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值得探索的課題,歷史是文化的一部分,歷史元素融入課程思政具有素材豐富、敘事靈活、宏觀微觀視角兼具的優(yōu)勢。根據工商管理類課程的特點,從4個方面進行了歷史元素融入課程思政的創(chuàng)新探索,包括講述中國案例、靈活設計教學方法、打破課程思政的刻板印象、樹立榜樣人物進行價值引領,以開拓多樣化的課程思政情境。
關鍵詞:文化自信;課程思政;工商管理;歷史元素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6.061
0引言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自信才能自強。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wěn)、行得遠?!绷暯娇倳浀年U述為我們堅定文化自信,做好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強調課程思政建設對于高校立德樹人、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意義,提出有針對性地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進行課程思政建設,要求教師“要深入梳理專業(yè)課教學內容,結合不同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在文化自信背景下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值得關注的主題。
作為管理學的二級學科,工商管理包括組織行為學、管理學、人力資源管理、會計學、市場營銷學、公司治理等多門核心專業(yè)課程。工商管理類課程理論豐富、內容廣博深邃,具有較強的實踐性、交叉性和綜合性。工商管理類課程許多理論源自西方,包括課程結構、課程理論、課程教材等,課程內容中涉及的許多案例也多以西方企業(yè)案例為主。這導致課程思政建設面臨較大的困難,比如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的銜接和融合容易僵化、刻板、突兀,流于說教等。基于此,本文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創(chuàng)新課程思政建設,將視角聚焦教學實踐層面,圍繞“挖掘一個歷史元素,設計一個思政融入點,講好一個課程案例,做好一次價值引領”,以工商管理類課程為例,對歷史元素融入課程思政進行實踐探索。
1歷史元素融入工商管理類課程思政的優(yōu)勢
文化自信背景下,把歷史元素融入課程思政建設具有獨特優(yōu)勢。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新年賀詞《這一年的步伐,我們走得很顯底氣》中指出“泱泱中華,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這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歷史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自信首先要尊重歷史、學習歷史。歷史的豐富性、敘事性以及兼具宏觀和微觀的視角使其有可能成為課程思政的絕佳切入點。
1.1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取之不竭,歷史是豐富的資源庫
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是取之不竭的資源寶庫,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中斷歷史的國家,這是中國具有而其他國家所不具有的優(yōu)勢。重視修史、以史為鑒、以史育人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歷史是人類社會過去的全部實踐活動,歷史包羅萬象、博大精深,歷史典故、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進程、歷史評價等都可以作為工商管理類課程思政教學的素材來源。古代史、近代史、現(xiàn)代史在縱向素材的挖掘和運用方面具有延續(xù)性和跟蹤意義;中國史和西方史在橫向素材的挖掘和運用方面具有比較性和交流意義。歷史是典型的交叉學科,具有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雙重屬性。歷史與政治、文化、思想、哲學的緊密聯(lián)系使其與課程思政之間有較大的跨學科互通的融合可行性。
1.2歷史元素多以故事形式承載,敘事教學對學生更有吸引力
歷史學與其他學科很大的不同在于歷史具有較強的敘事性。歷史學最早確立的基本學術范式是敘事。將總結經驗、明辨是非、宣揚教化、立一家之言等各種主觀意圖貫穿于敘事過程中,既是傳統(tǒng)史學作為一門學科存在與發(fā)展的基本形式,也是其實現(xiàn)社會價值的基本方式(許兆昌,人民日報)。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故事是最適合人類心智模型的信息模式。敘事尤為關注人類行為是如何通過故事而組織起來并且賦予意義的。而意義恰恰是課程思政承擔的一部分功能和價值所在。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的實踐中,生動的敘事教學容易受到學生的歡迎。將歷史元素與工商管理類課程思政融合,可以設計靈活多元的教學方式,跨學科帶來的視角差異一定程度上擴展了工商管理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想象力。
1.3歷史兼具宏觀與微觀優(yōu)勢,二者結合能發(fā)揮課程思政的最大功能
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承載著“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使命。由于歷史與政治、思想、哲學的密切聯(lián)系使得其在國家政治價值觀定位、人生價值觀引領和社會主義道德觀培育方面發(fā)揮重大作用。這三方面的價值觀引領既涉及宏觀層面也涉及微觀層面。從宏觀敘事的視角將歷史元素與工商管理課程結合,可以跨越周期、跨越國別、跨越民族、跨越學科地進行比較、分析和洞察,探索其規(guī)律、趨勢及影響,使學生能夠從更大、更廣的視域來認知、理解和掌握課程思政內容,領悟課程思政的深刻內涵,培養(yǎng)學生的宏觀視野、思想格局、前瞻性思維、發(fā)散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從微觀敘事的視角將歷史元素與工商管理課程內容相結合,可以深入剖析具體的人物、事件、情境,樹立榜樣和典型,運用教育心理學中社會學習的方法發(fā)揮課程思政隱性育人的功能,使學生能夠從細節(jié)上管窺,見微知著,探索、發(fā)現(xiàn)和揭示問題的本質。培養(yǎng)學生的洞察力、思考力、歷史唯物主義精神和辯證思維。
2歷史元素融入工商管理類課程思政的創(chuàng)新思路
將歷史元素融入工商管理類課程思政,不應囿于一則故事的講述,一個案例的引用,碎片化地采擷,而應該系統(tǒng)地規(guī)劃思政創(chuàng)新思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根據工商管理類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中存在的盲點和不足,從4個方面探索四個創(chuàng)新思路。
2.1提煉中國智慧,講述中國案例,彌補工商管理類課程內容中國元素的不足
工商管理類課程多以借鑒和參考西方內容,課程案例也多以西方企業(yè)案例為主。導致課程思政建設困難。教學實踐中,課程思政融入不同課程往往需要“借題發(fā)揮”,工商管理類課程面臨的問題之一就是“借不到題”,中國元素不足。題的來源很重要,這就需要“東西合璧,融會貫通”,借鑒西方的同時講好中國故事、補充中國案例、提煉中國智慧。而歷史是中國案例的素材來源之一,歷史素材的豐富性使得“借題”有了很大空間。
2.2靈活設計教學方法、扭轉課程思政刻板僵化、說教化傾向
課程思政跨越政治、思想、文化等多個維度,如果在課程教學中嵌入不佳,容易陷入說教化的藩籬,教學效果打折扣。所以,課程內容與思政元素的融合要和諧自然。歷史的人文性、敘事性具有獨特魅力,將其與工商管理類課程內容有機融合,根據情境巧妙運用,可以一定程度上扭轉課程思政刻板僵化、說教化傾向。
2.3打破課程思政的刻板印象,不囿于傳統(tǒng)視角
由于思政與哲學、政治的密切聯(lián)系,難免讓人產生刻板印象,在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方面存在挑戰(zhàn)。其實思政的內涵和外延非常廣闊,除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外,還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中華文明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民族精神、愛國情懷等,這可以打破思政的刻板印象。因此,需要教師積極探索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外延,如將民族精神、愛國情懷等歷史元素與工商管理類課程內容融合。
2.4發(fā)掘典型人物,運用榜樣力量,做好價值觀引領
如何讓價值觀引領潤物無聲,歷史中有很多榜樣人物,可以運用教育心理學中的社會學習理論,發(fā)掘榜樣人物的閃光點,使其發(fā)揮示范引領作用,塑造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是進行隱性協(xié)同育人的有效方式。
3歷史元素融入工商管理類課程思政的創(chuàng)新實踐
針對上述創(chuàng)新思路,結合工商管理類課程特點,本文進行了4個方面的實踐探索,包括豐富思政素材、設計教學方法、突破刻板印象、引領榜樣人物。
3.1采取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國案例豐富思政素材
針對工商管理類課程中國案例中國元素不足現(xiàn)狀,有意識地加入中國企業(yè)的案例,提煉中國智慧和中國特色,能夠使學生體會到理論指導下的實踐多元化。比如人力資源管理課程中介紹SWOT方法,一些教材選取柯達、摩托羅拉等西方企業(yè)來舉例,由于跨文化因素及信息差,學生難以理解透徹??梢杂弥腥A老字號胡慶余堂的案例說明。通過對胡雪巖創(chuàng)辦的胡慶余堂中一塊“戒欺”牌匾故事的解讀,使學生理解這個中華老字號之所以130余年以來被譽為“江南藥王”,得益于“凡百貿易均著不得欺字,藥業(yè)關系人的生命安全,尤為萬不可棄”的訓誡。在思政方面弘揚了老字號“誠信為本”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告誡學生要繼承和發(fā)揚優(yōu)良傳統(tǒng),做人要誠信,做企業(yè)要戒欺。
3.2根據歷史元素特色進行教學方法設計
歷史的浩瀚常常讓我們選擇教學素材時能夠進行橫向比較或縱向跟蹤,以此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例如,組織行為學課程中,有關權力的章節(jié)介紹了個人權力動機和社會權力動機。前者追求權力為了獲得自身利益;后者追求權力為了實現(xiàn)組織的目標或愿景,將組織的利益置于首位,很少通過權力來控制他人。由此,可以用教育心理學感知覺規(guī)律中的對比律來設計教學,通過民國時期兩個典型人物孫中山和袁世凱的權力動機差異來解讀,孫中山為了黎民百姓,提出“天下為公”理想,推翻清政府,建立中華民國,是典型的社會權力動機產生的行為;袁世凱為了個人皇帝夢,不惜竊取辛亥革命果實,自行稱帝后遭到民眾唾棄,引發(fā)護國運動,是典型的個人權力動機產生的行為。運用歷史元素進行橫向比較,使學生對兩種價值取向印象深刻。從思政角度勉勵學生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運用權力為社會作貢獻,而不是謀私利。
3.3善于用歷史的人文性、敘事性、綜合性突破思政的刻板印象
歷史在人文性、敘事性方面的優(yōu)勢往往能取得超出預期的教學效果。比如,在企業(yè)倫理課堂上,講到外部倫理中的社會公益內容時,可以運用歷史敘事情節(jié)性、沖突性突破思政的刻板印象。比如通過微博截圖,還原2021年鴻星爾克為河南災區(qū)捐款,引發(fā)轟動的社會效應事件,同時揭秘鴻星爾克名字的由來,即“鴻星”是傳承保留“紅星”的意思,“爾克”取自于布爾什維克,連起來就是保留紅星,銘記父輩“聽黨話,跟黨走”的教誨。通過對這個中國改革開放史中典型企業(yè)典型案例的解讀,不僅強調了企業(yè)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性,還從思政角度詮釋了中華民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傳統(tǒng)美德。
3.4選取彪炳史冊的榜樣人物進行價值引領
中華民族的歷史上閃耀著很多彪炳史冊的榜樣人物,他們的人格品質、人格魅力是課程思政進行價值引領的優(yōu)質素材。在領導力課程中,領導特質的章節(jié)介紹了有助于發(fā)揮領導力的個性特征,如自信、勇敢、堅韌等??梢栽跉v史中選取典型人物進行講解。比如設計建造京張鐵路的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作為第一批留美幼童,11歲時由清政府派至美國留學?;貒箜斨鞣搅袕姷某爸S與覬覦,忍辱承受著國內政治層面的掣肘,創(chuàng)設“豎井開鑿法”和“人”字形線路,體現(xiàn)了領導力特質中的自信和創(chuàng)新,引發(fā)學生對榜樣的學習和模仿,并潤物無聲地觸達了思政的內涵,即中華民族代有才人出,前人的卓越品質值得我們繼承和學習。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230606(1).
[2]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2020-06-01/2021-06-25.(2).
[3]習近平.國家主席習近平發(fā)表二二四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240101(3).
[4]張鵬.高等數(shù)學教學中思政元素的挖掘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18):4850.
[5]顧雷雷.思政元素融入工商管理類課程——“以市場營銷學”課程的教學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10):122125.
[6]趙婭.高校工商管理類專業(yè)課程思政建設探討[J].對外經貿,2023(10):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