,石破天驚。剛出世的他,興奮地走在大街上,橫沖直撞,把身邊的路人嚇得不輕。孫悟空的頑皮是一只猴子的本性使然,充分表現(xiàn)出他活潑、好動、機敏的“猴性”。媽媽常說,我雖然是個女孩子,但小時候就像一個“孫悟空”。我那時常常和一幫男孩兒玩水、爬樹、打彈弓,經(jīng)常弄得一身泥、滿臉花。正是因為如此,我從小身體就很健壯,很少生病?,F(xiàn)在,每當我在學習上、生活中遇到困難時,總會第一時間想起孫悟空,是他教會了我要勇敢地往前沖,絕不退縮。
孫悟空是“愛哭”的。他學藝二十載后被逐出師門,灑淚而別,這是感恩的淚,令人動容;遇到妖精抓走唐僧時,他為自己暫時不能救出師父而流下著急的眼淚;當唐僧誤解他,要趕走他時,他會因懊惱和不舍而落淚。媽媽常說我愛“哭鼻子”,我會因為書籍里、電影中那些感人的情節(jié)而流淚;會因為那些奮不顧身,為國為民犧牲的英雄而落淚;會因為家人或是朋友對我的關懷,而感動得眼眶濕潤。是《西游記》中的孫悟空,教會了我該什么時候哭,應該為什么而哭。
孫悟空是不斷成長的。在取經(jīng)初期路遇搶劫,孫悟空將壞人打死,卻遭唐僧責罵,一怒之下他便離去;在“三打白骨精”時,他又因唐僧說他濫殺無辜而被趕走。這些都是孫悟空在取經(jīng)路上遭遇的坎坷,同時也是對他意志的磨礪。經(jīng)歷過幾回之后,孫悟空再無出走的念頭,而是忠心耿耿地保護唐僧一路西行。在他的成長之路上,不僅唐僧是他的師父,關鍵時刻點化他的各路神仙,甚至那些遇到的妖魔鬼怪,也都是他的“老師”。于我而言,我的成長與之相似:在學校里,我跟隨著老師學習知識和本領;在家里,我在父母身邊學習做事和做人;在社會中,我與遇到的陌生人學習交流和處世。我同孫悟空一樣,在不同的時期,經(jīng)歷著不同的坎坷,遇見了不同的“老師”,是他們引領我走過那些歲月。人只有經(jīng)歷過一些事之后,才能成長起來。
一部《西游記》,也是一部孫悟空的成長史。我從小到大,在反反復復的閱讀中,讀懂了孫悟空,更讀懂了自己。
教師點評
細讀名著,精心選材。作者從《西游記》中她最喜愛的角色——孫悟空入手,精心選擇角度,從他的頑皮、愛哭、成長三個方面來寫,極具特點。
立足生活,聚焦成長。作者巧妙地將孫悟空的故事與“我”的故事穿插在一起,看似在寫孫悟空,實則是在寫“我”自己的成長,讓人耳目一新。
(指導教師:吳小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