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生產力;人工智能;人的解放
人工智能是人類自身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隨著實踐能力的不斷增強,為推動生產力的提升而必然出現的階段性產物。在馬克思所處的時代,人工智能還并沒有出現,現如今人工智能是一種可以代替人類勞動的工具?;仡櫲祟惿鐣v史發(fā)展的進程,我們可以發(fā)現,從原始社會人們使用石器作為生產工具再到鐵器的出現,以及現在的大機器的發(fā)明到互聯網人工智能,勞動工具是一個從低等級到高級的形式出現,隨著這些勞動工具功能越來越強大,其解放人類勞動的能力也越來越全面,但無論如何,人工智能在任何時候都只能作為人腦這一器官的延伸工具而存在。
首先,隨著人工智能的發(fā)展,生產力逐步提高,人的需求將進一步得到滿足。恩格斯把人的需要分為三個不同的需求等級,分別為滿足自身生存、享受以及發(fā)展的需求。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帶來了生產力的提高,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生活物質資料的需求,使人的解放也逐漸成為現實。
其次,人工智能將加深人的世界性交往,加速促進人的解放的“自由人聯合體”。人工智能技術的日趨成熟,將世界普遍交往、推動世界歷史進程又向前邁出了堅實的步伐。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各國都大力發(fā)展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普遍應用,打破了各國發(fā)展中一些交往壁壘,依托于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發(fā)展,使人們對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逐漸擺脫,世界各國和地區(qū)的文明隔閡和偏見逐漸被取代,人類之間的普遍交往逐漸日益加深,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越來越成為世界性的存在,這些都無疑將大大加速人的解放的“自由人聯合體”的實現。
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們繁重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但是這也可能會使人的主體性喪失。人工智能技術的成熟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但是人在對人工智能的過度依賴下可能會產生消極影響,人們難以保持自身的主體性去思考和解決問題,遇到問題失去對自身判斷的信任,對于人工智能“言聽計從”。在當今社會,隨著人工智能逐漸融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必須時刻保持我們人的主體性,保持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以及實踐水平,避免在人工智能與人之間的主客體關系顛倒,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避免被人工智能所弱化。
馬爾庫塞指出:“資本主義進步的法則寓于這樣一個公式:技術進步=社會財富的增長(社會生產總值的增長)=奴役的加強。”[1]在當今社會,資本主義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作為最主要的制度在大多數國家存在,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技術的進步可能會使社會財富的差距越來越明顯。對于國家之間而言,貧富差距拉大的體現在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發(fā)達國家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取得自身的飛躍發(fā)展,然后在此基礎上繼續(xù)壓榨和收割發(fā)展中國家的財富,從而不斷拉開二者的貧富差距。
隨著人類進入人工智能時代,人類從相關產業(yè)的勞動中逐漸解放出來,這必然會帶來一定程度上的結構性失業(yè)現象。這一現象,是我們在人工智能技術日益成熟的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對于發(fā)展中國家來說,國內產業(yè)主要是由重復的低產能為主,在人工智能時代的沖擊下,失業(yè)現象必然面臨巨大風險與挑戰(zhàn)。一些國家由于生產力還處于很低端的水平,勞動者還沒有實現對物質生活資料的滿足需求,勞動者生存空間將會受到一定的壓縮。海德格爾說:“技術不僅僅是一種手段,更是一種展現的方式。”[2]我們更應該抓住其中的機遇,趨利避害,使人工智能推動人的解放成為可能。
參考文獻:
[1]馬爾庫塞,等.工業(yè)社會和新左派[M].任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82.
[2]HEIDEGGER M.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M].New York:Harper and Row,1977:12.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