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平平仄仄落下來,打在我的臉上,像一根針,刺入肌膚,告訴我,自己還在這個城市活著。
寒冷,是這個城市,在這個夜晚,留給我唯一真實的印記。
三年了,一千多個日夜,我三次告別父母,遠走他鄉(xiāng),在這個城市開始自己的事業(yè)。但最終換來的結局,是最初的壯志雄心成了今晚口袋里僅剩的十五塊錢。我淡淡發(fā)笑,索性把這十五塊錢,再換成三罐啤酒。一無所有,大概,不過如此吧。
我拿出手機,突然有傾訴的欲望。打給誰呢?爸媽?萬萬不能。朋友?能說真心話的又有幾人?不如,就跟眼前的夜相對無言吧。何必傾訴,誰愿傾聽?我坐在公園的長椅上,看著這個城市的燈火,突然忘了,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東西,你捂住嘴巴,它們就會從眼睛里跑出來。
夜越來越深,氣溫幾乎跌至冰點。整個公園除了我這個失意人,已經找不到其他行人。我獨自對著茫茫夜色,看雪花漫天飛舞。不知道什么時候,對面的長椅上多了一位老人。
老實說,一開始,我并沒有注意到老人的到來。興許,他恰巧從這里路過,或是心里也藏著一點兒事。我,一個年輕人在這里坐著。他干脆也坐上片刻,這么冷的天,他大概不會待得太久。
我沉浸在三年創(chuàng)業(yè)的歲月里,分不清哪是雪,哪是淚。老人一直在我對面坐著,偶爾用目光打量一下我,像問候,像關懷。他似乎也沒有離開的意思。我漸漸對這位老人有些好奇,不知道他這樣跟我面對面坐著,是巧合,還是另有用意。
我前幾天看報紙,說這附近的一個社區(qū)成立了一個老年服務隊,專門給需要幫助的陌生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莫非,他是這個服務隊的成員,怕我一時想不開,做出什么傻事?
或者,是我長得像他的孩子,而他也曾在深夜里,看見自己的孩子在生活面前聲淚俱下,眼前的這一幕勾起了他內心深處的回憶?
又或者,他是我一個遠方未曾謀面的親人,我不認得他,而他記得我,這個孤獨的夜晚,是他無聲的陪伴?
我黑色幽默般地放飛想象,希望求得一絲慰藉。但最終,悲傷如雪花般向我襲來,生活的痛楚,再次將我包圍。
終于,夜色已深,是離開的時候了。眼前這位老人到底是誰,又何必在意?
我站起身,朝自己的出租房走去。沒走幾步,我隱隱察覺到,身后的老人也站起了身子。我轉過頭,恍惚中,看見老人步履蹣跚地走到長椅旁,彎腰,撿起地上的三個空啤酒罐,微微向我致意,然后,安靜地離開了公園。
我怔怔地站在原地,突然明白過來,卻怎么也不敢相信——這是一位拾荒老人,他用雪地一晚的守候,換來了三個易拉罐。
我望著老人遠去的方向,驀地記起他坐在公園長椅上,任由雪花飄落的那份倔強。或許,在他的一生中,還經歷過無數(shù)個這樣的夜晚——雪花可以落在他的頭上,可以刺進他的肌膚,但大雪,從未將他掩埋。
風雪愈緊了。
我撥通母親的電話,告訴她,今年生意沒做好,但自己所在的城市下了一場大雪,老人們常說,瑞雪兆豐年,明年一定會是一個好年成。
(本文被選作2021年湖南省邵陽市中考語文閱讀材料,原題《雪夜的老人》)
我一直以為,一篇好的小說,應該是有意思和有意義的綜合體。小說的意思,我的理解是,小說的故事要有趣、好玩、引人入勝,能夠給人閱讀的快感,帶來審美的愉悅。小說的意義,則是更高層次的要求,它強調的是,小說在給人帶來閱讀興趣的同時,如果還能給讀者一點啟發(fā),給讀者一點心靈的觸動,告訴讀者一些人生、生活的哲理,那就更好了。
我不敢夸談這篇小說做到了有意思、有意義,但我想說的是,在這篇文章的寫作中,我是一直朝這個方向努力的。
有意思體現(xiàn)在哪里?
作為作者,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一直在想,怎么讓故事抓住讀者的眼睛。后來,思來想去,我覺得隱瞞老人的身份,而去增加一點“合情合理”的推測和猜想,最后,再在所有人的意料之外揭開謎底,這大概是唯一可行的路徑。如果我一上來就說“對面的公園長椅上坐了一位拾荒老人”,那這句話將是毀滅性的,文章將瞬間變得讓人讀之味同嚼蠟,趣味索然。
經過這樣一番藝術處理,埋好伏筆,巧制煙霧,等到謎底最后揭開時——“這是一位拾荒老人,他用雪地一晚的守候,換來了三個易拉罐”,故事的沖擊力和張力,一下迸發(fā)出來,給人一種原來如此的頓悟和快感。
最有意思也是我最得意的地方便是,在我揭開老人的真實身份之前,你幾乎猜不到老人是誰。
有意義又體現(xiàn)在哪里?
一篇小說,如果僅僅只是好玩,文字游戲玩得風生水起,而不能給讀者留下一點什么,那也很難說是一種成功。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或者說前面三分之二的篇幅都是比較沉重的,都是“我”多次創(chuàng)業(yè)失敗的苦痛。但在文章的結尾處,隨著老人真實身份的揭開,老人直面生活時的堅韌、倔強和執(zhí)著,帶來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直擊人的內心和靈魂,讓人戰(zhàn)栗。“雪花可以落在他的頭上,可以刺進他的肌膚,但大雪,從未將他掩埋”,這便是我想告訴讀者的意義。
我曾經很喜歡余華和杰克·倫敦,余華的《活著》、杰克·倫敦的《野性的呼喚》都曾給過我深深的震撼。生命,大概總是在不斷掙扎、求存的過程中,方能獲得意義與力量。
當然,我這里所說的有意義,并不等于那種心靈雞湯、耳提面命式的說教,這令人厭煩。我把自己的思想、感受,生活的哲理、智慧,通通融入故事里,至于你能從中看到怎樣的世界、得到怎樣的啟發(fā),那就全看個人了。
一篇好的文章,應該是意思和意義的綜合體,這也將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如果閱讀這篇文章的同學,也能從中得到一點閱讀的愉悅,再獲得一點寫作的啟發(fā),我想,我的這篇創(chuàng)作談也就成功了。
本期熱點作家
葉騎,真名張思,湖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畢業(yè);作品見于《小說選刊》《北京文學》《青年文摘》《意林》《湖南文學》《小小說選刊》《微型小說選刊》等報刊;文章被選作重慶市、湖南省邵陽市中考語文閱讀材料,有作品入選《2016年中國微型小說排行榜》《2022年中國微型小說精選》等,著有小小說集《舊瓶新酒錄》;曾獲香港第四十三屆青年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