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林匹克運動會起源于古希臘的競技會。第一屆古代奧運會于公元前776年在古希臘的奧林匹亞舉行,以后每隔4年舉辦一次,直到公元394年被羅馬皇帝禁止。1875—1881年,德國考古學家在奧林匹亞遺址發(fā)掘出土大量文物,引起了全世界的興趣。法國教育家皮埃爾·德·顧拜旦認為,恢復古希臘奧運會的傳統(tǒng),對促進國際體育運動的發(fā)展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在他的倡導與積極奔走下,1894年6月在巴黎舉行了首次國際體育大會,正式成立了國際奧委會。第一屆現(xiàn)代奧運會于1896年在雅典舉行,以后每4年舉辦一次。
奧運會期間在主會場燃燒的火焰即奧運圣火,是為了紀念古希臘神話中為人類盜取火種的英雄普羅米修斯。古代奧運會中,點燃火炬是一項必不可少的莊嚴活動,經(jīng)過嚴格挑選的3名運動員高擎火炬,跑遍希臘全境各個城邦,傳諭“神圣休戰(zhàn)”的告示。現(xiàn)代奧運會自1896年恢復,最初幾屆并未將點燃圣火的傳統(tǒng)繼承下來。1912年,“現(xiàn)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首次提出恢復古希臘人點燃奧林匹克圣火的建議。1928年開始實施點燃奧林匹克圣火的儀式。從1936年第11屆柏林奧運會開始,全程在主會場燃燒奧林匹克圣火,而且規(guī)定火種必須來自奧運會的發(fā)源地奧林匹亞,采取火炬接力方式從奧林匹亞傳到主辦國,以此象征現(xiàn)代奧運對古希臘奧運精神的傳承。
19世紀末,“現(xiàn)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在對待女性的問題上未能擺脫歷史局限,他的奧林匹克理想僅限于男性。因此,1896年第一屆現(xiàn)代奧運會參賽者均為清一色的男運動員。女性首次進入奧運會賽場是在1900年的第二屆奧運會上,作為東道主的法國冒著遭受批評的風險,率先派出女運動員參賽。接著英國、美國等也相繼派出女運動員,使女運動員人數(shù)達到22名。1924年,迫于各方面的壓力,國際奧委會不得不同意女性參加奧運會,至此,女性正式登上奧運會的舞臺。在該屆奧運會中,女子比賽項目達到3項,包括網(wǎng)球、游泳和擊劍,女運動員有136人。2024年巴黎奧運會首次實現(xiàn)男、女運動員各占50%。從1924年女運動員第一次正式登上奧運舞臺,到2024年奧運會男、女運動員人數(shù)一致,整整過去了100年。
【文稿】曉 軍
【責任編輯】蒲 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