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新教材與人教版高中語文老教材有哪些區(qū)別?整體選文不一樣?單元構建體系不一樣?……拿到新教材后,可以將它和老教材進行對比,會發(fā)現(xiàn)較大的變化。現(xiàn)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為例,在新舊教材的變化中尋求文本新讀的可能性。
兩個版本的選文在標點符號上有較大改動:
[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一單元]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p>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p>
“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不難發(fā)現(xiàn),兩個版本的課文內(nèi)容至少有兩處不同:一處是整體上的斷句處理不同,統(tǒng)編版在曾皙詢問孔子“哂由”的原因后,依舊有步步追問的對話,而人教版是將孔子的所有回答集中在一個“曰”字后面;第二處是細節(jié)上的不同,“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后究竟是用感嘆號還是句號?新教材的這些更改有何意圖呢?我們來做對比分析。
兩個版本的文意是大致相同的,針對曾皙的“夫子何哂由也?”之問,孔子給予了回答,并順便評價了其他弟子的志向。子由態(tài)度不謙虛,行為過于直率顯得有些魯莽,所以孔子“哂由”,“哂”即笑了笑。冉有和公西華態(tài)度謙遜,孔子又會怎樣評價他們的“志”呢?冉有和公西華雖然謙虛,但從根本來看他們和子路的志向其實是一樣的,都強調(diào)“我能做什么”,立志為政治國,積極入世。
在課文前文中,我們聽到“舍瑟而作”的曾皙說“異乎三子者之撰”,然后描繪出一幅傳頌千年的“暮春詠歸圖”—“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标柟饷髅模猴L吹拂,穿上嶄新的春裝,邀上五六個青年朋友,帶上六七個少年,一起來到沂水邊,用潔凈的春水把身體洗干凈,然后來到舞雩臺上,感受陣陣春風,夕陽西下,大家一起高高興興地唱著歌回去了。
這個理想看似是子路、冉有、公西華之“志”的結果,似乎也暗含著曾皙對太平盛世的期許,但本質(zhì)其實是不一樣的,曾皙的關注點不是“我能做什么”而是“百姓們能得到什么”,這與“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儒家價值觀更相符??鬃拥摹芭c點”,是對這種真正把百姓放在至上位置的為政理念的贊同,而“喟然”之舉看似費解,實則是孔子為這種理念處處碰壁的現(xiàn)實而嘆息。在這聲嘆息中,我們能真切感受到孔子以民為本的思想。
增加斷句,場景與人物生輝
先說第一處不同。新教材對此文的整體斷句處理增多,有何意圖呢?
對照日常學習,我們知道標點除了標明句子的結構,在停頓、語氣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兩個版本的標點處理,似乎在場景維度啟發(fā)我們更多思考。
人教版采取的是一問一答。曾皙問“夫子何哂由也?”,孔子一口氣說出理由,不僅點評了子路,還“問一送二”,同時點評了冉有和公西華。在這個版本里,孔子是主動的輸出者,想讓弟子明白他自己對“志”的理解:讀書人的志向,要更多考慮百姓的安居樂業(yè)、和諧美好,為政是為民,而非為己。因而我們可以去設想這樣的畫面:曾皙恍然大悟地點頭,孔子慷慨激昂地陳述。孔子似乎不是在“評志”,而是在“述志”。由此反推,曾皙的志向描述也有模糊之感,好似并非出于自己篤定的追求,他的“異乎三子者之撰”更像是一種形式上的“異”,直到孔子的這段陳述,我們才明白“異”的本質(zhì)。
統(tǒng)編版斷句處理增多,其實是將對話變?yōu)榱巳龁柸穑蟹N曾皙步步追問之感。“唯求則非邦也與?”“唯赤則非邦也與?”強調(diào)自己和他們?nèi)齻€的志向是不一樣的,他們的著眼點在入世從政,而“我”的關注點是百姓安康。這樣來看,曾皙是在刻意追求詩意化表達。再進一步來看,為什么要追問?曾皙想引導孔子關注到自己的志向與其他三人的本質(zhì)區(qū)別,而孔子卻沒有直接點明。那么在問答之間,我們可以解讀出另外的意思:孔子當然看到了曾皙與子路他們的志向的本質(zhì)不同,但通透的孔子回歸現(xiàn)實發(fā)現(xiàn),百姓期望的和諧美好,是要從富國強兵的現(xiàn)實和禮樂教化的精神兩方面入手實現(xiàn)的,“暮春詠歸圖”是理想,但不能成為“空中樓閣”。懷抱美好圖景的孔子周游列國十余年,最終棄政從教,內(nèi)心也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道不行,乘桴浮于?!钡哪铑^,他贊同曾皙之志,卻也知道于年輕的弟子們而言,哪怕世道混亂也要有所作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不甘與執(zhí)著、“雖九死其猶未悔”的積極入世才是最終的路徑。因而孔子在曾皙的追問中作答,蘊含著“曾皙啊,你的志向是美好的,但是終歸要腳踏實地去做、去實踐”的意思,當理想照進現(xiàn)實,子路、冉有、公西華的基石之志或許更有可行性。
這時再來看選段前的“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這一句,就會很好理解了?,F(xiàn)實生活中,對他人的贊同態(tài)度本應是積極的,可是此處孔子卻喟然長嘆。這聲嘆息里有人到暮年的孔子理想處處碰壁的無奈妥協(xié),一個“與”字卻透露他依然懷有報國之志且期待后輩們堅守初心的倔強。
相比較而言,一問一答的場景顯得孔子壯志滿懷,旗幟鮮明,侃侃而談;三問三答的場景構建,則更符合孔子的性格,從容委婉,循循善誘,師者之智更為凸顯。
變換標點,物質(zhì)與精神攜手
再來看新教材將“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后的感嘆號改為句號的意義所在—
對上文的整體斷句處理理解透了,就不難理解新教材將此句標點由感嘆號變?yōu)榫涮柕囊鈭D:人物語言是為人物性格服務的,是與場景背景相契合的,這時候的孔子已經(jīng)人到暮年,周游列國后回歸本心,有了更大的包容度,學生的述志過程其實也體現(xiàn)了他對大同社會實現(xiàn)過程的理解。平和的孔子讓學生述志,評志的時候自然也能心平氣和地講出“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而非似含褒貶之意、情感更為濃烈的感嘆語氣。
曾皙的理想世界有如陶淵明的“桃花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美則美矣,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可實現(xiàn)性不強。
新教材對這一標點的處理,可以解讀為“為理想而做的駐足”。理想要有,但是實現(xiàn)理想的過程是分步驟的,就如孟子在《齊桓晉文之事》中為齊宣王描繪的理想境界:“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物質(zhì)的充盈是第一步,精神的和諧是第二步,物質(zhì)與精神攜手,美好大同才會如約而至。子路、冉有、公西華的述志似乎成為曾皙之志的“標點”,成為他實現(xiàn)理想的步驟,有這一次次駐足停留,才能有抑揚頓挫的樂曲奏響。
孔子花費十幾年奔走列國,卻四處碰壁,“累累若喪家之狗”,最后只得回到魯國講學授徒,獲得了智慧的駐足和心靈的包容。三問三答的駐足,一個句號的圓融,新教材對標點的處理,讓人想起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的話:“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透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p>
在標點的一次次駐足里,我們似乎讀到了在政治理想里艱難跋涉的孔子的妥協(xié)與倔強、赤誠與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