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恒言》里有一個好人發(fā)大財?shù)墓适拢@就是《施潤澤灘闕遇友》。
這個故事曾經(jīng)被收進中學教科書,不是語文課本,而是歷史課本,主角施復的奮斗史,被當成了“資本主義萌芽”的講解素材。
這是明朝嘉靖年間的事。蘇州府吳江縣有個盛澤鎮(zhèn),這個鎮(zhèn)的絲綢行業(yè)非常發(fā)達,家家戶戶都養(yǎng)蠶出絲。
有個人叫施復,娶妻喻氏,這倆人的姓氏合起來,就是“施與”,兩個人沒有兒女,過著比較自在的小日子。
夫妻二人“家中開張綢機,每年養(yǎng)幾筐蠶兒,妻絡夫織,甚好過活”。小說又交代:“這鎮(zhèn)上都是溫飽之家,織下綢匹,必積至十來匹,最少也有五六匹,方才上市。”
這就是鎮(zhèn)上小戶人家的生活,雖然也是個體勞動,雖然也要種植桑樹,但是這種生活和傳統(tǒng)的稻麥種植就不一樣了,施復夫婦成了商品經(jīng)濟的一部分。
這天施復積了四匹綢緞,用包袱包好,直接帶到了收購商這里出賣。
小說這樣寫:“主人家接來,解開包袱,逐匹翻看一過,將秤準了一準,喝定價錢,遞與一個客人道:‘這施一官是忠厚人,不耐煩的,把些好銀子與他?!强腿苏?zhèn)€只揀細絲稱準,付與施復。施復自己也摸出等子來準一準,還覺輕些,又爭添上一二分,也就罷了?!?/p>
這個“主人家”,就是交易所掌柜的,他提供交易地點,抽取一定費用??腿耸鞘召徑z綢的人,主人家見施復來了,告訴客人說施復是忠厚人,讓客人不要給施復成色差的銀子,這說明了一件事——在一個商品經(jīng)濟發(fā)達的地區(qū),一個好聲譽是非常重要的。
施復賣完了綢緞,往外走了大概幾十米,看見街上掉著一個青布包袱,打開一看,大約有六兩多銀子。
“今日好造化!拾得這些銀子,正好將去湊做本錢?!?/p>
這句話有意思,六兩銀子,倘若是一個農(nóng)民,估計就拿回家藏起來備荒年了,但施復是手工業(yè)者,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加一臺織機。
施復心想:“有了這銀子,再添上一張機,一月出得多少綢,有許多利息?!e上一年,共該若干,到來年再添上一張,一年又有多少利息。算到十年之外,便有千金之富。那時造什么房子,買多少田產(chǎn)?!?/p>
施復算的是一筆資本賬,但是就像亞當·斯密寫了《國富論》,還要寫《道德情操論》一樣,他想到了這錢該不該拿。
“這錢如果是富人掉的,就像是牛身上的一根毛,沒什么損失;如果是客商的,這是他拋妻別子,風餐露宿,辛勤掙來的錢,丟了一定非常難過。有本錢的還能承受這種損失,倘然做的是小生意,或者干脆像我一樣是小個體戶,這兩錠銀子一丟,家人埋怨不說,甚至還要賣兒賣女,萬一再想不開,尋了短見怎么辦?”
大家注意,這段話很有意思,一來,施復說清楚了這種小手工業(yè)者的難處,說出了資金鏈斷裂對小家小戶的致命打擊,蠶農(nóng)不種糧,丟了錢,飯都會吃不上。
第二點才有意思,他對陌生人的這種同情,里面存在一個想象中的共同體。
傳統(tǒng)的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里,大家會關心愛護自己的親人、鄉(xiāng)親,外鄉(xiāng)人的利益,肯定就放在后面了,但是商業(yè)社會里,人就會更關心陌生的“同行”,考慮他們的感受。
施復感受到了丟錢的人不容易,他就帶著錢回去等失主了。
等了半日,不見失主來尋。他腹中漸漸饑餓,欲待回家吃了飯再來,擔心失主回來,又遇不到,只得忍著饑餓等候。
這段寫得很真實,如果什么成本都沒有,那行善也可能是無心之舉,施復餓著肚子在這里等,這是真心實意地想要助人。
等了好久,一個村莊后生滿頭大汗沖了過來,大聲嚷嚷著,說把銀子忘在柜上了。主人家說:“銀子好好給你,怎么可能落在我這里?”
后生跺著腳哭嚷道:“這是我的種田工本,如今沒了,卻怎么好?”
施復問道:“約莫有多少?”
那后生道:“起初在這里賣的絲銀六兩二錢?!?/p>
施復道:“把什么包的?有多少件數(shù)?”
那后生道:“兩整錠,又是三四塊小的,一個青布銀包包的。”
施復道:“不消著急。我拾得在此,相候久矣!”便去兜肚里摸出銀子,遞與那人。那人連聲稱謝,接過手,打開看時,分毫不差。
“三言”這三本書,處處教人為人處世的道理。馮夢龍寫施復追問失物的細節(jié),其實就是在給聽說書的聽眾提供參考,以后我們撿了東西都可以這么做。
一群人圍上來看熱鬧,問這問那。后生非常感激,說要把錢分一半給施復。
“我要是想要你的錢,就直接拿走了,干嘛還等你?”
“那我給您一兩銀子做謝禮好不好?”
“不要,六兩和三兩都不要你的,要什么一兩?”
大家看施復不要錢,就建議后生請施復喝三杯,表示謝意。施復說:“不用了,我急著回家,家里還有事?!?/p>
后生千恩萬謝,圍觀群眾都說他好運氣,也有人笑話施復愚蠢,但是一些長厚的人說,施復積了陰德。
其實什么是陰德?施復的事跡在市面上流傳開了,大家就會更信任他的人品,愿意跟他做生意,所謂的陰德,其實就是良好的商譽。
施復回到家,妻子問他怎么這么晚才回來,施復說了原由。妻子非常贊成:“命里該有時就會有,命里沒有,就算拿在手里,我們也守不住?!?/p>
說來也奇怪,此后的幾年里,他家的蠶一直都長得很壯。
蠶這種動物對溫度的要求很高,如果溫度不合適,出來的繭子品質(zhì)就不行。今天養(yǎng)蠶容易多了,有空調(diào),可以輕松地控制溫度。古法養(yǎng)蠶就很難,因為只能靠爐火和通風來調(diào)節(jié)室溫,付出的辛苦可想而知。
養(yǎng)蠶,第一要擇蠶種。蠶種好,出來的繭小,明亮厚實,可以繅絲,這就是絲繭。如果蠶種不好,就只能做絲綿,不能繅絲,這就是綿繭。絲綿的利潤就要低得多了。
第二要有時運。古代養(yǎng)蠶,沒有先進的科技手段,偶然性因素就比較多。小說這樣描述:有造化的,即便蠶種不好,也能做成絲繭;造化低的,就算是好蠶種,也要做成綿繭。北蠶三眠,南蠶都是四眠。結(jié)束休眠后的喂養(yǎng),要非常及時。蠶畏寒怕熱,喜歡溫和、舒適的溫度,在氣候變化較大的地方,調(diào)護起來最難。
因為沒有可以憑借的科技手段,有很大的不確定因素,所以養(yǎng)蠶的人家都特別迷信。明朝時,西湖邊北高峰有一座馬明王廟,供奉的就是蠶神馬頭娘娘。
施復這幾年養(yǎng)蠶非常順利,一個綿繭都沒出,出的都是絲繭。他家生產(chǎn)的絲綢特別潤澤,行內(nèi)就尊稱他為施潤澤。這一年施復還有一件喜事,他雖然不年輕了,妻子卻生了一個大胖小子。施復給他起名為施觀保,意思是希望觀音菩薩保佑這個孩子。
這一年的蠶又長得很旺,眼看施復家里的桑葉就不夠了,這時有人說,洞庭山那邊的桑葉比較多。于是全鎮(zhèn)十幾戶人家一起包了一條船,去洞庭山買桑葉,施復也在其中。
因為出發(fā)得晚,中間要在太湖邊上休息一夜。船靠岸后,船上的人就準備做晚飯。
走得匆忙,誰也沒有帶火石,必須要安排個人上岸去找火種。施復想也沒想,就說自己去。他拿了一把麻骨,上岸去問當?shù)氐拇迕窠杌?。麻骨,就是干透的麻纖維,過去做火繩用,能緩慢地燃很久。
施復上岸一看,家家都關門閉戶。蠶農(nóng)迷信,蠶做繭時,最怕生人來沖。眼下正是蠶做繭的時候,無論多大的事情,蠶農(nóng)也不給外人開門。
施復暗自叫苦,想找個不養(yǎng)蠶的人家取火,碰巧看見一戶人家沒有關門,趕緊上前去問。
這家的婦人聽他說明來意,道:“這時節(jié)別人家是不肯的。只我家沒忌諱,就借個與你也不妨礙?!?/p>
施復借來了火道了謝,轉(zhuǎn)身就走。才走了幾步,就聽見婦人叫他:“取火的請回來,東西忘在這里了!”
施復回去一看,見是自己的兜肚(包袱)落在了人家家里。施復謝道:“難得大娘子這等善心?!?/p>
婦人道:“這算什么!前幾年我丈夫在盛澤賣絲,丟了六兩多銀子,遇著個好人拾到,全都還了他,連酒也不要吃一滴兒。這樣的人才是真正善心人!”
施復一聽,原來這就是當年丟錢的那個后生家里,于是說了自己當年撿錢的事情。婦人一聽是她家的恩人,就進門去叫自己的丈夫來認。馬上有一個后生跑出來,看見了施復。
小說這樣寫:“彼此睜眼一認,雖然隔了六年,面貌依然,正是昔年還銀義士?!?/p>
兩人互相見了禮,施復說了自己的姓名,說自己要去洞庭山買桑葉,幾個朋友還在船里等著引火做飯。后生說:“桑葉?我家很多啊,老兄也不用過湖了,我拿給你就是?!?/p>
施復心里高興,后生就陪著施復去送火。到了岸邊,施復便和大家說:“我遇到了一個朋友,他家有桑葉,我就不陪大家過湖了?!?/p>
后生幫施復拿了包袱,施復才顧得上問他的姓名。后生叫朱恩,今年二十八歲,施復三十六歲,朱恩就叫施復一聲大哥。
朱恩把施復請進了家,就要殺雞給施復吃,施復趕緊攔著:“別,這雞已經(jīng)進籠了,它好不容易活過這一天,再掏窩殺它,實在于心不忍,我們有什么就吃什么好了。”
朱恩一看施復說得誠懇,也就不勉強了。施復也對朱恩致謝:“現(xiàn)在都是各家正忙的時候,我還來打擾,也幸好賢弟家里沒有忌諱?!?/p>
朱恩聽了笑了起來:“以前忌諱最多、最迷信的就是我家,但是兄長你那年還銀子給我之后,我悟出了一個道理?!?/p>
“什么道理?”
朱恩說:“凡事有個定數(shù),和信這、信那沒有關系,所以我家不忌諱,蠶仍然養(yǎng)得很好。世界上本來沒有妖,你相信有妖,那就有了妖。”
只要行善積德做好事,心里就安生,根本不用忌諱那些烏七八糟的。
“你再看我家的桑樹,平時我養(yǎng)十筐蠶,桑葉還不夠吃,還要買,今年我養(yǎng)了十五筐蠶,這桑葉居然還有富余,就好像我這桑葉就是為了老哥長的一樣?!?/p>
兩個人越談越投機,最后決定結(jié)拜做兄弟。朱恩問施復有幾個孩子,施復說就一個兩歲的兒子,朱恩家有個兩歲的閨女,于是倆人就做了決定,不僅要做兄弟,還要做親家。
倆人吃喝過了,朱恩就拿來兩條板凳,搭上門板,讓施復睡在堂中。睡到半夜,施復聽見雞叫,吵得他睡不著。他心里想,是不是來了黃鼠狼了,就走過去看雞窩。正在這時候,房梁上掉下一個重物,正好把他的床鋪砸壞了。
朱恩聽見雞叫,也起來了,正好看見重物砸壞了床,那是他以前放在房梁上面的一條車軸。他擔心大哥被砸死了,急忙趕過來看,只見施復正愣愣地站在雞窩邊,這時二人才覺得后怕。
“幸好雞叫,要不真的會被砸死了?!笔驼f。
“哥哥救了雞的性命,雞又救了哥哥的性命?!敝於髡f。
兩個人當場發(fā)誓,以后不再殺生了。
第二天施復要告辭,但是朱恩的母親和妻子都認真挽留,于是施復就又住了一天。就在這一天,湖面上起了暴風雨。
第三天,朱恩搖著船,陪著施復,帶著桑葉回到了盛澤鎮(zhèn)。鄰居們都在碼頭上擔心去買桑葉的家人,看見施復回來了,十分高興,聽說施復是從朋友家拿來的桑葉,自家的家人沒有一起回來,又有點失望。
施復帶著朱恩回家,跟妻子說了倆人結(jié)拜做兄弟的事情。朱恩也見了施復家里的兒子,覺得清秀可愛,心里非常滿意。
這時候鄰居家傳來了哭聲,原來那些過湖買桑葉的人遭遇了昨天的暴風雨,除了一個人幸存,其他人都死了。
施復暗暗覺得僥幸,如果當年沒有遇到朱恩,沒有還他的錢,他一定也在那條船上,命就沒有了。
朱恩在施復家住了一天,施復把朱恩送上船,又給他帶了禮物,約好要經(jīng)常來往走動。
施復突然就走上了人生的快行道,這一年施復的蠶絲利息比別年多出好幾倍,有了余錢,想要買附近的房子擺新機床。
“恰好間壁鄰家住著兩間小房,連年因蠶桑失利,嫌道住居風水不好,急切要把來出脫手,正湊了施復之便。”
施復要去買這兩間房,鄰居家這個人就開始坐地起價。之前沒有買主的時候,他情愿減價給別人,等到施復想要成交,這個鄰居覺得施復發(fā)了財,要價反而比原價還高,各種為難,搬走的時候,還把房子拆得像馬棚一樣。
我們在生活中不難見到這種人,交易的時候一定要躲開這樣的人,買他的、租他的房子,真的倒了血霉了。
施復請了工匠重新修繕這兩間小房。他親自動手來挖鋪設機床用的機坑,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了一壇陳米。這些米早已壞了,施復就去翻那爛了的米,想看看下面還有沒有好米。
底下卻“露出一搭雪白的東西來。舉目看時,不是別件,卻是腰間細,兩頭翹,湊心的細絲錠兒”。施復怕被匠人們撞見,趕緊把壇子原樣掩好。到晚上匠人走后,夫妻倆把銀子搬出來,大概有上千兩。
施復是個君子,但是君子跟傻子是兩回事,如果鄰居和他交易的時候,各種誠懇,只怕還可以把銀子拿出來跟對方分享(鄰居應該也不是這筆錢的主人)。
對方已經(jīng)各種欺負人了,那再去跟他說銀子的事,可能還要被對方敲詐。比如如果惡鄰聲稱:“我這原本是先人留下的一萬兩,你卻說只有一千兩,其余的銀子分明是被你偷了!”那施復就會有牢獄之災、殺身之禍了。
施復拿這筆錢做了許多好事,剩下的用來擴大生產(chǎn),日子久了,他就有了“長者”之名。
小說這樣寫:“夫妻依舊省吃儉用,晝夜營運。不上十年,就長有數(shù)千金家事。又買了左近一所大房居住,開起三四十張綢機,又討幾房家人小廝,把個家業(yè)收拾得十分完美。兒子觀保,請個先生在家,教他讀書,取名德胤,行聘禮定了朱恩女兒為媳?!?/p>
施復修繕新房子的廳堂,要上梁,這在過去是一件大事,要挑吉日,工匠們都要去喝酒。施復發(fā)現(xiàn)有個柱腳不平,用力撬開下面的一塊尖石頭,又發(fā)現(xiàn)了一大堆銀子。
施復趕緊叫兒子來幫忙,一起把銀子搬空。這筆錢里有八個系著紅絲線的小銀錠子,特別可愛。
到了傍晚,門外來了一個老頭兒,來問施復:“您府上是今天上梁嗎?”
“對呀,您有什么事?”
老頭又問:“家里是不是多了八個小銀錠子,都帶著紅色絲線的?”
“您怎么知道?”
老頭說:“那是我攢的。我叫薄有壽,開了一個糕餅鋪,攢下錢來,就鑄成三兩一個的小銀錠子。我今早夢見八個系紅腰帶、穿白衣服的漂亮小男孩兒,開開心心商量要走。他們說盛澤施家要豎柱安梁,親族都已到齊,他們也該去了!”
老頭嘆口氣,又說:“他們說多承我照顧,要跟我告辭。我問他們是誰家的孩子,指望著收個干兒子養(yǎng)老。沒想到那孩子們說,你指望我們養(yǎng)老,但是我們另有去處!我醒了之后,發(fā)現(xiàn)錢果然都沒了,就過來看看這個夢是不是真的。”
施復聽罷,請薄老進去吃些點心。薄老進門一看:施家新豎起三間堂屋,房屋高大寬敞,木材粗壯,眾匠人正在乒乒乓乓地干活,耳邊唯聞斧鑿之聲。
這些匠人想要討錢吃喜酒,見東家進來,都殷勤討好。
薄老看著如此熱鬧,嘆氣道:“怪道這東西欺我消受他不起,要望旺處去,原來他家恁般興頭!咦,這銀子卻也勢利得狠哩!”
這段描寫很有意思,馮夢龍諷世的話,借薄有壽的嘴說了出來。
其實銀子不勢利,銀子最公平,你不掙,它不來,你不省,它存不住。你經(jīng)營的是做小糕點的食品小鋪,他開的是做奢侈品的綢緞工坊,你怎么去跟他比呢?食品變成大工業(yè),是在現(xiàn)代的交通、防腐、包裝、冷藏、物流等行業(yè)成熟之后,此前都是小買賣、小生意。
太平時期,勤勞、自律、節(jié)儉,足夠讓一個人發(fā)家致富了。
在今天也是如此,做小生意的,很多都買了房,在城市里扎下根來。
施復要把錢還給薄老,薄老不肯,于是施復把兩塊銀子塞進饅頭里,拿給薄老,嘴里還說:“這饅頭的餡兒好,您自己吃。”
薄老被施復的仆人送出門去,就把饅頭送給了仆人,讓他帶回去給孩子。這仆人拿了饅頭回來,施復就吃了一驚,薄老確實沒有花這錢的命——也許這錢該是仆人的吧。
這仆人拿著饅頭回去,他家媳婦看見饅頭,覺得孩子吃了不好消化,就拿了饅頭去找施大娘子,要換幾塊細點心。這銀子就又還給了施復。
施復覺得過意不去,時常給薄老錢米,當親戚走動。薄老去世之后,他又張羅了薄老的喪事。
施復成了本鎮(zhèn)首富,兒子媳婦也都孝順,夫妻二人都活到了八十多歲。
這個故事很有意思。
民間有一種看法,認為變富有的原因是行善積德;還有一種看法,那就是銀子是有生命的,會化身為白色的動物。比如祖屋里出現(xiàn)白兔、白鼠,都是銀子作怪。
其實這都是普通人不了解財富積累的邏輯,覺得財富充滿了神秘感,他們認為施復有錢,就是因為他積了陰德,有運勢,銀子自然就來了。
當然不是了。施復發(fā)家致富的原因有這樣幾條:一、他對錢財有精確的規(guī)劃,銀子到手,馬上拿來擴大生產(chǎn),而不是拿來享受生活。這是商人的思路,也是理財?shù)乃悸?。二、他有實用主義的態(tài)度,他不迷信,只相信自己的勤勞和汗水。三、他看重聲譽,好的聲譽能換來更多的錢財。
這就是獲得財富的三個條件。施復的行為和做法,有很濃重的商人色彩,但他務實、誠懇、樸實的處事風格,卻能給我們很多啟示。
(月亮摘自中華書局《凡人動了心:熊太行說“三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