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鑫
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魯迅文學(xué)院第三批培根工程入選作家,出版散文集《大地知道誰來過》《大地詞條》兩部,曾獲丁玲文學(xué)獎、寧夏文學(xué)藝術(shù)獎、《朔方》文學(xué)獎等獎項。
每年“五一”,循例要帶孩子去賀蘭山上尋春。
沿著蘇峪口朝山里行走,所到之處,卻看不見春。而按照節(jié)氣的算法,這個時候已經(jīng)是春末了,夏天急不可耐地準備接班,可賀蘭山看上去卻還是一派荒涼,腹地依然是枯草相接,深處甚至還有冰凌和積雪。
它一直如此,不急不緩地等著花兒們開放,而一切將賀蘭山作為落腳之地的植物,不管此前如何,一到了賀蘭山也都成了慢性子,其中就包括急性子的迎春花。
從名字上判斷,迎春花應(yīng)該原產(chǎn)于中國。以春命名,也暗示了它在春天開放;一個迎字,又說明它是早于春天開放的,整個春天,賀蘭山上應(yīng)該開滿了迎春花才是。
可時令到了賀蘭山,一切似乎都發(fā)生了改變。本該萬紫千紅的初春,賀蘭山上只有倔強的蒙古扁桃獨領(lǐng)風(fēng)騷,孤獨清冷地站在凜冽的風(fēng)中;到了仲春,山遠遠看上去才有一點青色,你以為萬物萌動,空氣中能嗅到春天的氣息,結(jié)果進山之后,卻是一場空;真正到了暮春,花朵們才款款走出深宅大院,濃妝艷抹一一登場。
這時候,在眾多的花兒之中,才能遇到?jīng)]有迎接上春天的迎春花。
《歲時廣記》里說:“一月二氣六候,自小寒至谷雨。四月八氣二十四候,每候五日,以一花信應(yīng)之?!睆男『焦扔甑陌藗€節(jié)氣里,共有二十四候,而每一候都有一種花卉展蕾開放,立春花信風(fēng),一候迎春花,二候櫻桃花,三候玉蘭花……作為一候的迎春花,花期在2月到4月,可是,在賀蘭山它的花期只能推到4月到6月,如此一來,宋代大詞人晏殊筆下“偏凌早春發(fā),應(yīng)誚眾芳遲”的迎春花,就沒辦法迎接春天,本應(yīng)該“應(yīng)誚眾芳遲”,只能尷尬地躲在峭壁或者山旮旯里,努力不讓人看到。
我猜想,迎春花在選擇將賀蘭山作為落腳地之處,并不知道賀蘭山上的一切是緩慢的,季節(jié)姍姍來遲,萬物緩緩生長,作為趕在季節(jié)之前盛開的花,在賀蘭山翻了船。一開始,它怕人們發(fā)現(xiàn)它迎不了春的秘密,時間長了,它也習(xí)慣了高海拔的怪異天氣,索性就在夏天里看著溪水里的冰凌自顧自地迎接自己的春天。
這不怪迎春花,是賀蘭山古怪的脾氣改變了一切。不信你上山走走就能有深切的感受:眼看著要入夏,賀蘭山上的小溪邊,竟然還掛著冰凌,這冬天之物,不光讓迎春花顯得有些無奈,一眾花朵都為此感到不適。其實,這些不適只是我行走賀蘭山過程中的一段臆想,真實的情況是怎樣的,或許只有生于斯長于斯的植物們知道。
繼續(xù)踏春,繼續(xù)沿著小南溝朝山的高處走。在一個崖壁的拐彎處,枯黃的敗草中露出的一抹綠,讓我停下了腳步。我蹲下身,撥開枯草,那抹綠就清晰地呈現(xiàn)在眼前,細小的嫩芽挺著小小的胸脯,像剛睡醒的稚子,打著哈欠張開了朦朧的眼,好奇地打量著眼前的一切。
是迎春花,有那么一刻,我出神地望著它,想設(shè)身處地地感受一下它在春天的滋味:鵝黃色的小花兒,盛開于枝條間,橢圓形小小的花瓣,像朝天吹響的嗩吶。原來,迎春花并沒有因為錯過了迎接春天而愧疚,相反,它還努力地朝著天空奏響音樂。一陣微風(fēng)吹過,鵝黃的小花,時上,時下,時左,時右,馭風(fēng)而行,有一種將要起飛的姿態(tài)。
我承認,是我的臆想出了問題,迎春花切實沒有因為遲開而尷尬,它已經(jīng)完全把自己融進了賀蘭山,山慢,它也慢,像個懂事的孩子,守著自己的家園。當(dāng)然,也有這種可能,對于賀蘭山來說,迎春花開了,真正的春天才算來了,這是屬于一座山和一朵花之間的約定。
腳步繼續(xù)向前,一行人討論的話題已經(jīng)轉(zhuǎn)移到了迎春花。
在賀蘭山,很多人會把早春盛開的連翹和金鐘花等一類開黃花的花叫迎春花,因為它們從花型、顏色上判斷,十分相似,不具備專業(yè)知識很難作出準確的辨識,搞混也就是常事了。因此,賀蘭山下的人們所說的“迎春花”,可能是連翹,可能是金鐘花,也可能是迎春花本尊。
還別說,一路上在遇到黃色的花時,真的要費一番心思去甄別,迎春花、連翹和金鐘花,像“桃園三結(jié)義”的姊妹,不仔細辨認會傻傻分不清楚:同為木樨科,迎春的枝條是四棱狀,綠色細長,葉片呈卵形或橢圓形;花生于葉腋處,苞片呈披針形或橢圓形,花冠為金黃色,大都是六個花瓣,通常為倒卵形或橢圓形;連翹枝條是圓形,呈棕色或淡黃褐色,葉通常為單葉,葉片呈卵形或橢圓形,花通常生于葉腋,一般開四個花瓣;金鐘的枝條也是圓的,沒有斑點,且是實心,花朵也是四個花瓣。
這是專業(yè)術(shù)語的區(qū)別,這三姊妹遠觀的效果也很明顯,從外形來看,迎春花的外形呈灌木叢藤狀,個頭不高,枝條下垂呈拱形,一看就是不容易接近的大家閨秀;而連翹則呈灌木或類喬木樹狀,比較高大,枝條不下垂,長相就是一副小家碧玉的模樣;金鐘花大多數(shù)情況下,像融不到三姐妹中的丫鬟一樣,沒有大特點,也不惹人厭。
三姐妹中,我和女兒最喜歡的是迎春,不光是因為它的名字,還有喜光、稍耐陰、略耐寒這三個特征,賀蘭山最不缺的就是陽光,用詩人的話說,十萬光從天上落下來,賀蘭山會不打折扣地將它們?nèi)克徒o花花草草,因此,喜光是在賀蘭山上生存的第一道法則;而稍耐陰、略耐寒這兩個特征,既表明了迎春花對賀蘭山春天陰寒的適應(yīng),也保留了自己的一點小矯情,可謂是獨樹一幟。
其實,一開始我也是借助“識花君”軟件才分辨出它們的,喜歡畫畫的女兒,卻很快就鬧清楚了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并且她還撿起一枝被人折斷的迎春,準備帶它回城市打算將它養(yǎng)活。
下山的路上,我們小心翼翼地呵護著它。為了做好它的移植工作,我們查資料,找肥料,好不容易將它安置好之后,就靜靜地等待它的重生,女兒還為此在一個嶄新的日記本里寫起了觀察日記。
她記錄的內(nèi)容卻異常簡單:第一天,我們將迎春花從山上請到城市里,用新的花盆,澆足了水,它卻顯得毫無生機;第二天,它的枝丫開始干枯,似乎它并不喜歡我們精心準備的環(huán)境,開始后悔將它帶回家;第三天,它索性耷拉了下去,我們繁殖賀蘭山迎春花的計劃宣告失敗,我好傷心。
看著孩子寥寥數(shù)語將一枝賀蘭山帶回來的迎春花寫得如此準確又深情,我暗自慶幸,帶她去賀蘭山明顯有了效果,她對自然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認知和情感。看著枯萎的花枝,我腦補了她日記里沒有涉及的內(nèi)容:在深山里待久的植物,是不喜歡低海拔的城市的,那種寂靜中迎著風(fēng)的恣意,是城市里所沒有的,所以它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死。
我們將徹底枯萎的迎春花扔進了垃圾桶。面對一枝迎春花,我寧愿它從被折斷的那天開始,就已經(jīng)抱定了必死之心,它離不開緩慢的賀蘭山,也適應(yīng)不了快節(jié)奏的城市生活,它用枯萎的形式,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生而為花,就要為生長的土地綻放。
是的,賀蘭山上的迎春花,不光為賀蘭山綻放,還用瘦弱的身軀,護佑著山巒和眾生。研究表明,迎春花具有保護心血管系統(tǒng)、抗菌及抗病毒、鎮(zhèn)痛、保肝等多種生物活性作用,這個時候,讓我們把賀蘭山比作一個人,那么,藏在它身體內(nèi)的迎春花,就是它的保護神,疏通血管,抵抗病毒,緩解它的傷痛。于是,腦海中就出現(xiàn)了一幅以賀蘭山為背景的大自然相生相愛的畫面。是的,賀蘭山和它身上的花花草草們一起,構(gòu)成了一條循環(huán)、和諧的生態(tài)內(nèi)鏈,它們彼此呵護,相互成就,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