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中后期到東漢前期,黃河決溢頻繁。據(jù)記載,黃河在西漢后期的50年內(nèi)平均每隔7年就要決溢一次。這期間最大的一次決口發(fā)生在王莽始建國3年(公元11年)。根據(jù)《漢書·王莽傳》記載,這一年“河決魏郡,泛清河以東數(shù)郡”。黃河在魏郡(今河南東北一帶)決口,改道東流,從今山東利津縣入海,導致清河以東數(shù)郡洪水泛濫。
由于沒有及時堵塞決口,黃河決口引起的河患愈演愈烈。東漢初年,黃河、汴水和濟水交相泛濫,連成一片,洪水沖淤河道,淹沒田園村落,多地受災。但光武帝劉秀卻因當時尚處于戰(zhàn)后的恢復期放棄了對黃河的治理。漢明帝時,汴水不斷東泛,受災范圍進一步擴大,原來的堤防都已經(jīng)被水淹沒,形同虛設。兗州、豫州(約今河南東南、山東西南和安徽淮河以北)深受水害。在受災百姓的痛聲疾呼之下,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漢明帝終于決定著手治水工作,而主持治河的便是東漢著名的水利專家———王景。
王景年少時就博覽群書,所以知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水利工程建設方面尤其擅長。永平初年,王景曾因善于治水而被舉薦去疏??x渠(約為汴渠開封段),并提出了“流法”。史料中關于“流法”的詳細記載不多,后人對其的理解也多種多樣,大概是設立可控制水位的滾水堰,控制渠道內(nèi)的水位,兼顧蓄泄,保護渠道和堤壩安全。該方法使用后,“水乃不復為害”,效果顯著。
漢明帝在派王景治水之前召見了他,詢問他治水方略,王景應對精辟,漢明帝十分滿意。當年夏天,王景率領數(shù)十萬兵民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治水工程。史籍對王景此次治水的記載較為簡略,綜合《后漢書·王景傳》以及《后漢書·明帝紀》的相關記載可以看出,王景治水的主要工作有兩項,一是筑堤,即修筑黃河大堤,堤壩“自滎陽(今河南滎陽)東至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東??凇?,長達千余里;二是理渠,即治理汴渠。王景仔細地勘測汴渠一帶的地形后,組織展開了包括開鑿山陵、清除河道中的礁石、裁彎取直、筑堤防險、疏浚淤塞河段等一系列工作。
在筑堤和理渠之后,王景又“十里立一水門”,使水流回旋灌注,再無潰決之害。有人認為這是王景治水成功的關鍵,但由于相關史料記載過于簡略,“十里立一水門”的具體操作眾說紛紜,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在黃河河岸上每隔十里立一水門,持此觀點的代表人物是清代學者魏源。他認為黃河當時已有雙重堤防,相當于明代潘季馴時的縷堤和遙堤。水門建在縷堤上,洪水從水門溢出,所攜帶泥沙沉淀在兩堤之間,積淤固灘,已澄清了的河水流回河道,刷深河床;二是在汴渠上每隔十里立一水門,持這一觀點的代表人物是近代水利專家李儀祉。他認為水門應建在汴渠鄰近黃河一側的堤岸上,黃河水漲時,含泥濁水流入汴渠,汴渠水亦漲,則汴渠水由水門流入黃河、汴渠二堤之間,所含泥沙沉淀于其中,水落時,沉淀過后的清水由水門注入汴渠。這樣一來汴渠之水不會過高而危害堤岸,汴渠渠底部因清水注入不至于淤積,河、汴之間地勢也因淤泥不斷堆積而日益增高;三是認為在汴渠引黃的口門處設置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水門,持這一看法的代表人物是近代水利專家武同舉。他認為應該是在黃河右岸通于汴渠兩處各設水門,相隔十里,兩水門交替開關,以防意外。當代學者姚漢源先生對這一觀點進行了進一步的解釋,他認為應是在河、汴分處修建多個通汴口門。這個解釋一來符合歷史事實,即當時河、汴分流處的主要問題是河水泛濫侵入濟、汴,每隔十里建立多數(shù)水門就可以把黃河的自然泛濫變?yōu)橛锌刂频姆至鳎饶鼙苊夂樗疄暮τ帜茼樌ㄤ?。二來多水口更適應黃河多沙善淤的特點,保證引水。三來從工程量上也較前兩種說法更小而較易實施,所以目前這種解釋較為被大家認可。
整個工程耗時一年,于第二年夏天完成。漢明帝親自沿渠巡視后,對工程稱贊不已,并下詔恢復西漢舊制,在沿黃河的郡國設置負責管理河堤的機構和官員,以保證黃河安流。王景的官位也得到了升遷,由此揚名。
王景治河后,東漢至唐代大約八百年間黃河決口次數(shù)明顯減少,后人譽之為“功成歷晉、唐、五代,千年無恙?!彪m然黃河這段時間安流的原因很多,但王景治河的工程防治確實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