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幸逸發(fā)表于《作品》雜志的《異聞》,是一篇改編自《聊齋志異·長清僧》的“故事新編”體小說。我認為,《異聞》重塑傳統(tǒng)的實踐是非常成功的。青年作家王幸逸對于“多層次”的傳統(tǒng),有得心應手、渾然天成的化用,也有酣暢淋漓、不留情面的解剖。我一直認為,古典題材不是一個傾瀉知識,逞才使氣的舞臺,而是一面托古思今,重鑄精神的鏡子,《異聞》使我眼前一亮,并進而思考著一個問題——在當下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書寫傳統(tǒng)?
關于“故事新編”體,我曾看過許多解構歷史、戲說歷史的小說。老實說,我不大喜歡,因為戲謔的解構似乎只是作者的個人語言游戲,拆解過后,只有令人乏味的、重復而失卻先鋒性的狂歡與不羈。然而,讓我們看看王幸逸是怎么做的?
首先,對于傳統(tǒng),《異聞》保留和借用了什么?
我認為,是基本的故事框架,是語言層面的古典唯美意蘊,還有《聊齋志異》的神秘朦朧意境?;竟适驴蚣艿谋A簦擦粝铝藢诺涞淖鹬?。另外,無論是開篇“一榻枕席、一盞鶴燈、一件桌椅、一套茶具、一鼎香爐而已”,這種仿《口技》的古雅場景布局,還是在身體描寫中“鹿”“梅”“泉”“月”的意象借用,都極具古味。通過作者的空間塑造,我看到一個檀香裊裊的黛色宅院,月下霧中梅竹杳然。這些物象中寄托著人物的情志、作者的文心,所以才會如此渾然天成、生動真切。
其次,對于傳統(tǒng),《異聞》修改了什么?
一是對傳統(tǒng)中習焉不察的惡、劣根性進行毫不猶豫的諷刺、拆解。羅伯特·芮德菲爾德提出過“兩個傳統(tǒng)”:“其一是一個由為數(shù)很少的一些善于思考的人們創(chuàng)造出的一種大傳統(tǒng),其二是一個由為數(shù)很大的,但基本上是不會思考的人們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小傳統(tǒng)。大傳統(tǒng)是在學堂或廟堂之內培育出來的,而小傳統(tǒng)則是自發(fā)地萌芽出來的,然后它就在它誕生的那些鄉(xiāng)村社區(qū)的無知的群眾的生活里摸爬滾打掙扎著持續(xù)下去?!弊髡邔Ψ饨ㄕ褐械囊恍┬鹘y(tǒng)進行了揭露諷刺:家庭禮教的禁錮、對女性的凝視和流言,忌諱談性又變態(tài)地搬弄與窺探。
二是對原著的故事情節(jié)略有調整,相伴主題與古典人格原型也隨之改變。在《長清僧》原本中,僧人堅定于信仰,死后轉世也要堅持回到寺院,這種主旨是很明晰的。但是,讀完《異聞》,我們無法分辨,主人公究竟是真的早已臻于無所執(zhí)的、菩提本無樹的境界,還是因渴望求生而偽飾;小沙彌究竟真是少爺魂魄的暫時寄身,還是與少奶奶“淫奔”而走;除妖老僧究竟是正義的全知者,還是陷于執(zhí)念不可脫身的執(zhí)迷者?作者似乎也不想解釋清楚這些問題。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下人們的眾聲喧嘩,始終是作為一個嘈雜的低音伴隨著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的,這些窺探的眼睛時而竊竊私語,時而竊笑,時而被震懾暫時安靜。最后,真相在說書人、下人、官府與老宅主人各懷鬼胎的修改誤讀中已經不可知了。我認為,王幸逸寫出了時代的一種狀態(tài),一種在各種媒介下,“真”反而難以確認的狀態(tài)。
魯迅在《故事新編》中再怎樣“油滑”地解構,我們也應該能體會到,魯迅重寫古典是有大嚴肅、大建構于背后的。我覺得王幸逸的“故事新編”,也做到了再進一步的建構。其中我認為值得一提的,就是體現(xiàn)出了現(xiàn)代情感的復雜性、揭示了真實的欲望沖突、反思了恒久以來的人性弱點、展現(xiàn)了現(xiàn)代哲學與思想力的魅力,還有就是上文已提到的,展現(xiàn)出了當下時代的人的生存狀態(tài)。
作為一位青年作家,王幸逸除了觀照自己的小宇宙,還能思接千載、思索馳騁,直擊時代的命題。在他的一番操作下,歷史不需要劍拔弩張地去解構,傳統(tǒng)僵化的一面不攻自破,而它亙古而來的典雅和威嚴被保留了下來。
在王幸逸其他的小說中,大團圓的結局也不多見,迷惘的青年尚未找到出口,而未完成、不可知也是一種暫時的結尾,也許那種狀態(tài)才更為真實和坦誠。最后我還想說,王幸逸寫小說絕對不是不假思索的,在他的《登仙》里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細節(jié):媽媽只有在工作中是有自己名字的,依附于家庭與男性時,媽媽是無名狀態(tài)。這讓我想起蒲松齡《促織》里那只有名字的蟹殼青,以及無名的,孩子變的促織。不要看有名與無名僅僅只是三個字的增減而已,這其中有著很重要的設計和象征,體現(xiàn)出作者敘事的簡潔與準確性。
王幸逸的小說刊在《作品》雜志,出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時候,它已經相當成熟了。作為一個年輕的作者,他已經進行了如此多元的嘗試,這真讓人充滿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