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會面臨各種挑戰(zhàn),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各樣的情緒困擾,它們不僅影響著我們的認知、判斷、決定,甚至會影響身體健康。
日前,電影《頭腦特工隊2》熱映,以10個情緒精靈為主角,形象地用擬人的方式展現(xiàn)了不同情緒對人的影響。一些在人們看來很好的情緒,如喜悅、懷舊,如果沉浸其中,也可能帶來麻煩;而一些人們不喜歡的情緒,如焦慮、憤怒、傷心、嫉妒、厭倦、害怕等,也并非真的一無是處。
情緒是非常復雜的,任何一種情緒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我們不能簡單地判定某一情緒是好是壞,而是要學會正確地看待這些情緒,掌握與其正確相處的方式,如此才能獲得真正的心理治愈。
喜悅 過猶不及,應笑由心生
喜悅情緒是人們最熟悉的情緒之一,有觀點認為,過喜會“傷心”(如范進中舉);又有觀點認為,大笑能養(yǎng)生。同樣都是喜悅的情緒,為何會有如此區(qū)別呢?
情緒走向極端化,樂極也生悲
喜悅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情緒,人類長壽與否,與這種情緒有很大關系。良好的心情、愉快的情緒,可以使身體分泌較多的多巴胺和血清素,這些物質可以營養(yǎng)神經、緩解焦慮、調整情緒、促進睡眠,促進身體各個組織器官的新陳代謝,提高人體免疫力,延緩大腦衰老,因此能夠保持心情舒暢,可以讓你和很多疾病說拜拜。
然而,不論是哪一種情緒,都不因過度“占據(jù)”我們的思緒。當一個人長期處于大笑不止的狀態(tài),會引發(fā)心肌缺血、皮質醇上升。皮質醇是種壓力荷爾蒙,會讓血壓上升,影響海馬體回想、理解資訊的功能。人在壓力大、緊張時,皮質醇的分泌會特別旺盛。
過喜之所以會“傷心”,因為這屬于將喜悅情緒走向極端化。例如,在“笑死牛皋,氣死金兀術”的故事中,牛皋在戰(zhàn)斗中生擒了金軍將領兀術,騎在他身上大笑,最終因樂極生悲而笑死。
這是因為,當人的情緒過于激動的時候,我們身體中的“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會被激活,然后分泌更多的腎上腺素。這時候,“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會被過度激活。腎上腺素一旦分泌過度,人體的心跳就會加快,呼吸也會變得急促。尤其是大笑的時候,呼吸一旦急促,會導致人體的心肌缺氧或者血壓增高。由于情緒的自我調節(jié)控制不當,觸發(fā)了身體的某些生理功能超過相關指標,才會導致牛皋猝死。
隨遇而安,“三笑”養(yǎng)生
面對什么狀況,都要學會保持穩(wěn)定的心態(tài),對事物能夠有合理的認知,任何事物都不會永遠呈現(xiàn)為極度的好與極度的壞,要做到接納現(xiàn)實、隨遇而安。無論所有是好事或者壞事,都會有樂極生悲、否極泰來的過程,這其實也是我們認知自我、調整自我的一種方式。
從中醫(yī)的角度來看,過喜會引發(fā)心陽暴脫、血熱妄行,可導致心悸、失眠、煩躁、驚慌不安、神志恍惚,甚至精神失常,出現(xiàn)哭笑無常、言語不休、狂躁妄動等問題。尤其是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更要謹慎對待過激情緒,以免引起血壓急劇升高。
但大家也不必聞“喜”色變,如果能夠善用“三笑養(yǎng)生法”——微笑、歡笑、大笑,則能發(fā)揮情緒的雙向調節(jié)作用,從而提高人體的免疫力。
微笑、歡笑、大笑三種笑的層次和能量是不一樣的。微笑屬于“心笑”,挑挑眉梢,咧咧嘴角,心理愉悅在臉上綻放的笑容。微笑雖沒有笑聲,但有笑意,是心的傳遞。歡笑屬于“脾笑”,調動中氣震動胸膈肌發(fā)出哈哈笑聲,笑得震波震蕩胸膈肌進行運動,起到調理五臟六腑的作用。大笑屬于“腎笑”,能調動全身能量運動,呈現(xiàn)前合后仰的狀態(tài),大腦處于一片忘我的程度。這三種狀態(tài)不同笑的訓練,統(tǒng)稱“三笑養(yǎng)生法”,每天堅持訓練,做到笑由心生,有助老年人實現(xiàn)保健養(yǎng)生。
焦慮 與其過度擔心,不如謹慎行事
都說“養(yǎng)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部分老年人平常顧慮的東西比較多,甚至會焦慮到失眠。但是有的人卻反過來,就像電影中的主人翁那般,覺得有了焦慮情緒以后,待人接物要比以往更加謹慎、成熟。到底,我們應該怎么去正確看待焦慮情緒?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其實,焦慮是每個人都有的正常情緒。正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說的就是一個人遇事能夠周全考慮,這是正常的心態(tài)反應,與焦慮癥是不一樣的。
但當一個人過度焦慮,甚至是到了焦慮癥的地步時,他會為不該擔憂的事情而擔憂。比如說,放學后如果孩子沒有準時到家,焦慮的家長就會來說但是孩子是不是遭遇了車禍,或是其他危險。這些事情是沒有必要過分擔憂的,這種擔憂會干擾我們去正常思考。
正常情況下,應該在思索某件事情的過程中,能夠把它考慮周到。比如,我今天要做什么事情、計劃的幾點起床,這是一種正常的計劃。所以,焦慮情緒跟焦慮癥是不一樣的概念。
不必對用藥有抵觸情緒
特別是一些更年期女性焦慮癥尤其明顯,很容易會因為被陌生人多看了兩眼,而“腦補”出一系列的問題:是不是我今天的衣著不合適?還是我沒跟他打招呼,他覺得我沒禮貌了?甚至會因為一整天都在糾結這些問題,而影響了其他事情的進度。
上述情況,是需要治療的。如果能夠心理調節(jié)來實現(xiàn)自我調節(jié)的話,可選擇通過與心理治療師溝通,進行心理輔導,把憂慮的情緒調整到最低狀態(tài)。
如果心理調節(jié)無效,或者他轉移注意力也不能夠調整好,那可能就需要用到藥物治療了。部分用藥的患者會有“吃了藥我就是精神病”的顧慮,擔心外界會用更加異樣的眼光來看待自己。
對此,專家表示,焦慮癥患者千萬不要擔心這種情況,堅持不吃藥只會讓焦慮癥繼續(xù)加重下去。相反,按醫(yī)囑吃藥,逐步調節(jié)體內相關激素的分泌。才能幫助整個人的心態(tài)平穩(wěn)、放松下來。所以,大家不必對臨床用藥有抵觸情緒。
從中醫(yī)的角度來看“憂傷肺”,即長期處于過度悲傷或是抑郁的人會出現(xiàn)呼吸不暢、干咳等癥狀,這些都是由于過度悲傷抑郁導致肺損傷出現(xiàn)的癥狀。針對上述癥狀,可通過服用具有滋陰潤燥、清熱瀉火功效的中藥,如麥冬、百合、蓮子心等,來緩解因長期情緒低落導致的心火旺盛及肺氣虛弱所致的癥狀。
生氣 易怒傷身,但“穩(wěn)定發(fā)瘋”有益身心
由于生活壓力大,暴躁易怒的現(xiàn)代人比比皆是。對此,有的觀點認為,生氣對身體無益;也有觀點認為,生悶氣對身體的傷害更大,與其天天憋著一腔怒火,還不如“穩(wěn)定發(fā)瘋”。那么,我們該怎么理解“穩(wěn)定發(fā)瘋”呢?
學會自我宣泄更有益
所謂的“穩(wěn)定發(fā)瘋”,其實是一種自我宣泄。例如,國外的一些場所會專門設有發(fā)泄室,發(fā)泄者會將發(fā)泄對象的照片帶進去,然后以拳頭擊打等形式去攻擊照片等,來發(fā)泄自身的不滿情緒。這種做法,屬于轉移注意力的一種,較為適合年輕群體。
到了老年階段,則不太建議使用這種方式來發(fā)泄情緒。這是因為,當你擊打別人時,對自己的情緒也會產生影響,一旦造成情緒波動,易加重心腦血管的負荷。所以,能夠內部自我消化不良情緒是最重要的。
人到了一定的年齡以后,對很多事情都能看得更加明白了。遇到我們無能為力去改變的事實,就要接納事實,順其自然,為所當為。
對于老年人而言,不妨通過進行適合自己的運動來轉移注意力,或以聽音樂、出門散步、跟好友聊天等方式,都有助溫和調整情緒。多聽聽別人對事情的看法,交流一下彼此思想,看看怎么樣去處理會更好,都是適合老年人的解決不良情緒的方式。
別養(yǎng)成“內耗”習慣
然而,很多經常生悶氣的人,都習慣自己處于思慮之中,并不斷強化自己的思維,這種被稱為內化性思維。而且,內化性思維的人習慣離群獨處,沉思少語,對周圍的事情不聞不問,也不和人交流,整天沉寂在自己的內心世界當中,整個精神活動和外界現(xiàn)實環(huán)境完全隔離,甚至會經常疑神疑鬼。
類似的故事,是“疑人偷斧”:從前,有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孩子偷的,就暗暗地注意那個孩子。他看那個孩子走路的姿勢,像是偷了斧子的樣子;他觀察那個孩了的神色,也像是偷了斧子的樣子;他聽那個孩子說話的語氣,更像是偷了斧子的樣子??傊?,在他的眼睛里,那個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像是偷斧子的。
過了幾天,他在刨土坑的時候,找到了那把斧子。原來是他自己遺忘在土坑里了。從此以后,他再看鄰居家那個孩子,一舉一動絲毫也不像偷過斧子的樣子了。
所以,大家習慣無端端去猜忌別人,有想法的話也可以選擇直接跟人家說清楚,然后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方為上策。
從中醫(yī)的角度來看,憤怒容易損害肝臟。易怒者情志不暢,可能會傷肝,導致肝氣郁結,誘發(fā)頭痛、焦慮、易怒等癥狀。從病理產物而言,肝氣郁結,日久化火,可能會形成火郁,導致氣滯濕阻。痰濕日久化火,痰火上擾,則心煩不眠,所以肝氣郁結的患者,還可能會形成疲乏無力、不思飲食、失眠多夢的現(xiàn)象。若出現(xiàn)相關不適癥狀,患者可以在醫(yī)生的指導下使用柴胡舒肝丸、舒肝和胃丸、解郁除煩膠囊等藥物,有助于緩解身體不適。
嫉妒 皆因攀比心作祟,要自我和解
嫉妒是我們在不占優(yōu)勢的對比中,產生的一種常見的帶有敵意的情緒體驗。嫉妒的產生,往往與攀比心作祟有關?!白约旱氖」倘豢膳?,但朋友的成功更讓人揪心”就很好地詮釋了這種觀點。
負面情緒也能做正向調節(jié)
其實,正常人都會有這種攀比和嫉妒心理,關鍵是我們該如何對這種負面情緒進行正向調節(jié)。
比如,年輕的時候,每當覺得別人比我們強、要超過我們的時候,普遍都會引起嫉妒心。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會積極努力地改變自己,從而去超過對方。這種嫉妒,是積極的嫉妒,會不斷激勵自己朝著正面的方向發(fā)現(xiàn)。
相反,一些負面的嫉妒情緒,會使人通過給別人設絆子的方式來增加沖突,這種沖突又會產生使人敵對的情緒。
其實,與其只顧用敵對情緒來面對比自己優(yōu)秀的人,不如先去衡量一下自己有沒有能力去超越別人。如果我有這個能力,就要加倍努力,早日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當發(fā)現(xiàn)自己的能力確實不如別人時,那就學會接納自己,只跟自己去比較,不要強硬跟別人比。只有自己一天比一天有進步,才能夠實現(xiàn)自我調節(jié)、自我釋懷。
需要認清的是,當別人超過你時,就最起碼說明這是個優(yōu)秀的人。與優(yōu)秀的人為伍,你也會不斷地進步,更能成為你不斷努力的助力。這樣做,我們就能夠把嫉妒轉化為一個積極的動力。如果見到別人優(yōu)秀就怕被比下去,選擇啥也不干,天天躺平;或是給人使絆子,都是不可取的做法。
學會跟自己和解,趕跑壞心情
由嫉妒所引發(fā)的焦急、暴怒等激動情緒,會誘發(fā)人體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素大量分泌、血管收縮、血壓和血糖升高,會對血管造成損害,導致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要趕跑負面情緒的困擾,關鍵是要學會跟自己和解。不要刻意和你的情緒“對著干”,除非這個情緒讓你感到不合時宜。
保持健康有規(guī)律的作息至關重要,良好的作息可以幫助我們提升情緒的穩(wěn)定性,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情緒反饋機制,讓自己有更加穩(wěn)定的情緒處理系統(tǒng)。在家人、朋友、心理咨詢師的幫助下,分享自己的經驗、經歷和情緒,可使自己得到支持或者理解,并釋放出惱人的壞情緒。
傷心 適度傷心對身體有益
人們普遍認為傷心是不良情緒,確實,傷心不僅會令人情緒低落、壓抑,甚至會引起失眠、多夢、心慌等癥狀。但要知道,所有的情緒都是有利有弊的,傷心雖然不討人喜歡,但沒有也是不行的。
適度的悲傷可以幫助釋放壓力和情緒,讓感覺更輕松。當經歷失去、失敗、挫折等情況時,悲傷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可以幫助我們面對這些挑戰(zhàn)并逐漸適應。
此外,一些研究表明,悲傷可以促進創(chuàng)造力和思考能力。當感到悲傷時,大腦可能更加關注內省和自省,從而推動思考問題的不同角度,并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應對復雜的情況。
然而,如果是長期、經常性的傷心卻是有害的。如果患者長時間處于傷心的狀態(tài),并且情緒波動較大時,就容易使體內的激素水平發(fā)生改變,從而誘發(fā)一系列不適的癥狀。此外,還可能導致自主神經功能失調,進而使得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促使全身小動脈收縮,心肌收縮力加強,心率加快,血壓升高,長此以往還可誘發(fā)動脈粥樣硬化,甚至可促進血栓形成,嚴重威脅到自身健康。對此也需提高警惕,日常應盡量做到樂觀開朗,及時排解負面情緒。
大家要正視悲傷情緒,允許自己偶爾悲傷,合理地宣泄不良情緒,但避免自己沉浸其中。如感覺自己悲傷過多,要學會轉移注意力,尋找令自己開心的事物。
害怕 面對恐懼,接受恐懼
每一個人都會有害怕的人或者是害怕的事物,這是一件正常的事情,社交媒體上也出現(xiàn)了各種恐懼癥,如社交恐懼癥、密集恐懼癥、密閉恐懼癥等,但大多是自我調侃,并不是精神疾病。
恐懼并不是一個丟人的事情,能夠避開的事物、避開即可,比如有人害怕蛇、暈血、恐高,盡可能避免接觸害怕的事物是可以理解的。而對于不可避免的恐懼源,如黑暗、雷鳴以及社交等,即使無法完全克服,也要學會面對,至少不影響正常生活。
而想要解決恐懼心理,首先要做的就是讓自己沉靜下來,想一想自己為什么要恐懼,找到根源所在,然后再找到合適的方式勇敢克服。如可以不斷給自己打氣、加油,憑借自己勇敢的一面去戰(zhàn)勝它;可以選擇自己比較親近或者信賴的人,把藏在心里面的恐懼說出來;可以選擇轉移注意力,幫助自己減輕恐懼情緒;可以通過不斷訓練,提高恐懼閾值等。
厭倦 各種心累,不妨出去走一走
厭倦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情緒,對無趣的生活感到厭倦,對做家務厭倦,對某個感興趣的事情突然厭倦……這種“心累”“提不起興趣”的情緒其實是一種心理疲勞。
所謂心理疲勞,是指由腦力勞動繁重、神經系統(tǒng)緊張程度過高或長時間從事單調、厭煩的工作而引起的精神疲怠現(xiàn)象。表現(xiàn)為心緒不安,動機喪失,注意不易集中,思維遲鈍,情緒低落,工作效率下降,反應時間延長,工作正確率降低等。如不及時調整,可能導致頭痛、頭暈、失眠等問題。
疲勞在心理學的意義上往往跟過度責任有直接關系,即該你負的責任你負,不該你負的責任你也負。若不該負的還超出了你的能力范疇,就很容易發(fā)展成疲勞,有的還發(fā)展成拖延、撒謊、遲到……所以,不要什么責任都往自己的肩上扛,扛久了真的會影響健康。
大家要學會勞逸結合,如果感覺自己被厭倦情緒困擾,不妨打破常規(guī)的生活節(jié)奏,出去旅游一段時間,換一個新環(huán)境,或許對排解厭倦情緒有幫助。另外,換一個新的興趣愛好,重新找到令自己興奮的事物,同樣可以對抗這種心理疲勞。
尷尬 容易尷尬是一件壞事嗎?
生活中,有不少人很容易尷尬,即使是別人出丑,他也能替別人感到尷尬。那么,容易尷尬是一件壞事嗎?
生活中,有不少人很容易尷尬,即使是別人出丑,他也能替別人感到尷尬。那么,容易尷尬是壞事嗎?
容易尷尬顯然會給我們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他們會感受到更多的束縛感,在人際中更不自由,感到隔閡感等。但容易尷尬也不一定全是壞事。研究發(fā)現(xiàn),越容易感到尷尬的人,越少表現(xiàn)出攻擊性。且更容易尷尬的人更親社會、更利他、更愿意讓別人高興。容易“尷尬”不僅體現(xiàn)了一個人對他人評價的在乎,也體現(xiàn)了這些人對于人際關系的重視(盡管因為容易尷尬,他們往往由于內在有更多自我約束,而看似高冷)。
不僅如此,尷尬還有可能會讓一個人沉浸在已經發(fā)生的尷尬事件上,反復回想“如果剛才沒有……就不會……”。越容易感到尷尬的人,因為害怕一不小心就會引起尷尬也會變得越謹慎,從而不能真正投入和放開地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
總犯尷尬病怎么辦?當你承認自己的尷尬時,你的內心就不再需要與“如果……就不會”的想法做斗爭了。另外,接納自己尷尬的情緒,也會讓你的身體不再感到緊繃,思維不再僵硬,這樣你便可以和周圍人繼續(xù)此前的互動。
懷舊 懷舊是一種人之常情
當老年人沉溺于懷舊時,如常常嘮叨過去的故事,為了聯(lián)系老同學四處奔波等,家人難免會感到不耐煩,甚至認為老人過于執(zhí)著,是否“不正?!??
丁嵬指出,懷舊是一種人之常情。年輕人正在青春歲月,自然不會懷舊,但到了一定年紀,就會出現(xiàn)懷舊心理。所以,老人因為懷舊情緒做出一些“煩人”的事情,家人應該予以充分的尊重與理解,因為年輕人也無法保證自己年老之后不會如此。
另外,懷舊也豐富了老年人的生活,使其有事可做,精神有所依托。家人在老人的懷舊之路上還應該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比如老人的舊照片損壞,可幫其用新技術修復;老人聯(lián)系了老同學聚餐,幫助其訂位置等。
如果懷舊情緒影響了老人的情緒,如產生過多傷感情緒,影響到現(xiàn)有生活等,家人也要及時糾正,可用日常的瑣碎事情轉移老人的注意力,比如請他幫忙看管孫子、做家務等。
與其聊天時注意引導,不要讓老人沉溺于懷舊,而是用一些現(xiàn)實的事情轉移聊天重點。如老人回憶過去時,子女可問“既然您那時候這么厲害,那么現(xiàn)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您有什么看法呢?”帶老人去旅游可以很好地轉移其注意力,使其專注于現(xiàn)在的生活,避免沉溺于過去。
厭惡 看什么都不順眼,是病嗎?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和事,而它們會引發(fā)我們不同的情感體驗。在這些情感中,厭惡是一種較為普遍的存在。
當厭惡情緒產生時,我們首先會感到不適。這種不適可能來自某種氣味、某個人的言談舉止,或是某件事情的發(fā)展趨勢。我們會感到自己的情緒被挑起,內心開始產生抵觸和反感。這種抵觸和反感可能表現(xiàn)為眉頭緊鎖、皮膚上起雞皮疙瘩,甚至出現(xiàn)惡心的感覺。
在厭惡情緒的驅使下,我們可能會試圖與引發(fā)厭惡的事物保持距離。這是因為我們本能地想要減少由此產生的痛苦感覺。然而,這種逃離和回避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可能使我們失去面對和處理問題的機會。有時,勇敢地面對厭惡源,并從中汲取經驗和教訓,才是更為明智的選擇。
厭惡情緒的心理內涵因人而異,但通常都伴隨著負面情感。在處理這種情緒時,我們應該學會從多個角度去看待問題,并努力發(fā)掘背后的原因。同時,我們需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以避免因厭惡情緒而做出沖動的決定。
但如果你看什么都不順眼,就要小心是否有焦慮、壓力。高度的焦慮和持續(xù)的壓力可以導致情緒緊張和易怒,使人對周圍的人產生不滿和敵意。大家可自我對照,及時調整心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