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海外華裔學者謝廷玉及其華人華僑史研究探微

        2024-08-14 00:00:00李瑞璞
        國際漢學 2024年3期

        關鍵詞:謝廷玉;華人華僑史;夏威夷華人

        中圖分類號:K091 doi:10.19326/j.cnki.2095-9257.2024.03.003

        自明清以來,華人遷居海外的人數(shù)與日俱增。在此背景之下,遷居海外的歷史過程、華人在海外的生存境況等問題開始為學界所留意,華人華僑史研究亦逐漸興盛。在對華人華僑史研究歷程的回顧中,前人多論及馮承鈞、李長傅、朱杰勤等人的學術貢獻。①然而,一位曾求學于燕京大學歷史系,后又于夏威夷大學獲碩士學位的客家籍華人史家,在20世紀20年代末期便已著手研究華人華僑史,開創(chuàng)了華人以英文書寫華人華僑史之先河。這位為學界所忽視的客家籍史家便是謝廷玉(Char Tin-Yuke 或Hsieh T’ing-yu,1905 — 1990)。

        作為一名生長于海外而求學于中國的華裔學人,謝廷玉的生平經(jīng)歷促使其關注華人華僑史,其研究主要涉及客家方言群在海外的開拓歷程、夏威夷華人華僑史、太平洋沿岸英語國家的法律對華人的特殊限制等方面。謝氏在華人華僑史研究領域的著述有《夏威夷華人》(“TheChinese in Hawaii”)②、《太平洋地區(qū)英語國家對華人的法律限制》(“Legal Restrictions on Chinese in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of Pacific”)③、《檀香山:夏威夷的早期華人》(The Sandalwood Mountains:Readings and Stories of the Early Chinese inHawaii)④、《修竹之路:夏威夷華裔人群的生活與記錄》(The Bamboo Path: Life and Writing of aChinese in Hawaii)⑤、《考艾島早期華人家族與故居》(Chinese Historic Sites and Pioneer Families ofKauai)①等。本文試介紹謝廷玉的生平經(jīng)歷,并以其早期著作為研究對象,闡述其在華人華僑史研究中的貢獻。

        一、謝廷玉的生平經(jīng)歷

        謝廷玉是華裔美國人,1905年出生于夏威夷,家族先祖居于廣東惠州府,其父謝喜益生于廣東香山縣。謝喜益在“下南洋”的浪潮中出國謀生,赴新加坡投身礦冶業(yè)。1890年,謝喜益又在“金山夢”的召喚下遠渡重洋,定居美國檀香山,香山謝氏一脈自此在檀香山扎根。1924年,謝廷玉畢業(yè)于美國檀香山麥金利高中(McKinley HighSchool)。該校曾走出鄺友良(Hriam L. Fong,1907 — 2004)等知名華人知識分子,他們積極為華人發(fā)聲,捍衛(wèi)華人在檀香山的地位與尊嚴。受此影響,反種族歧視思想在該校華裔學生中非常普遍。求學于麥金利高中的謝廷玉自然受到這種抗爭精神的感召,而校園中的華洋分界更是引發(fā)其對檀島華人從何而來的思考。

        高中畢業(yè)后,謝廷玉求學于夏威夷大學,但出于對夏威夷社會排斥華人政策的不滿與對中國古代歷史的濃厚興趣,他于1925年轉(zhuǎn)入燕京大學歷史系。其時,燕京大學歷史系大家云集,漢學家洪煨蓮(William Hung,1893 — 1980)便是其中的代表。在洪煨蓮的指導下,謝廷玉完成了本科畢業(yè)論文《客家人的祖籍地與移民歷程》(“Origin and Migrations of the Hakkas”)并獲學士學位。在這篇論文中,謝廷玉細述了客家方言群的播遷歷程,其中特別論及客家人遷居海外的情況。在他看來,自19 世紀中葉以來,客家人與廣府人沖突頻發(fā),一些貧困的客家人成為契約勞工前往中國澳門,還有客家百姓前往中國臺灣、越南西貢及新加坡等地。②可見在本科階段,謝廷玉已經(jīng)對華人開拓海外的歷史有所關注。

        1928年至1930年,謝廷玉供職于天津南開中學,隨后于1930 年返美,入夏威夷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他憑借《太平洋地區(qū)英語國家對華人的法律限制》一文順利畢業(yè),并留校任教中文及中國史。他曾在1934年至1935年赴哥倫比亞大學訪學,隨后赴廣東嶺南大學任教,同時兼理該校行政工作。1937年,謝廷玉為躲避戰(zhàn)火返回美國并從事商業(yè)活動,最終于1952年創(chuàng)建夏威夷大陸保險代理公司(Continental Insurance Agencyof Hawaii)。與此同時,他亦為《檀香山星報》(Honolulu Star-Bulletin)等夏威夷本地報刊撰文,向公眾介紹檀香山華人的播遷歷程與夏威夷華人在諸行業(yè)中的歷史成就。謝氏于1969年退休,隨后到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擔任學生輔導顧問至1970年。翌年,夏威夷中國歷史中心(Hawaii Chinese History Centre)成立,謝廷玉憑借在保險業(yè)中積累的財富,成為該中心的主要贊助人。在這一階段,謝廷玉實地考察了夏威夷的八個島嶼以探訪早期華人史跡,并形成一系列學術研究成果。由上可見,對夏威夷華人華僑史的研究貫穿了謝廷玉的一生。

        二、謝廷玉的夏威夷華人華僑史研究

        在謝廷玉之前,英文世界的華人華僑史研究萌芽已現(xiàn)??铝⒅ィ∕ary Robert Coolidge,1860 — 1945)的《華人移民》(Chinese Immigration)③、古德里奇(Joseph King Goodrich,1850 — 1921) 的《來到夏威夷》(The Coming Hawaii)④、康曼(KatherineComan,1857 — 1951) 的《夏威夷島契約華工史》(“The History of Contract Labor in the HawaiianIslands”)⑤、阿德曼(Romanz Adams,1868 — 1942)的《夏威夷的華人》(The Chinese in Hawaii)⑥等夏威夷史研究著述均論及夏威夷華人移民問題,但討論夏威夷華人的專題論文數(shù)量有限,這為謝廷玉進一步研究夏威夷華人華僑史提供了空間。

        謝氏亦留意到,以往的華人華僑史研究主要聚焦于南洋華僑,而對夏威夷等地太平洋地區(qū)的華人華僑史關注不多,這與夏威夷龐大的華人數(shù)量與悠久的華人拓殖史不相匹配。鑒于這種情況,謝廷玉撰寫了《夏威夷華人》(“The Chinesein Hawaii”) 一文, 并于1930年在《中國社會政治科學評論》(The 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calScience Review)上發(fā)表。作為一名接受過史學專業(yè)訓練的研究者,謝廷玉將前人研究著述與一手史料相結合,回顧了華人在夏威夷生存與發(fā)展的歷史,并總結了華人對夏威夷的歷史貢獻。

        (一)夏威夷社會歷史的整體介紹

        在介紹夏威夷華人之前,謝廷玉對夏威夷社會歷史總體情況作了概述。謝廷玉指出西方人開發(fā)夏威夷的歷史并不長。庫克船長(Capt. Cook,1728 — 1779)于1778 年抵達夏威夷,開啟了夏威夷與西方世界相接觸的歷史。庫克船長將這個島命名為桑威奇島(Sandwich Islands)。1820年,一位來自新英格蘭的傳教士抵達夏威夷并向島民傳教,夏威夷與西方文明的接觸逐漸加深。

        謝廷玉敏銳地注意到夏威夷之于美國經(jīng)濟的重要性。夏威夷有“太平洋的十字路口”之稱,美國商船進出太平洋時須??坑诖诉M行補給。①該島氣候長夏無冬,非常適合甘蔗種植。白人種植園主在島上開辟了大量甘蔗種植園,經(jīng)濟實力日盛。夏威夷原為一個獨立的王國,為攫取更多利益,白人種植園主不斷干預夏威夷王國內(nèi)政,并最終掌控夏威夷政權。1898年,夏威夷成為美國的一部分。②夏威夷島號稱“世界大熔爐”,商船南來北往,使得東西方文化在此交匯,華人、白人與夏威夷土著之間的通婚現(xiàn)象并不鮮見,③可見夏威夷文化具有多文化交融的特質(zhì),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nèi),不同膚色、不同文化背景的民眾能夠在夏威夷和睦相處。

        (二)華人初抵夏威夷

        謝廷玉指出,中國是與夏威夷最早建立貿(mào)易往來的國家之一。在美國商船從中國澳門出發(fā)前往美國本土的航線上,商船須在夏威夷停留以求補給。船隊東返的航程中亦在夏威夷停留,并將大量該地盛產(chǎn)的檀香木帶回中國,因此中國百姓將夏威夷稱作檀香山(Sandalwood Mountains)。④在貿(mào)易航線中,相當數(shù)量的華人來到夏威夷。⑤中國與夏威夷的檀香木貿(mào)易始于18 世紀末,在19世紀初期達到高峰。

        華人抵達夏威夷的時間不會晚于18 世紀末。據(jù)謝廷玉考證,菲利斯與依菲琴尼亞號(Feliceand Iphigenia)商船于1788年1月22日從中國出發(fā)并于同年12月在夏威夷靠岸,一些華人鐵匠與木匠隨船抵達夏威夷。1789 年,埃利諾號(Eleanor)商船搭載著10名美國人與45名華人從墨西哥出發(fā)前往美國西北沿海地區(qū),航程中經(jīng)停夏威夷島。1794年,埃利諾號商船最后一次揚帆起航,一些華人在此次航行結束后留在夏威夷,這是華人抵達夏威夷島的最早記錄。⑥至1843年,中國與夏威夷的檀香木貿(mào)易額達到十萬美元,大量檀香木流入中國,而絲綢、瓷器與精美家具則被運往檀島。1840年至1844年,夏威夷還曾向中國出口蠶絲,但由于該地氣候并不適合種桑養(yǎng)蠶,蠶絲貿(mào)易利潤不高,故蠶絲出口未能持續(xù)。盡管中國與夏威夷之間有著緊密的貿(mào)易聯(lián)系,但遲至1852年,夏威夷島上僅有55 名華人。在這一時期,華人頗受當?shù)孛癖娂罢斁謿g迎。他們被授予公民權,能與當?shù)匕傩胀ɑ?,當局在重大事務上亦會征詢他們的意見。?/p>

        (三)華人大規(guī)模遷居夏威夷

        謝廷玉認為,夏威夷島甘蔗種植與制糖業(yè)日漸興起,所需勞動力數(shù)量不斷提升,這是大量華人勞工進入夏威夷的首要原因。前文已經(jīng)提到,夏威夷自然條件優(yōu)渥,非常適合種植甘蔗。據(jù)謝氏考證,華人最早開啟了夏威夷制糖業(yè)。早在1802 年,一名因檀香貿(mào)易而來的華人利用從故鄉(xiāng)帶來的石碾和小鍋在夏威夷熬糖。一個名叫洪泰(Hung Tai)的華人于1828 年在毛伊島(Maui)上建起小型制糖作坊,但由于規(guī)模過小且盈利不足,他放棄了制糖之業(yè)。由此可見,夏威夷制糖業(yè)由華人最早創(chuàng)立。②

        19世紀中葉,夏威夷的甘蔗種植業(yè)全為英美種植園主把控。自1850 年起,甘蔗種植業(yè)快速發(fā)展,種植業(yè)者成立皇家夏威夷農(nóng)業(yè)會社(the Royal Hawaiian Agricultural Society)。快速發(fā)展的甘蔗種植與制糖業(yè)急需勞動力,但夏威夷本地勞動力并不充裕,于是皇家夏威夷農(nóng)業(yè)會社決定從中國廣東招徠勞工以填補勞動力缺口。③該會社之所以選擇從廣東招徠勞工,是因為該地系夏威夷檀木貿(mào)易的終點,夏威夷商人對該地的情況較為了解。④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盛產(chǎn)甘蔗,當?shù)匕傩帐煜しN蔗制糖技術,這是夏威夷種植園主選擇從廣東招徠勞工的又一原因。自1852年起,大量廣東香山籍華工踏足檀島。⑤粵籍勞工勤勞善良、辛勤勞作,被稱為“誠實而穩(wěn)重的勞動者”。⑥19世紀中葉華南區(qū)域社會的持續(xù)動蕩則是驅(qū)使當?shù)厝A人背井離鄉(xiāng)的又一重要原因。謝廷玉指出,長期以來,清廷禁止民眾赴海外做工,但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生齒日繁,人多地少,百姓僅靠躬耕田壟,家庭生計無以為繼。于是大量男性居民在同鄉(xiāng)的帶領下前赴后繼奔赴海外,將辛苦勞作所得寄回國內(nèi)以維持家中生計。⑦1840年爆發(fā)的鴉片戰(zhàn)爭及其后興起的太平天國運動引發(fā)粵地持續(xù)不斷的社會經(jīng)濟危機,這同樣是大批華人遷居海外的重要原因。原居于山區(qū)的客家百姓迫于愈發(fā)尖銳的人地矛盾而開始向平原遷移,并與原本生活于平原地區(qū)的廣府人爭奪生產(chǎn)生活資源。這種生存競爭最后演變?yōu)榍逑特S、同治年間長達十余年的土客大械斗。這場械斗自1854年持續(xù)至1866 年,以珠江三角洲西部的西江流域為盛。面對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客家人逐漸向中國澳門、香港、臺灣,以及暹羅與新加坡遷移。

        在移民潮中,相當部分的客家人因被迫簽署賣身契約而被運往秘魯和古巴,這種帶有強迫性質(zhì)招徠華人勞工的方式被稱作“賣豬仔”。⑧遲至1852年,客家人開始以契約勞工的身份來到夏威夷工作,一些客家人甚至身死異鄉(xiāng),埋骨檀島。在檀香山華人墓地里,有相當部分的墓碑上鐫刻著如歸善、惠州等客家地名。據(jù)謝氏考證,夏威夷島上最早一塊客家人墓碑屬于黃曉公,其逝世于咸豐八年(1858),祖籍廣東歸善縣。⑨由此可見,華人遷居夏威夷的歷史十分悠久,并對夏威夷的經(jīng)濟發(fā)展作出過舉足輕重的貢獻。

        (四)夏威夷當局對華人遷入的限制

        謝廷玉指出,華人移民在夏威夷社會的經(jīng)濟地位逐漸提升、社會影響力逐漸增強,這對當?shù)匕兹宋拿鳎ò桓耵敗隹诉d文明,Anglo-Saxoncivilization)形成嚴重的威脅。由于華人擠占就業(yè)機會、拉低勞動力價格,夏威夷社會出現(xiàn)反華言論,并最終演變成聲勢浩大的排華運動。謝廷玉指出,夏威夷島對華人的系統(tǒng)性歧視肇始于19世紀70 年代。當?shù)貓罂Q華人“并不打算在當?shù)鼐幼∠聛?,從未試圖成為美國公民”,“華人堅持自己的風俗習慣,抱團居住在同一個社區(qū)之中,他們的唯一目的是賺足了錢回到中國”,“他們從不打算學習英語,或以英語思考”,“如果美國人算作人類的話,這些華人并不能算作人”①,諸如此類的偏激言辭不勝枚舉,當?shù)剌浾撝械姆慈A情緒可見一斑。

        在排華輿論的驅(qū)使下,夏威夷當局于1875年以保護本島居民身體健康為由,出臺了針對來往中美船舶的限制性法令。該法令規(guī)定:“出發(fā)于中國,或曾在中國停靠之商船,必須經(jīng)過本國同意,方能進入港口停泊”。②到了1886年,夏威夷當局只允許持有護照且在夏威夷擁有固定住所的華人登島。除商人、政府官員、神職人員、教師,以及這些人員的配偶及子女之外,其他華人一律不能遷入。這一政策實施后,該地制糖業(yè)因缺乏勞動力而運轉(zhuǎn)不良,于是夏威夷當局又放松了入境限制,使得華人勞工能登島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1898年,美國當局嚴控華人遷入的政策使得新入夏威夷的華人人數(shù)持續(xù)下降。但由于在此之前已有大量華人在夏威夷落腳,經(jīng)過數(shù)代繁衍,到了1929年,夏威夷島上已有約25000名華裔居民。③為了彌補限制華工入境所造成的勞動力不足,同時削弱華人在夏威夷的影響力,夏威夷當局于1885 年允許日本勞工進入夏威夷。謝廷玉指出,日本人最早于1868年登島,但由于島內(nèi)工作環(huán)境不堪,日本政府禁止國民到夏威夷工作。而到了1885年,日本政府與夏威夷移民事務局達成關于日本人赴夏威夷工作合法化的協(xié)議,日本勞工自此大批進入夏威夷。但在夏威夷當局看來,日本人“具有極為強烈的本國國籍認同,極具門戶意識,個性善變而且總是想罷工”,甚至比中國人還要“危險”。④在1878年至1907 年,夏威夷當局還允許來自葡萄牙、挪威、德國、俄羅斯、西班牙及菲律賓的勞工到夏威夷工作。這些勞工不熟悉糖業(yè)生產(chǎn),且遷入人數(shù)有限,夏威夷島糖業(yè)生產(chǎn)再度陷入勞動力不足的境況,因此夏威夷工商業(yè)者希望美國當局放寬對外國勞工,尤其是華人勞工的入境限制。由于美國國會分別于1921年、1924年通過《移民緊急限額法》(“The EmergencyImmigration Act”)、《國別來源法》(“NationalOrigins Act”),嚴格限制外籍勞工人數(shù),因此夏威夷工商業(yè)者的愿望并未成真。⑤可見華人一直生活在移民人數(shù)限制及種族歧視的陰影之下,但他們對夏威夷經(jīng)濟發(fā)展的推動作用仍不可忽視。

        綜上可見,謝廷玉分析了夏威夷島內(nèi)移民的主要來源,以圖更加全面地展現(xiàn)華人在夏威夷社會中所處的環(huán)境與地位。在他看來,華人開拓夏威夷的歷史十分悠久,為夏威夷的經(jīng)濟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而夏威夷素來有接納外來移民的傳統(tǒng),來自不同地區(qū)的人們在夏威夷相遇,共同生活,不同地區(qū)的文化在此地交匯融合,最終形成了兼容并包的夏威夷文化。謝廷玉借此旨在說明歧視華人的社會輿論與針對華人的限制性法令并無正當性可言。⑥

        (五)夏威夷華人的生活境況

        經(jīng)謝廷玉調(diào)查,時至20 世紀20 年代末期,華人已經(jīng)涉足夏威夷島內(nèi)諸多行業(yè)。華工多為農(nóng)民出身,他們在獲得人身自由之后利用夏威夷良好的水熱條件,輔以在家鄉(xiāng)即已掌握的水稻種植技術開墾荒地,夏威夷島上由華人經(jīng)營的水稻種植業(yè)一度十分興盛。但由于華人所沿用的傳統(tǒng)水稻種植技術生產(chǎn)效率不高,且鮮有第二代華人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日本人在華人逐漸退出夏威夷水稻種植業(yè)之時乘虛而入。⑦華人還在夏威夷發(fā)展起魚塘養(yǎng)殖業(yè)、家禽養(yǎng)殖業(yè),菠蘿、香蕉等熱帶水果種植業(yè),以及咖啡、煙草等熱帶經(jīng)濟作物種植業(yè)。①夏威夷華人除投身農(nóng)業(yè)之外,島內(nèi)的屠宰業(yè)、百貨零售業(yè)、糕餅制售等多個行業(yè)中亦能發(fā)現(xiàn)他們的身影。1889年,夏威夷20.6% 的屠宰業(yè)者、91.8% 的豬肉屠宰業(yè)者、23.5% 的百貨業(yè)者、62% 的零售業(yè)者及全部糕餅制售業(yè)者是華人,可見華人在夏威夷社會經(jīng)濟領域的影響力。為方便經(jīng)商,夏威夷華人商人還組建了華美銀行(Chinese-American Bank) 和自由銀行(Liberty Bank)。至20世紀30年代,華人在夏威夷繁衍生息的歷史已逾百年,對夏威夷社會經(jīng)濟的貢獻毋庸置疑。②

        據(jù)謝廷玉觀察,盡管在夏威夷生活多年,但夏威夷華人,尤其是老一輩華人仍保留著原鄉(xiāng)的生活習俗。在春節(jié)時,夏威夷華人燃放鞭炮并購買水仙花,在桌案上放置荔枝干、瓜子、鮮果等各色美食供客人享用。在飲食習慣上,夏威夷華人雖會使用刀叉,但筷子仍是其最常用的餐具。

        華人的餐桌上既有西式餐食,亦有燕窩、魚翅、香菇、干蝦仁、咸蛋、豆油與醬油等中式食物與調(diào)料。在衣著上,老一輩華人婦女仍堅持身著中式傳統(tǒng)服飾,但男子已經(jīng)普遍穿西服。③夏威夷華人與當?shù)鼐用裢ɑ榈默F(xiàn)象十分普遍,華人與土著居民的后代繼承了華人勤勞的個性品質(zhì)。經(jīng)歷長時間的繁衍與融合,夏威夷華人在保留中華文化底色的同時接受了夏威夷當?shù)氐纳罘绞健?/p>

        華人以善于學習著稱。據(jù)謝廷玉統(tǒng)計,在20世紀20 年代,約七成華人適齡學童能入讀高中,而土著居民中適齡學童高中入學比例僅有四成。華人不僅興辦明倫學校、中山學校,還出版了《漢民報》《檀華新報》等報刊。夏威夷華人創(chuàng)建多個社團以溝通鄉(xiāng)情、維護自身利益。老一輩華人會加入中華總商會和美國華人會社,年輕一代的夏威夷華人則選擇參加華人公民俱樂部、華人大學生俱樂部、中國學生聯(lián)合會等組織。④謝氏特別指出,生于夏威夷的第二代華人由于接受的是全美國式教育,其在思維方式、生活習慣上與第一代華人存在較大差異。檀島華人在組成社團以維護自身權益的同時,亦試圖融入美國主流社會。

        總的來看,謝廷玉《夏威夷華人》一文回答了檀島華人從何而來這一問題,并細述了夏威夷華人對該地經(jīng)濟發(fā)展的貢獻與生活狀況。而他對夏威夷華人史的關注與其個人成長經(jīng)歷息息相關。謝氏自幼生長于華洋雜居的檀香山,其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對身為第二代華人的謝廷玉并不友好。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社會排華風氣濃厚,白人社會中的排華輿論甚囂塵上,學校普遍實行種族隔離政策。由于夏威夷異族通婚現(xiàn)象非常普遍,徹底的種族政策難以實施,檀島當局便在學校中實行所謂的“英語標準制度”,以英語水平不同分班授課。這一制度實則將華裔學生與白人學生分離開來,華人與白人之間存在著有形、無形的邊界。華洋邊界帶來的刺痛感激發(fā)了謝廷玉對檀島華人從何處來的思考。謝廷玉在《夏威夷華人》中多次強調(diào)夏威夷社會具有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社會特質(zhì),這無疑消解了夏威夷當局和美國當局推行種族歧視政策的正當性。而謝氏確定華人抵達夏威夷的時間、闡述華人對夏威夷的社會貢獻,則有力地回擊了當?shù)貓罂瘜θA人群體的污名化書寫,并為夏威夷華人群體“正名”。

        重視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是謝廷玉研究夏威夷華人華僑史的特色。在謝廷玉之前,對夏威夷華人華僑史的研究往往缺乏具體數(shù)據(jù)支持,而謝氏則以詳盡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說明華人在夏威夷的實力及其對夏威夷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貢獻,其結論更具說服力。在《夏威夷華人》一文中,謝廷玉統(tǒng)計了華人進出夏威夷的人口數(shù),華人商業(yè)力量在各領域的比例,夏威夷華人受教育比例等多項數(shù)據(jù),以求更加準確地描述夏威夷華人的總體情況。而他能以諸多數(shù)據(jù)展現(xiàn)夏威夷華人的具體樣態(tài),與其研究所用材料息息相關。在所用史料上,謝廷玉重視報刊、年鑒與官方統(tǒng)計報告等文獻資料,其文中運用了包括《檀香山廣告報》(Honolulu Advertiser)、《夏威夷歷史年鑒》(Hawaiian Almanac and Annual)、《摯友》(The Friend)、《夏威夷華人學生聯(lián)合會年報》(Chinese Students’ Alliance of Hawaii Annual)等夏威夷本地報刊資料,以及夏威夷移民局報告(Hawaii-Bureau of Immigration Report)、美國勞工局公告(U. S. Bureau of Labor Bulletin)等官方報告。以如上資料為憑,他細致梳理出華人在夏威夷的歷史與現(xiàn)實,廓清華人遷居夏威夷的歷史面貌,并令人信服地闡明了華人為夏威夷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所作出的卓著貢獻。

        三、從法律史角度認識華人的海外境遇

        謝廷玉于1930 年入讀夏威夷大學, 后于1932年以《太平洋地區(qū)英語國家對華人的法律限制》一文獲碩士學位。在這篇文章中,謝廷玉以美國、加拿大、新西蘭及澳大利亞四個太平洋國家(countries of the Pacific)為例,分析這些國家在法律層面對華人移民的限制措施,進而說明華人為何長期被排斥于太平洋地區(qū)英語國家的主流社會之外。

        (一)謝廷玉的選題緣由

        謝廷玉在《太平洋地區(qū)英語國家對華人的法律限制》中之所以選擇美國、加拿大、新西蘭及澳大利亞四國的法律條文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這些國家在文化背景、華人遷移史以及對華人的態(tài)度上具有極高的相似性。以這四個國家的移民法規(guī)作為研究對象,能深入認識太平洋國家對于華人的制度性限制。

        首先,美國、加拿大、新西蘭及澳大利亞四國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這是謝廷玉將四國并列為研究對象的首要原因。如上四國均是位于太平洋地區(qū)的英語國家,早期遷入這些國家的居民“均有著盎格魯—撒克遜傳統(tǒng),英語是他們的母語”。①白人移民在落地生根之后仍保持著原有的文化及文明標準,而這一套文化傳統(tǒng)與華人迥然不同,這為華人遷居如上四國后與原居者之間產(chǎn)生文化沖突埋下了伏筆。

        其次,四國針對華人的移民法案在內(nèi)容與目的上亦具相似性。謝廷玉稱,太平洋地區(qū)英語國家對華人的法律限制開始于各地方性條例,而后上升至國家法律。1855 年,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出臺了針對華人的限制法令,隨后南澳大利亞州、新南威爾士州分別于1857 年、1861 年出臺限制華人的條例。英屬哥倫比亞及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也曾推行針對華人的限制舉措。②自19世紀80年代起,太平洋地區(qū)英語國家開始借助國家法律全面限制華人入境、從事某些行業(yè),華人入境數(shù)量明顯減少。1880年,美國與清政府簽署旨在規(guī)范華人勞工入境的條例,并于1882年后通過了首個限制華人遷入的法令。1924年,美國《移民法案》進一步限制華人勞工赴美人數(shù)。1881年,新西蘭仿照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對華人課以重稅并制定限制入境政策,出臺華人移民限制法案(“ChineseImmigration Act”)。1886年,加拿大出臺首部針對華人移民的管理法案(“Dominion Act on ChineseImmigration”),其內(nèi)容與新西蘭華人限制法令別無二致。這些法案出臺時間相近,法案內(nèi)容彼此因襲借鑒,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謝廷玉會選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四國華人限制法令作為研究對象。他斷言:“從實際上來說,每一部限制外來移民的法律,其核心思想均是使定居下來的外來者‘失能’(disabling)”,而這些法律針對所謂外來者構成的經(jīng)濟與社會威脅,更多的是“想象的而非真實的”③,其最終目的是維護當?shù)匕兹说慕?jīng)濟利益。在華人與白人存在經(jīng)濟競爭的大背景之下,太平洋國家通過出臺嚴格的排斥與限制法令(rigid exclusion laws),以圖建立單純的“白人國家”(white man’s country)。④

        最后,華人遷入上述四國的背景及生活境況差異不大。遷入華人以廣東人居多,他們原本生活于珠江三角洲地區(qū)。這種遷移多是自發(fā)性的,且均集中于某一特定的時間段。在“淘金熱”的召喚之下,一些華人遷移至太平洋地區(qū)英語國家。隨著華人人數(shù)不斷增加,遷入地的反華言論層出不窮。①中國與美國、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遠隔重洋,這意味著華人不可能大規(guī)模地遷入以上述四國為代表的太平洋地區(qū)英語國家。至謝廷玉提交論文時,華人總?cè)丝趦H占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美國四國總?cè)丝诘募s0.14%,但四國均對華人采取了極為嚴格的法律限制,這引發(fā)了謝廷玉的研究興趣。②

        總的來說,文化背景差異與現(xiàn)實利益沖突使得華人與遷入地居民的矛盾日益深化,在此背景下,以美國、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為代表的太平洋國家出臺法律,在遷入條件、公民權、選舉權、職業(yè)選擇權及財產(chǎn)權等多個方面對華人進行限制。在《太平洋地區(qū)英語國家對華人的法律限制》一文中,謝廷玉試圖探明具有類似文化背景與移民史的國家在面對華人等“不被期待的移民”時所采取的歧視性政策,以期闡明華人社會地位低下的制度性原因。

        (二)太平洋地區(qū)英語國家華人移民史概述

        謝廷玉指出,華人早在15世紀時即已遷居至東南亞馬來群島(Malay Archipelago)。到了19 世紀,西方列強闖入中國,清廷對百姓出洋的禁令日漸松弛。與此同時,在美國、澳大利亞等“新世界”(the New World)出現(xiàn)金礦開發(fā)熱潮,諸多礦冶業(yè)企業(yè)出現(xiàn)大量的用工需求。在內(nèi)外兩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華人出洋人數(shù)逐漸增加。據(jù)謝廷玉統(tǒng)計,遷居海外的華人主要來自河北、山東、福建及廣東等地,原本多以務農(nóng)為生。

        來自河北、山東等北方地區(qū)的華人移民主要遷居西伯利亞地區(qū),而閩粵兩省的移民則遷往馬來群島、西印度群島、泰國與印度支那,以及包括南北美洲及澳大利亞在內(nèi)的太平洋沿岸國家。③其中,遷居太平洋沿岸的華人經(jīng)“賒單制”(creditticketsystem)出國,其中以廣東人為主。④

        謝廷玉以1850年為界,將太平洋地區(qū)華人遷居史分為“短暫的受歡迎階段”和“排斥階段”。⑤在1850年之前,華人勞工因有效補足了遷入地的勞動力缺口而頗受太平洋地區(qū)英語國家歡迎。他們主要從事礦業(yè)開采、家政服務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隨后又投身美國鐵路建設之中。如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發(fā)現(xiàn)新金礦后,白人工人數(shù)量不足,礦主便赴中國香港招徠華工挖礦。⑥待到金礦開發(fā)殆盡,華人開始進入其他行業(yè),并刺激著遷入地基礎產(chǎn)業(yè)(basic industries),如澳大利亞家具制造業(yè)、新西蘭乳制品工業(yè)、加拿大三文魚加工業(yè)等行業(yè)均由華人發(fā)展壯大起來。此外,還有相當數(shù)量的華人勞工投身筑路等非技術工種中。隨著華人力量逐漸強大,華人與白人之間日漸呈現(xiàn)出生存競爭之勢,遷入地當局開始對華人進行限制。不論是白人商人或是白人勞工均認為中國移民侵占了其經(jīng)濟利益,他們策劃了一系列針對華人的襲擊和騷亂,并在社會輿論中制造出“低等級的”“沒有合作精神”的華人形象,以達到排華的目的。⑦謝廷玉在此特別強調(diào)華人對于太平洋四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貢獻,并指出白人因經(jīng)濟利益受損而出臺限制性法令毫無正當性可言。

        (三)太平洋地區(qū)英語國家對華人的法律限制

        太平洋地區(qū)英語國家對于華人的法律限制涵蓋入境與移民政策、公民權與財產(chǎn)權、職業(yè)選擇等諸多方面,各國法律在具體內(nèi)容上略有差異。相較對其他外國移民的限制而言,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的法律未對華人移民作過多的區(qū)別對待,而美國和加拿大移民法規(guī)則有專門針對華人的限制措施。1880年至1924年,美國出臺了一系列針對華人的限制性法令,旨在限制華人的公民權。新西蘭和加拿大以限制華人入境總數(shù)與征收重稅的方式限制華人商業(yè)活動,澳大利亞則以“表面上的非歧視政策”(outwardly non-discriminativedictation test)對華人進行限制。①總體來看,四國移民法律區(qū)分了“遷入華人”與“土生華人”(natural-born persons of Chinese ancestry),對前者的限制條件更為嚴苛。

        在對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四國華人限制性法律進行概述后,謝廷玉從選舉權、職業(yè)選擇權、土地所有權、受教育權及婚姻限制等角度分析四國如何在法律層面限制華人權利。在選舉權上,美籍華裔公民擁有選舉權,新西蘭亦未限制華人選舉權。而加拿大、澳大利亞兩國華人不論是否擁有國籍,均不享有選舉權。在職業(yè)限制上,美國華人不論其是否為美國公民,均受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FourteenthAmendment”)的保護而免遭直接的職業(yè)限制。而在英屬三國,不論華人是否具有該國國籍,在職業(yè)選擇上均受嚴格限制,謝廷玉據(jù)此指出英屬三國的職業(yè)限制措施是基于種族而非國籍。在土地所有權上,加拿大及新西蘭未限制華人享有土地所有權。而在澳大利亞,除維多利亞及塔斯馬尼亞兩州外,其他地區(qū)均以非正式法令限制華人的土地所有權。在學校教育上,在公辦學校中,美國教育體系將華人幼童與其他幼童隔離開來。②在婚姻方面,英屬三國均未作出限制,而美國的部分地區(qū)則禁止華人與高加索人(Caucasians)通婚。在如上限制之下,華人移民人數(shù)顯著減少,而其在職業(yè)選擇上亦十分受限。據(jù)謝氏統(tǒng)計,自1881 年至1930年,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四國的華人人口數(shù)減少了將近一半。華人的職業(yè)被限制于制造業(yè)、農(nóng)業(yè)、家政服務業(yè)、礦冶業(yè)與交通運輸業(yè)及專業(yè)服務領域等少數(shù)行業(yè)中,出生于這些國家的第二代華人所能選擇的職業(yè)非常有限。華人被禁錮在特定的行業(yè)之中,并與白人社會存在顯而易見的隔閡。③

        謝廷玉對于太平洋地區(qū)英語國家法律中針對華人的排斥措施持批判態(tài)度。在他看來,太平洋地區(qū)英語國家中的華人并不屬于“危險的少數(shù)族裔”,他們并不會對遷入國的生存水準產(chǎn)生危害。這些限制性法令全然不顧華人生存境遇,基于種族之別對華人加以排斥,這無疑助長了社會上的排華聲浪。而對于第二代華人來說,這種排斥性極強的政策并不利于其融入遷入地社會。與第一代華人相比,第二代華人生于遷入地本土,他們大多已經(jīng)把遷入地當作故土,并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遷入地的生存方式。在限制性法律之下,這些二代華人無法真正融入當?shù)刂髁魃鐣?,形成新的身份認同,因此太平洋地區(qū)英語國家有必要修正法律上對華人的限制措施。④

        《太平洋地區(qū)英語國家對華人的法律限制》一文是英文學界中較早從法律角度探討華人在太平洋地區(qū)英語國家社會地位的學術專論。在研究對象的選擇上,謝廷玉闡釋了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四國出臺限制華人法律時經(jīng)濟社會背景的相似性,從而證明將四國移民法規(guī)并列為研究對象并無不妥。他通過列舉數(shù)據(jù)、比較法律條文內(nèi)容等方式,闡明了太平洋地區(qū)英語國家的華人長期處于弱勢地位,并長期疏離于遷入地主流社會的制度性原因。在研究中,謝廷玉對前人研究成果有所回顧,并擅于運用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服務自身研究主題。如在介紹太平洋地區(qū)早期華人遷居史時,謝廷玉參考了溫雄飛(1885 — 1974)的《南洋華僑通史》⑤、吳景超(1901 — 1968)的《太平洋地區(qū)的華人遷徙》(Chinese" Immigration in the Pacific Area)⑥、江德(I.M. Condit,生卒年不祥)的《加利福尼亞華人》(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⑦等著作。依據(jù)如上資料,謝廷玉勾勒出華人遷居太平洋地區(qū)的總體線索。在介紹中國與太平洋地區(qū)諸國的外交關系時,謝廷玉則引用馬士(H. B. Morse,1855 — 1934)的《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International Relationsof the Chinese Empire)①等經(jīng)典著作,說明19 世紀末中國所處的國際環(huán)境。而在闡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四國對華人的限制措施時,謝廷玉則援引法律條文的具體內(nèi)容,并作比較分析,這使其研究結論更具說服力。

        與《夏威夷華人》一文相類,謝廷玉在《太平洋地區(qū)英語國家對華人的法律限制》中同樣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以增強說服力。他從國民黨中執(zhí)委僑務委員會的《中央僑務月刊》、肯貝爾(P. C.Campbell,1887 — 1929)的《中國勞工遷徙》(ChineseCoolie Emigration)②、國際勞工局(InternationalLabor Office)資料等處爬梳原始數(shù)據(jù),對太平洋地區(qū)英語國家的華人數(shù)量、行業(yè)分布、受教育情況等項進行詳細的分析。在闡述具體法律內(nèi)容時,謝廷玉則主要參考各國出臺的政策原文及條約內(nèi)容匯編,如《中外條約法令匯編》(Treaties andConvention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States)③、梅輝立(W. F. Mayers,1831 — 1878)主編《中外條約匯編》(Treati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ForeignPowers)④。在處理這部分研究內(nèi)容時,謝廷玉亦參考了前人成果,如麥克因內(nèi)斯(Tom MacInnes,1867 — 1951) 的《英屬哥倫比亞的東方移民》(Orientals in British Columbia)⑤、維拉德(MyraWillard,1887 — 1971)的《白澳政策史》(Historyof the White Australia Policy)⑥ 等。由上不難發(fā)現(xiàn),謝廷玉的華人華僑史研究所用資料種類豐富,且重視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

        四、結語

        總的來說,謝廷玉的華人華僑史研究主要集中于夏威夷華人史及太平洋沿岸華人華僑史兩方面。相較前人而言,作為專業(yè)史家的謝廷玉更善于利用一手文獻研究夏威夷及太平洋沿岸地區(qū)的華人境遇,這使得其研究結論更具說服力。謝廷玉將研究范圍集中于夏威夷及太平洋地區(qū),其研究較前人而言更為專精。謝氏的華人華僑史研究填補了華人史家以英文撰述夏威夷華人史的空白,揭示出華人對于夏威夷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卓著貢獻,有力地回擊了當?shù)氐姆慈A言論。而其對太平洋四國移民法規(guī)的細致剖析,則鞭辟入里地解釋了華人長期處于邊緣地位的制度性原因。

        謝廷玉出生于美國檀香山,第二代華人的生活經(jīng)歷無疑對其華人華僑史研究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本科及碩士階段的史學專業(yè)訓練使其非常重視還原華人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追溯華人遷往異鄉(xiāng)的歷史原因,并重視從文化與經(jīng)濟角度分析華人屢陷排華事件的緣由。而謝廷玉從太平洋地區(qū)英語國家法律入手,直中要害地解釋了華人長期遭遇主流社會排斥而處于邊緣地位的制度性原因,此亦是前人研究所未及之處。往后視之,謝廷玉雖投身商業(yè),但并未全然放棄學術研究,其曾在檀香山地方報刊中發(fā)表多篇介紹夏威夷本地史及華人華僑史的文章,并捐資籌建夏威夷華僑史研究機構。如是種種,均是其早年治學旨趣的延續(xù)。可以說,謝廷玉是較早以專業(yè)眼光研究夏威夷及太平洋地區(qū)英語國家華人華僑史的華人史家。

        (李瑞璞: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

        *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多卷本全球客家通史”(項目編號:17ZDA194)的階段性成果。

        ①前人對華人華僑史的學術史回顧,參見鄭鶴聲:《馮承鈞對中國海外交通史、中外關系史研究的貢獻》,載《海交史研究》1994 年第1 期,第1 — 12 頁;周玉紅、吳宏岐:《李長傅對南洋歷史地理文獻的整理與校釋》,載《東南亞縱橫》2010年第5 期,第81 — 83 頁;王亞芳:《朱杰勤與東南亞華僑史研究——以〈東南亞華僑史叢書〉為例》,載《東南亞南亞研究》2013 年第1 期,第86 — 89 頁。

        ②Hsieh T’ing-yu, “The Chinese in Hawaii,” The 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4.1 (1930):13 – 14.

        ③Tin-Yuke Char, “The Legal Restrictions Against the Chinese in the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of the Pacific,” The 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6.1 (1932): 472 – 513, 615 – 651.

        ④Tin-Yuke Char, The Sandalwood Mountains: Readings and Stories of the Early Chinese in Hawaii. Honolulu: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1975.

        ⑤Tin-Yuke Char, The Bamboo Path: Life and Writing of a Chinese in Hawaii. Honolulu: Hawaii Chinese History Centre, 1977.

        ①Wai Jane Char, Tin-Yuke Char, Chinese Historic Sites and Pioneer Families of Kauai. Honolulu: Hawaii Chinese History Centre,1979.

        ②Hsieh T’ing-yu,“ Origin and Migrations of the Hakkas,” The 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 2 (1929): 223.

        ③Mary Robert Coolidge, Chinese Immigration.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1909, p.16.

        ④Joseph King Goodrich, The Coming Hawaii. Chicago: A. C. McClurg, 1914, p. 20.

        ⑤Katherine Coman, “The History of Contract Labor in the Hawaiian Islands,” Publications of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4. 3(1903): 1– 61.

        ⑥Romanz Adams, “The Chinese in Hawaii,” Hawaii Chinese News, 23rd Jane 1928, p. 2.

        ①Hsieh, “The Chinese in Hawaii,” p. 14.

        ②Ibid。為攫奪更多的經(jīng)濟利益, 種植園主于1891 年發(fā)動政變, 推翻夏威夷女王利留卡拉尼(Liliuokalanni,1838 — 1917),建立起“夏威夷共和國”,隨后又被美國劃入其版圖之中。詳見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史蒂文·托皮克(Steven Topik)著,黃中憲、吳莉葦譯:《貿(mào)易打造的世界:1400 年至今的社會、文化與世界經(jīng)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年,第236 頁。

        ③Hsieh, “The Chinese in Hawaii,” p. 15.

        ④nbsp;Ibid.

        ⑤Ibid., p. 16.

        ⑥ Ibid., p. 15.

        ①Hsieh, “The Chinese in Hawaii,” pp. 17 – 18.

        ②Ibid., p. 18.

        ③Ibid., p. 19.

        ④Ibid.

        ⑤Ibid.

        ⑥Ibid., p. 18.

        ⑦Ibid., p. 20.

        ⑧"Ibid., p. 22.

        ⑨Ibid.

        ①Hsieh T’ing-yu, “The Chinese in Hawaii,” The 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4.1 (1930): 25.

        ②Ibid., p. 24.

        ③"Ibid., p. 25.

        ④Ibid., p. 27.

        ⑤Ibid.

        ⑥Ibid., p. 28.

        ⑦ Ibid.

        ①"Hsieh, “The Chinese in Hawaii,” p. 29.

        ②"Ibid., p. 23.

        ③"Ibid., p. 30.

        ④Ibid., p. 31.

        ①Char, “The Legal Restrictions Against the Chinese in the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of the Pacific,” p. 472.

        ②Ibid., p. 482.

        ③Ibid., p. 647.

        ④Ibid., p. 486.

        ①"Char, “The Legal Restrictions Against the Chinese in the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of the Pacific,” p. 472.

        ②"Ibid., p. 479.

        ③"Ibid., p. 473.

        ④"Ibid., p. 483.

        ⑤"Ibid., p. 479.

        ⑥"Ibid.

        ⑦ Ibid., p. 483.

        ①"Char, “The Legal Restrictions Against the Chinese in the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of the Pacific,” p. 648.

        ②"Ibid.

        ③"Ibid., p. 485.

        ④"Ibid., p. 651.

        ⑤"Hsiung–fei Wen, General History of Oversea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Shanghai: Tung Fang Press, 1929, pp. 1 – 2.

        ⑥"Ching–chao Wu, “Chinese Immigration in the Pacific Area,” The 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4. 4 (1928):559 – 560.

        ⑦ I. M. Condit, 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 New York: Revell Co., 1900, p. 15.

        ①"H. B. Mor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New York: Longman, Green, and Co., 1918, p. 196.

        ②"P. C. Campbell, Chinese Coolie Emigration. London: King and Son, 1923, pp. 17 – 18.

        ③The Maritime Customs, Treaties and Convention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States. Shanghai: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 1917, p. 432.

        ④"W. F. Mayers, Treati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Foreign Powers. Shanghai: North China Herald, 1912, p. 94.

        ⑤"T. MacInnes, Orientals in British Columbia. Vancouver: Sun Publishing Co., 1927, p.159.

        ⑥ Myra Willard, History of the White Australia Policy. Melbourne: 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 1923, pp. 17 – 18.

        无码专区中文字幕DVD|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av波多野结衣| 免费又黄又爽又猛的毛片| 国产chinese在线视频| 青青草手机在线免费视频| av区无码字幕中文色| 男女性高爱潮免费网站| 人妻无码中文专区久久综合| 日本一级二级三级在线| 亚洲天堂成人av在线观看| 久激情内射婷内射蜜桃| 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另类| 亚洲视频在线播放免费视频| 亚洲av毛片在线网站| 亚洲av片在线观看| 少妇高潮喷水久久久影院| 亚洲福利第一页在线观看| 青青草国产手机观看视频| 国产亚洲欧美精品久久久| 日韩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av无人区二区| 国产三级精品视频2021| 亚洲欧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2021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国产av麻豆精品第一页|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 丝袜 亚洲 另类 欧美| 国语对白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v老牛| 国产一级毛片AV不卡尤物| 久久蜜桃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高潮流水|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亚洲精品| 人妻有码中文字幕| 午夜一级成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日本一道综合久久aⅴ免费|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gv| 久久亚洲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