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五環(huán)”即奧林匹克標志(The Olympic Symbol)是由《奧林匹克憲章》確定的奧林匹克運動在全球范圍內(nèi)的視覺形象標識,已有超過百年的歷史。奧運五環(huán)為全球數(shù)十億人口所熟知和認同,那么它究竟是如何誕生的?你又是否注意過,奧運五環(huán)的百余年應用史中,曾有過多次的設計微調(diào)?
1913年,國際奧委會在法國巴黎索邦學院舉行代表大會,同時慶祝國際奧委會成立20周年。在紀念大會上,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的發(fā)起人、法國著名教育家、社會活動家顧拜旦拿出自己設計的五環(huán)標志進行展示,并建議將其作為奧林匹克運動的標志。會議聽取顧拜旦對五環(huán)標志的說明后,確定將五環(huán)圖案作為奧林匹克標志。
在顧拜旦的設計中,奧運五環(huán)由5個奧林匹克環(huán)從左到右互相套接組成。上方是藍色、黑色、紅色三環(huán),下方是黃色、綠色二環(huán),亦能以單色形式使用,整體造型為一個底部小的規(guī)則梯形。其放置在白色背景上,則構成了奧林匹克會旗。相互環(huán)扣一起的這5個圓環(huán)體現(xiàn)了顧拜旦提出的可以吸收殖民地民族參加奧運會,為各民族間的和平事業(yè)服務的包容思想。
最初,顧拜旦將奧運五環(huán)的五種顏色定義為奧林匹克運動各代表國國旗的顏色,后來又將5種顏色的內(nèi)涵擴大為世界五大洲的象征。不過,雖然五環(huán)代表參與奧運會的五個地區(qū)——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但奧運五環(huán)的顏色與這五個地區(qū)之間并沒有一一對應的關系。
1920年,在安特衛(wèi)普舉行的第七屆奧運會上,奧林匹克五環(huán)第一次在奧運會正式亮相。當時,長達4年之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剛剛結束不到兩年,“一戰(zhàn)”不僅釀成了人類歷史上空前的災難,同時也給奧林匹克運動造成了巨大損失:1916年柏林奧運會被迫停辦;國際奧委會總部被迫遷到瑞士小城洛桑;32名奧運選手戰(zhàn)死,其中包括16名榮獲奧運獎牌的優(yōu)秀選手。為此,在開幕式上,還首次放飛了一群象征和平的白鴿,這也是奧運史上的第一批和平鴿。
1920年,奧林匹克五環(huán)首次公開展示。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海報上應用了奧運五環(huán)標志(見左上圖),自此每屆奧運會海報上都融入了五環(huán)標志。
1957年,國際奧委會批準了奧林匹克五環(huán)的特定版本,這個版本中,五環(huán)相互交叉的方式與顧拜旦最初的設計稍有不同。1986年,國際奧委會在圖形規(guī)范中規(guī)定了有縫隙的奧林匹克五環(huán)的官方版本,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用的正是這一版標志。2010年,奧林匹克五環(huán)的官方版本回歸到最初的無縫銜接設計,寓意環(huán)環(huán)相扣,五大洲的人民團結在五環(huán)旗下,所以北京2022年冬奧會所使用的五環(huán)標志是無縫銜接版本。
如今,奧林匹克五環(huán)有七種官方版本,白色背景的全彩版本是奧林匹克的首選版本,是顧拜旦最初愿景的真正體現(xiàn)。
單色奧林匹克五環(huán)是全彩奧林匹克五環(huán)的替代方案,分為白色背景上的純藍色五環(huán)、純黃色五環(huán)、純黑色五環(huán)、純紅色五環(huán)、純綠色五環(huán)以及黑色背景上的純白色五環(huán)。
奧林匹克五環(huán)是奧林匹克財產(chǎn)的基石,使用奧林匹克標志和奧林匹克財產(chǎn)必須事先獲得國際奧委會的書面同意。盡管在標志細節(jié)上經(jīng)歷了多次調(diào)整,但五環(huán)五色互相鏈接的創(chuàng)意一直秉持了下來。
此外,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奧林匹克運動的發(fā)展變化,對奧林匹克標志的闡釋也出現(xiàn)了變化。1991年的最新版的《奧林匹克憲章》對“奧林匹克標志”詞條的附則補充解釋:奧林匹克旗和五環(huán)的含義,不僅象征五大洲的團結,而且強調(diào)所有參賽運動員應以公正、坦誠的運動員精神在比賽場上相見。充分體現(xiàn)奧林匹克主義的內(nèi)容與“所有國家、所有民族”的“奧林匹克大家庭”主題。
奧運標志的演變歷史見證了奧運會作為全球矚目的賽事的發(fā)展,也展示了各個國家和城市對于奧運會的獨特理解和傳達方式。奧運標志作為奧運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代表著該屆奧運會的主題和精神,還承載著人們對于體育運動、文化交流和和平共處的美好憧憬。無論是過去還是未來的奧運會,奧運標志將繼續(xù)為這一全球盛事增添華麗色彩。
對中國人來說,2008年的夏天,因北京奧運會的存在而變得別具意義。也正是從這一屆奧運會開始,國人對奧運會的會徽、吉祥物、火炬、獎牌等相關設計元素的關注度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皧W運設計”成了每屆奧運會獎牌榜之外,最受人關注的話題之一。本期,我們就一共來回顧一下從2008年到2024年的奧運設計之變。
會徽由兩部分組成。上部分是一個近似橢圓形的中國傳統(tǒng)印章,上面刻著一個運動員在向前奔跑、迎接勝利的圖案。像“京”字,又像現(xiàn)代文字“文”字,取意中國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
下部分是用毛筆書寫的“Beijing 2008”和奧運五環(huán)的標志,將奧林匹克的精神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完美的結合起來,同時也表明了奧運會的時間和地點。
會徽設計將中國特色、北京特點和奧林匹克運動元素巧妙結合。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符號——印章(肖形?。┳鳛闃酥局黧w圖案的表現(xiàn)形式。印章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在中國出現(xiàn),是淵源深遠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形式,并且至今仍是一種廣泛使用的社會誠信表現(xiàn)形式,寓意北京將實現(xiàn)“舉辦歷史上最出色的一屆奧運會”的莊嚴承諾。
北京奧運會火炬創(chuàng)意靈感來自“淵源共生,和諧共融”的“祥云”圖案。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國具有上千年的時間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符號。
火炬造型的設計靈感來自中國傳統(tǒng)的紙卷軸。紙是中國四大發(fā)明之一,通過絲綢之路傳到西方。源于漢代的漆紅色在火炬上的運用使之明顯區(qū)別于往屆奧運會火炬設計,紅銀對比的色彩產(chǎn)生醒目的視覺效果,有利于各種形式的媒體傳播。
2004年,韓美林先生受北京奧組委的委托擔任了2008北京奧運會吉祥物設計組組長。經(jīng)過大范圍的選拔,奧組委選出了熊貓、老虎、龍、孫悟空、撥浪鼓以及阿福6件作品,需要設計師們在此基礎之上展開設計。
這些都是家喻戶曉的經(jīng)典形象,但單選出一個并不足以代表中國的奧運形象。因此,在既定的范圍中,創(chuàng)作不久,團隊就遇到了瓶頸。
面對多日來的毫無進展,韓美林先生果斷決定跳出當前的思維定式,將限定徹底推翻,從零開始重新創(chuàng)作,與其受制于單一的形象限制,不如在多角色組合的方向嘗試突破。
擁有新思路的第一晚正逢農(nóng)歷二月初二,韓美林先生與小組成員們興奮不已,徹夜未眠埋頭創(chuàng)作。經(jīng)過一晚上的時間,吉祥物實現(xiàn)了從“一”到“五”的突破,5個可愛的娃娃躍然紙上,福娃初見雛形。
之所以會想到選取5個吉祥物,是源自中國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學說”。在韓美林先生心中,這是中國文化中最棒的相生相克的五個元素。數(shù)字5也與五大洲、奧運五環(huán)標志遙相呼應。
整個奧運會吉祥物的構思、創(chuàng)造、修改完稿前前后后歷經(jīng)了8個月的時間。五個娃娃的角色設定經(jīng)過幾個回合的修改設計工作,確定了以圣火、熊貓、魚、藏羚羊與北京傳統(tǒng)風箏“京燕”為吉祥物的最終形象定位。構思了“福娃”這一統(tǒng)一名稱,并決定采用“北京歡迎你”的諧音形式,為每個福娃具體命名,同時設計了中文與英文專用字體。這是奧運吉祥物設計有史以來首次將人和動物的形象巧妙地設計在一起,創(chuàng)作出擬人化的表達,突出奧運以人為本的精神。
北京2008年奧運會體育圖標以篆字筆畫為基本形式,融合了中國古代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象形意趣和現(xiàn)代圖形的簡化特征,符合體育圖標易識別、易記憶、易使用的要求。
強烈的黑白對比效果的巧妙運用,使北京奧運會體育圖標顯示出了鮮明的運動特征、優(yōu)雅的運動美感和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達到了“形”與“意”的和諧與統(tǒng)一。
北京2008年奧運會獎牌直徑為70毫米,厚6毫米。獎牌正面為國際奧委會統(tǒng)一規(guī)定的圖案插上翅膀站立的希臘勝利女神和希臘潘納辛納科競技場。
獎牌背面鑲嵌著取自中國古代龍紋玉璧造型的玉璧,背面正中的金屬圖形上鐫刻著北京奧運會會徽。
用以懸掛獎牌的掛鉤是這項出色設計中的另一個亮點。這項設計由中國傳統(tǒng)玉雙龍蒲紋璜演變而成,其形狀似雙龍聚首,又似祥云浮空,是中國漢代時期的代表物品。北京奧運會獎牌包裝盒則以中國傳統(tǒng)工藝制作,整體四方造型的木制漆盒。北京奧運會獎牌絲帶由機織而成,工藝精美,朱地云紋,喜慶祥瑞。
整個獎牌尊貴典雅,中國特色濃郁,既體現(xiàn)了對獲勝者的禮贊,也形象詮釋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以“玉”比“德”的價值觀,是中華文明與奧林匹克精神在北京奧運會形象景觀工程中的又一次“中西合璧”。
2012倫敦奧運會的核心理念是“所有人的奧運會,所有人的2012”,因此2012倫敦奧運會的會徽由2012四個數(shù)字變形設計而來(見右圖)。在保持數(shù)字辨識性的同時將幾何外形進行斜切,整體造型簡介明了,易形成記憶點。會徽采用了不規(guī)則圖形,打破了傳統(tǒng)束縛,將五環(huán)融入了圖形的右上部分,使會徽顯得大膽而又前衛(wèi)。會徽采用了明快而張揚的配色,高飽和度的同色系更具視覺沖擊力。獨特的配色風格使會徽個性鮮明,令人耳目一新。
在北京奧運會會徽“中國印”主創(chuàng)人員張武看來,倫敦奧運會徽設計是反傳統(tǒng)的。它打破了奧運會會徽要將“五環(huán)”放在下面的規(guī)定,把“五環(huán)”嵌入會徽的右上半部分,給人一種活力、開放、自由的感覺。
由倫敦奧組委發(fā)布的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火炬名叫“Barberosgerby”,奧運火炬的設計者愛德華·巴布爾和杰·奧斯戈比都畢業(yè)于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雖然學的是建筑,但是他們的設計卻從室內(nèi)設計到產(chǎn)品設計再到建筑設計,橫跨多個領域。
火炬被他們設計為更容易讓人握牢的三棱形狀,讓從12歲到100歲的火炬手都能夠拿得住拿得穩(wěn)火炬,金色的鋁合金外表面鏤刻有象征8000個火炬接力手的8000個圓孔,這是奧運史上第一次將人的因素加入到火炬中?;鹁娌牧蟿t是由可以回收的鋁制成,是有史以來最輕的奧運火炬。
2012倫敦奧運會的吉祥物名叫“文洛克(Wenlock)”,它的設定靈感來自于馬齊文洛克的施羅普希爾村。那里曾經(jīng)舉辦過文洛克奧林匹亞運動會,而這項古老的賽事正是現(xiàn)代奧運之父顧拜旦創(chuàng)造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靈感來源地之一。
在19世紀,顧拜旦曾被邀請去那里觀看文洛克比賽,他大受啟發(fā),進而創(chuàng)立了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至今,文洛克比賽仍在舉行。因此,為了紀念文洛克奧林匹亞運動會,倫敦奧運會決定將吉祥物命名為“文洛克”。
文洛克是個“鐵水”凝結成的吉祥物,這和英國的工業(yè)革命歷史脫不開關系。它頭上的黃燈標志,象征倫敦的標志性出租車;額頭的形狀和奧林匹克體育場穹頂形狀一樣;眼睛是照相機的鏡頭,能拍下他看到的一切,目的是見證他們每一個去過的地方和見過的人;手腕上戴著五個奧運五環(huán)顏色的手環(huán);頭上的三個尖代表領獎臺上的三位獲獎運動員。
奧運會各項比賽的圖標首創(chuàng)于1948年倫敦奧運會,并從1964年東京奧運會開始,逐漸成為一項傳統(tǒng)。德國著名現(xiàn)代主義設計大師奧托·艾舍(Otl Aicher)為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做的設計,被公認為歷屆奧運視覺系統(tǒng)的經(jīng)典。隨后的奧運會圖標設計鮮有偏離這套經(jīng)典,用2012倫敦的創(chuàng)意團隊人員的話說——多年來的奧運設計都基于老的技法,容易顯得死板,缺乏表現(xiàn)當下的活力。于是,這支隊伍費勁心思,極力要找到一種有效的平面視覺溝通方法,將奧運體育盛事的核心精神和價值全面地傳遞給人們。
倫敦的這套視覺系統(tǒng)不是什么大名鼎鼎的設計師或設計團體的杰作,而是來自英國一家本土設計公司Someone。最終,倫敦奧組委拿出了兩個版本的圖標——一個是黑白剪影系列(Silhouette);另一個是彩色的動感系列(Dynamic)。據(jù)說,后者的設計靈感還源自倫敦的地鐵圖,巧妙地融合了最能代表倫敦城的特點和氣質(zhì)。
倫敦奧組委品牌部門的雅思敏(Yasmine)說:“黑白剪影系列有很高的辨識度和明確的導向信息;動感系列的裝飾性和動感度更高?!?/p>
2012年倫敦奧運會獎牌由英國藝術家大衛(wèi)·沃特金斯設計。直徑為85毫米,重量高達400克,其重量要大大高于以往大部分奧運會的獎牌,會因此稱得上是 “最具重量級”的獎牌。奧運會徽位于獎牌的視覺焦點處,泰晤士河穿過獎牌中央。除此之外,獎牌四周采用了粗細變化不一,縱橫交錯的線條,整體設計抽象而大膽。
2016年里約熱內(nèi)盧奧運會會徽,基于富有感召力的力量性、和諧的多樣性、豐富的自然性和奧林匹克精神這四個理念,使用代表著巴西的綠、黃二色,搭配象征地球的藍色。圖像上既是三個手拉手一起舞動著的人,又組成了里約知名的面包山形象。
會徽的體現(xiàn)了里約熱內(nèi)盧的特色和多樣的文化,展示了里約熱內(nèi)盧人和這座城市的熱情,不僅代表了里約熱內(nèi)盧和巴西舉辦奧運會的希望,也代表了城市和國家未來的希望。
里約奧運火炬由再生鋁和樹脂材料制造而成,當接觸到火焰,火炬就會伸展開來,露出彩色的部分。上面繪有5條不同色彩的曲線,分別代表大地、海洋、山脈、天空和太陽,同時還對應著巴西國旗的顏色。
奧運會吉祥物叫“維尼修斯”(Viniciu)(見右圖),以此紀念巴西著名音樂家維尼修斯·德·莫賴斯(Vinicius de Moraes)。維尼修斯的造型,代表了居住在熱帶雨林的巴西動物們。它有著貓的靈性,猴子的敏捷以及鳥兒的輕盈。
奧運會的項目圖標一般都是方形的,但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體育項目的象形圖標框架以鵝卵石的形狀呈現(xiàn),在四四方方的圖標中謀求了創(chuàng)新。
該屆奧運獎牌的設計圖案是環(huán)繞著2016里約奧運標志的月桂樹葉,月桂樹葉在古希臘象征著勝利,體現(xiàn)奧運英雄們的力量與自然力量間的關系。
另外此次制作的獎牌是最為環(huán)保的。金牌不含汞,銀牌和銅牌所用的材料有30%是再生材料,獎牌的絲帶包含50%可回收的滌綸紗。
2020東京奧運會會徽將三個不同大小的矩形進行組合,方與圓的產(chǎn)生了碰撞,這些元素和諧巧妙的融合成了一個圓形。不光是四方形數(shù)量相同,兩個會徽空心處的內(nèi)切圓半徑也完全相等,巧妙又嚴謹?shù)膸缀螌W現(xiàn)象更凸顯了設計的美感。同時,東京奧運會的徽標與1964年的徽標相互呼應,喚醒人們過去的奧運記憶。
2020東京奧運會火炬以金色和粉色混合而成的“櫻花金”為主色調(diào),火炬頂部的設計呈花瓣狀,設計靈感來源于象征日本的櫻花,由吉岡德仁設計。
火炬主要材質(zhì)為鋁材,取自于東日本大地震時建造的活動板房的廢料,采用了使用在新干線制造中的鋁擠壓工藝,奧組委稱該工藝的特色是“無縫銜接”。設計者導入了三種不同的燃燒系統(tǒng)到火炬中,以確保在惡劣的天氣下火炬也能繼續(xù)燃燒。
2020東京奧運會圣火傳遞的理念是“Hope Lights Our Way”,意為希望照亮前路。同時,由于當時全球都被籠罩在新冠疫情的陰霾之下,因此,2020年的奧運圣火也希望傳遞相互支持、相互接受和相互鼓舞的想法。
2020東京奧運會的吉祥物名叫Miraitowa(見下圖),由日本福岡插畫家谷口亮創(chuàng)作。Miraitowa(發(fā)音為mee—rah—e—toh—wa)源自日語單詞“mirai”和“towa”,“mirai”意為“未來”;“towa”意為“永恒”,代表著東京2020奧運會將給全世界每個人帶來永恒希望的未來的愿望。
Miraitowa的設計靈感來自日本諺語“從過去學習,發(fā)展新思想”的個性。它有貓一樣的耳朵,動漫風格的大眼睛,和一個運動框架,其臉上的圖案回溯到古代武士戴的頭盔。藍白色日本傳統(tǒng)“市松模樣”(方格圖案)用色呼應了東京奧運會會徽的設計,同時向傳統(tǒng)日本文化和創(chuàng)新的現(xiàn)代日本文化致敬。
早在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上,東京奧運會就開創(chuàng)了使用象形圖標的先河,世界范圍內(nèi)辨識度最高的衛(wèi)生間標志也是從那時誕生的。到了2020東京奧運會,首次引入了動態(tài)的運動圖標來展示運動項目。73個奧運比賽項目以碎片的形式,從白色背景中出現(xiàn),完成動作后又以碎片化形式消失,回到最初的空白幀。
這套由日本設計師廣村正彰完成,并由日本動態(tài)設計師井口皓太制作了動畫效果,以完整的動作模式來展示每個運動項目。廣村正彰表示:“我嘗試通過這些圖標表達運動員的動態(tài)美感,同時尊重日本設計行業(yè)的先驅(qū)在1964年東京奧運會的設計中遺留下來的遺產(chǎn)?!?/p>
通過運動過程來展示運動項目,可謂是運動圖標歷史上的一大突破。不論是運動圖標的易讀性、流暢度、完整度還是形式美表達,都在圖標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加入動態(tài)之后,這些圖標仿佛有了自己的生命。
2020東京奧運會獎牌的外形像是一塊被打磨發(fā)光的原石,背面圖案中央是東京奧運會會徽,周邊進行了表現(xiàn)光輝與榮耀主題的雕刻。
獎牌直徑為85毫米,其設計旨在體現(xiàn)多樣性,同時代表著一個尊重努力之人、尊重參與運動競技之人的世界。原石般的外觀,令獎牌能吸收并反射出無數(shù)的光線,象征著運動員的能量和那些支持著他們的人;同時,獎牌的光彩代表著友誼的溫暖光澤,也象征著全世界人民手牽手。
2024年巴黎奧運會會徽的設計首次融入人臉形象,可謂獨具匠心,它不僅彰顯了奧運會的金牌榮耀和奧運圣火的熱情,更巧妙地融入了法國的國家象征——瑪麗安娜(Marianne)的形象,以此向女性運動員致以崇高的敬意。
從右圖中可以清晰看到,會徽整體呈現(xiàn)為一個圓形,金牌的剪影構成了其金色的背景,中央則是一團熊熊燃燒的白色奧運圣火。而在圣火的下方,巧妙地描繪出一抹金色的嘴唇,使得整個會徽宛如一位女性的面容。
在會徽下方,醒目地標注著“PARIS 2024”字樣,這是設計團隊專為巴黎奧運會精心打造的一款名為“Paris2024 Font”的專屬字體。
值得一提的是,2024巴黎奧運會會徽不僅是奧運歷史上首個融入人臉形象設計的會徽,更開創(chuàng)性地實現(xiàn)了奧運會和殘奧會會徽的統(tǒng)一。這一創(chuàng)新之舉象征著奧運會和殘奧會作為體育項目的不可分割性,以及它們共同致力于通過體育改變生活的崇高愿景。
2024巴黎奧運火炬(見右上)的設計靈感源自法國設計師馬修·雷漢尼爾(Mathieu Lehanneur)的匠心獨運,他巧妙地融合了三大元素。其中,火炬以“水”的意象為核心,以此呼應流經(jīng)巴黎的塞納河,并通過對稱和弧形的巧妙設計,向全世界傳遞著和平、平等與團結的奧林匹克精神。
此次巴黎奧運會的男女運動員人數(shù)達到前所未有的平衡,男女各占50%,標志著奧運史上首次實現(xiàn)性別完全平等。為了凸顯這一重要里程碑,設計師選擇了對稱的結構來塑造火炬,深刻體現(xiàn)了奧運的平等精神。
塞納河,這條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河流,見證了巴黎文化的繁榮與發(fā)展。設計師從“水”的意象中汲取靈感,作為火炬設計的主要元素?;鹁嫦掳氩康?D波紋效果,靈感來源于水面上的漣漪,同時也仿佛展現(xiàn)了艾菲爾鐵塔在塞納河中的倒影,進一步強調(diào)了巴黎奧運會與水的緊密聯(lián)系。
火炬的弧形曲線設計簡潔而優(yōu)雅,上半部則采用了光滑的霧面質(zhì)感,傳遞出一種和平的韻味。此外,設計師還在火炬的上部側邊巧妙地開了一條細縫,使得火焰能夠從側面竄出,即使在陰雨天氣下,圣火也能保持燃燒,不易熄滅。
2024年巴黎奧運會和殘奧會的官方吉祥物名為“弗里吉”(Phryges)。它的設計靈感來源于法國傳統(tǒng)的弗里吉亞帽(Bonnet Phrygien),經(jīng)過巧妙地擬人化處理,使其更加生動有趣。
弗里吉亞帽,又稱自由帽(Bonnet de la liberté),它曾是法國大革命時期人們普遍佩戴的紅色小帽(見上圖),其錐形設計、向前突出的帽尖都極具特色。值得一提的是,這款帽子也是我們所熟悉的《藍精靈》系列動畫片中藍精靈們的頭飾原型。
據(jù)歷史記載,弗里吉亞帽最初由古時小亞細亞地區(qū)的弗里吉亞人所佩戴,到了羅馬時代,它成為了釋放奴隸的標志。而在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中,它更是成為了自由的象征。
與傳統(tǒng)的奧運會和殘奧會吉祥物不同,大多數(shù)吉祥物通常以動物為設計原型。然而,巴黎奧組委卻希望將“弗里吉”與小黃人或藍精靈等經(jīng)典形象相提并論,因為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吉祥物,更代表了一種理想和精神。
“我們的吉祥物象征著一種理想,而非某種動物。”2024年巴黎奧組委主席托尼·埃斯坦蓋(Tony Estanguet)表示,“它早已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出現(xiàn)在郵票和市政廳等地方,因此它也代表著法國的身份和精神”。
2024巴黎奧運會的這些體育圖標設計獨特,并沒有包含任何人物形象的描繪(見左下圖)。每個圖標均由三個核心圖形元素精心構成:一個對稱軸、對地面的細致描繪以及所展示體育運動的獨特特征。巴黎奧運會品牌總監(jiān)朱麗葉親切地將其稱為“紋章”(Blazons),原因在于它們在構圖上與紋章上精美的圖形相呼應,被視為“榮耀的徽記”。
2024巴黎奧運會和殘奧會的獎牌設計任務交給了LVMH集團旗下的珠寶及奢華腕表品牌“尚美巴黎”(CHAUMET)。
在這次的巴黎奧運獎牌設計中,巧妙地將傳統(tǒng)、體育和珠寶制作三者融合,靈感源于三個獨特的主題:六邊形、光芒以及鑲嵌藝術。
眾所周知,巴黎的標志性建筑埃菲爾鐵塔在多年的修護和改建過程中,始終保留著一些原有的結構,這些結構都被精心保存了下來。
CHAUMET特別選用了埃菲爾鐵塔的原鐵,將其切割成六邊形,并巧妙地嵌入到獎牌之中(見右下圖)。這樣,每一枚獎牌的中心都嵌有一片來自巴黎埃菲爾鐵塔的鐵片,使得獎牌充滿了巴黎的獨特記憶,每一位得獎的運動員都能將這份“巴黎情懷”帶回自己的國家。
此外,獎牌周圍環(huán)繞的浮雕線條酷似太陽光芒,這不僅僅是一種藝術設計,更是對法國“光之城”的一種深情致敬。
很多人都知道,奧運五環(huán)最早是由“現(xiàn)代奧林匹克之父” 顧拜旦設計的,但或許并不是人人都知道,顧拜旦是一名法國人。
一百年前的1924年,奧運會同樣也是在巴黎舉行,這也是顧拜旦主導的最后一屆奧運會。它不僅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同時亦開創(chuàng)了許多先河,這些“首創(chuàng)”被保留至今,成為奧運會的傳統(tǒng)。一百年過去,回到巴黎的奧運會,又再度被注入了一些新鮮的理念和設計,這座城市在尊重其豐富奧運遺產(chǎn)的同時,也將應對當代社會新的挑戰(zhàn)。
巴黎奧組委強調(diào),作為第一屆完全符合國際奧委會《2020年奧林匹克議程》的奧運會,2024年巴黎奧運會正在適應東道主國家的需求,努力減少負面作用,并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積極影響,注重可持續(xù)發(fā)展。或許在未來的某一日,今日巴黎留下的東西,也會成為新的傳統(tǒng)——
在1924年巴黎奧運會的眾多創(chuàng)舉中,最重要的就是開設了奧運村,之后所有的奧運會都設有奧運村。
1924年巴黎奧運會的奧運村位于巴黎西北部的科倫坡奧林匹克體育場附近,奧運村由一排臨時木屋組成,每個木屋里僅有三張床,里面設有貨幣兌換處、干洗店、美發(fā)店、報刊亭和郵局。
時光荏苒,100年后的奧運村和當初的模樣有著天壤之別。2024年巴黎奧運會的奧運村位于巴黎北部三個郊區(qū)的結合處,占地約52公頃,位于小巴黎北部近郊,共建成了82棟建筑,約3000套公寓。奧運會期間,這里將接待超過14000名運動員及工作人員,殘奧會期間將接待約9000人。
2024年巴黎奧運會環(huán)境卓越總監(jiān)喬治娜·格勒農(nóng)表示:“一百年前,法國建造的奧運村十分簡單,賽后便被拆除。如今的理念恰恰相反,它不僅復雜得多,而且可謂‘百年大計’。我們希望給當?shù)亓粝乱还P‘持久的遺產(chǎn)’。”
據(jù)悉,奧運村的選址也聚焦于改善當?shù)鼐用竦纳睿趭W運會結束后,這里將成為一個新的住宅區(qū),為大約6000人提供2800套公寓,其中25%的住房將變成社會住房。
同時,該地區(qū)將為6000人提供工作崗位,也包含諸多休閑、商業(yè)、社區(qū)和教育設施。按照巴黎奧組委的表達,巴黎的奧運村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典范,整個奧運村由木材和回收材料建造,與法國其他建筑工地相比,奧運村每平方米的碳排放減少了30%。
走入占地52公頃的奧運村,將近80棟建筑配色清新、造型別致,讓人忍不住給法式審美“點贊”,更讓人迫不及待深入探索它的“內(nèi)核”。
“我們一開始就將‘可持續(xù)性’作為項目的核心,并做出了前所未有的承諾,例如比前幾屆奧運會減少50%的碳排放量?!?/p>
1924年巴黎奧運會首創(chuàng)兒童運動會。事實上,兒童運動會就是如今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前身,當時專門為兒童設計,鼓勵兒童參與體育活動,體現(xiàn)公平競爭、奮勇爭先的奧運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巴黎奧運會也著力推動盡可能多的年輕人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為了避免孩子們陷入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主辦方倡議法國各地的學校每天為孩子們提供30分鐘的鍛煉時間?!?、2、3,游啊”運動為法國2.6萬多名兒童提供了免費的游泳課程,包括9400名來自塞納·圣德尼地區(qū)的兒童,一份調(diào)查顯示,該地區(qū)一半的11歲兒童不會游泳。
1924年巴黎奧運會融合了古典奧林匹克傳統(tǒng)和20世紀20年代的前衛(wèi)精神,反映了當時巴黎充滿活力的文化景觀。作為奧運會的一部分,國際體育展覽展示了新的體育技術和產(chǎn)品,開創(chuàng)了技術創(chuàng)新和文化慶祝齊頭并進的先例,此外,奧運會還舉辦了包括文學、雕塑、繪畫、建筑和音樂在內(nèi)的各種奧林匹克藝術競賽。
為了延續(xù)文化與體育相結合的傳統(tǒng),2024年巴黎奧林匹克文化委員會在法國各地舉辦了數(shù)千場活動,這些活動大多免費為公眾提供。文化奧林匹克是一個多學科融合的文化項目,這項活動將一直持續(xù)到2024年9月8日,致力于通過融合藝術和體育,讓更多民眾參與其中,促進不同領域的溝通與交流。
當年為了籌備1924巴黎奧運會,巴黎開展了一系列重大的城市發(fā)展項目。三條鐵路線的翻新和火車站的建設大大完善了城市的基礎設施體系,這些措施不僅為奧運會提供了便利,也完善了巴黎的交通網(wǎng),并帶來長期收益。
科隆布奧林匹克體育場,現(xiàn)在被稱為伊夫·杜·馬諾瓦體育場,是1924巴黎奧運會的中心場地,舉辦了田徑和體操項目,并作為開幕式和閉幕式的場地。
將近一個世紀后,這座體育場將再次被使用,作為本屆奧運會曲棍球比賽的場地。這一重要歷史遺址的再利用體現(xiàn)出在保留過去奧運會遺產(chǎn)的同時,巴黎奧組委也注重場館的現(xiàn)代化改進,以滿足當代賽事場館的標準。
圖雷勒濱海體育場最初是為1924巴黎奧運會的游泳、跳水和水球項目建造的,如今該場館被命名為喬治山谷游泳館,將用于2024巴黎奧運會的游泳、馬拉松游泳和鐵人三項運動員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