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作為對黨百年實踐智慧與崇高理想的集成式表達,為深入理解“國之大者”這一概念提供了獨特視角。兩者內在邏輯相通,皆源于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雙重滋養(yǎng),并在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得到錘煉與升華。在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視域下探析“國之大者”,既有助于深化對精神譜系的整體認知,又能立體呈現(xiàn)“國之大者”的豐富內涵與時代價值。“國之大者”的動力源泉在于永葆革命奮斗精神,其優(yōu)良品性則體現(xiàn)在厚植艱苦創(chuàng)業(yè);堅持改革開放,與時俱進,則彰顯了“國之大者”把握時代脈搏、引領社會進步的時代指引屬性。新時代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目標,昭示了“國之大者”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矢志不渝、接續(xù)奮斗的使命擔當。
一、“國之大者”何以形成
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秦嶺考察時首次明確提出“國之大者”概念,此后這一理念如春風化雨般滲透進國家發(fā)展的各個層面。古籍《荀子·王霸》中載:“國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不可不善為擇所而后錯之,錯險則危?!贝搜缘莱隽酥螄?,強調須謹慎選擇立國之道與治國之人,確保國家航船行穩(wěn)致遠。然而,古籍中的“國之大事”雖觸及國家重要事務,卻未能充分揭示“國之大者”蘊含的深遠哲學思考。直至老子《道德經》中的“王大”觀念,提出遵循自然規(guī)律治國,以百姓之心為心,才更貼近現(xiàn)代“國之大者”的精神內核,即關乎國家興衰、民族福祉的重大使命、核心利益與長遠戰(zhàn)略,以及百姓生活中的緊要問題。進入近現(xiàn)代,尤其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國之大者”的內涵在實踐中得以深化拓展。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守初心使命,引領中國人民在神州大地上鑄就了一系列震撼人心的偉大精神,這些精神匯聚成磅礴的中國力量,構筑起獨特的“精神譜系”。這一譜系以其獨特的實踐視角,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同時也對“國之大者”的內涵進行了豐富與升華,解答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時代課題。黨將傳統(tǒng)的“國之大者”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緊密結合,使二者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相互激蕩,實現(xiàn)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深度交融。在堅持“以百姓之心為心”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賦予“國之大者”鮮明的馬克思主義人民性,成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機結合的典范。
二、“國之大者”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邏輯關聯(lián)
“國之大者”這一概念的發(fā)展脈絡及其與中共精神譜系的內在聯(lián)系,構成了一個科學性、歷史性與時代性交融的宏大敘事,二者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引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下,同根同源,共同孕育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與改革的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并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持續(xù)深化與豐富,呈現(xiàn)出清晰的邏輯線索。
(一)共同秉持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原則
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行動指南,堅守人民立場,其精神譜系鮮明地打上人民至上的烙印。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不僅體現(xiàn)在其對人民群眾歷史主體地位的深刻揭示,更在于它為黨提供了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科學方法論。唯物史觀引導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唯有團結并依靠廣大工農大眾,才能實現(xiàn)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這一理論在蘇區(qū)精神、長征精神、抗戰(zhàn)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抗疫精神等光輝篇章中得以生動展現(xiàn),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將人民置于心中最高處,矢志追求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之大者”的重要論述,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發(fā)展階段的背景下,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深度挖掘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它以回應時代重大課題為切入點,通過術語革新推動理論創(chuàng)新,為新時代理論體系注入新活力。“國之大者”,其內涵兼具抽象性與具體性,其中抽象層面的人民性特質尤為突出,無論是在毛澤東思想中的群眾路線,還是鄧小平理論中的“三個有利于”,或是科學發(fā)展觀以人為本的核心立場,再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堅持人民至上的核心理念,都一脈相承地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人民性的辯證法思想,即在整體與部分關系的把握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是深刻理解“國之大者”內涵的必然邏輯。
(二)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神內核的傳承與弘揚
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作為百年奮斗歷程的精神結晶,承載著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深層認同與創(chuàng)新轉化。精神譜系中的每一項精神遺產都與傳統(tǒng)文化基因緊密相連,如紅旗渠精神中體現(xiàn)的“朝乾夕惕、艱苦奮斗”,是對古訓“功崇惟志,業(yè)廣惟勤”的現(xiàn)代詮釋;抗美援朝精神中彰顯的愛國主義,是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家國情懷的傳承;抗疫精神中堅持人民至上的執(zhí)政理念,源自“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深厚人民情懷。這些精神特質,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內在靈魂,潛移默化地塑造著黨和人民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模式。
“國之大者”在價值理念維度與傳統(tǒng)文化相融相通。它既是對傳統(tǒng)文化中“國之大計”“國之大本”“國之大禮”等治國智慧的時代傳承,又是對共產黨人關注國家發(fā)展大局這一核心思想的提煉與升華。在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有機結合,成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必然選擇?!皣笳摺备拍畹奶岢?,正是這一融合過程的產物,旨在從紛繁復雜的國情現(xiàn)實中把握關鍵,厘清主次,應對關乎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新征程上的變局。
三、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視域下“國之大者”的內涵特質
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視域下的“國之大者”,既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神內核在現(xiàn)代中國的創(chuàng)新傳承與時代升華,又是中國共產黨百余年實踐智慧與崇高理想的具體體現(xiàn)。歷經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的洗禮,中國共產黨以其鮮明的先進性、革命性和人民性,始終圍繞初心使命,塑造并賦予“國之大者”以一系列鮮明且深具影響力的特質。
(一)永葆奮斗精神:“國之大者”的動力源泉
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秉持徹底的批判精神與鮮明的無產階級立場,將革命奮斗視為推動國家與民族進步的根本動力。百余年歷程中,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而戰(zhàn),到黨領導人民完成不同歷史階段的偉大使命,革命奮斗始終是“國之大者”的鮮明標識。在馬克思的社會革命理論框架下,革命既是解決社會矛盾的必要途徑,又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強大引擎。它既需具備客觀條件,如經濟基礎,亦需主觀條件,即革命階級的高度覺悟與廣泛動員。“國之大者”聚焦于一系列關乎國家命運的重大事件,這些“大事件”構成了“國之大者”的核心內容,而其精神外延則通過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得以展現(xiàn)。在慶祝建黨百年的節(jié)點上,黨中央梳理出的首批偉大精神中,有十余種直接映射出革命奮斗特質,如東北抗聯(lián)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等,它們雖形式各異,卻共同彰顯了共產黨人面對艱難險阻,矢志不渝、砥礪前行的堅定信念與革命斗志。這種特質源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革命實踐的深度融合,賦予“國之大者”以持久的生命力與創(chuàng)新活力,激勵一代代中華兒女在追求美好愿景的道路上堅韌不拔、奮勇向前。
(二)厚植艱苦創(chuàng)業(yè):“國之大者”的優(yōu)良品性
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艱苦創(chuàng)業(yè)成為“國之大者”不可或缺的優(yōu)良品性,這一點在同期形成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尤為顯著。這一時期的精神譜系,如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紅旗渠精神等,繼承了革命時期的奮斗精神,并將其升華為適應新中國建設需要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精神。盡管這些精神的孕育土壤各有特色,但都深深烙印著革命斗爭與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時代印記,展現(xiàn)出共產黨人面對困難挑戰(zhàn),敢于擔當、銳意進取的獨特氣質。以北大荒精神為例,20世紀50年代,十萬轉業(yè)官兵響應國家號召,毅然投身東北三江平原的拓荒事業(yè),歷經十年磨礪,荒原變良田,不僅實現(xiàn)了糧食自給,更鑄就了“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豐碑。馬克思曾言:“歷史是人的奮斗史,也是人類勞動史?!睂趧觾r值的深刻認同,為艱苦創(chuàng)業(yè)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石,使其不僅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核心價值,更塑造出“國之大者”獨特且歷久彌新的優(yōu)良品性。
(三)堅持改革開放:“國之大者”的時代指引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強調:“改革開放鑄就的偉大改革開放精神,極大豐富了民族精神內涵,成為當代中國人民最醒目的精神標識?!边@一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第三階段的關鍵構成,伴隨著以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為核心的改革開放時期,“國之大者”展現(xiàn)出鮮明的改革開放特質。從辯證唯物主義視角出發(fā),改革開放精神內核可凝練為思想觀念與行動品格兩方面:思想層面,它植根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深厚底蘊。華夏千年的歷史畫卷中,革新實踐層出不窮,對外交流與融合綿延不絕,孕育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變革精神與海納百川的開放特質,改革開放精神正是這一文化基因在特定歷史時期的生動體現(xiàn)。行動層面,改革開放精神源自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生動歷程,其形成與發(fā)展伴隨著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塞罕壩精神等具體實踐熠熠生輝。諸如時傳祥的無私奉獻精神、袁隆平的創(chuàng)新精神等,匯聚成改革開放的磅礴洪流,凝聚成寶貴的精神財富,賦予“國之大者”鮮明的時代特征——堅持改革開放。
(四)接力新時代偉大奮斗:“國之大者”的使命指向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擘畫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zhàn)略藍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步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聚焦于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此時的“國之大者”展現(xiàn)出接續(xù)奮斗與傳承紅色血脈的鮮明特質,集中體現(xiàn)在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中。面對國內外復雜嚴峻形勢,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承載著應對風險挑戰(zhàn)、堅定前行的實踐邏輯與歷史邏輯,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堅韌精神相得益彰。二者融合,展現(xiàn)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篤行不怠的精神風貌與勇往直前的奮斗姿態(tài),賦予“國之大者”以接力奮斗、勇?lián)姑奶刭|。
四、結語
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視域下的“國之大者”,既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新時代中國精神的交融升華,也是黨百余年實踐理想的生動寫照。面對民族復興與全球變局交織的現(xiàn)實,“國之大者”應堅守人民至上立場,堅持黨的領導,以應對風險、推動發(fā)展。無論時代如何演變,“國之大者”始終以實現(xiàn)人民幸福為己任,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實踐主線與未來承諾,也是引領國家邁向全面現(xiàn)代化、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6.
[2]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12-19(02).
(作者均系江西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黃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