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魯迅:隨便翻翻
關于讀書,魯迅先生主張“隨便翻翻”。當然,他說這是一種“當作清閑的讀書”。
這種隨便翻翻的讀書,極少沉重與肅穆,是十分輕松的:“書在手頭,不管它是什么,總要拿來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讀幾頁內容,到得現(xiàn)在,還是如此,不用心,不費力,往往在作文或看非看不可的書籍之后,覺得疲勞的時候,也拿這玩意來作消遣了,而且它的確能夠恢復疲勞?!?/p>
隨便翻翻,當然就“雜”。多了,雜了,雖說可能被迷惑,但又可以提高讀者的識別和鑒別的能力?!胺瓉矸?,一多翻,就有比較,比較是醫(yī)治受騙的好方子”。
魯迅先生還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人們常常誤認一種硫化銅為金礦,空口是和他說不明白的,或者他還會將硫化銅收藏起來,疑心你要騙取他的寶物。但如果拿一塊真的金礦,讓他用手掂一掂輕重,他就死心塌地地明白了。”
隨便翻翻,翻來翻去,翻多了,翻久了,一翻幾十年乃至一生,就翻出了大學者、大學問家、大作家,魯迅之外,還有許多人。關于這一點,恐怕是不容置疑的。
2、張大千:“秘密武器”
張大千是中國現(xiàn)當代畫壇上最具影響力的國畫大師之一,也是世界畫壇上著名的中國藝術家。他的一生,對于中國傳統(tǒng)繪畫藝術的發(fā)掘、整理、傳揚、革新與發(fā)展,以及他為中國這門古老的文化藝術在世界各地的傳播、交流、弘揚和復興,都建立了輝煌的、不朽的業(yè)績。
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畫家?張大千認為必須除掉“俗氣、浮氣、匠氣”這三氣,而“作畫若欲脫俗氣、洗浮氣、除匠氣,第一是讀書,第二是多讀書,第三是須有系統(tǒng)、有選擇地讀書!”(張大千《畫說》)
藝術技巧是重要的,然而不能舍本求末,只在技巧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還要熟讀畫理、畫論,才能打下扎實的基礎。
對于一本好書,張大千每每寵愛有加。他說,一本好書,必須是“字大,紙白,質輕”。有一本好書,一直被張大千當作自己的“秘密武器”——就是那一本《廣群芳譜》。《廣群芳譜》不但收錄了所有中國歷代名家歌詠各種花卉的詩詞歌賦,而且對各種植物的物理、物情、物態(tài)、物性等也都說得十分詳盡?!八晕页Uf,《廣群芳譜》就是我畫花卉時的‘秘密武器’!我的題畫詩,和對花卉名稱、物性等的了解,以及作畫時的靈感等等,幾乎全都是來自《廣群芳譜》?!保◤埓笄А秾γ貢T幼衡的談話》)
張大千先生還告誡說:“很多畫家把花卉給畫錯了,鬧了笑話,都是因為沒有翻過《廣群芳譜》,甚至不知道有這本書?。 保◤埓笄А秾γ貢T幼衡的談話》)
3、葉靈鳳:以書為伴侶
葉靈鳳是畫家、作家,也是藏書家。他早年在上海時就藏書萬卷,可惜在抗日戰(zhàn)爭中大都散失了。移居香港后,他又成為香港有名的藏書家之一。
葉先生認為,書齋是有生命的:“書齋的生命是依賴書的本身來維持的。一間不是經常有新書來滋養(yǎng)的書齋,那是藏書樓,是書庫,是沒有生命的……我的書齋的生命,就經常用新書來維持的,這是書齋的生命,也就是我寫作的生命了?!?/p>
葉靈鳳雖說藏書萬卷,卻對它們“了如指掌”。在森然林立于架子上的每一冊大大小小厚厚薄薄新新舊舊的書中,他不僅能說出它的內容,舉出它的特點,而且更能想到每一冊書購買時的情形。葉先生對書懷有深深的情感,視書籍為朋友為伴侶——每當?shù)搅藷o可奈何的時候,他便將自己深鎖在那間冷靜的書齋中,隨意抽下幾冊書攤于眼前,“在這時候,書籍對于我,便成為唯一的無言的伴侶。它任我從它的蘊藏中尋找我的歡笑,搜尋我的哀愁,而絕無一絲埋怨。”
4、鄭振鐸:徜徉書林
鄭振鐸不但是一位藏書家,更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讀書家。
鄭振鐸讀書,可謂步入癡迷的境界,既廢寢又忘食。比如他的《歐行日記》中有過這樣的記載:“中飯因看書很起勁,忘記了時候,未吃?!保?927年7月2日)“因看書很起勁,又忘記了吃午餐,等到記起來時,已過了午餐時候了,只好不吃。”(1927年7月20日)
在鄭振鐸看來,“書林”的景色無邊,奇妙無比,只有那些“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者,方可領略到這種奇妙無比、美麗無岸的景致:
“書林里所能夠吸引人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決不會比森林里少。只怕你不進去,一進去,準會被它迷住,走不開去。譬如你在書架上抽下一本《水滸傳》來,從洪太尉進香念起,直到王進受屈,私走延安府以至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你舍得放下這本書么?”(《漫步書林·引言》)
5、郁達夫:好書與壞書
古往今來,人有善惡之分,情有真?zhèn)沃郑鴷?,亦有好壞之分?/p>
勸人讀書,當然是勸人讀好書,即讀有益的書。而郁達夫先生,卻在一篇題為《說開卷有益》的短文里說,從讀好書到想看看壞書,“這大約總也是一種進步的現(xiàn)象”。一篇僅二百字的文章,不仿摘錄于此:
“開卷有益,是古人獎勵讀書的一句成語。從前讀到一冊壞書,讀后每覺得為古人所欺;現(xiàn)在多了一點智識,反過來又覺得古人的不欺我了??傊脮x了,原有所得,就是可以知道它的好處在哪里,可是壞書讀了,而知道它的壞的原因與地方,豈不也是一樣?從前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也不一定是以正的一方面著想,反過來在負的一方面,也何嘗不可以為鑒戒。因此,從前是非有定評之書不讀的,現(xiàn)在卻馬勃牛溲,一例的都想看看了,這大約總也是一種進步的現(xiàn)象。”
當然,讀書者的鑒別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必須在這方面下些功夫,才可以去欣賞那些壞書,去其糟粕,化腐葉為花朵,化有害為有益。
讀郁達夫先生的這篇短文,使我想起了英國的著名詩人威斯坦·休·奧登。這位奧登,還是一位頗具影響的劇作家和文藝評論家,39歲那年加入了美國籍。奧登有一個主張,不對壞書進行批評、攻擊,他說:“攻擊一本壞書不僅是浪費時間,而且也有損于自己的品格。要是我發(fā)現(xiàn)某本書確實不好而寫文章批評它,則我從中得到的唯一好處必然都是和我自己有關系的,無非是可以借此充分顯示我的聰明、才智和惡意。一個人不可能在評論一本書時不炫耀自己?!?/p>
奧登之見,不僅是別致的,也可以說是深刻的,入木三分的。
6、叔本華:絕不濫讀
阿爾圖·叔本華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他為近代西方唯意志論哲學奠定了理論基礎。
關于讀書,叔本華這樣勸誡我們:“我們讀書之前應謹記‘絕不濫讀’的原則,不濫讀有方法可循,就是不論何時凡為大多數(shù)讀者所歡迎的書,切勿貿然拿來讀。例如正享盛名,或者在一年中發(fā)行了數(shù)版的書籍都是……你要知道,凡為愚者所寫作的人是常會受大眾歡迎的。不如把寶貴的時間專讀偉人的已有定評的名著,只有這些書才是開卷有益的?!?/p>
叔本華“絕不濫讀”的原則讓人觸目驚心,細細思之,確實深刻。
7、吳伯簫:“萬應鑰匙”
吳伯簫先生認為,人類從野蠻到文明、從庸俗到崇高,書籍是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的。實踐證明,一個人讀書愈多,愈富于睿智,愈具有眼光。書是有著神奇的力量的。書可以將古今距離的時間拉近,書可以將地域的遠近縮短,書可以給你的東西真是太多了:足不出戶,而臥游千山萬水;素不相識,可以促膝談心;給城市人以鄉(xiāng)村的風光,給鄉(xiāng)村人以城市的紛繁;年老的無妨讀血氣方剛的人的冒險故事,年輕的也可以學飽經世故的長者的經驗。書籍不僅可以給你以智慧,而且可以教會你尊敬別人和你自己。
因此,吳伯簫先生告誡人們說:“讀書吧,從書里找認世界、改造世界的東西吧……富有真理的書是萬應的鑰匙,什么幸福的門用它都可以打開?!?/p>
8、公劉:書與世界同壽
記得特羅洛普曾經說過一句十分精彩的話:“愛讀書是一種十全十美的享受;別的享受都有盡頭,而讀書給人的享受卻是長期的。”
詩人公劉對此有著非常深刻的體驗。公劉先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優(yōu)秀的詩篇(例如《西盟的早晨》《上海夜歌》等),這當然與他所經歷的種種人生磨難有關,同時與他長期孜孜不倦地讀書有關。
在一篇題為《書香》的短文中,公劉先生這樣寫道:“書,以我看來,它本身就意味著整個世界?!痹娙擞终f:“書與世界同壽。書香,是彌漫于這個可愛又可惱的地球上惟一令我迷醉的氣息?!?/p>
書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種最為偉大的財富,書曾經伴隨人類走過了極其漫長的歷史,書還將伴隨人類度過更為漫長的路程。書將與人類共存,書將與世界同壽。
9、王琦:好書如茶
關于書的比喻可謂多矣,有人喻之如友,有人喻之如樹,有人喻之如花,有人喻之如雨,有人喻之如風,有人喻之如酒……
而王琦先生則說“好書如茶”:“一本好書,是一杯清茶,在你焦躁疲憊的時候滋潤你的心田……”能從書中讀出茶的馨香,品出其中的甘冽清醇,應該說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境界。正如作家所描繪的:“冬日的午后,靜靜地坐在陽臺上,沏一杯綠茶,看裊裊的水氣在光中升騰,那杯中的茶意,也仿佛加重了色彩。這時手捧一本書,讓陽光灑在身上,你會從心里煥發(fā)出一種暖意。窗外,偶爾傳來幾聲盈盈鳥鳴??v是塵世紛擾,這片刻的寧靜也會讓人陶然而醉。”
好書如茶且數(shù)量可觀且香馨各異,足足夠你品味一生的。
10、孟慶德:身體的一部分
書籍是一種有著許多說不盡的奧妙與奇妙的東西,其中的變化、其中的景致、其中的意蘊、其中的流水與陽光——均可由讀者的興致去一一領略。
一本書,可以喚起你的歡樂,也可以喚起你的憂傷;可以喚起你對往事的回憶,也可以喚起你對未來的憧憬;可以激起你對于事物的想象力,也可以闊展延伸你洞察世界的眼光——
正如孟慶德先生所說:“一本書,一本好書,在你每一次讀它的時候都會向你呈現(xiàn)出以往未曾發(fā)現(xiàn)的新意。一本書,用常了,用慣了,它就是你身體的一部分,它就是你頭腦的擴充,它和你的情感歷程、心路歷程是連在一起的,它也是你面向世界的目光的一部分。”
我想,不只是孟慶德先生,每一個熱愛書籍的人、每一個視書籍為伴侶的人,都會把書籍當作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來看待并倍加珍惜。
11、西川:“靈魂”蘇醒
對于許多人來說,讀書不是生活的手段,而是更加廣闊的人生。正如薩特所甘愿保持的那種生命狀態(tài)——生于書本又死于書本。詩人西川曾經寫過一首題為《書籍》的詩,其中的一節(jié)道出了“書的本質”:
我與千萬個靈魂同居一室
像退隱在心靈的火把下
寂靜,否定的因素,說呀——
我打開一本書,一個靈魂就蘇醒
這就是說,一本書就是一個靈魂;靜坐書齋之中,就是與“千萬個靈魂同居一室”。這是一種圣境,妙不可言,神圣無比。你讀一本書,便是一次靈魂與靈魂相遇的過程。靈魂與靈魂在寂靜中相互對話,相互撫摸,相互溫暖,相互補充;生命的殘損得以完善,心靈的不平得以安妥;人成了有力量的人,有思想的人,崇高的人,幸福的人,不斷求索創(chuàng)造的人。
12、劉江濱:“開卷無益”
中國有句俗話,說是“開卷有益”。然而劉江濱先生卻不以為然——他說:有的書恰如妖艷冶麗的罌粟花,表面賞心悅目、勾人魂魄,但掩卷之后卻貽害無窮;有的書則粗劣不堪,面目可憎,好似一碗摻了鼠屎砂粒的豆粥,令人不敢消受;有的書像平庸的廚子炒制的拼盤,缺鹽少醋,滋味全無;有的書像開家庭影院滿紙婦姑勃谿,兄弟鬩墻,醋海生波,夫妻情變——“這樣的‘卷’不開也罷,開也無益。”(劉江濱:《不想讀的書》)
改革開放使得各行各業(yè)步入市場經濟,出版業(yè)日益興隆,各類書籍如草長鶯飛,亂花迷眼,讀書的人讀何類書籍應該有所選擇與取舍,在心中給自己開一個“禁書”目錄,決不可隨意地、馬馬虎虎地拋擲大好時光。
說到不想讀一些書的原因,劉江濱先生認為:“第一,相信讀書是為了‘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增學問,廣識見,養(yǎng)性靈’(林語堂語)。第二,不想借書來打探別人的私事。”
13、凸凹:書是“稻草”
凸凹先生對書的感情可謂深矣。在他看來與書相廝磨相糾纏的生相,其本身,就是一種極豐富的趣味人生。他說,書中只要有一個與我共鳴的點,便是搭起了一座幽會的亭臺,靜靜地坐在亭臺之上與書私語,好像度過了一個愛情的美妙黃昏。凸凹先生著有《書卷的靈光》一書,其中有不少篇章談到了他與書的關系和讀書的體會。例如在《與書微語》一文中,他這樣寫道:“我是一個對四季不敏感的人。一卷在手,哪管窗外寒暑?但卻能讀出四季的感覺:冬天讀書,感到春天般的溫暖;夏天讀書,感到秋天般的清涼——心上的四季,是本性的風景,自我怡然著不看他人眼色。”也許正是基于此點,凸凹先生說:“一本書,便是一根讀書人的稻草。”
我們可以這樣說,每一個對書有著特殊情感的人,都能夠從書里尋找到自己的四季自己的天地。書籍,對于讀書人就是朋友,就是伴侶,就是精神家園,當然也就是“一根救命的稻草?!?/p>
14、林語堂:“膽識”讀書
林語堂先生主張,“讀書須有膽識,有眼光有毅力?!薄澳懽R”讀書,這是林語堂先生與眾不同的見地。
如何做到“膽識”讀書呢?林語堂說:“膽識二字拆不開,要有膽識,必敢于有自己意見,即使一時與前人不同亦不妨。前人能說得我服,是前人是,前人不能服我,是前人非。人心之不同如其面,要腳踏實地,不可舍己從人?!保终Z堂:《論讀書》以下同)林先生還舉例以闡述自己的主張:“詩或好李,或好杜,文或好蘇,或好韓,各人要憑良知,讀其所好,然后所謂好,說得好的道理出來?;蚓固K韓皆不好,亦不必慚愧,亦須說出不好的理由來?;蚰趁宋募?,眾人所稱而你獨惡之,則或系汝自己學力見識未到,或果然汝是而人非?!?/p>
總之,林語堂以為,讀書,應“處處有我的真知灼見,得一分見解是一分學問,除一種俗見,算一分進步,才不會落入圈套,滿口爛調,一知半解,似是而非?!?/p>
15、梁實秋:“鉆書窟”
梁實秋先生說,讀書是一種快樂。他在短文《書》中寫道:“古圣先賢,成群的名世的作家,一年四季的排起隊來立在書架上面等候你來點喚,呼之即來揮之即去。行吟澤畔的屈大夫,一邀就到;飯顆山頭的李白杜甫也會聯(lián)袂而來;想看外國戲,環(huán)球劇院的拿手好戲都隨時承接堂會;亞里士多德可以把他逍遙廊下的講詞對你重述一遍。這真是讀書樂。”
正因為讀書是一種快樂,所以常常有人一卷在手而廢寢忘食。對宋真宗皇帝的勸學人,梁實秋先生以為“實在是令人難以入耳”:“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要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绷合壬f,宋真宗的“勸學文”,“不過是把書當作敲門磚以遂平生之志,勤讀六經,考場求售而已?!?/p>
梁先生有一個比喻,說讀書做學問如同“鉆書窟”,既要鉆得進去,“也還要從書窟里鉆出來”。因為,“人生如博弈,全副精神去應付,還未必能操勝算。如果染上書癮,勢必呆頭呆腦,變成書呆,這樣的人在人生的戰(zhàn)場之上怎能不大敗虧輸?”
16、謝國楨:撿拾瓜蒂
謝國楨一生從事教育工作,又潛心文史研究,晚年亦不廢輟。他常以先師梁任公遺訓“戰(zhàn)土死于沙場,學者死于講座”自勉,又常說“我沒有書,也就沒了生命,活著還有什么意思?”
謝國楨先生晚年經常使用“瓜蒂庵”這個書齋名,在他收藏的許多書及拓本上都鈐有“瓜蒂庵”一印。據(jù)說此印為金石家錢君匋所刻,謝國楨極為喜愛?!肮系兮帧蓖砟瓴寮苋f幾千冊,并刊印有《瓜蒂庵》明清掌故叢刊,在這部叢刊的序言中,謝國楨說:“善本書籍,佳槧名鈔,我自然是買不起的。只能擒些人棄我取零篇斷羽的東西,好比買瓜,人們得到的都是些瓜珍品,我不過是撿些瓜蒂而已?!边@便是“瓜蒂庵”名稱的由來,謝國楨先生為此題詩一首:
重逢盛世百無能,坐守青氈對一生。
讓擲年華虛歲月,拾得瓜蒂結瓜成。
17、楊絳:“隱身”的串門兒
楊絳女士1932年畢業(yè)于蘇州東吳大學,次年入清華大學研究院攻讀文學。1935年與錢鐘書結婚后,先后同赴英、法留學。歸國后先后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清華大學西語系教授。1953年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關于讀書,楊絳別有一番體驗,她說:“我覺得讀書好比串門兒—— ‘隱身’的串門了。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訪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翻開書面就闖進大門,翻過幾頁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經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別,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對質。不問我們要拜見的主人住在國內國外,不問他屬于現(xiàn)代古代,不問他什么專業(yè),不問他講正經大道理或聊天說笑,都可以挨近前去聽個足夠……我們可以傾聽前朝列代的遺聞逸事,也可以領教當代最奧妙的創(chuàng)新理論或有意驚人的故作高論。反正話不投機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場,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門 ——就是說,拍地合上書面——誰也不會嗔怪?!保罱{:《讀書其樂》,以下同)
對于這種“隱身”的串門兒,楊絳感觸頗深,她慨嘆道:“這是書以外的世界里難得的自由!”“盡管古人把書說成‘浩如煙?!瑫氖澜鐓s是真正的‘天涯若比鄰’,這話絕不是唯心的比擬,世界再大也沒有阻隔?!?/p>
既然如此,我們?yōu)槭裁床粚W學楊絳,“以書為鄰”,做一個“隱身”的串門兒人呢!
18、施康強:難有讀書“賤”
施先生這里的“賤”字,不是與“高貴”相對的“低賤”,而是與“價貴”相對的“價賤”,意即“便宜”。
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資料,1996年上半年我國書價上漲了35.6%,而其他工業(yè)消費品的漲幅在4%以下。書價漲幅之快之高,是相當驚人的。既如此,施先生為什么還要說“唯有讀書‘賤’”呢?他舉例說,去看一場電影,國產新片票價20元,進口大片30元。而在書店里買一冊400頁左右的小說,售價20元,不足300頁的隨筆集,售價十幾元。如果那部小說寫得確實好,就會帶你進入一次超越現(xiàn)實與時空的旅行。如果那書寫得不精彩,你讀了幾章就放下,再拿起那本隨筆集。如果這位作者并非徒有虛名,你欣賞他的智慧與博學,他的俏皮和幽默使你會心一笑,乃至笑出聲來——千金難買美人笑,出錢買自己一笑也不易。你這時安慰自己說:這書買得值??!
施先生還以為,購書是一次性消費,讀書卻可以反復無數(shù)次,等于每一次你都在重復使用購書的投資。這不比看電影,每重看一遍,都得重新花錢買票。還有一種可能,如果你讀的書是借來的,你其實分文未花。所以,從經濟角度看,消遣不如讀書。何況讀書除了消遣,還給你別的好處。例如培根就說過:“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長才”,總之可以“使人充實”。
19、田原:坐“馬”觀書
田原先生說他有方閑章,文曰:“坐馬觀書一樂”。當年關云長騎馬觀春秋,是因那匹馬站著不動,如果馳騁飛跑,一顛一顛地如何看得,又何樂之有?況且關公還是個近視眼。
田原先生說:“其實‘坐馬’者,乃坐在馬桶上之謂也。這是我畢生最快樂的享受。如廁‘坐馬’,廁門一栓,江山一統(tǒng),四周寂然,絕無人打擾,‘便’也隨其自然,隨隨便便,悠哉悠哉!這時書讀得極為舒暢,讀得進,有時會讀得入迷,讀得樂不思蜀也么哥!”(田原《我的讀書》,以下同)
記得周作人先生有一篇短文《入廁讀書》,文中說:“假如有干凈的廁所,上廁時看點書還是可以的……書也無須分好經史子集,隨便看看都成。”周作人“入廁讀書”是不愿白白浪費掉這段時間,而田原“坐馬觀書”是樂在其中,兩人意趣與境界不同也。周作人“入廁讀書”“隨便看看都成”;而田原卻常讀大部頭:“有一段時間,竟通讀了《魯迅全集》,讀畢意識有點對魯迅先生不起,在卷后大書兩字:‘不恭!’表示深切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