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侵犯行為是兒童社會化不良的體現(xiàn),是當今社會比較常見也頗受關注的問題行為,如果處理不當可能影響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嚴重時可能會導致兒童出現(xiàn)人格問題,甚至犯罪。兒童侵犯行為包括對他人身體攻擊、對他人使用言語攻擊,以及對他人權利的侵犯?!靶@霸凌”現(xiàn)象就是兒童侵犯行為的一種體現(xiàn)。本文將介紹兒童侵犯行為的影響因素和干預方式,以期助力兒童健康成長。
排除一部分生物學因素,社會環(huán)境是兒童侵犯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
1.家庭因素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兒童從出生就具有模仿能力,家長對待孩子或他人的態(tài)度、行為會讓孩子在潛意識中模仿。此外,情緒、情感具有傳遞性,生活在充滿焦慮感或者父母經常吵架、相互攻擊的家庭環(huán)境中的兒童也會產生焦慮情緒,可能產生侵犯行為。
2.大眾傳媒因素
如今已經進入信息高速傳播的時代,兒童每天會通過影視、新聞、短視頻等接觸到各種信息。然而,兒童時期的學習能力發(fā)展得非???,兒童過多接觸暴力、攻擊性信息,會使其潛移默化模仿而出現(xiàn)侵犯行為。
1.進行角色扮演訓練
讓兒童站在對方的角度去體會他人的情感與世界,即運用同理心。侵犯行為分為敵意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前者的目的是對他人造成實質性傷害,即針對個人的敵意性情緒而實施的行為。后者是實施侵犯行為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如一些孩子拉幫結派、欺負他人是為了讓別人感覺自己很厲害,并不是要真的傷害對方,利用角色扮演訓練可以有效減少該類侵犯行為的發(fā)生次數(shù)。
2.減少對侵犯行為的關注和獎勵
有些家長會覺得孩子“霸道”是有氣魄的體現(xiàn),因此會在孩子做出一些侵犯行為的時候,進行言語上的夸贊,甚至物質獎勵,這樣會增加孩子做出侵犯行為的頻率和嚴重程度。應減少對兒童侵犯行為的關注和獎勵,教育兒童形成正確的認知。
3.減少沖突環(huán)境
一些兒童可能會將在家庭環(huán)境中產生的焦慮感或負性情緒轉移到同伴身上;或者在侵犯環(huán)境中,使用超出自我防衛(wèi)的侵犯行為;或者在沖突環(huán)境中,認為只有侵犯他人才能不被侵犯。因此,營造良好的社會、家庭環(huán)境是減少兒童侵犯行為的前提。
4.利用大眾傳媒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技巧
利用網絡平臺引導兒童在面對沖突、挫折的情況下做出理性、建設性行為,如可以通過兒童節(jié)目的科普講座、角色扮演類游戲、少兒主持的行為示范等,培養(yǎng)兒童解決問題的技巧。
經常侵犯他人的兒童往往會存在某些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長此以往可能會影響其道德、人格的發(fā)展。因此,加強對兒童侵犯行為的關注,對兒童的身心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