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教必先強師,教師隊伍建設是學校發(fā)展的重要內容。怎樣點燃教師的成長熱情?怎樣為教師的成長搭建平臺?怎樣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這些是學校高質量發(fā)展中不能回避的重點、難點問題。深圳市南山外國語學校(集團)科華學校直面問題,以學校發(fā)展和教師發(fā)展為本,以青年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為抓手,以名師梯隊建設為突破口,賦能教師專業(yè)成長,提升教師隊伍整體能力。
搭建平臺,激活教師生命力
讓教師秀出舞臺。每年教師節(jié),學校在體育館搭建時裝秀的T臺。教師們穿上美麗的服裝,由專業(yè)的化妝師、攝影師化妝和攝影攝像。走完T臺,每個科組表演一個節(jié)目,人人都上舞臺秀才藝。通過集體編排節(jié)目,教師們能快速融入集體,特別是每天下班后教師都會自覺加班排練。在節(jié)目演出后,教師們圍坐飯?zhí)玫淖狼盁崃矣懻?,回憶各個節(jié)目和細節(jié),在教師群中互曬照片,意猶未盡。T臺和舞臺表演讓教師在很短的時間內互相發(fā)現(xiàn)亮點,展現(xiàn)自己,團隊有了人氣和精氣神,也就有了凝聚力。
幫教師站穩(wěn)講臺。教師最重要的陣地是講臺,對于畢業(yè)生而言,如果一站上講臺就受到打擊,可能會澆滅了他們投身教育事業(yè)的熱情。為幫助新教師站穩(wěn)講臺,學校邀請教育專家來校指導,同時重視團隊托舉。學校為每位新教師配一位教育伙伴和一位教學師傅,抓好班主任和科任教師兩支隊伍。師傅從學科上進行教學常規(guī)的相關指導,伙伴從管理上指導班級的日常管理,科組集體備課、同課異構。上好“兩課一會”,即面對學生的開學第一課,讓學生喜歡上教師和這門學科;一個月后面對全校教師上匯報課;面對家長組織第一次家長會。教師們一遍一遍地磨課、磨家長會,及時改進,共享智慧,成長迅速,獲得學生喜愛、家長稱贊。
給教師教研平臺。學校為每位教師制定“個人發(fā)展規(guī)劃”,建立“成長值教師評價體系”,從課、管、研、思四個維度提升教師的專業(yè)水平。通過“一個培養(yǎng)計劃、一個培養(yǎng)模式、一個評價體系”促進教師成長,即科華學校教師發(fā)展分級階段培養(yǎng)計劃、“學習—實踐—反思”(LPR)培養(yǎng)模式、成長值教師評價體系。具體八個措施:課(公開課、匯報課、第一課、示范課等)、評(聽課、評課)、訓(培訓)、研(教研和課題)、帶(青藍工程和伙伴計劃)、賽(參加教學大賽、輔導學生參賽)、享(分享經(jīng)驗)、思(教學反思、案例分析) ,宏觀促進教師隊伍教學能力的全面提升,也關注具體的微能力的提升。
分層培養(yǎng),提升教師成長力
青年教師遞進式培訓有體系。學校在實習教師上崗前就開展有針對性的系列培訓。通過培訓,讓實習教師快速地熟悉校園環(huán)境,了解學校文化,知曉部門職能,明確崗位職責。通過各層級教師代表的分享,讓教師學會合理規(guī)劃職業(yè)發(fā)展路徑;通過各類經(jīng)驗分享,幫助教師順利度過職業(yè)適應過渡期。針對青年教師培訓制定“青年教師發(fā)展規(guī)劃”,根據(jù)各階段需求和發(fā)展規(guī)律,制定合理的培訓內容。從政治素養(yǎng)、師德師風、教育理念、德育工作、教學設計、教育科研等多維度提升綜合能力,促使青年教師革新觀念、快速成長。
骨干教師合作式培養(yǎng)有力度。針對骨干教師,學校主要采用專家引領和“請進來,走出去”的培養(yǎng)策略。專家講座結合工作坊,拓寬教師視野,注重教研活動,提升綜合能力,并發(fā)揮輻射作用。從理念更新、課題研究、資源整合等多維度提升骨干教師的能力。針對不同學科特點,以學科工作坊的形式進行專題研討。除了外請專家來校講座,學校還會給骨干教師提供外出學習的機會。
中層干部浸潤式培養(yǎng)有創(chuàng)新。學校注重中層干部的培養(yǎng),已成功開展三期領導者培訓和七個習慣專題培訓。每次培訓都是校長親自講解主題,結合團建、無領導者活動等,全面提升學校管理團隊的整合素養(yǎng)。
建模計劃,打磨教師專業(yè)力
課程建模,人人都實踐,鉆研出質效。學校開辦之初,為打造“有趣、高效”的課堂,各個科組啟動建模計劃。計劃分三步走。第一步,集體研究、試課摸索、賽課展示、專家論證、初具模型。第二步,課堂實踐、課題研究、實證研究、檢驗效果。第三步,總結經(jīng)驗、提煉固化、探究變式。通過3年的探索,全校9個年級、13門學科,已有30多個不同課型的建模。如小學語文低段識字教學的六步驟:初相識、聽其音、觀其形、品其義、會運用、能書寫。“初具模型—實踐模型—固化模型”,教師們統(tǒng)一理念、鉆研問題、積極建模,在各級的賽課中頻頻獲獎。
流程建模,集體做中學,執(zhí)行變策劃。在科華有三個行動熱詞——做得好:演練;做得更好:復盤;做得最好:模板,被稱為“可復制的執(zhí)行力”。
開家長會之前,校長和全體行政人員蹲點看每位教師演練。大到帶班和教學的理念、措施,小到家長會上文字和圖片的呈現(xiàn),再細化到現(xiàn)場的演講力和表現(xiàn)力,學校都一一把關,給予指導。在第一場家長會上,教師們贏得家長的肯定、尊重和信任。家長會后,教師們進行分組復盤,反思交流講得好的地方以及不足之處,思考改進辦法,并把模板固化下來。
教師群體從做中學,將交流分享中的智慧運用到其他教育教學活動中,學校里人人都知道如何執(zhí)行和策劃,教師能夠更有創(chuàng)造性地策劃體育節(jié)的開幕式、公開課、會演等活動。
人人管理,鍛造教師領導力
從“管我”到“我管”,教師人人值周做管理。六人為一個小組,值日一周。值周教師要關注全天校園里的各項管理,包括上下學的秩序、課堂巡查、午餐午休、社團、陽光體育、大型活動等。每周教師例會上,小組中的一名教師作為代表反饋一周的情況,表揚令人感動的人與事,也毫不留情地指出問題,提出整改意見。如爬欄桿、浪費糧食等問題反復出現(xiàn),在會上教師們各想高招來解決。有的教師在反饋時配合視頻剪輯、精美課件,語言表達幽默風趣,有的教師還會采取跨界做主播的形式。值周活動提升了教師們的主人翁意識,在教師們的語言表達中常能聽到“請班主任和有關班級重視與改進”等話語。這種意識也遷移到了教師們的日常教學和班級活動中,教師主動管理意識、責任意識、全局觀念有所增強。
變單線為全棧,行政做年級“小校長”。部門主任下沉到年級做“小校長”,和年級組長包干所有的教育教學,策劃組織一到九年級的活動,校長和各部門做好人財物的支持與保障。“小校長”組織開展年級教師會議、年級學生活動、巡查課堂、家校溝通、教師談心、成績質量分析等活動,讓年級工作更落地,也更接近教師、學生和家長。
全棧管理的經(jīng)歷,強化了“小校長”的全棧思維。“小校長”更有全局觀,也會站在校長的角度思考問題,分擔校長的壓力。同時,部門之間互相配合和補臺的意識增強,在面對每一次的大活動時,部門之間團結緊密,互相學習管理經(jīng)驗,管理年級和管理部門的能力互相遷移,正向提高,提煉總結能力顯著增強。
各部門主任向全校教師做學期工作布置時,每個人都能有理念高度、實施策略、具體措施、完整體系。教科研中心對教師發(fā)展采用的策略是“一本到位、兩線支持、三級評價、四維量化”;資源保障中心的創(chuàng)新管理措施是“一網(wǎng)、兩單、三隊、四?!?;學生發(fā)展中心總結了以紅藍綠“三色體系”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的路徑;少先隊“八爪魚”抓常規(guī);對外交流中心創(chuàng)新了“外教與中教融合”的管理方式……從部門單線管理到年級全棧管理,教師們的管理能力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