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的中國文壇,吳亮正以其別具一格的獨特審美視角和眾多的評論著述,成為當代文學、先鋒藝術(shù)和都市時尚文化的“三棲批評家”,受到文化圈內(nèi)外的極大關(guān)注。
前幾年,作家出版社推出他三十年的文學評論精選集《或此或彼》,素面精裝,拿在手上,很有些分量。2016年,吳亮開始涉足小說領(lǐng)域,其描寫上世紀70年代老上海市井生活的首部長篇小說《朝霞》先刊發(fā)在《收獲》上,后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但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滬上的一位美食家,對于時尚的酒吧文化和老上海的市井風味美食,他同樣偏愛有加。
記得初次見到吳亮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后期錢江電視臺播出的一檔文化節(jié)目《隨筆》上,那時他正擔任《吳亮話題》欄目的主持人,由作家主持電視節(jié)目,這在當時全國電視臺中還是很少的。吳亮的“觸電”一時之間成為了文化界和新聞傳媒關(guān)注的熱點,《隨筆》也成為了一檔收視率很高的文化休閑類節(jié)目。我當然是每期必看,一期也不肯錯過。每次在電視屏幕上看到長發(fā)披肩有著碩大頭顱的吳亮向我們?nèi)鐢?shù)家珍地介紹杭州城的人文景觀、風土人情和正在發(fā)生的生活故事時,我總感到他更像一位流浪的行吟詩人和唯美運動中的畫家。他那滿臉生動的笑容,讓人覺得溫暖,而他那出色的口才和優(yōu)雅的氣質(zhì)更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不免產(chǎn)生幾分崇敬之情。1996年12月浙江文藝出版社推出了四卷本都市文化隨筆集《吳亮話語》,十分暢銷,其獨有的“吳亮體”在文學圈和讀書界產(chǎn)生過廣泛影響。
吳亮其實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幾十年一直沒有離開這座城市,他對上海每一條布滿滄桑的老街,每一座典雅的舊建筑都懷有很深的感情,前幾年相繼出版了《老上海:已逝的時光》《藝術(shù)在上?!贰稕]有名字的城市》等關(guān)于上海日常生活、文化藝術(shù)方面的著作,有些書還不斷重版。由于上海這幾年正在進行大規(guī)模的城市建設(shè),許多舊的人文景觀不復存在,使吳亮失去了許多珍貴的記憶,也成為他懷舊的理由。吳亮說:“懷舊的人們坐下來,從對視的目光中讀到了某種企盼。時間在流逝,他們必須抓住機會表述往事,在老唱片的旋律中尋找曾經(jīng)失落的世界?!?/p>
印象中,吳亮經(jīng)常去的地方是上海某一條長滿法國梧桐的街道(如著名的衡山路)上某一個具有歐洲古典情懷和浪漫風情的咖啡館,在柔曼舒緩的薩克斯音樂中,他品著咖啡或紅酒,抽著外煙,同幾位先鋒作家、自由畫家一起侃侃而談,抑或漫步在一條令他頻頻懷舊的老街上,面對一座即將逝去的舊建筑站上老半天,有時也會去上海的外灘吹吹黃浦江的清風……
而對遍布于上海大街小巷的眾多特色餐館和風味美食,他更是十分鐘愛,尤其嗜好紹興黃酒、醉蝦和各種面食。在多年前刊登于《收獲》“百年上海”欄目的長篇散文中,吳亮有過生動的描述:“1991年,我在這房間里,寫《漫游者的行蹤》(即1993年上海文藝版的《城市伊甸園》一書),到了半夜,饑腸轆轆,我知道這時候應(yīng)該吃點東西。那會兒,上海夜生活遠不如今天,附近只有不多的幾家酒館通宵營業(yè)。我騎著自行車,順著金陵路往東,過八仙橋,到云南路,有一家酒館,我忘了叫什么,每次進去,一斤花雕,半斤醉蝦,消磨到清晨四點?;ǖ窦幼砦r,至今是我所愛?!?/p>
“對骯臟、昏暗的小酒館,我情有獨鐘,在我清醒的時候,常忍不住去美化它。醉鬼、乞丐、風騷的老板娘,客人吵架、吆喝、杯盞狼藉,這一切讓人興奮?,F(xiàn)在,每當我途經(jīng)一條餐館林立的短街,仍會情不自禁地朝兩邊張望。那些生意清冷的餐館,有時會有個女人倚門而立,向每一個過路的男人微笑。上前,搭訕,落座,點菜,閑聊,喝酒,付賬……還有別的嗎?”
那時候是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文學的黃金時代,上海還沒有開通地鐵,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沒有現(xiàn)在快捷,城市交通也不像現(xiàn)在這樣擁擠。吳亮當時在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工作,不用坐班,空閑時間較多,它經(jīng)常上午辦完事后,泡在社科院隔壁的書店里,到了中午,經(jīng)常到斜對面淮海路思南路口,一家叫“滄浪亭”的蘇式面館吃飯。當時,成都路高架橋尚未建造,老滄浪亭坐落在重慶路上,培文公寓對面。新址滄浪亭,則有一整面的大玻璃,正對著小花園和一幢非常氣派的商務(wù)樓。他有食面的嗜好,試過幾十家,比較了一大圈后,最終固定在這家“滄浪亭”面館。
在這里,他遇到過上海名流姚慕雙、楊華生等人,很有風度身架筆挺的滑稽老紳士,金絲邊眼鏡,法蘭絨帽子。他常點一碗蔥油開洋面,坐在店堂里,邊等邊觀望街邊的風景?,F(xiàn)在,當初他吃面的老位置,已成為巨大的水泥橋墩,像一個龐然大物支撐在半空中,高架橋下終年不見陽光。吃完面,他一般會坐41路公交車,到龍華轉(zhuǎn)乘滬莘線,哐當哐當回家去,然后開始下午和晚上的寫作生涯。
已年過六旬的吳亮目前依然是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的專業(yè)作家,還擔任著全新改版后的《上海文化》雜志主編,業(yè)余時間則繼續(xù)經(jīng)營著他一手創(chuàng)辦的“頂層畫廊”和“頂層藝術(shù)酒吧”。上海大部分有所成就的畫家都曾把自己的作品陳列于此,也經(jīng)常會有一些傳統(tǒng)或前衛(wèi)的作家、藝術(shù)家來此喝酒聊天,欣賞畫作,觀看城市的風景,探討當代藝術(shù)的現(xiàn)狀和走向。這里已儼然成為滬上最知名的“藝術(shù)家沙龍”和時尚大都市里的文化伊甸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