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只瓦罐屬于戰(zhàn)國時代韓國權謀大師堂溪公。這只瓦罐是無形的、虛擬的。韓國的國君韓昭侯是個大嘴巴,常在無意間把重大機密泄露出去。大臣們無計可施,聰明人堂溪公卻覺得這事好辦。他問韓昭侯,一只價值千金的玉制酒器卻是漏的,可以用來裝水嗎?韓昭侯說不能。又問,一只不漏的瓦罐能用來裝酒嗎?韓昭侯說可以。堂溪公以玉卮和瓦器作喻,因勢利導,把韓昭侯說得心服口服。瓦罐成為保守秘密的象征物,或許就是從這開始的。
第二只瓦罐曾經被東漢人孟敏背在背上。孟敏是山東巨鹿人,客居太原。有一次,他背著甑(一種作為炊器的小瓦罐)走在路上,一不小心,甑墜地而裂。遇上這種事,心態(tài)好的會惋惜幾句,心態(tài)不好的則有可能罵罵咧咧。孟敏是怎么做的呢?他居然頭也不回地繼續(xù)趕路。這事正好被“介休三賢”之一的東漢名士郭林宗看見了。郭林宗不解他的“不顧而去”,問他為什么這樣做。孟敏答曰:“甑已破矣,視之何益?”意思是說,甑都已經摔破了,看它又有什么用呢?這便是成語“墮甑不顧”的由來,比喻既成事實,不再追悔。
第三只瓦罐誕生于元朝末年,以勤學苦讀著稱的文學家、史學家陶宗儀用過。其實他用過的瓦罐很多,我們姑且視作一只吧。陶宗儀落榜后,并未消沉,而是更加努力地學習。他搬到鄉(xiāng)下住,下地干活也帶著書和筆墨,休息時就坐下來看書。沒有紙,他便把一些讀書心得和生活感悟寫在闊大的樹葉上?;氐郊液螅麑⑦@些樹葉裝進瓦罐里,裝滿了就埋在一棵大樹下。十余年間,他積累了十多瓦罐樹葉。后來,他把寫在樹葉上的這些心得體會整成一本書,即《輟耕錄》(又稱《南村輟耕錄》)。這就是“積葉成書”的故事。
守秘密,向前看,有恒心,這三只瓦罐,也正是我們每個人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