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曾書寫過父親所作的一副聯(lián)語:“有子孫,有田園,家風半耕半讀,但以箕裘承祖澤;無官守,無言責,世事不聞不問,且將艱巨付兒曹?!?1年的生命中,曾國藩實踐了“耕讀”,卻從未在士大夫經(jīng)世濟國的理想面前停下腳步,他的官運也隨著政績的卓著日漸亨通,直至位極人臣。他在道光、咸豐、同治三朝獲取的一連串功名,如今鐫刻在富厚堂一塊長4.35米、寬1.7米的“篤親錫祜”匾額上:賜進士出身、誥授光祿大夫、欽差大臣、太子太保、體仁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兩江總督、特賞黃馬褂、雙眼花翎、一等毅勇侯。這,相當于今天的名片。
歷史學家徐中約認為,清朝接受了傳統(tǒng)儒家秩序,招納漢族士人進入官場與滿人共事,二元種族體制是清朝王權(quán)的特色,但通?;实坌湃螡M人勝過漢人。
從1852年在家鄉(xiāng)組建一萬多人的團練,到1860年5月授職兩江總督統(tǒng)帥湘軍,曾國藩沒有實權(quán)地征戰(zhàn)了八年。在他的政治生涯里,相當一部分壓力來自朝廷的疑忌,這使得他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咸豐年間,朝廷兩天內(nèi)下發(fā)兩道詔書,一道是任命,一道是取消任命。曾國藩曾對同鄉(xiāng)知交劉蓉說過:我浴血奮戰(zhàn),受此猜忌,令人心寒;若被謀害,墓志銘里一定要替我鳴冤,否則死不瞑目?!熬艓洝痹鴩趼始譅I攻下天京一個月后,曾國藩便開始裁軍。一年后,他能調(diào)遣的兵力只有6000人。遠在紫禁城的慈禧終于松了一口氣。1870年曾國藩六十壽辰,同治帝親題“勛高柱石”四字,送到兩江總督府。
1858年10月23日的《紐約時報》刊登過一則新聞專稿,記錄了《天津條約》得到咸豐帝批準后,法國公使葛羅及其秘書、衛(wèi)隊12人初探長城、路遇清國騎兵的經(jīng)歷。
這些在首都門戶安營扎寨的清國軍人們,竟不知道自己的國家一直與英國和法國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什么廣州事件、大沽海戰(zhàn)、停戰(zhàn)協(xié)議在天津簽訂,所有這一切他們一概不知……這些韃靼騎兵沒有弓箭,但每人肩上都背著一桿火槍。他們的火藥顯得很粗糙,在他們的彈夾里除了子彈還有一些小小的鉛塊。每個人的長統(tǒng)靴內(nèi)都插著煙斗和扇子。
清代的兵制是這樣的:八旗兵實行世兵制,其退化在史料中多有記載;綠營兵(各省由漢人組建的常備軍)主要實行余丁制。所謂“余丁”,就是在軍隊中省下口糧將未成年的窮孩子養(yǎng)起來,他們平時打雜,也出操。當守兵不夠時,從余丁中選拔,步兵不夠時,從守兵中選拔,騎兵則出自步兵,是清朝最好的兵種。在長期無戰(zhàn)事的情況下,余丁制導(dǎo)致綠營兵數(shù)代“吃官糧”,戰(zhàn)場上“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勝者爭功,敗不相救”則是一種常態(tài)。
曾國藩很清楚,綠營和鄉(xiāng)勇都不是太平軍的對手。他采用了明朝戚繼光發(fā)明的兵制,組建了一支體制外的新軍,并為其注入捍衛(wèi)傳統(tǒng)、驅(qū)逐異端的使命。他在著名的《討粵匪檄》中,指出太平軍燒毀孔廟、焚燒四書五經(jīng),是對幾千年中國禮義人倫的反動。
曾國藩首先集聚同鄉(xiāng)師友,量才而用為營官——湘軍的幕府一度多達88人;再招募“樸實山農(nóng)”,拒絕市井油滑。他對最早的湘軍將士說:大刀長矛,好比四書五經(jīng)。
胡林翼行軍必講《論語》;在奔赴戰(zhàn)場的路上,曾國藩坐在轎子里讀杜甫、韓愈的詩文;左宗棠“出山十余年,躍馬橫戈,氣揚心粗,恐善源日涸,得暇即親六籍”。錢鐘書的父親錢基博在《近百年湖南學風》里,講述了這些前清進士(胡、曾)舉人(左)帶兵打仗的有趣情形。
這些私募軍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只聽一個長官的號令,而每個營官又只聽命于一個統(tǒng)帥。長江上,到處飄揚著湘軍水師那面長12米、寬7.85米的“帥”字旗。從曾國藩的湘軍到李鴻章的淮軍,再到袁世凱的北洋新軍,都表現(xiàn)出“將在營在,將死營散”的特征。由是觀之,中國軍閥的源起,恐怕要追溯到曾國藩;清廷沖破祖制從建立湘軍始,它直接導(dǎo)致了中央權(quán)力的下移。
十多年軍營生涯,曾國藩一直沒有放下經(jīng)史子集。他在道光年間得鄧顯鶴、唐鑒、歐陽兆熊的引導(dǎo),醉心研讀王夫之的著作,咸同之際在長沙傳忠書局大規(guī)??獭洞竭z書》,使得這部藏于四庫館130年的文稿,終在世間傳播,并且深深影響了整個湘軍集團。
然而,曾國藩并不諱言自己身上的血腥氣,他在家書中說,“吾家兄弟帶兵,以殺人為業(yè),擇術(shù)已自不慎”,“亂世須用重典”。他在長沙審案局時贏得了“曾剃頭”的名聲——四個月里殺了230多人。而戰(zhàn)爭的酷烈還在后頭。
曾國藩也因戰(zhàn)敗三次想自殺。其中長沙靖港之戰(zhàn),是他剛?cè)未髱浺荒甓鄷r一次倉促的上陣。當敗局已現(xiàn),曾國藩投水自殺,被幕僚李元度安置在他身邊的章壽麟救起。史料載,曾帥當時披頭散發(fā),滿臉泥沙。左宗棠因此專程到長沙,痛斥他的“虛榮心”。
湖南省作協(xié)主席唐浩明曾從曾國藩2000多道存世的奏折中精選了47道給予評點。他認為,曾國藩平生最為重要的一份奏折,是同治三年6月23日奏報攻下南京,生俘李秀成和洪仁達。他將報功隱于平實敘事,不作夸飾,將成就歸于皇家,為朝廷歌功頌德,卻不露討好的痕跡。同治四年,曾國藩再次奏請朝廷收回節(jié)制三省的任命,推出僧格林沁,表示不敢與皇親相比,對剿捻之戰(zhàn)已心存厭棄和恐懼。
正同太平軍血戰(zhàn)于長江中下游的曾國藩同時面對的,是挾《天津條約》北上的西方人。當他接到中國與英、法、美三國簽訂的和約條款時,“閱之不覺嗚咽”,以“五胡亂華”相比擬。
1860年10月8日星期一,戈登參觀了被法軍占領(lǐng)的圓明園(十天后被焚燒),他記道:
“你很難想象這座園林如何壯觀,也無法設(shè)想法軍將這個地方蹂躪到何等駭人的地步?;实埤堊诘膶m殿一律鑲著雕塑精巧的烏木,殿上陳設(shè)著各式各樣的大鏡子、鐘表和裝著木偶的八音盒,還有形形色色精美的瓷器、堆積如山的五彩絲綢與刺繡。這里的豪華與文明的氣象完全與你在溫莎宮所見的一模一樣?!▏藚s以狂暴無比的手段把這一切摧毀了……他們用無數(shù)大車運走了大批絲綢,可還留下不少。他們還劫去了大量御藏的書籍和文件,其中包括布魯斯的最后通牒以及清皇帝不愿接見夷人的詔諭;此外還有一部御藏的記載二千年事跡的中國史?!?/p>
曾國藩的內(nèi)心,是鄙夷、憎惡“奉洋若神”的。當買辦起家的楊坊被打,他在信中說“足使挾洋人自重者爽然自失”,稱心而快意。然而,“洋船上下長江,幾如無日無之”,這樣的脅迫,讓士大夫在倉皇之中不得不產(chǎn)生緊迫感。
湘軍攻陷安慶第二年,曾國藩就開辦了中國近代第一家軍工廠——安慶內(nèi)軍械所,“制造洋槍洋炮,廣儲軍實”。
1862年2月19日,安慶城下停泊了一艘待售的洋船。曾國藩帶著李鴻章登上洋輪,仔細察看,盛贊其“無一物不工致”。曾國藩決心制造中國第一艘輪船,委派幕府中精于制器的徐壽和數(shù)學家李善蘭去實現(xiàn)這一偉業(yè)。1862年3月,他們造出了輪船發(fā)動機。1864年1月,中國第一艘火輪船制造完畢,盡管長不過三丈、時速不過30華里,卻是本國自造的最先進輪船。
稍后,畢業(yè)于耶魯大學、精通西學的幕僚容閎奉命出洋采辦機器,從美國購得百余種機器,位于上海虹口的江南制造總局漸漸有了規(guī)模。很快,曾國藩又在城南高昌廟購地70多畝,建造了汽爐廠、機器廠、熟鐵廠、洋槍樓、鑄銅鐵廠、火箭廠等,江南制造總局迅速成為中國最大規(guī)模的近代化工業(yè)基地。
1868年8月,江南制造總局造出了中國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現(xiàn)代化火輪,船體長18.5丈,順水時速120華里。曾國藩以“恬吉”為之命名,向慈禧匯報說,“恬吉”號“堅致靈便,可以遠涉重洋”,“中國自強之道,或基于此”。
“師夷智”從議論轉(zhuǎn)化為實踐,曾國藩是最早的領(lǐng)袖和開創(chuàng)者。
仿造洋器的過程讓人看到“夷智”的精妙并不僅僅在于器物,于是又有了送幼童“赴泰西各國書院學習軍政、船政、步算、制造諸書”的舉措——是洋務(wù)經(jīng)驗奠定了他采納容閎教育計劃的思想基礎(chǔ)。但在清朝這樣一個依祖法舊例辦事的王朝,一樁沒有先例的大事要獲得通過,相當艱難。1872年2月27日,曾國藩第五次就“派遣留學生一事”上奏朝廷,獲得了恩準。14天后,曾國藩離世。
他在給次子曾紀澤的信中說:“予生平有三恥,……獨天文算學,毫無所知?!瓲柸魹榭思抑?,當思雪此三恥?!焙髞砣釉o鴻精研數(shù)學,著有《圓率考真圖解》 《對數(shù)詳解》 《粟布演草》等,可惜33歲就過世了。如今,這些專論靜靜躺在富厚堂藏書樓架上的六冊《白芙堂算學叢書》里。
曾國藩是一個識時務(wù)者,但又背負著幾千年歷史的沉積。在今日統(tǒng)稱“洋務(wù)派”的人中,他是第一個師法西洋新文化的人,心中又眷戀著舊文化。他第一次看到西洋千里鏡,驚羨之余,聯(lián)想到的是如何“超凡入圣”的進德之功。一面開風氣之先,一面又恪守著士大夫的傳統(tǒng)情感,這種矛盾一直延續(xù)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年。1872年,他在日記中留下這樣的話:“內(nèi)人病日危篤,兒輩請洋人診視,心甚非之而姑聽之?!?/p>
但岌岌可危的大清國不是他的一廂情愿所能挽救,也不是夷人之長技所能挽救。1894年12月13日的《倫敦每日新聞》報道過清廷深入骨髓的腐敗和列強的恣肆:
“現(xiàn)代化的武器裝備、防御工事以及鐵路的引進一夜之間給大清國的官員們帶來大量侵吞公款的機會,只要外國公司引誘或賄賂他們,再老掉牙的槍支或陳舊的彈藥他們都會購買?!淮危幸患疑烫栆悦恐齼砂足y的價錢為大清政府買進一批數(shù)量巨大、幾近報廢的毛瑟槍,指望清政府能支付每支80兩白銀,結(jié)果他們只得到了每支九兩白銀??纯催@些槍是什么貨色吧:外觀上還像那么回事兒,但托盤根本沒有加工好,槍口也銼得十分粗糙,螺絲上得敷衍了事,有些螺帽都掉了,以致連接處都松開了?!?/p>
而此前,曾國藩的九弟曾國荃、曾國藩的學生李鴻章無不中飽私囊。曾國荃攻下南京后,往老家運東西的船隊在湘江上走了一個月,“把國庫搬回來了”。而民間稱李鴻章為“李合肥,真的肥”,據(jù)說李家當年在合肥城里擁有一條街的店鋪。
1863年,已升至中校的戈登在位于安慶的兩江總督府與曾國藩會面,隨行的丁美紳記下了他對曾的印象:
“他在各個方面都與李鴻章成對比。后者身材高大、舉止穩(wěn)重、神態(tài)威嚴,眼睛里閃爍著智慧,每句話、每個手勢都表現(xiàn)出他思想敏捷、行動果斷;他的服飾也顯示出了他的家財和修養(yǎng)。曾國藩卻是中等個子,身材肥胖,臉上皺紋密布,臉色陰沉,目光遲鈍,舉止行動表現(xiàn)出優(yōu)柔寡斷的樣子——這與他過去的歷史是不相符的;他的穿著陳舊,衣服打皺,上面還有斑斑的油漬。他們兩人的個性也是截然不同的。李鴻章是出名的貪得無厭,在這方面他們幾個弟兄——尤其李瀚章——是素享盛名的,他們一家在長期的官宦生涯中搜刮了大量的財富。而根據(jù)一般的報道,曾國藩的勒索是頗有節(jié)制的,他的開支也較為適中,甚至有些吝嗇……”
曾、李的不同還表現(xiàn)在他們的用人上,他們的幕府里聚集著完全不同的兩類人。早期的曾國藩不喜歡用官氣重的人,奉“德大于才”為第一要旨;中期開始發(fā)生變化,以“了事”為才干。按《曾國藩通鑒》的梳理,他的幕僚有200多人,他從中選定了李鴻章;李鴻章的幕僚也有百余人,他選擇了袁世凱。晚清的中國,事事燃眉,事事須了,義理的伸張、德行的堅守只能暫擱一邊。曾國藩終其一生,都在這種矛盾糾纏中彷徨。
從鴉片戰(zhàn)爭到20世紀20年代的80多年間,大小“教案”600多起。其中《辛丑條約》后十年,高達225起,出現(xiàn)了教會勢力與民眾沖突的最高峰。魯迅曾在文中提及,在他的家鄉(xiāng)紹興,有洋教士家的女傭聲稱看到一壇鹽漬的小孩眼睛,“小鯽魚似的一層一層積疊著”。1870年6月間,天津法國天主教育嬰堂收養(yǎng)的嬰兒因流行病傳染而死亡三四十名,尸體潰爛,慘不忍睹,民間哄傳天主教堂迷拐兒童并用其眼珠制藥,釀成了“天津教案”。
1870年6月20日,天津百姓幾千人聚集在法國天主教堂前,聲討外國傳教士拐嬰、害嬰。次日,法國領(lǐng)事豐大業(yè)在混亂中向天津知縣劉杰開了槍,擊傷隨從高升。憤怒的中國人當場將豐大業(yè)毆斃,隨后又燒了教堂,搗毀法、英、美等國的教堂和領(lǐng)事署,打死了16個外國人。關(guān)于這次教案,當時美國駐華公使婁斐迪在六天后向美國政府發(fā)回一份比較客觀的報告,其中提到流行病、死嬰、劉杰與豐大業(yè)的會晤以及豐的傲慢——他說,“知縣級別低于領(lǐng)事,不能舉行任何談判”。也就是說,這次沖突本可避免。
法、英、美、俄、意諸國隨即提出聯(lián)合抗議,他們又找到了出動軍艦的理由。
清朝官員在應(yīng)對時分成兩派,一派以醇親王奕譞為代表,反對抑民奉外;另一派以曾國藩、丁日昌為代表,主張妥協(xié)議和。最后,清政府一面從陜西調(diào)李鴻章的淮軍備戰(zhàn),一面詔諭59歲、右眼已失明、正在家養(yǎng)病的曾國藩趕往天津。出發(fā)前,他備好了棺材,寫好了遺書。
曾國藩一到天津,定下查辦方針,“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顧情罪之當否”,也就是說,只求迅速達成妥協(xié),保住“和局”,顧不上處置是否得當。結(jié)果是:天津知府張光藻、知縣劉杰革職充軍,判處20人死刑、25人流放,并賠款49萬7千余兩白銀。李鴻章急赴天津,通過幾道奏折保下死刑犯中田二、張幗順、段大、項五四條人命。曾國藩事后也對發(fā)配黑龍江的張光藻、劉杰多有關(guān)照,他在家書中表達了這樣的意思:這兩個人是好官,沒有錯,但我沒有別的辦法。
曾國藩的處理方式,引得朝野嘩然,他在京的湖南同鄉(xiāng),把他在湖廣會館所題的匾額砸碎燒毀。曾國藩怕洋人再開戰(zhàn),火燒圓明園的事件再上演,以聲名敗裂的代價,他曾經(jīng)準備犧牲性命,結(jié)果卻犧牲了他更看重的名聲。他在“內(nèi)疚神明,外慚清議”中度過生命中的最后兩年。
容閎曾說,曾國藩是“舊教育之特產(chǎn)人物”。他的文化背景和理學修養(yǎng),讓他對朝廷與洋人大體上都遵循孔子的“忠信篤敬”。在外交上,他手持一本《萬國公法》,“推誠”于西洋人,以至于聽到李鴻章打算用“痞子腔”對付洋人時,長久地凝視著面前的接班人。
洋務(wù)始興時,曾國藩曾請了江南制造局的兩位傳教士兼翻譯史迪文森、傅蘭雅在家中指點兩個兒子學英文。天津教案后,曾紀澤痛于洋人的欺壓、翻譯的撥弄,寫信給父親,立志掌握外國語言文字。父親歿后,曾紀澤回鄉(xiāng)守制,在日記中記下一些苦學的片斷:一本字典,兩本教材,從26個字母學起,每天規(guī)定讀六句,后來八句,進而十句,笨拙而艱難;清早起來,一遍遍練習,出門會客,坐在轎子里一個人嘰哩咕嚕地說。從長沙到湘潭到雙峰到荷葉,湘江上,山路上,他都“誦讀不輟”。回京師后,當李鴻章、郭嵩燾、沈葆楨聯(lián)名舉薦他做出洋使臣時,慈禧當面問他:“你懂洋務(wù)否?”又說,“你既然能通語言文字,自然便當多了?!?/p>
1878年8月,曾紀澤接替郭嵩燾出任駐英法德使臣,他的主要任務(wù)之一是推動兩年前擬定的《中英煙臺條約》被英方批準并實施。
八年后,曾紀澤終于跟英國外相沙里斯伯簽訂了《煙臺條約續(xù)增專條》,雖然沒有實現(xiàn)禁煙的最終目標,至少短期內(nèi)為國家增加了稅銀620多萬兩。
此時的曾紀澤已經(jīng)明白外交是一種討價還價,所以據(jù)理力爭,敢于在談判桌上拍桌子。1881年2月24日,經(jīng)過半年多曲折緊張的談判,曾紀澤代表清政府在《中俄伊犁條約》上簽了字。曾紀澤在《奉使俄羅斯日記》中記下了俄國代理外交大臣格爾斯最后對他說的話:“我辦外國事件42年,所見人才甚多,今與貴爵共事,始知中國非無人才?!庇衢性跒樵o澤所撰墓志銘中稱這次談判為“奪肉虎口”:迫使俄國將業(yè)已吞下的領(lǐng)土(伊犁,包括特克斯河流域和木扎提山口)吐了出來?!吨卸硪晾鐥l約》仍是一個不平等條約,但作為一名半殖民地國家的弱國外交官,曾紀澤已經(jīng)盡力并顯示其才能。
他的名作《中國先睡后醒論》發(fā)表在1885年倫敦的《亞洲季刊》上,將中國喻為“似入酣睡,固非垂斃”,稱中國的富強運動意在自衛(wèi),一無軍事擴張的企圖,二無移民海外的必要,當務(wù)之急是“善處寄居海外之華民”、“重修和約以合堂堂中國之國體”。
清朝最后20年乃至民國,“醒獅”二字漸在民間流傳開來。而在國外,輿論對這兩個字也時有譏諷——1894年12月13日《倫敦每日新聞》天津訊:
“把大清國說成是被抑制了氣息的睡獸,如果將她吵醒將會非常危險的說法是多么地流行。商人們擔心她有可能節(jié)制一部分利益來源而禮讓三分;列強們(除了日本和俄國)阿諛奉承的態(tài)度又養(yǎng)成了這個國家的人夜郎自大的感覺,并一天天持續(xù)和發(fā)展下去。”
曾紀澤47歲回國,不到51歲,便因傷寒不治離世。
在他身后,舉全國之力建立起來的海軍在中日甲午海戰(zhàn)中全軍覆沒,因此簽訂的《馬關(guān)條約》僅賠款便高達2億兩白銀。1900年8月15日,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美軍士兵借助云梯登上天安門城樓,并在那里升起星條旗;由此簽訂的《辛丑條約》賠款額達4.5億兩白銀。曾紀澤在北京臺基廠的故居,也在一把大火中灰飛煙滅。
(王世全摘自南方日報出版社《百年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