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學意在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型的學習人才。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學習任務群的開展都對教師和學生提出了更高要求。語言的運用能力、審美能力的提升,文化的傳承這三大核心素養(yǎng)僅通過單篇文章很難實現,應以開展群文閱讀為重點,注重群文知識的關聯、整合,避免單篇文章所帶來的知識點碎片化。詩化小說作為集語言美、意境美、藝術美為一體的獨特文體,其教學的挖掘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能力,而《百合花》《哦,香雪》作為初高中語文教材唯一以群文的方式呈現的詩化小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谝陨戏治觯疚膰L試通過兩篇詩化小說探析教學策略。
一、詩化小說的理解
詩化小說,是介于散文與小說之間的一種小說文體。詩化小說離不開“詩化”二字,旨在將詩歌的藝術融進小說藝術中,同時情節(jié)富有散文化,宣告與傳統(tǒng)小說藝術創(chuàng)作風格不同,一種新型文體的誕生。[1]常見詩化小說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具有象征藝術。作者創(chuàng)作小說目的不在寫實,而是追求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象征作為基本美學原則,本是詩歌最顯著的藝術特征。[2]象征手法在詩歌中的運用,意在真實描寫現實社會,更深層表現為追求超越性的意境,追求一種抽象的意蘊和精神。詩化小說正是集這一點,因此其運用象征這一手法總能傳達出某些思想內涵,展現出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關聯的哲思。
二是注重抒情色彩,淡化敘事情節(jié)。較強的抒情色彩和淡化的故事情節(jié),營造出一種藝術意境。這不再是詩歌所特有,而是融入進小說中,去突出藝術表現方式和藝術特征。
三是詩化的語言藝術。詩化小說的語言富有詩意,講究語言的音樂美,語言盡顯詩歌藝術的意境美,不追求現實的本色和質樸,注重含蓄、韻味。
以上三個特征的糅合是詩化小說的基本要素,對于不同作家不同作品其側重不同,但特點不會有極大變化。兩篇選文正是集詩化小說的三個特征為典范,通過這兩篇課文的聯讀分析,學生對詩化小說能達到熟練掌握的程度,并能通過詩化小說的三個特征判斷出文本是否為詩化小說。
二、詩化小說教學價值
從語文教材看詩化小說。從教材中發(fā)現詩化小說有四處,必修上冊茹志鵑的《百合花》和鐵凝的《哦,香雪》、選擇性必修中冊孫犁的《荷花淀》、選擇性必修下冊沈從文的《邊城》都有涉及。占比涉及三冊書,必修上冊以群文詩化小說呈現;《荷花淀》旨在單篇精講;《邊城》和魯迅《阿Q正傳》對比教學,旨在了解現當代文學不同作品的文學風格。可見詩化小說在教材中的地位不可小覷。
教給學生知識后應檢驗學生的掌握和運用,試題則是檢驗的最好方法。從高考題型看詩化小說。2019年浙江高考考查篇目蕭紅《呼蘭河傳》——分析本文敘述特征。2021年新高考Ⅰ卷川端康成的《秋雨》——這篇小說體現什么樣的情感氛圍?作者是如何表達這種情感氛圍的?2022年新高考Ⅰ卷馮至《江上》,這三篇均為詩化小說。其中馮至《江上》除內容的判斷分析,還問到本文將漁夫改寫為一個普通漁人,這一改寫帶來怎樣的文學效果?[3]該點強調詩化小說普通人物的語言更顯詩意化、情節(jié)更加美好。近五年高考題內容已涉及三篇詩化小說,且考查內容皆涉及詩化小說獨特的藝術特色,由此可見詩化小說不僅能夠使學生獲得審美熏陶,更是學生感悟美的典型文本。
現階段語文教學終極目標是培養(yǎng)素養(yǎng)型人才。詩化小說中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更能滲透至學生。陳平原說:“每篇詩化小說不是一個故事,而是一首詩一幅畫?!盵4]雖屬小說文體,但從文本可發(fā)現其明顯特征即散文化情節(jié)、詩化語言?!栋俸匣ā贰杜?,香雪》是學習詩化小說、群文詩化知識的典范,系統(tǒng)學習不僅能豐富小說文體知識,其如詩如畫的語言及意境的獨特性,更能激發(fā)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熱愛和思維的創(chuàng)造,而且詩化小說介于小說、散文、詩歌三種文體之間,通過系統(tǒng)學習,有助于提升學生審美鑒賞能力和品位。加之詩化小說在特定時期會反映出特定情感,這可助力學生進一步理解和傳承特定文化。
因此詩化小說的教學價值不僅體現在對其文本概念的理解,還體現在高考考查學生是否真正掌握和運用,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讓學生閱讀文本、理解文本、了解詩化概念內涵特點,終極目標意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由此可見,詩化小說的教學對提升高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大有效用。
三、《百合花》和《哦,香雪》教材與教學定位
高中教材詩化小說以群文呈現的僅有《百合花》和《哦,香雪》,其余皆是單篇詩化小說,這兩篇課文編制最靠前且是群文,不僅有利于打牢學生學習詩化小說的基礎,而且系統(tǒng)學習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防止單篇講解的碎片化。因為群文閱讀是通向“會讀書”的重要路徑之一,其價值在于思考。以兩篇詩化小說為代表進行群文教學,良好教學策略的深入能使學生意識到詩化小說的語言美、意境美以及意蘊美,因此這兩篇文章組合編排十分具有代表性。
詩化小說教學應體悟文本的美。但目前詩化小說教學存在誤區(qū),個別教師課堂中詩化小說的獨特藝術并未得以發(fā)揮。部分教師仍以傳統(tǒng)小說教學三要素,圍繞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進行教學,詩化小說特點是淡化情節(jié)、虛化人物,而傳統(tǒng)教學則忽略文本特點,即使在新課改背景下仍未擺脫傳統(tǒng)教學的束縛,導致學生感受不到詩化小說的美,甚至認為詩化小說情節(jié)比不上一般小說情節(jié)的跌宕起伏。
語文核心素養(yǎng)視域以及新課改背景下,“群”的出現不是簡單的疊加,好的群文閱讀值得提倡,獨特的文本不適應傳統(tǒng)教學,應系統(tǒng)學習,對文本有價值的相同點進行探索,對教材編排準確定位,以至于既能發(fā)揮詩化小說的最大作用,又能提升學生的語言、審美、文化、思維方面的素養(yǎng)能力。《百合花》和《哦,香雪》正是適應這一點而被視為詩化小說教學策略探索的藍本。
四、聯讀探析
(一)把握文本,提煉議題
群文閱讀教學首先就要確定議題,議題的選擇可以多角度多方位,但議題的確立不僅要考慮文本間的相似點,還應考慮全局,能夠通過確立議題,設置教學環(huán)節(jié),并達到各環(huán)節(jié)的設置環(huán)環(huán)相扣,如此才能發(fā)揮群文教學的作用。
《百合花》和《哦,香雪》文本所處單元為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因此確立議題不可跳出文學來談。兩篇文章同歸屬于詩化小說,文體獨特性便是議題確立的關鍵。再者詩化小說特點表現為淡化敘事,注重抒情;意在營造意境,展現出純凈的審美世界;人物虛化,大多為普通人形象,而非個性鮮明的英雄形象,恰恰是普通人物的存在為詩化小說的意境增添了美的因素。結合名人作家的評價,茅盾評價《百合花》富有抒情詩的意味。[5]孫犁評價《哦,香雪》“這篇小說從頭到尾都是詩”。[6]由此可見詩化小說教學議題應關注其特征,考慮學生對詩化小說詩化意境的發(fā)掘。
由文本所處任務群、文本特征從而確立本文的議題為“詩化小說中的詩意探尋”,進行課文聯讀,深入文本分析,提供閱讀參考。
(二)緣景覓情,體會意境
議題確立后應圍繞議題展開研討。兩篇詩化小說融入詩的典型藝術特征,但和詩不完全相似,探尋其中的詩意,就要像讀詩一樣尋景物抓意象,體會詩化小說的意境。要讓學生體會詩化小說的意境美得抓住景。讓學生找出兩篇文中畫面描寫的句子,并說出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再為學生建立學習支架,通過抓局部、品整體、析關系感受詩化小說的意境美。并為學生示例。
抓局部指找意象及其修飾語,如文中綠霧似的、窄窄的、肩膀寬寬的、長長的。品整體通過找尋獨特意象并究其深意,結合意象得出營造意境的特點。可分析得出:竹海、藍布、青竹。最后通過析關系,總結出景與人物、情節(jié)等要素之間的關系。通過所找尋的意象及特點,結合課文,可分析得出:意境寧靜、和諧,這位勤勞樸實的拖毛竹的小伙似乎已經與這美景融為一體。通過這樣循序漸進、引導學生對詩化小說的意象與意境的理解和掌握,采取抓局部、品整體、析關系的方式來學習詩化小說。教師為學生進行學習支架的建構,然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示例:讓學生尋找兩篇課文共有的相似意象,學生可以輕松發(fā)現共同點——“花”,《百合花》中被子上所呈現的百合花;《哦,香雪》中鉛筆盒所呈現的馬蹄蓮,然后搜尋二者代表的含義,得出二者“都是白色的,象征純潔與美好”。
此外,還有“月”這一共同意象,《百合花》中三次出現?!栋俸匣ā穼⒅星锕?jié)本該美好的月亮放置在黑暗的戰(zhàn)爭中。作者寫得越美好,通訊員的犧牲就越發(fā)具有悲劇性,文中越強調月的明亮,就越散出悲涼的意味。月亮與百合花一樣純潔美好,但卻在一個團圓之夜——中秋,百合花卻被放入棺材,最圓、最亮、最美的月亮,此刻照亮了眼淚?!霸隆痹凇杜?,香雪》中四次出現。課文中“月”所發(fā)生的變化,從表面看是記錄香雪回村的路程,深層意義則是香雪情感的變化歷程?!栋俸匣ā分幸嗳绱耍聽I造出悲涼、純潔之感?!敖煲簧珶o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痹铝潦菨崈?、愛與美的象征。兩篇課文相似意象的選取皆具含蓄、典雅之美。
通過明析詩化小說中常見意象的選用以及象征手法的運用,感知其中意象有何特點,其所傳達出的詩化小說有何特點以及意象中作者想表達的情感。兩者都烘托出了純潔、美好、更是讀小說后所發(fā)現的美。從而掌握詩化小說中的象征藝術。以尋景覓情示例,不僅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方法,而且加深學生的印象,化繁為簡,更易理解和掌握。
(三)語言品析,感受詩化
詩意的探尋不止體現在意境,其中詩化、散文化的語言更不可忽視。學生能察覺到詩化的語言,但賞析不到位,因此教師需要給予提示并加以引導。如通過課文中的段落,將其組合成詩,學生更能直觀地感受小說的“詩化”。學生獨立尋找文中段落,發(fā)揮想象,結合自身感受,化文為詩,深入體會語言如詩一般充滿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獨有的音樂美。如:山谷突然爆發(fā)出姑娘們歡樂的吶喊/她們叫著香水的名字/聲音是那樣奔放、熱烈/她們笑著/笑的是那樣不加掩飾、無所顧忌/古老的群山中被感動的戰(zhàn)栗。
此外,賞析兩篇課文中帶語氣詞的句子,可發(fā)現文中出現“??!”“吧!”“哩!”“呢?”“嗎?”等多個語氣詞。在此運用比較還原法,即把找出的有語氣詞的感嘆句換成陳述句,試著讓學生體會其抒情氣勢的減弱。例如它有什么理由在臺兒溝站腳呢?是由連續(xù)的四個問句所組成,若全換成陳述句,缺少原來的氣勢,展現不出連續(xù)提問表現出的強調語氣?!按笊皆瓉硎沁@樣的!月亮原來是這樣的!核桃樹原來是這樣的!”這句連用三個感嘆句,體現出的是山村女孩香雪不再害怕和對外邊世界的感觸,那種內心的新奇,這是換成陳述句所不能體會的。采用比較還原法,利用文本提供的藝術形象,結合自身生活經驗,還原課文,找到兩者的差異進行品味,分析,探究,發(fā)現作品蘊藏的文化精神和作家的人文氣質。而正是這些語氣詞為課文增強了語言的抒情性與詩意化。
(四)把握形象,披文入情
兩篇課文中人物形象的描寫必須結合背景、文本主旨、單元主題。導入兩篇課文的背景,加深學生對背景的了解,使學生對課文為何這樣寫有了清晰的認識。《百合花》里的“小通訊員”“新媳婦”是戰(zhàn)爭時代的革命青年,《哦,香雪》中的“香雪”是改革開放時代的山村少女,兩者都體現了其純樸、純真、善良的個人品質。人物不僅外表美,心靈更美,即使身處苦難之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依舊是美的?!栋俸匣ā返那啻簝r值是無私奉獻;《哦,香雪》的青春價值則展現了無畏追夢。
通過兩篇詩化小說聯讀探析,讓學生理解詩化小說后學以致用,用相似的方式去探尋孫犁《荷花淀》和沈從文《邊城》中的詩意美。
五、結語
傳統(tǒng)小說重情節(jié)、人物、環(huán)境三要素,詩化小說作為獨特小說文體,應重新摸索教學方法?!栋俸匣ā泛汀杜叮阊肺挥诒匦奚蟽?,以群文呈現,理應在高一階段奠定學生對詩化小說的認識和理解,系統(tǒng)掌握其知識。本文依循把握文本,提煉議題;緣景覓情,體會意境;語言品析,感受詩化;把握形象,批文入情四環(huán)節(jié)來教學詩化小說,探尋兩篇詩化小說的詩意美,不再簡單停留在傳統(tǒng)小說教學三要素,而從詩化小說的意象、意境、語言來感受詩化小說帶來的象征美、意境美、語言美。從最本質的“詩化”特征入手,尋其文本最獨特的藝術風格,領悟虛化人物、淡化情節(jié)、營造意境的詩化小說中獨特的詩意美。通過如此優(yōu)美詩意的文本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更為實用地講,近五年高考題型都涉及對詩化小說的考查,因此要讓學生學以致用,更加熟練地掌握詩化小說,此外教材可增添詩化小說教學篇目,教師也應加入詩化小說閱讀,學生能在本單元體會到青春價值在不同時代的特殊含義。更重要的是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美,提升審美鑒賞能力和審美品位,理解和傳承特定時期的文化,朝著培養(yǎng)素養(yǎng)型人才的方向努力。
基金項目: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詩化小說教學策略探析(項目編號:LPSSYLPY202311)
作者簡介:楊陽(1999—),女,貴州遵義人,貴州師范大學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貴州地區(qū)語文教學。湯仕普(1980—),男,貴州六盤水人,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漢語詞匯史。
注釋:
〔1〕吳曉東.現代“詩化小說”探索[J].文學評論,1997 (1):118-128.
〔2〕齊磊.象征主義與中國現代詩歌[D].濟南:山東大學, 2007.
〔3〕徐林.詩化小說閱讀題的命題范式及教學建議——以2022年新高考Ⅰ卷《江上》題為例[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2(25):68-70,2.
〔4〕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
〔5〕茅盾.茅盾論創(chuàng)作[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
〔6〕孫犁.談鐵凝的《哦,香雪》[M].孫犁.孫犁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