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師生互動過程中自主探究,在探究過程中生成知識、能力、情感、覺悟的過程。政治課教學必須把焦點轉移到師生互動,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從而真正實現(xiàn)對知識意義的建構。新課程改革強調課堂教學不再是單一的接受式學習,而更多的是互動式學習,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者的統(tǒng)一。開展“政治課師生互動生成機制的實踐與探索”的課題研究,其目的就是為了探索政治課師生互動生成機制的運作規(guī)律及策略方法,以提高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實效。
一、政治課師生互動生成機制的內涵與特征
所謂政治課師生互動生成機制,就是要在政治教師的引導下,全體學生在政治課的教學情境中,在師生互動過程中自主探究,進而生成新的政治知識、觀念、原理、能力、方法、情感和價值觀的操作過程和運作機制。其主要特征包括三個方面。
(一)教師主導引領
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應在“一切為了學生發(fā)展”的引領下展開“互動生成”。在師生互動生成機制中,教師要學會傾聽,暫緩評價。教師要明確自己的責任,擺正自己的位置,在整個課堂教學進程中,始終作為一名引路人,起到主導作用。
(二)學生自主探究
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其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培養(yǎng),都是在師生互動、自主探究中生成的。他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制訂探究規(guī)劃,獨立查找學習資源,自主領悟探究內容,發(fā)現(xiàn)疑惑所在,提煉知識主干,構建知識網(wǎng)絡,進而內化為個人的知識和能力。
(三)師生互動收獲
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學生在探究中會發(fā)現(xiàn)問題,并在課堂上擺出自己所遇到的疑惑,發(fā)揮合作學習的功能和作用,組織學生開展課堂合作,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教師平等參與其中,適時引導點撥,最后由學生自我總結提煉,生成知識、技能、情感、覺悟和價值觀。此時,教師也在互動中豐富了教學經(jīng)驗,增強了能力,生成了自身特有的教學風格。
二、政治課實施師生互動生成機制,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
(一)情感的培養(yǎng)與知識、能力、價值觀的生成同等重要原則
這是師生互動生成機制的目標要求。學習是由情感推動和支撐的,情感是一種動力源。師生互動生成機制的構建,首先必須以培養(yǎng)學生情感為基礎。知識的生成則是感情培養(yǎng)的前提,沒有對知識的認知和理解,也不可能生成情感。因此,師生互動生成機制,必須把學生情感的生成與知識的生成有機統(tǒng)一起來。
(二)“形似”與“神似”相結合的原則
新課程提倡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師生互動生成機制的真正內涵,并不是讓學生單一地動起來,而是既要有“形動”,還要有“神動”;既要外化,還要內化;既要物化,更要活化;既要有知識的傳承,還要有人文的積淀。
(三)預設與隨機相協(xié)調的原則
課堂教學從本質上講是預設與生成的矛盾統(tǒng)一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政治課教學也是如此。政治教師需要備課,需要預設教學效果,重要的是預設與生成不能統(tǒng)一時,如何利用教學智慧有效處理,從生成的效果出發(fā),達到教學目的。這就是說,師生互動生成機制要求政治教師不能完全照預設的教案、課件上課,而是應當隨著師生互動的情形、問題的展開和疑點的暴露,而隨機應變地進行。在課堂上,教學過程不應該是一個不變的程式,更不應該是僵化的模式,而應該是一個隨機應變的模塊。
三、政治課師生互動生成機制的基本操作程序
師生互動生成機制的基本程序是:情境誘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點撥引導——反思收獲。
(一)情境誘導——師生互動生成機制的起搏點
所謂情境誘導,就是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根據(jù)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引入或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情境,讓學生置于特定的教學情境之中,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活思維,提高教學實效。
創(chuàng)設情境,是師生互動生成機制的起始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情境,一般應采取三個步驟。第一步,創(chuàng)設情感情境。教師要把微笑帶進課堂,把信任送給學生。要挖掘教學內容的情感素材,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興趣,用情緒感染、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振,使其進入“憤”“悱”。
(二)自主探究——師生互動生成機制的立足點
師生互動學習生成機制是以學生自主探究為基礎的。通過情境誘導,學生的求知欲、探究欲被充分地激發(fā)了出來,此時,教師應當組織學生自主探究。
所謂自主探究,就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相關的課文內容和參考資料,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去發(fā)現(xiàn)未知,在新經(jīng)驗與原有知識經(jīng)驗的相互作用中誘發(fā)疑問,在“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境界中進一步增強其探究心理和嘗試探究行為的過程。
首先,留足探究時間。一是留足課前自學時間。少布置書面作業(yè),多留點自主查找資料進行課前準備的自學時間。二是課堂自學時間,感知教材內容,領悟所學知識,探尋重點、疑點、盲點,激發(fā)探究熱情。
其次,引領探究方向。師生互動生成機制應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學活動,教師要“導在所當導,放在所當放”。
(三)合作交流——師生互動生成機制的關鍵點
合作交流包括生生合作和師生合作。交流不僅有老師與全班學生的交流和與個別學生的交流,也有學生與學生的小組交流、全班交流和個別交流。合作學習方式的運用應靈活把握,學生解決不了的疑難,教師再精講示范。
(四)點撥引導——師生互動生成機制的支撐點
在合作交流階段,教師要適時點撥,把握好“導”的尺度。讓學生互相討論,決不是放任自流,教師要善于針對學生的實際,因勢利導,因時而導。對思想上有模糊認識甚至偏移的學生,要及時引導使之向正確的方向發(fā)展。該活則活,活而不亂;宜靜則靜,靜而不寂。此時,課堂氣氛的理想境界便出現(xiàn)了。
(五)反思收獲——師生互動生成機制的落腳點
學習過程是學生對信息進行心理加工的過程,只有走完一個完整的認識過程,即直觀——思維——實踐,才能把間接經(jīng)驗轉化成自己的知識、能力和素養(yǎng),而靠死記硬背是無法完全實現(xiàn)這種轉化的。
自主學習屬于建構知識的基礎階段,合作交流是攻克疑難,解決新知和舊知的矛盾階段,反思生成則是在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建構知識體系的階段,也就是把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新得的知識進一步歸納、強化、遷移,并構建新的知識體系內化成自己的素質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