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防“心中暑”,注意寧神清心火
劉鳳斌提醒,面對氣溫升高,老年人要防身體中暑,同時也要慎防“情緒中暑”。
從中醫(yī)理論看來,夏季屬火,與心相應。夏季酷熱,火氣旺盛,易擾心神,使人煩躁。人體情緒波動起伏,加上汗液外泄、心氣耗傷,則容易誘發(fā)或加重心腦血管疾病。因此,在夏季,大家要學會調心靜氣,可通過聽音樂、冥想等多種方式來調節(jié)情志,避免“情緒中暑”,進一步擾亂心神。五味中,夏季與苦味相對應,老年人可通過吃苦味食物來清心祛火。
盛夏要養(yǎng)陽,清補勿貪涼
夏天是陽氣最旺的季節(jié),人與天地相應,陽氣浮于外,陰氣居于內,因此飲食上要以清淡解暑、增進食欲為主,切勿貪食冷飲,以免陽氣受損。
老年人若想在夏季進行食補,可進一步養(yǎng)護內虛之陽。但夏季濕熱,脾胃運化功能較弱,所以要避免滋膩溫熱,建議以清補為主,可搭配酸性食物,幫助收斂陽氣,從而達到養(yǎng)陽的目的。
飲食上,大家可選擇藿香、白術等具有健脾化濕功效的食物,使人體內部的濕氣得以化解。若濕邪偏盛,可食用扁豆、茯苓等利濕食物促進水濕排出。
推薦食療方:鯽魚茯苓赤小豆湯
材料:鯽魚1條,薏米20克,茯苓20克,姜5片,赤小豆15克,蜜棗1個,蓮子10克。
做法:鯽魚洗凈后,以小火煎至金黃。砂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先用猛火煲至水沸,然后放入鯽魚和其他食材,武火煮20分鐘后,轉小火煮40分鐘,加食鹽調味。
功效:健脾利濕,清熱解毒。
除了注意飲食、適當運動外,還可配合艾灸、針刺、三伏貼等調理。具體而言,適當多按揉內關穴(位于前臂掌側,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可養(yǎng)心、按揉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可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