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青竹刻是我國江蘇省常州市的傳統(tǒng)美術(shù),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所謂留青竹刻,又被稱為“刀的藝術(shù)”,是以竹子為載體,留用竹子表面一層竹青雕刻圖案,也稱為“皮雕”,再鏟去圖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留青竹刻的制作需要極大的耐心,從畫稿的繪制、圈邊、鏟底、修邊,主題圖案的深入刻畫,一件作品的刻制過程是極其漫長的,需要對每個細節(jié)精益求精,最終才能成就一件有藝術(shù)感染力的精品,也因此,中國的“工匠精神”,在留青竹刻這項技藝上體現(xiàn)得最為生動。
據(jù)史料記載,常州留青竹刻的起源可追溯至唐代。近現(xiàn)代以來,常州留青竹刻名家輩出,精品迭現(xiàn),形成了以徐素白、白士風為代表的兩大流派。常州留青竹刻產(chǎn)品有工藝臺屏、工藝掛屏、工藝筆筒和臂擱等多種類型,要完成一件精品,常需費數(shù)月之功。
作為我國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和江蘇常州獨有的城市名片,留青竹刻讓一名法國人一見傾心。在通過考核后,他拜師竹刻名家,從此一邊鉆研竹刻,一邊擔起了將中國非遺推向世界的重擔……
傾"心
來自法國巴黎的賽巴斯蒂安,中文名裴迪恩,供職于一家法資企業(yè),是公司的財務(wù)副總裁。2006年7月,裴迪恩第一次去日本的古都鐮倉出差時,在山林中發(fā)現(xiàn)了一片巨大的竹林。竹子特有的自然肌理,以及陽光透過竹葉形成的斑駁光影,帶給了他非常奇妙的感覺。從那一刻起,裴迪恩就愛上了竹子。
回到法國后,裴迪恩便開始收集關(guān)于竹子的書籍。了解越多,他就越發(fā)癡迷,甚至在自家的后院里,專門開辟出一片空地,用來種植竹子。雖然歐洲并不是竹子的生長區(qū),但在裴迪恩的細心呵護下,他的竹林竟奇跡般地成活了。每天下班后,他都要在他的竹林徜徉許久,竹影婆娑,他的心便會安定下來。
2010年4月,裴迪恩因為工作關(guān)系前往中國,并在上海定居。在上海,裴迪恩游覽了竹博園,中國的竹文化令他沉醉不已。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留青竹刻這門竹子上的藝術(shù),從此,他對竹子的熱愛也達到了巔峰。
那是2013年初夏,在一次商務(wù)洽談中,浙江杭州的合作方陳林偉用一套留青茶具招待了裴迪恩。從茶盤被端上桌面,放置于他面前的那一刻起,裴迪恩的雙眼就被吸引住了。那是一套“荷塘清趣”的茶具,采用十年以上老玉竹制作,畫面中的荷花工細雅秀,花瓣層層分明,線條轉(zhuǎn)換自然且飽滿,荷花枝干筆力勁健,細長而直,為整個畫面增添了靜謐祥和的氣息。
一杯上好的龍井冒著氤氳熱氣,而裴迪恩卻盯著茶具入了迷,一時間,他恍若置身清晨有霧的荷塘中。過了好一會兒,他才回過神,他用虔誠的語氣問對方:“這套茶具,我可否買下來?”陳林偉有些驚訝,隨即心頭涌起一股自豪。在裴迪恩的請求下,他詳細介紹了這套留青茶具。
留青竹刻就這么進入了裴迪恩的世界。相較之前單純的愛竹子,留青竹刻對裴迪恩來說,簡直是認知的飛躍。通過查閱資料,走訪各地的竹刻博物館,裴迪恩對留青竹刻的前世今生有了更詳細的了解。2013年年底,裴迪恩在網(wǎng)上得知常州有一位留青竹刻的大師,名叫白堅仁。他當即就下定決心,要去常州拜訪這位大師。
白堅仁是留青竹刻泰斗白士風的兒子。白士風的作品曾被國家收購,作為國禮。而白堅仁作為大師之子,從小就接觸到了很多精美的竹刻作品。其中,父親雕刻的“八哥海棠”臂擱對他影響頗深。臂擱上的八哥鳥活靈活現(xiàn),海棠花花瓣纖柔,這讓白堅仁深切感受到留青竹刻的魅力,從此埋下了學藝的種子。1980年,退伍后的白堅仁開始跟隨父親學習留青竹刻。父親刀耕不輟的匠心影響到了白堅仁,他以十二分的熱情投入竹刻技藝的學習中。
鑿不休則溝深,斧不止則薪多。一套《孫子兵法》6000多字,白堅仁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將它們雕刻于竹片上,這套作品最終以兩萬元的價格被買走。這讓白堅仁備受鼓舞,而父親為了激勵他,送給他一幅臂擱,臂擱上的12個字既是父親的囑托,也是父親的期望——不爭鶴立雞群,也要有所作為。
父親離世后,白堅仁依然牢記父親的囑托和期望,用匠心鑄造成就,2005年,他設(shè)計制作的四條屏、中堂作品的外觀設(shè)計,獲得了國家專利。自此,白堅仁在眾多精通留青竹刻的白氏子弟中脫穎而出,成為白派留青竹刻的掌門人。
拜"師
2014年3月,裴迪恩特意帶上翻譯同行,從上海趕到了常州的白氏留青竹刻博物館。置身竹刻的世界,裴迪恩看到的不只是竹刻作品,還有白氏家族在竹刻領(lǐng)域的成就。白堅仁父子對于竹刻的精研,讓裴迪恩嘆服,他當即做了一個決定:拜師白堅仁,學習竹刻技藝。
裴迪恩有意拜師,但白堅仁收徒歷來慎重。在他看來,學習竹刻需要沉下心來,付出無限的時間和精力。白堅仁開館多年,遇到的外國愛好者也不在少數(shù),但他們大多是一時興起,根本不能潛心鉆研。雖然裴迪恩看起來十分虔誠,但留青竹刻畢竟好看不好學。
祖?zhèn)魇炙?,教,還是不教?關(guān)門弟子,收,還是不收?白堅仁的猶豫,裴迪恩看在眼里。于是,他通過翻譯告訴白堅仁:“請允許我每個周末來到常州,看我的表現(xiàn)是否有資格成為您的弟子?!币娕岬隙髡f得真摯,白堅仁點頭答應(yīng)了下來。
從此,裴迪恩成了白氏留青竹刻博物館的???,每個周末,人們總能在那里看到他的身影。因為裴迪恩沒有任何基礎(chǔ),白堅仁只能從“用刀”開始教他,讓他刻“一”字。這個最簡單的漢字,裴迪恩卻足足刻了兩個小時,才刻出一個像樣的??粗慌岬隙鲹v鼓得坑坑洼洼的竹板,大伙兒都忍不住笑了。但白堅仁并沒有笑,相反,他從裴迪恩刻畫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這個外國人可貴的一面,那就是他從拿起刀的那一刻起,便保持著一種無比專注的狀態(tài),即使一直刻不好,也沒有一絲沮喪。
白堅仁覺得,這個外國人或許能做好這件事。雖然還處于考察階段,沒有正式拜師,但白堅仁已經(jīng)開始對裴迪恩進行專業(yè)的指導。光一個圈邊的用刀,裴迪恩就琢磨了很久。白堅仁告訴他,圈邊用的刀也是有講究的,需是單面刃平口或者斜口窄刃,運刀時刃口朝向去青的一面,以免破壞留青邊緣輪廓;刃尖則必須向前運行,就像工筆畫里的線描,這兩個規(guī)矩一個也不能出差錯。
裴迪恩看著白堅仁一套動作如行云流水,忍不住連聲贊嘆,白堅仁則告訴他:“用刀這門功夫,如果想要達到不生不澀、行刀如運筆這種境界,需要長久的練習才可以,你能堅持下來嗎?”裴迪恩看著操作臺上的十幾把刀具,每一把刀柄都被白堅仁摩挲得色澤如玉,他重重地點頭,說:“我能堅持下來!不久以后,我一定也會擁有一套這樣的刀具!”
從刻最簡單的漢字,到刻畫有難度的傳統(tǒng)山水,在白堅仁的指導下,裴迪恩的作品越來越有樣子。西湖一景、雪地里的腳印,裴迪恩總是能把自己看到的景象體現(xiàn)在作品上。2014年年底,裴迪恩做了一套竹刻茶具,送給自己的雙胞胎女兒和妻子,壺身上是一行精致的小楷:吾妻,吾兒,俱是余生所愛。
這10個字,是裴迪恩找人代寫,然后自己照樣刻畫到壺身上的??粗@套竹刻茶具,白堅仁感慨道:“愛和表達是藝術(shù)的基礎(chǔ),你可以做到,而且可以做得更好!”
白堅仁決定正式收裴迪恩為徒。收徒儀式上,白堅仁對裴迪恩講述了白氏竹刻的源流特征,并語重心長地對弟子說:“要盡量多做作品,出成績,有作為!”多年來,白堅仁一直用父親的這句話要求自己,如今,他也將這樣的精神傳承給徒弟。
“中國的手藝人會用一輩子做好一件事,這很令人敬佩。師傅您放心,我也會這么做?!迸岬隙髡f得真誠,白堅仁感到很欣慰。
雖然因為工作原因,裴迪恩大部分時間都得待在上海,但只要有一點時間,他就會來到師傅身邊學習,在空白的竹子上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能執(zhí)著于自己熱愛的事,讓裴迪恩很有成就感。除了教授雕刻,白堅仁還帶著裴迪恩踏遍山林,尋找適合制作竹刻的竹子。他告訴徒弟:竹筠潔如玉,竹肌有絲紋。竹筠色淺,年久呈微黃;竹肌年越久,色澤愈深,如琥珀。裴迪恩細心辨認,還做了很多筆記。
一件留青竹刻的完整制作過程包括采竹、煮青、雕刻三個步驟。采竹的過程非常辛苦,要依靠多年積累的經(jīng)驗,才能精準地找到一株合適的竹子。煮青是將竹片層層疊放在柴鍋里,用旺火煮開,以去除竹肌里面的糖分。待青綠的竹皮變成暗淡的黃綠色后,再擦凈竹皮表面附著的油脂。處理后的竹片還要經(jīng)過幾個月的晾曬陰干,剔除其中有裂痕的竹子,才能進入下一步的創(chuàng)作階段。
2016年年底,裴迪恩決定將自己最成功的一件作品《雪后的腳印》進行慈善拍賣。這件他花費了60個工時完成的作品,最終賣出了兩萬元的價格,所得的錢他全部捐給了偏遠山區(qū),用來支援當?shù)氐膶W校建設(shè)。對于弟子的行為,白堅仁由衷欣慰,他覺得只有用愛心澆灌出的作品,才會更靈動有生趣,從本質(zhì)上成為一件有意義的作品。
師傅的贊許,讓裴迪恩從心底感到高興。能被大師認可,這不僅代表著自己學有所成,從更深一層意義上來說,是自己這個外國人被中國傳統(tǒng)技藝的認可。
漸漸地,裴迪恩的作品越來越受歡迎。他親手制作的留青竹刻成了走親訪友時頗受歡迎的禮品。因為竹刻,他也結(jié)識了很多同道中人,閑暇時聚在一起討論竹刻,裴迪恩覺得自己更像中國傳統(tǒng)的文人雅士了。
2019年,裴迪恩在企業(yè)年會上,用自己制作的竹刻作品籌集善款。其中,一件刻著“上善若水”的臂擱,當場以人民幣一萬元的價格成交。裴迪恩隨即將這筆善款捐贈給了貴州山區(qū)的慈善機構(gòu),用于支持當?shù)毓聝旱慕逃蜕睢?/p>
刀不刻虛,刻必成形,竹板在被賦予新的生命的同時,刻竹之人也在毫厘間雕刻別樣人生。這是師傅白堅仁常對裴迪恩說的一句話,多年來他一直牢記在心。
傳"承
把中國的傳統(tǒng)技藝推向全世界,不只是眾多中國竹刻手藝人的心愿,也是裴迪恩的目標。作為集團的副總裁,裴迪恩日常工作非常繁忙,經(jīng)常在世界各地出差。每次出差,他都不忘帶上自己的竹刻作品,一有機會就跟人介紹:“這是來自中國的刀尖藝術(shù),已經(jīng)有幾千年的歷史?!甭犝咄紩恢窨痰木勒鄯潎@之余,誠心求購。
用竹刻賺錢,并不是裴迪恩的本意,讓更多的人認識中國的竹刻,才是他的愿望。弟子的心意,讓白堅仁屢屢感嘆:“這個洋徒弟,我果然沒有收錯!”他鼓勵徒弟說,“盡量多做一些作品,我會一直教你,不管你走到哪一步,白派永遠是你的后盾!”肺腑之言,讓裴迪恩紅了眼圈。
2022年春天,在裴迪恩的主持下,白氏竹刻博物館進行了里外翻修,一場盛大的展銷會將在三個月后舉辦。為了擴大影響力,裴迪恩積極發(fā)動身邊的親朋好友進行推廣,甚至邀請了合作伙伴前來參加展銷會。
2022年7月10日,展銷會如期舉行,超過三百件竹刻作品一經(jīng)亮相,就驚艷了全場。國人在驚嘆于竹刻精細工藝的同時,心中也洋溢著民族文化崛起的自豪感。而在場的外國人也同樣被這些作品所吸引,紛紛出手搶購。僅僅半天的時間,展品就全部售空。師徒兩人對望一眼,彼此心中都充滿了欣喜,因為他們知道,下一個計劃已經(jīng)有了啟動的資本。
2023年3月初,山里的寒氣尚未完全消散,裴迪恩帶領(lǐng)著一行人在安徽的廣德山上尋覓優(yōu)質(zhì)的竹材。他一邊仔細觀察,一邊對工人們詳細解釋:“我們要選擇生長期在四年以上的陰山竹,且要盡量粗且竹節(jié)長,表皮要細膩,平滑且無蟲斑?!睘榱舜_保竹子的表皮在搬運過程中不受損害,裴迪恩每次都親自跟著工人們一起將選好的竹子從山上扛下來。
裴迪恩雖然日常工作繁忙,但在“選竹”這個尤為關(guān)鍵的環(huán)節(jié)上,他卻從未缺席過。對他來說,親自參與不僅是為了保證竹材的質(zhì)量,也是難得的放松時刻。他熱愛竹子,喜歡與竹林親密接觸,而這樣的親密接觸,總能在不經(jīng)意間激發(fā)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他把自己的心聲告訴師傅,白堅仁聽了,點頭微笑。他發(fā)現(xiàn),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位洋弟子不僅技藝精進,連中文也說得越來越流暢了。
2023年8月,經(jīng)過一年多的精心籌劃,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茶山街道的“青白齋”留青竹刻工作室正式掛牌營業(yè)。工作室從周邊招募了村民,這些村民常年生活在山區(qū),因此對竹子的特性有著精準的把握。他們被安排到山上挑選竹子,盡管有時需要在山上住上好幾天,才能找到適合竹刻的竹子,但“青白齋”提供的豐厚報酬讓大家不辭辛苦,踏遍山林。此外,周邊村子的許多女性村民則成了“青白齋”煮竹環(huán)節(jié)的工人。
“青白齋”使得整條街道彌漫著竹香,工人們在此談笑風生,紛紛議論著要將閑在家里的孩子送來當學徒。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讓他們看到了依靠手藝謀生的希望。
如今,裴迪恩已經(jīng)擁有了一套得心應(yīng)手的工具,這套工具是師傅根據(jù)他的運刀習慣,特意為他量身定制的。裴迪恩也正在逐漸成長為一個合格的“選竹師傅”。為了尋找優(yōu)質(zhì)的竹材,他的足跡遍布了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交界的各個山頭。
2024年年初,由“青白齋”精心策劃的第一屆留青竹刻展銷會在法國巴黎遠東藝術(shù)館順利舉辦。裴迪恩為這次展銷會傾注了大量心血,從選定展銷地點到洽談?wù)逛N內(nèi)容和細節(jié),他頻繁往返于中、法兩國之間。與此同時,白堅仁則留守后方,確保每一件展品的品質(zhì)都達到最佳狀態(tài)。在師徒兩人的默契配合下,這次海外展銷會不僅讓“青白齋”收獲了眾多對中國傳統(tǒng)技藝的贊譽,還超預期完成了超過300萬元的銷售額。
其中,裴迪恩設(shè)計制作的展品有60多件,浮雕《蔬果擺件》、留青淺刻《雨后新茶》、陰文淺刻《駿馬騰飛》、留青深刻《山水筆筒》……每一件都十分搶眼。而白堅仁的作品“不爭鶴立雞群,也要有所作為”的臂擱更是備受矚目,外國友人爭相購買。
隨著一件件展品被買走,裴迪恩不忘告訴客戶:“每間隔兩到三年,就用刷子蘸取少許生桐油或核桃油,將竹刻作品周身細刷一次,這樣才能讓它潤澤不枯。日常還要注意防曬,避免沾染塵污?!迸岬隙鞯馁N心細致,讓客戶覺得他們購買的不僅僅是一個產(chǎn)品,還有一份被賦予了全部熱情的工匠精神。
一門老手藝,就是一門藝術(shù)。就像白堅仁曾對裴迪恩說過的一句話:“手藝傳承,創(chuàng)新才是靈魂,也唯有創(chuàng)新,才能打開機遇的大門?!卑讏匀屎退难蟮茏?,正在留青竹刻這門藝術(shù)中不斷創(chuàng)新,將傳統(tǒng)韻味刻入現(xiàn)代之美,除了傳統(tǒng)的文房用品、茶具、臂擱等作品,還有書柜、梳妝臺、床背等,甚至還有一些逐漸喜歡上留青竹刻的“00后”發(fā)來的“奇怪”訂單——手辦收藏箱、卡片歸類盒、擺件臺……但不管如何創(chuàng)新,裴迪恩都謹記師傅的教導:每一件作品都必須具備傳統(tǒng)工筆雕刻的精髓,不脫離傳統(tǒng)的創(chuàng)新,才是從根源的承襲。
以刀代筆,以竹為紙,刻刀在竹片上行走,藝術(shù)在創(chuàng)新中傳承。用一片竹子,讓外國人愛上中國非遺,這既是傳統(tǒng)技藝的魅力,也是中國工匠精神的延續(xù)。老手藝人白堅仁,正帶著自己的洋弟子裴迪恩,匠心守非遺,讓留青竹刻逐步站上世界的舞臺。
編"輯/朱艷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