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別業(yè)
中歲頗好道,
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
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
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
談笑無還期。
《終南別業(yè)》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代表作之一,詩名里的“終南”是指都城長安(今西安)以南的終南山。在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時候,已至暮年的王維就隱居在終南山麓。他在山中隨性地漫步,觀賞美景,和偶遇的老者暢談,展現(xiàn)出一種自得其樂的閑適情趣。
古人曾賦予“南山”許多美好的意象,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南山”,無疑就是這座終南山。在不同時代、不同人的認知里,終南山的范圍不盡相同。廣義的終南山是指整個秦嶺,它像腰帶一樣橫亙在中國腹地,與淮河一起構成了我國的南北分界線。狹義的終南山是指位于今天陜西省境內的秦嶺中段,西起眉縣,東至藍田縣,它的北邊是關中平原的核心地帶。
終南山,這座雄偉的山脈,自古以來便與中國古代政治中心緊密相連。從西周時期起,關中平原便成為了中國政治的心臟地帶。漢代與唐代,這兩個中國歷史上極為輝煌的朝代都曾選擇長安作為都城。這使得終南山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距離中國政治中心最近的一座“南山”。
成書于春秋時期的《詩經(jīng)》中有一首《秦風·終南》明確提到了終南山:“終南何有?有條有梅。君子至止,錦衣狐裘。”這首詩以終南山的蒼翠之景,比喻秦君的威嚴。此外,許多學者經(jīng)過考證認為,《詩經(jīng)》中未明確指出具體位置的“南山”,其中一些也是指終南山。
到了唐代,終南山的地位達到了頂峰。終南山那巍峨的山巒宛如一道天然的屏障,環(huán)繞著長安城。在長安城南幾十千米范圍內,分布著太興山、嘉午臺、翠華山、南五臺、小五臺、青華山、圭峰山、紫閣山、萬花山等數(shù)十座山峰。春夏之季,從長安城向南望去,便能目睹翠綠的山峰直插云霄的壯觀景象。
唐代文人對終南山的美景贊不絕口,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唐太宗李世民的《望終南山》便是其中的佳作。巍峨的終南山與長安城內的宮闕遙遙相對,給人無限遐想,唐代詩人李商隱在《李肱所遺畫松詩書兩紙得四十韻》中寫下“終南與清都,煙雨遙相通”的詩句。唐代文學家韓愈的長詩《南山詩》則像攝影家運用廣角鏡頭,從不同季節(jié)和各個方位攝取終南山的種種奇景:“……無風自飄簸,融液煦柔茂。橫云時平凝,點點露數(shù)岫?!须m幽墨,冰雪工琢鏤。新曦照危峨,億丈恒高袤……”
終南山不僅擁有秀美的自然風光,更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
唐代的終南山,宗教氛圍濃厚。在唐朝建立的過程中,樓觀派的道教勢力曾給予幫助,其傳播中心便位于終南山。唐代皇帝姓李,便自稱老子李耳的后裔,借此提升自己的威望。因此,在初唐和盛唐時期,道教勢力十分強大,終南山也成為一座顯赫的道教名山。同時,在唐代開放包容的社會氛圍中,終南山的佛教文化同樣繁榮,寺院林立,高僧云集。
唐朝建立后,國家政局穩(wěn)定,科舉制度不斷進步,為下層知識分子提供了相對公平的仕途機會。官員們俸祿豐厚,節(jié)假日充足。終南山景色秀麗,且距離長安城不遠,許多官員在此購置田產(chǎn),建立別業(yè),節(jié)假日便前往居住,享受山水之樂。
一些仕途不順的官員,希望找到一個清凈之地暫時避世,而又不愿遠離塵世,終南山麓中的別業(yè)便成了他們的理想選擇。唐代書法家蔡希寂在《同家兄題渭南王公別業(yè)》中描述了這種心態(tài):“好閑知在家,退跡何必深。不出人境外,蕭條江海心。軒車自來往,空名對清陰?!?/p>
唐代的知識分子在通過科舉考試后,還需通過吏部的考試才能獲得官職。在等待考試結果期間,他們常會居住在長安附近的山林寺觀。唐代進士科錄取人數(shù)極為有限,多則二三十人,少則兩三人,每年到長安參加科考的知識分子大多數(shù)都會落榜。許多人選擇留在長安繼續(xù)修習,除了城內的寺院和旅舍,他們也會到終南山麓中的別業(yè)和寺院居住。唐代詩人盧綸19歲開始入京應舉,卻連年落第,他在《落第后歸終南別業(yè)》中表達了自己的落寞心情:“久為名所誤,春盡始歸山。落羽羞言命,逢人強破顏。”
對于那些未能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官職的知識分子,落第并不意味著此生與仕途無緣。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歷來有隱逸的傳統(tǒng),許多有能力做官的人由于各種原因選擇隱居在鄉(xiāng)野或山林之中,成為后人傳頌的隱士典范。西周初年,伯夷和叔齊不愿意為周朝效命,甚至不食周粟,隱居在首陽山以野菜為食,直至餓死;東晉時期,陶淵明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棄官歸隱,躬耕田園。他們的故事已經(jīng)成為隱逸文化的重要代表。
唐代統(tǒng)治者在科舉取士的同時,也鼓勵官員舉薦隱士,不通過科舉考試直接入朝為官。在這種風氣下,一些知識分子便選擇到終南山隱居,其實他們并不想一直隱居下去,而是打算以退為進,以隱求仕。隱居生活不僅能讓他們獲得清高的美名,還有機會結交長安的達官貴人,獲得朝廷的征召。唐代詩人喻鳧在《贈張濆處士》中寫道:“道高天子聞,名重四方招?!?/p>
盧藏用便是以隱求仕的代表人物。他出身名門,文辭才學出眾,琴棋書畫無所不精??贾羞M士后,因不得意,便與兄長一同隱居于終南山,最終被朝廷征召。然而,盧藏用的做法也遭到了一些非議。他的道士朋友司馬承禎曾被征召到長安,卻堅決不肯做官,重回山中。在與朋友告別時,盧藏用指著終南山說:“這座山大有好處?!彼抉R承禎則答道:“我看這只是一條當官的捷徑罷了?!边@個典故后來演變?yōu)槌烧Z“終南捷徑”,用以比喻求官或求名利的便捷途徑。
“詩仙”李白也曾在終南山居住過一段時間。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希望通過拜見宰相張說來實現(xiàn)入仕的目的,他結識了張說的兒子張垍,一度被安排在終南山玉真公主的別館暫居,等待召見。然而,李白最終未能等到召見,只得悻悻而歸。
王維的一生與終南山有著不解之緣,他曾三次隱居于此。十幾歲時,王維就從家鄉(xiāng)來到終南山,希望以隱求仕。走上仕途后,因母親去世,按照制度,王維需要回家服喪,他選擇再次隱居終南山。晚年,王維辭去官職,回到終南山生活,直至去世。在終南山東北麓的藍田輞川,王維買下了詩人宋之問的舊宅。隱居期間,他創(chuàng)作了許多描繪終南山景色的詩作,除了《終南別業(yè)》,還有一首廣為流傳的《終南山》。
此外,王維還常常與一同隱居的朋友裴迪泛舟作詩,以輞川山谷中的20處景致為題作詩,后結為《輞川集》?!遁y川集》中流傳最廣的一首詩是王維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蓖蹙S的繪畫技藝同樣精湛,他曾在寺院的墻壁上畫了一幅《輞川圖》,將這20處景致繪入其中。
終南山不僅在唐代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即便到了宋代,依然有人選擇在此隱居。例如,北宋著名山水畫大師范寬的傳世之作《溪山行旅圖》便是其隱居期間基于終南山的景色創(chuàng)作而成。
然而,自宋代起,隨著中國政治中心東移,長安失去了統(tǒng)一王朝國都的地位,終南山也不再是知識分子隱居的首選。據(jù)宋代文獻記載,當時有名的隱士多選擇福建、四川、河南和浙江等地隱居,其中以福建的武夷山和四川的青城山最為“熱門”,而選擇終南山隱居的人數(shù)相對較少。元、明、清三代定都北京,文化和經(jīng)濟中心轉向江南,已鮮有人愿意跋山涉水前往終南山隱居。
盡管如此,提起終南山,人們首先想到的還是它所代表的隱逸文化。唐代詩人創(chuàng)作的關于終南山的詩作流傳甚廣,唐代以后也不斷涌現(xiàn)類似的文藝作品,終南山與隱士之間的聯(lián)系被不斷強化。
然而,“想象的終南山”與“現(xiàn)實的終南山”分離的局面一直持續(xù)到20世紀末。1989年,美國學者比爾·波特來到終南山,他驚訝地發(fā)現(xiàn),依然有修行者生活在這里。雖然這些修行者主要是道士和僧人,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隱士,但隨著波特以探訪隱士為主題的著作《空谷幽蘭》在歐美成為暢銷書,終南隱士的故事也傳遍海外。
進入21世紀后,許多人慕名前往終南山,希望在那里找到心靈的歸宿。一份2018年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終南山上的修行者和隱居者已超過5萬人。在盛唐湮滅1000多年后,新世紀的終南山再次成為現(xiàn)實中的隱居圣地。
【責任編輯】張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