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視劇《我的阿勒泰》熱播,原著作家李娟火了。阿勒泰沒有轟轟烈烈,也沒有如火如荼,李娟的故事卻像阿勒泰的山脈一樣,起伏跌宕,充滿了傳奇色彩。她用閱讀的力量,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成為了一位受人尊敬的作家。知名主持人梁文道評價她說:“她的文字,讓我覺得驚為天人。我沒辦法用太多的評語去評論她,大家只能自己去讀。”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李娟的故事,看看她是如何通過閱讀,讓自己的生活綻放出不一樣的光彩。
一、童年的窗
李娟的童年并不像童話故事里那樣充滿歡聲笑語。她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因為家境貧困,她和外婆一起生活,外婆靠撿拾廢品維持生計。李娟小時候很遲鈍,5歲的時候說話還不利索,經(jīng)常被人嘲笑,這讓她變得不愛說話,更多的時候,她選擇靜靜地趴在窗前,觀察著外面的世界。
二、廢品中的寶藏
李娟的生活在一次偶然中發(fā)生了轉(zhuǎn)變。那是她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一張舊報紙上的字句吸引了她。她一個一個地念出那些字,竟然組成了一句她能理解的話。這仿佛是魔法一樣,讓她感到無比的驚奇和喜悅,“好像寫出文字的那個人無限湊近我,只對我一個人耳語”。從那時起,她愛上了閱讀,愛上了那些能夠帶給她無限想象的文字。
外婆撿來的廢報紙和舊雜志成了李娟的寶貝。她如饑似渴地閱讀著,即使是破舊不堪的紙張,在她眼中也是知識的海洋。她記得最深的是一本叫做《小王子》的書,雖然當時她還不太明白書中的深意,但閱讀帶來的快樂讓她沉醉其中。
三、命運的坎坷
李娟的童年被陰霾籠罩。在學校成績太差,被老師區(qū)別對待;放學路上,被男同學霸凌,回到家里,又常常被醉酒的后爸喝斥、辱罵……
閱讀成了李娟心靈的避風港。每當她翻開書頁,她的心靈便在書海中自由翱翔,讓她暫時忘卻了周遭的煩惱。
正如作家毛姆所言:“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對李娟而言,閱讀不僅僅是逃避現(xiàn)實的手段,更是她在孤獨和苦難中找到的最好的慰藉和力量。通過閱讀,她能夠進入一個個不同的世界,體驗不同的生活,從中汲取勇氣和智慧,讓她的內(nèi)心變得更加強大。
高中時的李娟是一個標準的差生。和其他作家不同,李娟的文科差得一塌糊涂。一次英語考試的小抄意外丟失,讓她感到極度的恐慌,最終選擇了輟學。雖然外婆和媽媽為此流下了眼淚,但李娟卻感到一種解脫,她覺得自己終于可以自由地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了。
輟學后的李娟并沒有放棄自己,她跟著母親一起收廢品、做裁縫、賣雜貨。生活雖然艱辛,但她從未失去對文字的熱愛。在日記里,她寫下了美麗的句子,記錄下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四、踏上文學之路
一次偶然的機會,李娟帶著自己的文章去了《中國西部文學》雜志的編輯部。雖然第一次投稿并未成功,但她遇到了生命中的貴人——作家劉亮程。他的一句話給了李娟極大的鼓勵:“這只能是野生的。她找誰去抄,中國文學沒有這樣的范本讓她去抄。”這讓李娟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寫作之路。
李娟的文字,就像她的生活一樣,充滿了力量和韌性。她的作品《九篇雪》在《人民文學》發(fā)表后,她得到了主流文學界的認可。這不僅為她贏得了去阿勒泰宣傳部工作的機會,更為她的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穩(wěn)定的環(huán)境。
五、從旅者到參與者
在阿勒泰的歲月里,李娟的生活與牧民們緊密相連。她不再是一個旁觀者,而是在這片土地深耕,融入進去。她的作品《阿勒泰的角落》和《我的阿勒泰》記錄了她與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她的文字讓那些看似平凡的生活場景變得鮮活而有趣,像一束光,照亮了人們的心靈,讓人們看到了生活中的美好和希望。
李娟的故事告訴我們,無論生活多么艱難,只要我們有夢想,有追求,就沒有什么能夠阻擋我們前進的腳步。閱讀,是一種力量,它能夠打開我們的眼界,豐富我們的內(nèi)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精彩。讓我們一起拿起書本,像李娟一樣,用閱讀書寫自己的命運,讓生活充滿無限可能。
(責任編輯:魏廣源)