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想】
《紅樓夢》的整本書閱讀的主題目標界定一直是難點,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的教學實踐中都是借鑒了傳統(tǒng)“紅學”的研究成果,以“經典”樣本的方式來設定主體教學內容。有按照“寫人藝術”“寫景藝術”“詩詞藝術”“結構特點”等這樣的小說藝術性賞析展開;有按照“情節(jié)梳理”“人物分析”“主題探究”等小說要素分析展開的,但絕大多數(shù)的教學基本是把《紅樓夢》當作純粹的經典賞析展開,這樣的性質界定當然是可以的。但是我們在思考,如果在中學階段只把這本書當作“這一本”的經典賞析課時成本有些偏高,也就是說當《鄉(xiāng)土中國》這本書的教學中我們既可以把它作為了解中國傳統(tǒng)社會特點的“經典”去閱讀,也可以從中獲取閱讀“社科論文”的閱讀策略的“樣本”去學習,這樣學生不但通過閱讀可以獲取文本內容所輸出的社科知識,而且同時獲得了這一類文章的閱讀策略。于是我在設計《紅樓夢》的整本書閱讀時就嘗試做了一些調整。按照“經典”閱讀和小說“樣本”兩條線推進,試圖在兩條線之間搭好橋梁,把“語言的建構與運用”和“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之間融通,來讓學生既能感受到《紅樓夢》的藝術性經典性又能學習到小說的閱讀策略。以下就是我“小說的敘述”部分教學設計:
【任務群設計】
任務一:
下面材料一是《紅樓夢》第三回的節(jié)選,材料二是把這個節(jié)選改為全知視角的第三人稱敘述,同學們做一下比較,體會兩種敘述視角在塑造人物方面的不同效果。
材料一:
“忽見一個丫鬟來說:‘老太太那里傳晚飯了?!醴蛉怂炱鹕恚终f了兩句閑話兒,方引李、鳳二人去了?!?/p>
材料二:
“且說這一日林黛玉被賈母接到府中,……黛玉方吿了座,坐了?!?/p>
思路提示:換成全知視角后,我們看不到林黛玉的內心活動,從而少了一份林黛玉對環(huán)境的判斷;同時,少了一份身臨其境的代入感,環(huán)境對林黛玉心理感受的壓力沒有那么強烈了;相反,用林黛玉的視角,拉近了讀者與林黛玉的情感、心理距離, 感覺到賈府的環(huán)境對林黛玉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影響了她的所有的想法與行為, 作為讀者也就對林黛玉多了一份理解,明白在這種環(huán)境下林黛玉有著不得不為的苦衷,也就是說她的悲劇命運是不可避免的。
任務二:
研究小說章回安排和小說故事時間的關系,想想為什么作者做了這樣的安排?
依據情節(jié)的橫向發(fā)展,將紅樓夢的敘述劃分為四個大的板塊(如下圖):
思路提示:敘述速度受限于故事容量,但同時更是敘述者對某種美學效果的有意追求,舒緩的敘述速度正與此時大觀園乃至賈府平靜祥和的故事氛圍相協(xié)調,而之后較快的速度又有力地參與釀造故事高潮階段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態(tài)勢,而這故事結局階段敘述速度陡然減慢,恰如悲歌婉轉余音不絕,映襯出此時故事氛圍的肅殺。這種敘述速度的快—慢,快—慢的交替變化,就形成了紅樓夢較為鮮明的敘述節(jié)奏,這種敘述節(jié)奏使得文本生氣灌注氣韻流動,將生生不息的生活節(jié)律轉化成了文本生命的律動。
任務三:
馬瑞芳老師在《趣話<紅樓夢>》中說“通靈寶玉”在小說中就如同一架攝像機,在小說的故事敘述中發(fā)揮了特別重要的作用,能結合小說做一些分析嗎?
思路提示:95%以上古代小說采用作者全知的第三人稱敘事,極少采用作者參與的第一人稱敘事,這跟中國人的心理特質有關,似乎采用第一人稱就意味作者本身。
特別需要明確的是,無材補天的頑石本就是不愿補天的作者化身,在小說中代作者行主要敘事責任?!笆帧睌⑹聨碛H切可信和富有諧趣之感,但“石兄”不過是曹雪芹虛擬、旁觀敘事(并偶爾參與)角色。
如果將曹雪芹比作《紅樓夢》的編劇兼導演,那么,寶黛釵等就是曹雪芹選定的主要演員,而“石兄”是按導演指定的燈光、角度來攝影的主要——但絕非唯一的——錄像師。
擔任主要敘事責任的“石兄”不可能觀察到的現(xiàn)象,小說作者就全知全覺,用“上帝的眼睛”洞察一切:如“石頭”出現(xiàn)之前及石頭最后歸位;賈雨村和甄士隱故事;林黛玉多次心理活動等?!都t樓夢》全知全覺敘事方式成熟、練達。
總之:整體的教學設計設想從小說欣賞的八個維度“敘述、情節(jié)、結構、場景、主題、情感、虛構、人物”來展開。因為小說就是講故事的藝術,所以從敘述入手讓學生能夠去關注小說最整體和最典型的藝術形式對小說情感主題表達的意義,為后面的閱讀角度的學習奠定一個認知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